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一
龍說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
翻譯/譯文
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shí)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說:“云跟隨著龍!蹦敲醇热唤凶鳊垼蛻(yīng)該有云跟隨著它!
2.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二
炳燭而學(xué)
【原文】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xué),恐已暮矣!睅煏缭唬骸昂尾槐T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xué),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shí)晉國國君。
(2)師曠:晉國的樂師。因?yàn)樗敲ひ魳穾?世稱“師曠”。
。3)欲:想要。
。4)暮:晚,遲。
。5)何:為什么。
。6)炳燭:燃燭照明。炳,<動(dòng)詞>點(diǎn)燃。
。7)乎:呢。
。8)安有:哪有。
。9)為人臣:做臣子的。
。10)戲:戲弄。
。11)盲臣:師曠是一位盲樂師,故自稱“盲臣”。
。12)安敢:怎敢。
。13)聞:聽說。
。14)少:少年(年輕時(shí))。
。15)好:努力。
。16)陽:陽光。
。17)壯: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為壯年。
。18)炳燭之明:點(diǎn)燃蠟燭照明。炳:點(diǎn)燃。
(19)孰與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個(gè)好呢?孰與:與比哪一個(gè)…。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20)善哉:說得好啊。善:好。
【翻譯】
晉平公向師曠詢問道:“我年紀(jì)七十了,想學(xué)習(xí),恐怕已經(jīng)晚了!睅煏缯f:“為什么不點(diǎn)燃蠟燭學(xué)習(xí)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shí)喜歡學(xué)習(xí),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shí)喜歡學(xué)習(xí),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shí)喜歡學(xué)習(xí),好像點(diǎn)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gè)更好呢?”晉平公說:“說得好。
3.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三
卞和泣玉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xiàn)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xiàn)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蓖跤忠詾楹驼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釋】
、龠x自《韓非子·和氏》
、诤褪希合鄠髅麨楸搴,春秋時(shí)楚國人,和氏璧發(fā)現(xiàn)者。璞:含玉的石頭。
、蹍柾酰捍呵锍䥽鴩,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芟啵鸿b別,鑒定
、萦袢耍旱褡劣衿鞯墓そ。相:鑒別。
、拚N:讀kuáng。欺騙。
、唠荆鹤xyuè古代一種斷腳的刑罰。
⑧薨:讀hōng。古代大臣或諸侯的死。
⑨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馕耐酰好苜D,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掀哼@里指眼淚。
、修桑簽槭裁。
⒀題:品評,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邑懯浚簣(jiān)貞之士,忠誠正直的人。
、依恚褐卫恚@里指對璞石進(jìn)行雕琢。
、臃睿鹤xpěng,同“捧”。
⒃夫:讀fú,語氣詞。
【翻譯】
楚國有個(gè)名叫卞和的人,從楚山中得到一塊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獻(xiàn)給了楚厲王。厲王命令玉匠鑒別。玉匠一看就說:“這只是一塊石頭!眳柾醮笈J(rèn)為卞和是有意欺騙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塊璞石獻(xiàn)給了武王。武王又讓玉匠鑒別,玉匠又說:“這只是一塊石頭!蔽渫跻舱J(rèn)為卞和是有意欺騙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腳。而后,武王駕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著那塊璞石,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血也哭了出來。文王聽說了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調(diào)查原因,那人問他說:“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很多,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并非因?yàn)槭ルp腳而感到悲傷,而是痛心世人將寶玉看作石頭,把忠誠的人稱為騙子,這才是我感到悲傷的原因啊!”文王聽到回報(bào),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塊璞石,果然從那塊璞石中得到一塊價(jià)值連城的美玉,于是命名這塊美玉為“和氏璧”。
4.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四
智子疑鄰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韓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cái),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簡介
智子疑鄰,是一個(gè)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它的意思是:宋國有個(gè)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去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jìn)來!彼麄冟従蛹业睦先艘踩绱苏f。這天晚上富人的家里果然丟失了大量財(cái)物,這家人認(rèn)為自己的兒子非常機(jī)智,卻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這則故事通常拿來做交淺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訓(xùn)。故事背景:春秋時(shí)代。
翻譯/譯文
宋國有個(gè)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gè)富人家的墻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會(huì)有盜賊進(jìn)來!备舯诘睦先艘策@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cái)物。他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gè)老人干的。
5.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五
岳飛治軍
【原文】
帝初為飛營第,飛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或曰:“天下何時(shí)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以習(xí)之。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立斬以徇。卒夜宿,民開門愿納,無敢入者,軍號(hào)“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卒有疾,親為調(diào)藥。諸將遠(yuǎn)戍,飛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無犯。
善以少擊眾。凡有所舉,盡召諸統(tǒng)制,謀定而后戰(zhàn),故所向克捷。猝遇敵不動(dòng)。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shù),飛曰:“仁、信、智、勇、嚴(yán)、闕一不可!泵空{(diào)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竭矣!”好賢禮士,雅歌投壺,恂恂如儒生。每辭官,必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然忠憤激烈,議論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禍。
【注釋】
休舍:休整。
舍,休息。
課:督促。
注坡跳壕:注坡,從山坡上疾馳而下;跳壕,從壕溝低處向上跳。此處均指練兵。
束芻: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重鎧:(穿)很重的鎧甲。
徇:這里是“示眾”的意思。
愿納:愿意(讓士兵)進(jìn)門。
軍號(hào)“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軍隊(duì)的口號(hào)是寧可凍死也不拆房屋取木料烤火,寧可餓死也不搶老百姓的糧食。
遠(yuǎn)戍:遠(yuǎn)出守衛(wèi)邊境。
問勞:慰勞。
死事者:為國事而死的人。
頒犒:賞賜犒勞物品。
頒:發(fā)下。
犯:占有。
【翻譯】
皇帝當(dāng)初要為岳飛營造宅第,岳飛推辭說:“敵人還沒有消滅,怎么能安家呢?”有人問岳飛:“天下什么時(shí)候可以稱為太平?”岳飛回答說:“當(dāng)文官不愛錢財(cái)專心為民謀利,武官不懼犧牲奮勇為國效力的時(shí)候,天下就太平了!
