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一
畫龍點睛【成語出處】
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云:“點之即飛去!比艘詾橥Q,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皆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后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
【成語寓意】
“畫龍點睛”后龍便破壁飛去的神話傳說固然不可信,但點睛傳神在藝術上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的。做任何一件事情,無論之前做得如何出色,但是關鍵的那一步沒有做好,可能一切都會等于零。所以要專注于事物的關鍵點,畫好最后的點睛之筆,事物才能變得圓滿。如果事物缺少了最美好的點綴,可能會黯淡無光,失去光彩。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梁朝有位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畫特別傳神;视H貴族,富商大賈都爭相索求他的畫。
傳說有一年,張僧繇奉梁武帝之命,前去金陵安樂寺的墻上畫四條金龍。僅三天,他就畫出了四條活靈活現(xiàn)、威風凜凜的龍。這四條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與真龍竟沒有什么差別。一時間,圍觀的人都大為驚嘆。
然而當人們湊近細看時,才發(fā)現(xiàn)這些龍全都沒有眼睛。這樣明顯的缺陷讓大家感到非常不解,紛紛請求張僧繇為龍?zhí)砩涎劬。張僧繇卻笑著說:“為龍畫上眼睛不難,可一旦畫了眼睛,這四條龍可就飛走了!
大家一聽這話,都哈哈大笑起來,覺得他十分荒唐。畫出來的龍怎么會飛走呢?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認為張僧繇在開玩笑。于是,張僧繇只好答應先給其中兩條龍畫眼睛。他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筆輕輕在畫上點上眼睛。剛畫完,不可思議的事就發(fā)生了:天空忽然烏云密布,緊接著一陣電閃雷鳴,在狂風暴雨中,那兩條龍竟真的震破墻壁,凌空飛起,最終消失在云層中。
眾人全都驚得目瞪口呆。等云散天晴時,大家看到雪白的墻壁上果然只剩下兩條龍了。而張僧繇只是站在一旁,笑而不語。
2.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二
一龍一豬【本義】:一個像龍,一個像豬
【寓意】:是一個勸學的成語,比喻同一個起跑線的兩個人,長大后卻相差懸殊,高下差別極大。
【出處】:韓愈《符讀書城南》:“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成語故事】:唐代文學家韓愈有個兒子叫韓符,打小就不愛讀書。于是,韓愈就寫了一首詩勸勉兒子,詩中寫道——有兩戶人家各生了一個兒子,長相十分相似,經常在一塊兒玩耍,到了12歲左右,漸漸發(fā)現(xiàn)他們有了差異,30歲時一個有了成就像呼風喚雨的龍,一個卻像蠢笨無能的豬,簡直是天壤之別。
3.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三
狗尾續(xù)貂【本義】:皇帝近臣帽子上的飾物,用貂尾制成。貂尾是珍貴的皮毛,大官太多,貂尾不夠用了,就用狗尾代替。
【寓意】:形容濫封官爵,也用來比喻拿不出好的東西接到好東西的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出處】:《晉書·趙王倫傳》:“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xù)!
【成語故事】:晉武帝司馬炎建立了統(tǒng)一的晉朝,把家族子弟分封各地為王,企圖鞏固晉王朝的統(tǒng)治。結果事與愿違,諸王互相爭權奪利,嚴重內亂。晉武帝的叔叔司馬倫是個野心家,武帝在位時把他封為趙王,武帝去世不久,他就發(fā)動政變,自己稱帝。他把親戚和同黨都攫升公侯,就連奴仆、小卒也濫加封賞。每到朝會的時候,滿朝的人都頭戴貂蟬。當時的人編了個諺語諷刺說:“貂不足,狗尾續(xù)!
4.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四
歧路亡羊【本義】: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丟失了的羊。
【寓意】: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出處】:《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成語故事】:楊子的鄰居家逃失了一只羊,失主請許多親友和揚子的仆人幫他找羊。過了一段時間,羊還是沒有找到。楊子驚奇地問:“你們這么多人尋找,怎么還找不到呢?”鄰居說:“出村子上了大路后,有幾條岔路,岔路中還有岔路,簡直像蜘蛛網一樣。即使這么多人尋找,也弄不清楚羊究竟是從哪條岔路上逃走的!睏钭勇牶蟪聊徽Z,面帶憂傷。他的學生不解,問道:“先生,那只羊也不是先生家的,您為何如此憂傷呢?”楊子聽了仍沒有說話。后來一位叫心都子的學者解釋說:“岔路太多,所以羊容易逃失。同樣的道理,讀書人因學說不一致而找不到真理,以致誤入歧路,一無收獲!”
