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無憂考網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二第二學期月考物理試卷》,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選擇題(本題共有11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有的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4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的得0分。)
1、伽利略在研究工作中開科學實驗之先河,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礎,下列關于伽利略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提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B.伽利略對理想斜面實驗的研究為牛頓第一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C.伽利略為了進一步通過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首先建立了描述運動所需要的的概念,諸如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以及加速度等;
D.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運用了邏輯推理、猜想和假說與科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用小球在斜面上的運動驗證了小球的運動速度與位移成正比;
2.2010年11月24日,劉翔在廣州亞運會男子110米欄決賽中,以13秒09的賽季個人成績奪得冠軍,連續(xù)第三次打破了賽會紀錄,成為亞運會歷第一位三奪110米欄冠軍的選手。關于劉翔的下列說法正確的( )
A.劉翔在飛奔的110米中,可以看做質點
B.教練為了分析劉翔的動作要領,可以將其看做質點
C.無論研究什么問題,均不能把劉翔看做質點
D.是否能將劉翔看做質點,決定于我們所研究的問題
3.如圖所示是某質點做直線運動的v-t圖象,由圖可知這個質點的運動情況是( )
A.前5 s做勻速運動;
B.5 s~15 s內做勻加速運動,加速度為1 m/s2;
C.15 s~20 s內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為3.2 m/s2;
D.質點15 s末離出發(fā)點最遠,20 s末回到出發(fā)點;
4.人走路時,人和地球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對數有( )
A.一對 B.二對 C.三對 D.四對
5、一個實驗小組在“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的實驗中,使用兩條不同的輕質彈簧a和b,得到彈力與彈簧長度關系的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 a的原長比b的長 B. a的勁度系數比b的大
C. a的勁度系數比b的小
D. 測得的彈力與彈簧的長度成正比
6、如圖所示,AC是上端帶定滑輪的固定豎直桿,質量不計的輕桿BC一端通過鉸鏈固定在C點,另一端B拴牢一根輕繩,輕繩下端懸掛一重為G的物體,上端繞過定滑輪A,用水平拉力F拉輕繩,開始時∠BCA=160°,現使∠BCA緩慢變小,直到桿BC接近豎直桿AC.在此過程中(不計滑輪質量,不計摩擦)( )
A.拉力F大小不變 B.拉力F逐漸減小
C.輕桿B端所受輕繩的作用力大小不變
D.輕桿B端所受輕繩的作用力先減小后增大
7、用輕彈簧豎直懸掛質量為m的物體,靜止時彈簧伸長量為L.現用該彈簧沿斜面方向拉住質量為2m的物體,系統(tǒng)靜止時彈簧伸長量也為L.斜面傾角為30°,如圖所示.則物體所受摩擦力( )
A.等于零 B.大小為12mg,方向沿斜面向下
C.大小為32mg,方向沿斜面向上 D.大小為mg,方向沿斜面向上
8、如圖所示,當小車向右加速運動時,物塊M相對車廂靜止于豎直車廂壁上,當車的加速度增大時( )
A.M受靜摩擦力增大 B.M對車廂壁的壓力變小
C.M對車廂壁的壓力不變 D.M受靜摩擦力不變
9、某同學找了一個用過的“易拉罐”在靠近底部的側面打了一個洞,用手指按住洞,向罐中裝滿水,然后將易拉罐豎直向上拋出,空氣阻力不計,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易拉罐上升的過程中,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越來越快
B.易拉罐下降的過程中,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越來越快
C.易拉罐上升、下降的過程中,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都不變
D.易拉罐上升、下降的過程中,水不會從洞中射出
10、如圖所示為蹦極運動的示意圖.彈性繩的一端固定在O點,另一端和運動員相連.運動員從O點自由下落,至B點彈性繩自然伸直,經過合力為零的C點到達最低點D,然后彈起.整個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分析這一過程,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①經過B點時,運動員的速率
②經過C點時,運動員的速率
③從C點到D點,運動員的加速度增大
④從C點到D點,運動員的加速度不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如圖甲所示,一物塊m在粗糙斜面上,在平行斜面向上的外力F作用下,斜面和物塊始終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外力F按照圖乙所示規(guī)律變化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逐漸減小
B.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逐漸增大
C.物塊對斜面的摩擦力可能一直增大
D.物塊對斜面的摩擦力可能一直減小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6分, 解答應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 。
12.(6分) 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某同學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圖釘,O為橡皮條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
(1)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實驗結果畫出的力的圖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圖乙中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論值,F′是力F1和F2合力的實際測量值
B. 圖乙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論值,F是力F1和F2合力的實際測量值
C. 在實驗中,如果將細繩也換成橡皮條,那么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
D. 在實驗中,如果將細繩也換成橡皮條,那么對實驗結果有影響
(2)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代號)
A. 理想實驗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變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13、(12分) “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1)在平衡小車與桌面之間摩擦力的之后,其中一次實驗打出了一條紙帶如圖2所示.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 Hz,紙帶上每相鄰的兩計數點間都有四個點未畫出,按時間順序取0、1、2、3、4、5、6七個計數點,用刻度尺量出1、2、3、4、5、6點到0點的距離分別為1.40 cm、3.55 cm、6.45 cm、10.15 cm、14.55 cm、19.70 cm.由紙帶數據計算可得計數點4所代表時刻的瞬時速度大小為v4=________m/s,小車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2)平衡摩擦力后,將5個相同的砝碼都放在小車上.掛上砝碼盤,然后每次從小車上取一個砝碼添加到砝碼盤中,測量小車的加速度.小車的加速度a與砝碼盤中砝碼總重力F的實驗數據如下表:
砝碼盤中砝碼總重力F(N)0.1960.3920.5880.7840.980
加速度a (m•s-2)0.691.181.662.182.70
請根據實驗數據作出a-F的關系圖象.