軍隊(duì)每天休整的時(shí)候,岳飛都會(huì)督促將士爬斜坡,跳戰(zhàn)壕,而且都是穿著沉重的鎧甲練習(xí)。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縷麻來捆扎喂牲口的草料的,立刻處斬示眾。士卒們夜間住宿,百姓愿意開門接納士卒入內(nèi),士卒也沒有一個(gè)人敢進(jìn)去,軍隊(duì)有口號(hào)“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士兵有的病了,岳飛親自為他調(diào)制藥品。手下的諸位將領(lǐng)去遠(yuǎn)方征討,岳飛的妻子便慰勞他們的家人,對為國事而死的人,為他痛哭并收養(yǎng)他的孩子。凡是賞賜犒勞物品,岳飛都會(huì)平均分給自己的將士,一絲一毫都沒有占有。
岳飛擅長憑借少量的軍隊(duì)?wèi)?zhàn)勝多人。但凡有所行動(dòng),會(huì)召集各位統(tǒng)制,謀劃定奪而后出戰(zhàn),所以軍隊(duì)所向都能戰(zhàn)勝。突然遇到敵人他們也不慌不亂。所以敵人為此說:“撼動(dòng)山容易,撼動(dòng)岳家軍很難”。張俊曾問岳飛用兵的方法,岳飛回答說:“仁義、信用、智慧、勇敢、嚴(yán)厲,缺一不可!泵看握{(diào)運(yùn)軍糧,岳飛一定皺起眉頭憂慮地說:“東南地區(qū)的民力快用盡了。 痹里w尊重賢能禮遇士人,平時(shí)唱唱雅詩,玩玩投壺游戲,謙遜謹(jǐn)慎得像個(gè)讀書人。岳飛每次辭謝立功后朝廷給他加官時(shí),一定說:“這是將士們貢獻(xiàn)的力量,我岳飛又有什么功勞呢?”但是岳飛對國事意見激進(jìn),談?wù)搯栴}都沒有給人留余地,終于因?yàn)檫@點(diǎn)惹了禍患。
6.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六
蔡侯紙
【原文】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永興九年,監(jiān)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jiān)密,為后世法。自古書契(合同、文書等憑證)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設(shè)想)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wǎng)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元興是漢和帝的年號(hào)),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注釋】
帛:布匹
謂:叫
膚:皮
敝:破
并:都
咸:都
【翻譯】
蔡倫字敬仲,桂陽(蔡倫為東漢桂陽郡耒陽縣人,即今湖南耒陽市)人。永元(漢和帝年號(hào))九年,監(jiān)督制作秘劍(皇宮專用的劍器)以及各種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書籍大多是用竹簡編成的,那些用來寫字的綢緞布匹叫做紙。綢緞太貴而竹簡太重,都對人來說很不方便。蔡倫于是想出一種方法,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魚網(wǎng)造成紙。元興(漢和帝年號(hào))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贊他的才能,從此都采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
7.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七
周鄭交質(zhì)
左丘明〔先秦〕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惫手茑嵔毁|(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風(fēng)》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譯文
鄭武公、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分權(quán)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于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zhì):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zhì),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zhì)。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準(zhǔn)備讓虢公掌政。四月,鄭國的祭足帥軍隊(duì)收割了溫邑的麥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鄭互相仇恨。
君子說:“信用不發(fā)自心中,盟約抵押也沒用。開誠布公互相諒解地行事,用禮教約束,即使沒有抵押,誰能離間他們呢?假如有真誠的信用,山澗溪流中的浮萍,蕨類水藻這樣的菜,裝在竹筐鐵鍋一類的器物里,用低洼處溝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獻(xiàn)給王公為食,何況君子締結(jié)兩國的盟約,按禮去做,又哪里用得著人質(zhì)啊?《國風(fēng)》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詩,都是昭示忠信的!