5.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五
馬革裹尸【本義】: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
【寓意】:指英勇犧牲在戰(zhàn)場。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成語故事】:馬援是東漢名將,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zhàn)功。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zhàn)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zhàn)場。馬革裹尸是指犧牲在戰(zhàn)場上,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6.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六
筆走龍蛇【本義】:筆一揮動就呈現(xiàn)出龍蛇舞動的神態(tài)
【寓意】: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風格灑脫,也指書法速度很快,筆勢雄健活潑。
【出處】:唐·李白《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旭驚電!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賀知章在府上宴請賓客,李白在席上作詩《草書歌行》。玄奘法師的弟子懷素擅長草書,當眾被要求作書法,懷素援筆蘸墨,凝神運氣揮毫,很快寫就。李白的《草書歌行》也已寫就,當眾吟道:“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吾師醉后倚繩休……起來向筆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賀知章評論說:“上人書寫,左盤右旋,確實是只見龍蛇走!好字,好詩!”懷素的字,李白的詩,賀知章的評論,一時間傳遍京華。
7.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七
兔死狗烹【本義】: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
【寓意】:本指給統(tǒng)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后被拋棄或殺掉,也泛指人在被利用完后立刻被拋棄。
【出處】:《史記·越世家》:“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成語故事】:范蠡曾替越國出過不少力,使得越國打敗吳國,成為霸王。范蠡是越國的大功臣,但他舍棄榮華富貴,自行引退,過著淡泊的生活。在眾人的惋惜聲中,范蠡托人帶了一封信給從前的同事大夫文種,他勸文種也舍棄功名富貴,以免招惹災禍。范蠡為什么會這樣勸文種呢?原來,他早就看出越王是個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共享樂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從信中這幾句話引申出來的。
8.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八
三人成虎【本義】:三個人傳言市上有虎,就會使人信以為真。
【寓意】:比喻謠言或者訛傳一再重復出現(xiàn),就可能使人信以為真。提醒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出處】:《戰(zhàn)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成語故事】:魏王派龐蔥陪同太子去趙國做人質。龐蔥一直受魏王重用,怕去趙國后有人背后說他壞話,因此臨行前特地問魏王三次:“如果有人向大王您稟報街市上有老虎,您信還是不信?”魏王最初不信,但聽到有三個人都說街市上有老虎后,就相信了。龐蔥提醒道:“街市上是沒有老虎的,但是三個人都說有老虎,大家便認為有虎了。如今我陪太子遠去邯鄲,在說背后議論我不是的,恐怕不止三人,希望大王不要輕易相信!饼嬍[去趙國不久,便開始有人在魏王面前說他壞話。開始魏王不相信,但后來說他壞話的人越來越多,魏王最終還是相信了。龐蔥從邯鄲回來之后,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沒被召見過了。
9.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九
庖丁解牛【本義】:庖。簭N師的名字;解:剖開、分割。
【寓意】: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yǎng)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成語故事】: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頭牛,但見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連聲夸獎他的好技術。庖丁答道:“我之所以能干得這樣好,是因為我已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結構。開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頭一頭全牛;現(xiàn)在,我看到的卻沒有一頭全牛了。哪里是關節(jié)?哪里有經絡?從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數。不過,如果碰到錯綜復雜的結構,我還是不敢怠慢,下刀很輕,聚精會神,小心翼翼的!绷夯萃跽f:“好呀!我從庖丁這番話里,學到了人生的大道理!
10.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 篇十
首鼠兩端【本義】: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時一進一退,不能自決;兩端:拿不定主意。
【寓意】: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又動搖不定。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成語故事】:西漢武帝時,王太后的弟弟田蚡胡作非為,隨意誣陷他人。田蚡的婚宴上,和田蚡結過怨的灌夫也去了,灌夫因向客人敬酒遭到冷遇,氣得破口大罵,為此被田蚡拘捕。武帝召集大臣們研究如何對灌夫治罪,有的大臣因懼伯田蚡的威勢,采取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御史大夫韓安國說:“灌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了大功,雖說酒后聚眾生事,但沒有死罪。可丞相說他不對,也有道理。如何處置,請皇上定吧!”罷朝后,田蚡招呼韓安國坐他的車子,很生氣地說:“我和你一起對付(竇嬰)這個禿老頭子,你為何遲疑不決(首鼠兩端)?”后來,田蚡想法子害死了灌夫。不久,他自己因內心恐懼驚嚇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