1.百家姓關(guān)于蘇姓的介紹
蘇姓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的中華姓氏。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因周時武王封顓頊高陽氏后裔忿生于蘇國,后人追尊蘇忿生為得姓始祖。望出武功郡,亦有河內(nèi)郡、扶風(fēng)郡等。蘇姓最初發(fā)源于河南,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蘇姓大舉南遷;宋元明時期,蘇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蘇姓的名人有戰(zhàn)國縱橫家蘇秦、西漢大臣蘇武、北宋詞人蘇軾、蘇洵、蘇轍,數(shù)學(xué)家蘇步青等。
2.蘇姓的歷史發(fā)展
主要源流
一、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后。據(jù)《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后遷都于溫(故城在今河南溫縣西南)。其后代子孫遂以地名為姓,稱為蘇氏。
二、來自外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如北魏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時西夏黨項(xiàng)族,金國女真族,清朝時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均有改漢族蘇姓者。
得姓始祖
黃帝的六世孫共有六人,長孫樊居于昆吾(今山西運(yùn)城東北),史稱昆吾氏。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蘇(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史稱有蘇氏,建蘇國。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姓,開始向四處遷徙。但留在蘇嶺的蘇姓族人歸順了周朝,首領(lǐng)蘇忿生入朝做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蘇地,國都溫(今河南溫縣)。蘇忿生被后人尊為蘇姓始祖。
遷徙分布
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居于姬水,又以姬為姓。黃帝生子二十五人,黃帝妃方雷氏生玄囂,嫘祖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族女昌仆,生顓頊于若水。顓頊稱帝,初國高陽,故以國號為姓氏,名高陽氏。高陽氏六世孫樊之子封于蘇(今河北臨漳縣),因以封地為姓,蘇氏自此始。
蘇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時,出現(xiàn)蘇忿生。他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稱贊,因此被封于黃河流域一帶,家居其封地,從此黃河以南及河南省黃河以北有了蘇氏。
春秋時,蘇氏從入楚仕莊王,而有蘇姓定居于兩湖一帶。戰(zhàn)國時,蘇氏族人外遷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陽,并涌現(xiàn)出縱橫家蘇秦一族。
漢初,蘇氏始徙于秦,自此,蘇氏由黃河河南以北遷入陜西。漢武帝時,蘇建于元朔二年(前127年)以校尉跟隨衛(wèi)青擊匈奴有功,卒后,葬于陜西武功大猶鄉(xiāng),從此,蘇建成為蘇氏武功派始祖。此后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fēng)蘇姓、武功蘇姓、藍(lán)田蘇姓。漢末,有蘇姓一支由河內(nèi)遷四川眉山。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中原蘇姓大舉南遷。晉朝時,江蘇、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已有了蘇姓的足跡。
隋朝時,蘇則三子蘇遁之八世孫蘇威因忠諫而為隋煬帝貶為光州(今河南光山)刺史,始為光州固始蘇姓。
唐朝,蘇姓移民大量南下四川和福建。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后贈上將軍、武安侯,葬于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蘇益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帶,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布于莆田一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而早期遷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帶的蘇姓被稱為梅山蠻。
宋朝,章惇平定梅山蠻,蘇姓幸免者,大都南逃至兩廣、云南一帶,也有逃到越南、老撾、泰國的北部山區(qū)。蘆山堂的蘇姓因仕宦在南宋時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閩入粵。蘇軾幼子蘇過一支遷往山西洪洞,后遷往山西晉中蘇封村。宋元明六百余年,蘇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中國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粵閩和北方山東兩大塊蘇姓人口聚集區(qū)。
清朝,蘇姓人已廣布中國。
近代以來,蘇氏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yè),現(xiàn)主要分布于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緬甸、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3.蘇姓研究考證
唐·林寶《元和姓纂》:“蘇,顓頊祝融之后,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后!
唐·盧藏用《蘇瓌碑》:“其先出自帝高陽,襲胤曰黎,實(shí)勤火正。逮昆吾之子,始封于蘇,以國受氏,公其后也!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蘇氏,出自己姓,顓頊裔孫吳回為重黎,生l終,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寇,世居河內(nèi),后徙武功杜陵!
