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一
掩耳盜鈴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墒晴娪执笥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斑祝娐曌冃×,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2.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二
買櫝還珠有一個來自楚國的商人,他有一顆非常漂亮的珍珠。為了能把珍珠賣個好價錢,他決定為珍珠做一個漂亮的盒子。
商人請來手藝高超的木匠為珍珠做盒子。盒子的做好后,木匠用香料把它熏得香氣撲鼻。
熏完香后,木匠又對盒子進行裝飾,讓這個盒子立刻變得精美絕倫,與眾不同。
商人拿過盒子,小心翼翼地將珍珠放進去,抱著盒子快步走向市場。
商人把盒子一拿出來,市場上的人就被盒子美麗的外表和香氣吸引了。
這時,人群中的一個鄭國人從商人手中拿過盒子,愛不釋手地左看右看,終于出高價買了下來。
可是,鄭國人拿著盒子沒走幾步,突然又走了回來。商人以為鄭國人后悔了。
可誰知,鄭國人拿出珍珠遞給商人,然后拿著盒子,一邊欣賞一邊走了。
商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尷尬極了。沒想到,精美的盒子在別人眼里竟然超過了珍珠的價值。
3.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三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出自宋代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備受歡迎。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就去拜見當時的學者程頤。到了程頤家,可是門上的小書僮對他說:“程頤先生正在書房坐禪,你還是先回去吧,過兩天再來!
楊時回答說:“沒關系,我在這里等一會兒好了!
那個小書僮見楊時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進去了。
過了一會兒,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小書僮出來對楊時說:“這位相公,天上開始下雪了,你還是趕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氣好了,你再來見先生吧!”
“沒關系,小兄弟,我還是在這里等先生坐禪結束吧!”楊時堅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頤結束坐禪,好向他請教問題。
“誰知道先生什么時候結束坐禪呀?也許他今天一個下午都會坐禪呢!先生經常是這樣的。”小書僮好心地提醒楊時。
“沒關系。麻煩你等程頤先生坐禪結束以后,替我通稟一聲,就說楊時在門外恭候先生教誨!睏顣r仍然執(zhí)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動不動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來暖和暖和吧!”小書僮看到外面實在太冷了,而楊時站在雪地里一動都不動,不由地動了惻隱之心,于是想請楊時到門廳里烤烤火,避避風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謝你的好意。但是我還是在外面等好一點,你請進去吧。”楊時謝絕了小書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門之外,頂著凜冽的北風和紛紛揚揚的大雪,連動都不動一下。
等到程頤坐禪結束,小書僮立即把楊時在門外冒雪靜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頤稟報。
程頤一聽此事,馬上問:“這個年輕人現(xiàn)在還在門外嗎?”
“稟先生,這個叫楊時的年輕人,現(xiàn)在還在門外。”小書僮回答說。
“快,快,快開門。不知他是不是凍壞了。待老夫親自出門去接這個年輕人進來。”程頤吩咐小書僮趕快攙扶他出去看楊時。
等到小書僮把門打開,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原來外面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深了,而楊時仍然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連腳都沒有動一下。
“快,快!你們快把楊相公扶進屋子里來。”程頤命令家人道。
“嗨,你這個年輕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來不就是了!”程頤一邊要家人抬著楊時到書房里去,一邊連聲地責怪著楊時。
“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輩請……教,當然……應該……恭恭……敬敬地……在門外等……著!睏顣r凍得渾身直發(fā)抖,說話時也直打顫。
程頤見楊時求師心切,又那么懂禮貌。心里非常高興,就收下了楊時這個門徒,而且還把自己哲學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給了他。
后來楊時果然學有所成,成了國家的有用之才。
后來,“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四
對牛彈琴春秋時期,魯國有個非常的音樂家叫公明儀。公明儀極善彈琴,優(yōu)美的琴聲從他手下流出,聽眾便會如癡如醉。
一年春天,公明儀帶著琴去田野散步。春風柔和,送來青草陣陣芬芳,公明儀心曠神怡,不由得四處環(huán)顧。他發(fā)現(xiàn)遠處有一頭牛正在吃草,對他的到來不聞不問。他忽然有了奇思妙想。過去,他彈琴給人聽,得到了不少贊譽,如果給這頭牛彈上一曲,它也會聽得進去嗎?這樣想著,他架好琴,撥動琴弦,便在田野里彈奏起來。他彈奏的這首曲子十分高雅,叫作《清角之操曲》。
這樣美妙的琴聲,如果被人聽見,肯定會沉浸其中,難以自拔。然而田野中的這頭牛,卻依然低頭吃草,時不時還甩動一下尾巴,根本不理會公明儀的個人音樂會,更談不上領會曲子中的美妙意境了。
公明儀盡心盡力,一曲奏完,看到眼前這頭牛如此無動于衷,實在無奈。他想了想,又有了新主意。于是,他再次撥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的雜亂的聲音,一會兒像蒼蠅在嗡嗡亂飛,一會兒又像迷路的小牛犢發(fā)出的叫聲。這下子倒吸引了牛的注意,它居然停止了吃草,抬起頭,豎起耳朵,認真地傾聽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當然,如果有人評價說話者在“對牛彈琴”,那么這話的重點就不是在說聽話的人愚蠢或者外行,而是在譏諷說話者不看對象了。
5.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五
鑿壁借光漢朝時,有個少年時叫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于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锖庑耐催@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锖庥幸惶旃钠鹩職猓瑢︵従诱f:“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xù)看多一些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6.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六
