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題作文:時間在流逝(一)
當我從小學的少先,到中學的共青,再到今天走上考場,變成共產(chǎn),我很彷徨。我在內(nèi)心一遍又一遍的問自己,如今的大學,是上?還是不上?時間在流逝,內(nèi)心很糾結(jié)。
今年的兩會上,有人大代表勸我們:不鼓勵農(nóng)村孩子上大學,上了大學戶口就回不去,那就杯具了。留在城里,高房價,高物價,高生活成本,這“三高”豈是一般農(nóng)村家庭能夠承擔?我不怪這位人大代表的歧視性語言,因為我爸不是李剛,我也沒有“五道杠”,我必須好好考慮這個問題,時間在流逝,內(nèi)心很糾結(jié)。
我家只有4畝地,小麥和水稻畝產(chǎn)一千斤(不干旱的話),一斤水稻或麥子0.98元(前幾年五毛左右),一年兩季毛收入8000元,扣除農(nóng)藥化肥等成本,一畝地能賺400元,一年純收入3200元。我還知道,我們偉大的國家,現(xiàn)在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GDP每年超8%增長,外匯儲備超萬億,全民沐浴在幸福的春天里,享受比太陽更光輝的公平和正義……我家是落后分子,我很愧對國家,給國家丟臉了,就因為,即使我今年考上了清華,我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費和CPI高漲的消費。所以不是農(nóng)村孩子能不能上大學,而是拿什么去上大學?不是我愛不愛國,而是國家拿什么讓我來愛?也不是我上不上大學,而是大學拿什么讓我來上?時間在流逝,內(nèi)心很糾結(jié)。
北大的教授對自己的學生說:40歲掙不到400萬,就不要來見我,我也不認你這個學生;云南的教授對學生說:我開的是寶馬,手機號碼7個8,你們那些破手機扔了吧;同樣是今天,西安音樂學院的鋼琴激情殺人犯藥家鑫,毫無人性的八刀,讓自己很不光彩的離開了這個世界……我謹代表南科大的45名同學,問問教育部,錢學森也問過,現(xiàn)在的大學怎么了?現(xiàn)在為何沒有學術(shù)大師了?我還能在大學學到什么?朱清時校長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時間在流逝,內(nèi)心很糾結(jié)。
我知道,能考上大學,幾乎是所有年輕人的夢想,也是我的夢想。我夢到了清華大學那莊嚴的大門,氣派的“真維斯”樓,以及里面“光溜溜的*”。有錢人摸摸這個看上去還比較光滑緊翹性感的*,說:好,開個價吧。我真的很郁悶,剛剛被故宮“撼”翻,這次又被清華雷倒,既然有了“真維斯”樓,那等我進清華,是不是要在“杜蕾斯”樓、“蒼井空”樓、“花花公子”樓……里面上完我的大學?!當學術(shù)和道德都淪為向錢看的時候,龍的傳人還是龍嗎?那是龍蝦,有錢人的美味,我這窮N代,能消費的起嗎?時間在流逝,內(nèi)心很糾結(jié)。
我在參加這場高考前,遇到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師兄,我虛心的請教:請問能告訴我你上大學的感受嗎?他茫然的拍拍我的肩膀:小師弟,當4年的歡樂與激情過后,大學提起褲子,冷冷的對我說:你可以走了,把青春和金錢留下。我才發(fā)現(xiàn),不是我上了大學,而是大學上了我,這就是我的感受……我內(nèi)牛滿面,激動的握著他的手:大師兄,你是好人哪,謝謝你提醒我,讓我做好了被*的心理準備。我終于明白了,不管我上,或不上,大學都躺在那里,不倫不類。不管我喜歡,或不喜歡,高考必須要參加,不增不減。默然,無奈。時間在流逝,內(nèi)心很糾結(jié)。
看著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的女一代,看著彈鋼琴激情八刀的男一代,我徹底茫然了,我仰望星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蒼然而泣下。如今的大學,精神倒了,向金錢磕頭了,拜金了,這樣的奴才嘴臉,我怎能相信教育出來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挺直脊梁頂天立地的學生?“讓奴才教育你的孩子,進去的是人才,出來的只能是奴隸!”時間在流逝,內(nèi)心很糾結(jié)。
在這操蛋的年代,看著這操蛋的時間在流逝,我還在苦苦的思考:上,還是不上,這個操蛋的大學?……鐺鐺鐺,交卷了!我一臉稚氣的問監(jiān)考老師:我還沒考慮好呢,能不能再給點時間呀。得到的回答是冷冰冰的一句話:這么長時間干嘛去了?沒寫完,0分。
