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一
1、清明不拆絮,到老沒成器。2、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
3、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4、豆腐渣上墳——騙鬼。
5、叫花子上墳——哭窮。
2.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二
1、清明前后,點瓜種豆。2、清明谷雨兩逢,浸種耕田莫遲延。
3、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
4、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5、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3.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三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來安排農事活動。清明時節(ji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耕田莫遲延!薄扒迕髑昂螅c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可見這個節(jié)氣與農業(yè)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4.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四
1.清明節(jié)到了,細雨紛紛下,祝福伴著細雨寄給你;春風輕輕吹,吉祥隨著春風郵給你。清明節(jié),祝健康幸福又如意、生活甜蜜開心伴。2.散也不容易,聚也不容易,見也不容易,別也不容易,淚灑相思地,魂牽夢也系。在這個大鬼小鬼全會出動的日子,祝你清明節(jié)快樂!明節(jié)快樂!
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溫馨短信望珍重,踏青郊游時光好,遠離花草防過敏,蚊蟲叮咬要防護,講究衛(wèi)生防疾病,保持愉快身健康。祝開心永久、幸福無憂。
5.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五
清明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清明是我國農歷24個節(jié)氣的第5個節(jié)氣。為什么又是節(jié)日呢?這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舊時民間每逢寒食節(jié),家家戶戶不舉火煮飯,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們上墳燒紙,修墓添土,以表示對亡者的懷念。這些風俗是春秋時流傳下來的。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后母驪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國外,他們逃到衛(wèi)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后來有人告訴了實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他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舊事,派人去請時,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親自登門去請,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尋也未找到。晉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順,要是縱火燒山,他準會背著老母親跑下山來?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倆也沒出來,后來在一株枯柳旁發(fā)現(xiàn)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燒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著大柳樹樹洞,洞內藏著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著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致清明復清明!睍x文公看后十分感動,放聲痛哭,將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綿山,改綿山為介山,并建廟紀念。為了銘記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jié)”,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節(jié),晉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發(fā)現(xiàn)那株枯柳死而復活,便給那株柳樹賜名“清明柳”,規(guī)定從寒食到清明,人們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后漸將寒食節(jié)與清明相混淆,將寒食掃墓混為清明掃墓,清明逐漸代替了寒食節(jié)。
6.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六
談到清明節(jié),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lián)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源。
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xiàn)在,清明節(jié)取代了寒食節(jié),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7.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七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歐陽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8.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八
清明日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fā),黃鸝隔故宮。
9.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九
蠶花會 “蠶花會”是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蠶鄉(xiāng)獨特的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zhèn)西,在當?shù)赜小皬R中”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
10.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十
射柳斗雞古時清明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盛行斗雞,會一直到夏至止。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這一習俗早已消失,陽光下聽聽鴿哨,不失為一樂趣吧。
11.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十一
放風箏 清明時節(jié)放風箏從來就是人們喜愛的活動。白天放,夜間也放,風箏下掛上一串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12.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十二
插柳植樹清明前后,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柳樹成蔭。
清明戴柳插柳風俗,一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祈求長壽的意蘊。
又說與介子推有關,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發(fā)現(xiàn)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折枝紀念,群臣紛紛效仿。
又傳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或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人們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
13.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十三
春游踏青清明節(jié)本為踏青節(jié),時仲春與暮春之交,冬至后第108天。
春日陽光中感受萬物復蘇的氣息,感悟生命自然,自然是神清氣爽。從唐代開始,清明節(jié)就吸收了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的上巳節(jié),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也就是臨河洗浴,祈福消災,又叫作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14.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十四
掃墓祭祖 清明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由來已久。秦以前就有了,唐朝開始盛行!肚逋ǘY》云:“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辈⑾鄠髦两。
15.四年級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 篇十五
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踏青呢?當今的清明節(jié)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踏青訪春”。這和古時的上巳節(jié)有關。民俗專家說,漢朝已有上巳節(jié)。上巳節(jié)最早是在每年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后來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
人們會在這一天結伴去水邊嬉戲,洗頭洗腳,以求祛病消災。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云云,就是對唐代長安上巳節(jié)節(jié)日盛景的描繪。
由于上巳節(jié)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后,大地一派生機,春意盎然。人們在掃墓之余,就在郊外聚會冷餐,古時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打馬球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