伯樂相馬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yōu)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xiàn)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fā)現(xiàn)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鼻Ю锺R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云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么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zhàn)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yǎng)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yǎng),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7.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七
一目十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請一個叫嚴杰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杰當時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過去了。
8.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八
魚目混珠 從前,有一個人叫滿愿,他買到了一顆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經常獨自把玩,從不讓別人看。他的鄰居壽量從路上撿來一顆大“珍珠”,也珍藏起來。后來,他們倆得了同一種病,醫(yī)生說要用珍珠粉配藥。他們只得拿出各自藏著的珍珠。醫(yī)生笑著對壽量說:“你這顆不是珍珠,是魚的眼睛啊!”
9.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九
懸梁刺股相傳,在東漢時候,有為的政治家叫孫敬。在他年輕的時候,他就出名的勤奮好學,而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經常是廢寢忘食。不僅如此,他讀書時間長,即使勞累了,也不想休息。但是時間久了,疲倦卻不聽使喚地讓他打瞌睡。
為了不影響讀書,于是,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找到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另一頭系在頭發(f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因此,懸梁的故事就此而來。
刺骨的故事和懸梁也是一樣,都是為了讀書不打瞌睡,就用錐刺痛大腿。
刺骨講的是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個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10.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十
囊螢映雪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格外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時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上АR惶彀胍,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了飽學之士。
今天先分享這三個關于古人勤學的成語故事,古人尚且能夠如此,作為傳承人的我們,是否也能夠將這些美好的品質一直傳承下去呢?希望看了這三個故事能夠給您帶去一些思考和想法,讓您懂得勤學的重要性。
11.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十一
畫蛇添足戰(zhàn)國時楚國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給底下辦事的人,但酒不夠分,于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畫得最快,正打算拿酒來喝,因見其它人還未畫好,他就再為蛇添上腳,此時另一人剛好畫好了,便從他的手上把酒搶過來,并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甚么要為它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喝掉了。
12.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十二
拔苗助長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guī)秃堂缍奸L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13.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十三
兔死狐悲“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這個成語,原出自《宋史·李全傳》。后又見于《元曲選·無名氏<賺蒯通>四》。
南宋時期,處在金朝統(tǒng)治下的山東農民,紛紛掀起抗金斗爭的浪潮。其中最的有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的幾支紅襖軍。
起義軍遭到金軍的鎮(zhèn)/壓,楊安兒犧牲。楊安兒的妹妹楊妙真(號四娘子)率領起義軍從益都轉移到莒縣,繼續(xù)斗爭。后來楊妙真和李全結為夫妻,兩支部隊匯合。公元1218年,他們投附宋朝,駐扎在楚州(現(xiàn)在江蘇省淮安縣)。此后,李全抱有發(fā)展個人實力、割據(jù)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軍包圍,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領兵進攻楚州,楊妙真派人去爭取夏全,對夏全說:“你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附宋朝的嗎?如今你卻帶兵來攻打我們。打個比方說,狐貍死了,兔子感到悲傷哭泣;如果李全滅亡了,難道獨有你夏全能生存嗎(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希望將軍和我們團結起來!毕娜饬。
往后,《元曲選·無名氏<賺蒯通>四》里說:“今日油烹蒯徹,正所謂兔死狐悲。”
后來,人們引用“兔死狐悲”這個成語,來比喻因同類的死亡或失敗而感到悲傷,F(xiàn)在多用于貶義。
14.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十四
司空見慣 唐代詩人劉禹錫,因為性格放蕩不羈,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當?shù)赜幸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詩名,邀請他飲酒,并請了幾個歌女在席上作陪。席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fā),作詩一首:高髻云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當于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15.4~6歲幼兒成語故事 篇十五
四面楚歌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于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