其實我想對老師說:上還是不上大學,糾結(jié)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十三億中國人,只是我說了而已。我和他們都堅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的高考以及教育制度,一定不會讓大家再糾結(jié)的。
高考命題作文:時間在流逝(二)
是孔圣的“不舍晝夜”,是莊生的“白駒過隙”,是曹孟德的“譬如朝露”,是陳子昂的“愴然泣下”。
還有那句撥動無數(shù)少年心弦,觸落無數(shù)老者清淚的“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面對時間的流逝,曠達如一代梟雄,依然會感嘆于“神龜雖壽,猶有盡時”;灑脫如千古詩仙,依然會傷懷于“朝如青絲暮成雪”。
在時光的河里,人是悲劇性的,無法將時間定格在你喜愛的某個時段,只能服從于它的指使和安排。衰老不可避免,幸福無法永存,未來不可提前支用。這是人的無奈,是人的宿命。但時間又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意識流動,并且依附于物質(zhì)的移變。因此時間沒有絕對的穩(wěn)定性,在不同的事物和感受里,時間的長短、質(zhì)地、光色、輕重又相對各異。人不能改變時間的結(jié)果,但完全可以改變時間的質(zhì)量,在流逝的悲哀中詩意地行走。
歷代詩人對時間的殘酷都有所領(lǐng)略,在他們的作品里,逝者如斯、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的感嘆讓人仰天長嘆。人這一輩子太不容易了,兒童時期懵懂無知,青年時期不懂得珍惜,中年又忙于工作和家庭,退休了,該歇歇了,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樣一想,人就是時間的奴隸,一輩子活來活去,就是湊夠年齡,兩眼一閉,兩腿一蹬,吹燈了事,算是完成了一次匆忙遺憾的旅行吧。經(jīng)過了,看過了,哭過了,笑過了,最后化為灰燼徹底永訣。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當人們處于某種陶醉狀態(tài)時,感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是時間的相對性,這說明人快樂的速度要低于時間流動的速度;當人們處于孤獨無聊的狀態(tài)時,感覺時間無限漫長,這說明心的跋涉速度遠遠高于時間流動的速度。因此快樂可以讓人擁有更多的時間,也就相對延長了人的壽命。因此,世上沒有絕對的永恒,卻有相對的永恒,相對的永恒是人類擺脫自身悲劇命運的出路。正像西西弗的無休止的勞役,如果他在搬運石頭的過程中,能用心感受太陽的美好,感受花草鳥蟲的美麗,那么也算不上一件太苦的差事,也就會改變對時間的認識,擁有相對的永恒。
蘇軾曾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那是因為他處在痛苦之中,所以才會感嘆人生的短暫,羨慕自然萬物的無窮無盡。但蘇軾很快悟到了一點,那就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絕,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彼前炎约旱纳耐杏谏剿,主動延緩心的前進速度,所以他才會用相對的眼光看待時間,也就能超脫塵俗,快然自足。他說:“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看到了時間的脆弱之處,感覺到了萬物的沉靜穩(wěn)重的生命速度,即使人不能像生物一樣對周圍的變化幾乎無動于衷,但也可以通過意識的變化來改變時間的流動,這也是一種相對性。以人的認識,自以為蜉蝣朝生暮死生命短暫,是一種悲哀,殊不知,在蜉蝣看來,也許它的一生就相當于人類的百年。越是有生命的事物越是有時間概念,石頭就不會感覺時光之痛,這就是人類的脆弱,人類應(yīng)該向自然萬物取經(jīng),以達到相對永恒的目的。
在時光的河里,我們并不是悲哀的浪朵,我們跟著時間行走,靠改變自身來改變命運,實現(xiàn)相對的永恒。這樣,我們無論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快樂,都會無怨無悔,時間也就無所謂長短,也就可以超越時間的藩籬,自由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