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寓言故事簡短 篇一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shù)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yīng)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蹦侨藵M不在乎地說:“沒關(guān)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guī)У穆焚M(fèi)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fèi)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fèi)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么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lǐng)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yōu)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yuǎn),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zhǔn)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2.中國寓言故事簡短 篇二
宋國人澄子不知在什么地方丟失了一件黑布做的上衣。他跑上大路沿途尋找,到處都找不著那件黑衣。
蝕財?shù)耐聪Щ癁橐还蓺鈵。他一邊走,一邊捉摸著要想出一種辦法來補(bǔ)救丟失一件上衣的損失。碰巧這時迎面走來一位身穿黑色上衣的婦人。澄子不由分說地將她一把抓住。他一面拉扯那婦人的衣裳,欲取其衣,一面狠狠地說道:“剛才我丟失的黑衣,原來在你這里!”那婦人被這光天化日之下突如其來的攔路行兇舉動嚇懵了。她急忙對澄子解釋道:“這件衣裳是我親手紡的線、織的布,親手剪裁、縫制而成的。它的長短、大小正合我身。雖然您丟的也是一件黑衣,但是并不是這一件呀!”那婦人的聲音聽起來顯得有一些柔弱、哀憐。但是她如泣如訴吐出的一字一句里所含的份量,使澄子心里怔了一下。如果把一個小女子的衣裳說成是自己的,扒下來后,自己卻穿不上豈不荒唐?于是他立刻轉(zhuǎn)了一個話題,但是仍然氣勢洶洶地說:“我丟失的是一件夾衣,而你身上穿的這件是單衣。你用一件單衣抵我一件夾衣,難道還不便宜嗎?”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尊重事實,不論如何狡詐詭辯,事實總是不能歪曲的。
3.中國寓言故事簡短 篇三
莊子知魚樂
莊子在濠水橋上與知名的哲學(xué)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戲,便對身邊的惠施說:"這是魚兒的樂趣。"
惠施不以為然地反問莊子:"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
莊子反唇相譏:"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魚的樂趣呢?"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惠施辯解道:"我不是你,當(dāng)然不知道你的感覺。你本來就不是魚,你肯定也不會知道魚的感覺。"
莊子到底是做學(xué)問的人,十分善于總結(jié)問題的癥結(jié)。他認(rèn)為兩人爭論的焦點是,你問我怎么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你承認(rèn)我了解魚的樂趣以后才會提出的問題。于是他告訴惠施:
"那是因為我在橋上的心情很高興,所以我就認(rèn)為魚兒在水中也是很快樂的。"
這篇寓言是中國古代一場的辯論,帶有濃厚的哲學(xué)意味。
惠施的觀點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4.中國寓言故事簡短 篇四
虎懼駮馬
有一次齊桓公騎馬出游,來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見遠(yuǎn)處有一只老虎擋道。齊桓公正打算繞道前行時,不想那只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動也不敢動。于是,齊桓公一行得以從老虎身邊飛馳而過,打獵滿載而歸。
齊桓公回宮后,便問管仲:“今天我騎馬外出,老虎見了我竟嚇得不敢往前走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騎的是一匹毛色駁雜的高頭大馬,迎著正在升起的太陽奔跑吧?”
齊桓公趕緊點頭:“正是這般情景!
管仲于是分析說:“這種馬飛馳起來很像一種叫做‘駮’(bo)的猛獸,而駮是專以虎豹為食的。那只老虎以為您騎的是駮,它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這則寓言說明,老虎被像駮之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于是將自己給嚇住了。聰明的人類則應(yīng)學(xué)會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從而使自己的認(rèn)識一步步地接近于客觀的實際。
5.中國寓言故事簡短 篇五
墨子在經(jīng)過一家染坊時,看見工匠們將雪白的絲織品分別放進(jìn)熱氣騰騰的染缸里,浸泡良久后取出,在晾曬時就變成不同顏色的織物了。工匠們工作得十分辛苦而認(rèn)真。
墨子仔細(xì)地觀察了染絲的全過程后,頓有所悟,不覺長嘆一聲,自言自語地說:"本來都是雪白的絲織品,而今放到青色顏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變成了青色,放到黃色顏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變成了黃色。所用的顏料不同,染出來的顏色也隨之不同。如果我們將白絲先后放到五種不同顏色的染缸里各染一遍,它就會改變五次顏色了。如此看來,染絲的時候,人們就不能不謹(jǐn)慎從事啊。"
接著,墨子又從染絲的原理引伸開去,進(jìn)一步產(chǎn)生聯(lián)想,從而深深地感到,其實在人世間,不僅是染絲與染缸的顏料有關(guān),即使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不也存在著一個會染上什么顏色的問題嗎?
這則寓言提醒人們,對于一個涉世未深、純潔無瑕的青少年,當(dāng)他身處五顏六色的社會大染缸之中時,一定要牢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理,擇善而從,以促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