宋·蘇舜欽《先公墓志銘》:“文憲公之曾孫傳素,廣明亂,以其孥遜蜀。生三子,撿、拯、振。孟還相唐,仲以策擢,官至容管經(jīng)略使!玖魹殂~山令,即我先公之高祖也!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六止》:“黃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陽、夷鼓同為己姓。青陽,少昊氏也;夏諸侯有蘇氏,周諸侯郯子,皆其后。有蘇氏女于紂,為之妲己。”
宋·蘇洵《蘇明允族譜后錄》:“蘇氏之先,出于高陽……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司寇蘇公與檀伯達(dá)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內(nèi)皆有蘇氏!
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蘇氏,已姓,顓帝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陸終昆吾,封于藕(同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為司寇,邑蘇,子孫因以為氏,世居河內(nèi)。”
明·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蘇,祝融之后,陸終生昆吾,封于蘇,因氏,又望出藍(lán)洛陽。”
4.蘇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武著遷秋源苦竹;
功傳萬代念蘆山。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臺灣省新竹縣東鎮(zhèn)蘇氏公祠“武功堂”聯(lián)。聯(lián)首嵌“武功”堂名。聯(lián)語典指西漢時,杜陵人蘇建以校尉跟從衛(wèi)青出擊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為望族,故稱武功堂。蘇建后人蘇益隨王朝、王審知于唐末入閩,為福建“蘆山堂”蘇氏始祖。清乾隆、嘉慶年間,從汀州府永定縣苦竹入臺灣的蘇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對聯(lián)寫出了蘇氏先祖自陜西武功遷福建的足跡,表達(dá)了臺灣新竹尋根問祖的思想感情。
襟懷談定天無二;
氣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此聯(lián)典指東漢平陵人蘇章,字孺文,安帝時舉賢良方正,官冀州刺史,當(dāng)時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貪山贓枉法,蘇章到清河去查處他,他沒宴招待,熱情敘舊,并高興地說:“人人都有一個天,只有我有兩個天。”蘇章說:“今日我和老朋友飲酒,是私誼;明日冀刺史辦案,是公法。”果然依法處理了他,一州肅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揮六國一身榮。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唐、宋兩代八個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其中蘇氏占了三人。下聯(lián)典出戰(zhàn)國虹縱橫家蘇秦(?-公元前284),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人。字季子。他曾與趙奉陽君(李兌)共謀,發(fā)動韓、趙、魏、齊、燕五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請服,退還部分侵地。趙封他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鶴超然情。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跡。下聯(lián)典出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典故。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三蘇”既是散文家,又長于詩詞。下聯(lián)典出北宋六個文學(xué)家黃庭堅(jiān)、秦觀、晁補(bǔ)之、張耒、陳師道和李鷹并稱為蘇門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黃庭堅(jiān)傳》中謂“天下稱為四學(xué)士”。
發(fā)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軾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1036-1101)自題聯(lián)。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歐陽修一起參加詩*新運(yùn)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約常當(dāng)戶;
秋水為神不染塵。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lián)。
勸子勿為官所腐;
知君欲以詩相磨。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lián)。
無數(shù)云山供點(diǎn)筆;
且將墨竹換新詩。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lián)。
北客幾人謫南粵;
東坡到處有西湖。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廣東省惠州市西湖蘇(軾)公祠聯(lián)。
〖蘇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倚靠君山,雙龍應(yīng)侍;
聚回沙水,百鳳和鳴。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蘇氏宗祠聯(lián)
瑞雪飛花,映中郎之節(jié);
金蓮絢彩,輝學(xué)士之文。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跡。下聯(lián)典出宋代進(jìn)士蘇舜欽,字子美,范仲淹薦其才,召試集賢校理。好為古文詩歌,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善草書,酒酣落筆,爭為人所傳。有《蘇學(xué)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喬子流芳。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北宋眉山“三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