8.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八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兩漢〕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xiǎn),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shí)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虛,前有利獸之樂,而內(nèi)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途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
蓋明者遠(yuǎn)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fā)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贝搜噪m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譯文
臣子聽說物有族類相同而能力不一樣的,所以力氣要稱譽(yù)烏獲,速度要說起慶忌,勇敢要數(shù)到孟賁、夏育。臣子愚蠢,私下認(rèn)為人確實(shí)有這種力士勇士,獸類也應(yīng)該是這樣,F(xiàn)在陛下喜歡登險(xiǎn)峻難行之處,射獵猛獸,要是突然遇到特別兇猛的野獸,它們因無藏身之地而驚起,冒犯了您圣駕車騎的正常前進(jìn),車子來不及掉頭,人來不及隨機(jī)應(yīng)變,即使有烏獲、逢蒙的技術(shù)也施展不開,枯樹朽枝全都成了障礙。這就像胡人越人從車輪下竄出,羌人夷人緊跟在車子后面,豈不危險(xiǎn)!即使一切安全不會(huì)有危險(xiǎn),但這類事本來不是皇上應(yīng)該接近的啊。
況且清掃了道路而后行車,馳騁在大路中間,尚且不時(shí)會(huì)出現(xiàn)拉斷了馬嚼子、滑出了車鉤心之類的事故。何況在密層層的草叢里穿過,在小丘土堆里奔馳,前面有獵獲野獸的快樂在引誘,心里卻沒有應(yīng)付事故的準(zhǔn)備,這樣造成禍害也就不難了。看輕皇帝的貴重不以為安逸,樂于外出到可能發(fā)生萬一的危險(xiǎn)道路上去以為有趣,臣子以為陛下這樣不可取。
聰明的人在事端尚未萌生時(shí)就能預(yù)見到,智慧的人在危險(xiǎn)還未露頭時(shí)就能避開它,災(zāi)禍本來就多藏在隱蔽細(xì)微之處,而暴發(fā)在人忽視它的時(shí)候。所以俗語說:“家里積聚了千金,就不坐在近屋檐的地方!边@說的雖是小事,卻可以引申到大的問題上。臣子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9.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九
吳子使札來聘
公羊高〔先秦〕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馀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苯栽恢Z。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惫手]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子,我宜當(dāng)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于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終身不入?yún)菄。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譯文
“吳子派札來(魯國)訪問。”
吳國本無所謂國君,無所謂大夫,這則記載為什么承認(rèn)它有國君,有大夫呢?為了表明季子的賢啊。季子賢在哪里呢?辭讓國君的位置啊。他辭讓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謁、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長們都愛他,一起想立他做國君。謁說:“現(xiàn)在如果就這樣倉促地把君位給他,季子還是不接受的。我愿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國君,后把君位傳給季子!扁偶、夷昧都說行。所以幾個(gè)哥哥在位時(shí)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禱,說:“上天如果讓吳國存在下去,就保祐我們早點(diǎn)遭難吧!彼灾]死了,馀祭做國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國君。夷昧死了,國君的位置應(yīng)當(dāng)屬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壽夢的庶長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訪回國,一到就把僚當(dāng)作國君。闔閭說:“先君所以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都是為了季子的緣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遺囑呢,那么國君應(yīng)該季子來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遺囑呢,那么我該是國君。僚怎么能做國君呢?”于是派專諸刺殺僚,而把國家交給季子。季子不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受了你給予的君位,這樣我變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殺了我哥哥,我又殺你,這樣父子兄弟相殘殺,一輩子沒完沒了了。”就離開國都到了延陵,終身不入?yún)菄鴮m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為義,以他的反對互相殘殺為仁,稱許季子的賢德。
那么吳國為什么有國君,有大夫呢?既承認(rèn)季子是臣,就應(yīng)該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吳季子的名啊!洞呵铩穼t者不直稱其名,這則記載為什么稱名呢?認(rèn)可夷狄,不能只憑一事一物就認(rèn)為夠條件了。季子是被認(rèn)為賢的,為什么季子還不夠條件呢?認(rèn)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個(gè)臣子;認(rèn)可做人兒子的,一定要使他像個(gè)兒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的兒子,就要在用語遣詞上顯示出這一點(diǎn)來。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
10.課外文言文加翻譯 篇十
獲麟解
韓愈〔唐代〕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于《詩》,書于《春秋》,雜出于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雖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比赭胫霾淮ト,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譯文
麟是象征靈異、祥瑞的動(dòng)物,是顯而易見的。在《詩經(jīng)》中被歌頌過,在《春秋》中也有記載,傳記百家之書也夾雜著記述。即使婦女兒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動(dòng)物,不被家庭所豢養(yǎng),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馬、牛、犬、豬、豺狼、麋鹿那樣。既然這樣,即使有麟,人們也不認(rèn)識(shí)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馬,犬豬豺狼麋鹿,我知道它們是犬豬豺狼麋鹿,只有麟沒法認(rèn)得。不認(rèn)得,那么人們說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雖然這樣,有麟出現(xiàn),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謀政,麟是因?yàn)槭ト瞬努F(xiàn)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認(rèn)識(shí)麟。麟終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聽說:麟之所以被稱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現(xiàn),而沒有圣人在世能夠認(rèn)得,那么說它不吉祥也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