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時間:2024-07-04 13:59: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高一# #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是©憂考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是基礎(chǔ)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nèi)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1.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一


  通假字

  1、屬: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2、馮: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通“憑”,乘)

  3、泝:擊空明兮泝流光(通“溯”,逆水而上)

  4、繆: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盤繞)

2.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二


  1、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3、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4、(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5、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

  6、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7、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者……也”表判斷。譯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你簽訂條約來回報太子。)

  9、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譯文:將軍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殺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譯文:而且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狀語后置。譯文:燕王親自在朝堂上行了禮送出來。)

  1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罢摺,相當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譯文:太子及知道這件事的門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語后置。譯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們,不能攜帶任何兵器。)

  14、嘉為先言于秦王曰(介詞“為”后省去了代詞賓語“之”。譯文:蒙嘉就替荊軻先對秦王說。)

  15、使畢使于前(第一個“使”后省去了賓語“之”。譯文: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為者?(何為─為何。譯文:來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譯文: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譯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譯文:不是這樣,我(項羽)怎么會到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譯文:把事情全部告訴了他。)

3.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三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7.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4.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四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5.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五


  1、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

  譯:我雖然正氣凜然,沒什么慚愧的,但在君主和雙親面前,卻沒有一點事功來掩飾自己的罪過。

  2、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譯: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著巡撫的名字而罵他,談笑著死去。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3、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譯:然而這五個人生在民間,平時沒有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為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而不回頭,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4、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譯: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墓空有那塊石碑,就替它寫了這篇碑記,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也對國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6.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六


  特殊句式

 、俚怪镁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為見女”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谂袛嗑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郾粍泳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7.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七


  虛詞

  ⑴之

  縱一葦之所如(助詞,取獨)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茍非吾之所有(助詞,取獨)

  ⑵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托遺響于悲風(介詞,給)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連詞,表轉(zhuǎn)折)侶魚蝦而友糜鹿(連詞,表并列)

  耳得之而為聲(連詞,表順承)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

8.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八


  詞類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詞作狀語)

  2.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使動)

  3.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使動)

  4.正襟危坐(正:形容詞使動)

  5.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

  6.西望夏口(西:名詞作狀語)

  7.下江陵(下:名詞作動詞)

  8.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詞作動詞)

  9.侶魚蝦而友糜鹿(侶,友:名詞意動)

9.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九


  通假字

  1、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干。)

  2、木直中繩,?以為輪。(?:同“?”,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3、師者,以是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異也。(生:同“性”,先天,天資。)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自余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10、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jié),盤繞。)

  11、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高一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十


  一詞多義

  “之”

 、俟珡闹(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茏臃刚垞糁(秦國,代詞)

 、莩贾畨岩玻q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咝欣钪鶃恚财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而”

 、傥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菀詠y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僮右嘤胁焕(語氣詞)

 、谘捎猛鲟嵰耘汔(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軐⒀扇≈(疑問代詞,哪里)

  “其”

 、僖云錈o禮于晉(代詞,鄭國)

 、诰潆y也(代詞,這件事)

 、畚崞溥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