(3)根據提供的實驗數據作出的a-F圖線不通過原點,主要原因 .
14、(12分)如圖所示,質量m=1.0 kg的物塊放在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上,從A點由靜止開始釋放,過B點時速度為2.0 m/s,過C點時速度為3.0 m/s.已知BD長為2.1 m,CD長為1.6 m.(g取10 m/s2)
(1)物塊下滑的加速度多大?
(2)斜面的傾角θ是多少?
(3)斜面AD的高度是多少?
15、(12分) 從車站開出的汽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走了12s時,發(fā)現還有乘客沒上來,于是立即做勻減速運動至停車。汽車從開出到停止總共歷時20s,行進了50 m。求汽車的速度。
16. (14分)如圖所示,質量M=8 kg的小車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車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8 N,當小車向右運動的速度達到1.5 m/s時,在小車前端輕輕地放上一個大小不計,質量為m=2 kg的小物塊,物塊與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小車足夠長(取g=10 m/s2).求:
(1)放上小物塊瞬間,小物塊與小車的加速度大;
(2)經多長時間兩者達到相同的速度?
(3)從小物塊放上小車開始,經過t=1.5 s小物塊通過的位移大。
參考答案:
1、D;2、AD;3、A;4、C;5、B;6、BC;7、A ;8、D ;9、D ;10、B;11、AC;
12、(6分) (1)BC (2)B ;
13、(12分) (1) 0.405 0.756
(2)見圖 (3)未計入砝碼盤的重力 ;
14、 (12分) (1)5m/s2 (2) 30° (3) 1.25m
【解析】(1)從B到C過程中,x=0.5 m(1分)
由v2C-v2B=2ax(2分)
所以a=5 m/s2.(1分)
(2)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sinθ=ma(2分)
解得θ=30°.(1分)
(3)A點速度為零,設從A到B距離為x′
由v2B-02=2ax′(2分)
得x′=0.4 m(1分)
所以D、A之間的高度為
H=(x′+BD)sinθ=1.25m(2分)
15、(12分)解析:汽車先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達到速度后,立即改做勻減速運動,可以應用解析法,也可應用圖象法。
解法1:設速度為vm,由題意,可得方程組
整理得 m/s
解法2: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勻加速階段和勻減速階段平均速度相等,都等于 ,故全過程的平均速度等于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 ,解得 m/s
可見,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非常簡便快捷,以后大家要注意這種解法。
解法3:應用圖象法,做出運動全過程的v-t圖象,如圖所示。v-t圖線與t軸圍成三角形的面積與位移等值,故
,所以 m/s
16、 (14分) (1)2 m/s2 0.5 m/s2 (2)1 s (3)2.1 m
【解析】(1)小物塊的加速度 =2 m/s2(2分)
小車的加速度 = =0.5 m/s2(2分)
(2)由 (2分)得t=1 s(1分)
(3)在開始1 s內小物塊的位移
s1= =1 m(2分)
此時其速度v=at=2 m/s(1分)
在接下來的0.5 s小物塊與小車相對靜止,一起做加速運動且加速度a= =0.8 m/s2(1分)
這0.5 s內的位移s2=vt1+ at21=1.1 m(2分)
則小物塊通過的總位移s=s1+s2=2.1 m(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