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治療是指以繪畫藝術為主的視覺藝術形式在心理治療領域中充當介質時的作用過程,也是個體安全、自由的情緒宣泄和內心表達的過程。
美術治療活動借助象征性來完成心理治療,其過程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療的功效,不管是畫線條、涂色彩、隨意涂鴉或剪紙拼貼、陶藝制作,都是將美術手段視為有助于將思維與情感言語化的方式。
美術治療起到的作用,發(fā)生在參與者,即治療師與治療個案的心理結構內部,通過美術治療讓治療個案從中認識自我,完成自我接納和自我整合。研究發(fā)現(xiàn),經過美術治療干預,個案呈現(xiàn)的問題普遍得到了轉化,尤其是對于性格異常的個案或存在肢體障礙的個案有較為顯著的改善效果。以下,以個案皓皓為例展開論述。
一、個案基本情況
個案:皓皓。
性格特征:容易哭,不能主動與同伴交往。
家長主訴:皓皓為雙生兒中的哥哥,剖腹早產,體弱多病,性格比較內向,軟弱怕事,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時容易被欺負而不知應對;對媽媽的依賴很強,動不動就哭鼻子,在家時如果表揚了弟弟就一定也要表揚哥哥,否則就會哭鬧不止;持續(xù)哭鬧的情況經常發(fā)生,以至于影響其日常的生活。
教師主訴:皓皓在集體活動中發(fā)言少,通常是老師問一句他就答一句,不會主動說話;班上老師一離開就會一直哭鬧,老師在場時情緒很快平復;午睡易醒,醒來見不到老師,又會立即哭鬧;對老師組織的活動不能積極參與;動作不協(xié)調,反應較慢,自理能力較差,不會主動說要大小便,常常尿濕褲子或把大便拉在褲子上,吃飯也要老師多次督促才會吃上一口,哭鬧的時候會緊張地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甚至走出教室。
二、干預形式
干預主題:畫圓。
干預目的:希望通過以畫圓為主題的美術干預活動,幫助其改善語言行為發(fā)展的滯后情況,學會自由勇敢地表達,促使其更好地發(fā)展自我的認知能力,使其更樂觀、自信地適應集體生活。
活動方案:圓,具有物體普遍性的特征,是孩子認識形體時最初的概括圖型,3歲~4歲的孩子通常以圓形來象征性地表現(xiàn)物體和物體之間的關系。圓是向心的、張力的、運動的并且是完滿的,對圓的深入感受、觀察和認識,有助于孩子理解形體及其關系,從而理解自身的形體及別人的形體,最終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
三、干預分析
活動方案首先以熱身的圓運動開始,然后以水彩筆在白色圖畫紙上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
在美術治療活動中,根據個案的情況,活動開始通常會有五到十分鐘的熱身練習,熱身練習使得個案有機會熟悉美術療法,借此獲得經驗;有機會建立治療師與個案彼此之間更好的聯(lián)系,并能夠使個案情緒放松;同時借助肢體語言,幫助個案帶出內在的無意識需要,從而達到自主的、自由的表達效果。
本次系列熱身運動以身體做圓、身體包含的圓、以圓貼片或小球與身體舞動、生活中的圓、在盆中畫圓等一系列小主題活動構成,活動中,以四肢圈操帶出身體的圓運動,個案舞動身體,以身體做出各種各樣的圓運動。而這個過程,恰恰給予了個案肢體協(xié)調發(fā)展的優(yōu)良營養(yǎng),從而促進了肢體的發(fā)展。該過程讓個案的肢體協(xié)調發(fā)展起來;當個案能做出越來越多的圓運動,并且與同伴互動起來的時候,個案的肢體更有力量了,協(xié)調性更好了,自信心也增強了。
這種變化在個案的活動作品中也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隨著對身體圓運動的干預,個案繪畫時用筆從慢到快,從單手到雙手,從正向到逆向,通過一圈一圈的線團自然地把身體知覺和繪畫表達融合在一起了。接著增加圓運動的多樣性和互動,個案畫面上出現(xiàn)了對畫紙四個角的探索,用筆急速,色彩絢爛,線團疊加交錯,這也是對自己心理邊界的反復探索和更為有力量的表達。這個過程如同橋梁,讓個案可以以象征的方式或附以言語的方式進行交流,個案可在一系列作品中發(fā)現(xiàn)與個人有關的意向或象征符號,并從中有所領悟。
美術治療活動是運用綜合性材料的活動,活動的過程需要個案與材料、畫具的充分互動,通過各種美術手段來完成畫面,這個過程讓個案手、眼、腦充分合作,讓身心充分協(xié)調,以共同完成美術創(chuàng)作。
在本系列方案中,也加入了不同的輔助介質,如在手背上貼小圓片,讓個案觀察圓的運動軌跡,促使手眼的協(xié)調,同時讓個案更深入地感知和確認身體的圓運動,從而幫助個案帶出對身體的內在表達。該階段的活動畫面,開始呈現(xiàn)完整的獨立圖形,個案開始能清晰表達畫面與現(xiàn)實的一一對應關系。
在深入階段,開展了盆中畫圓的主題,分別在盆中加入不同介質,如:水、面糊、米、豆等,刺激個案的肢體更為細膩的感受,也調動他的內在表達能力及欲望。材料從液體到固體,從流質到顆粒,在其中畫圓,除了對力度越來越強的感受外,還會有對圓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并且越來越堅定的追求。個案至少在對從材料的感受到感知覺的整合過程中,固化和加深了對圓的表達,同時顯示了孩子對自我認識逐漸成熟的整合過程。這是一個內與外、身和心協(xié)調的整合過程。個案這個階段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線條更為果斷、有力,畫面顯得隨性而率真,個案已經可以從容地作畫,實現(xiàn)流暢的表達。
本案中,在經過幾個階段的“圓”主題干預活動后,個案逐步克服了肢體的不協(xié)調障礙,對自我個體的覺察、感知漸漸由朦朧到清晰,并逐步整合;生活中越來越開朗自信,能愉快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我們看到了美術治療手段在此過程中讓個案釋放了內心的壓力,逐步確立自信,幫助個案適應并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家長反饋:明顯感到個案近半年來開心了,喜歡得到大人的表揚;能聽大人講道理,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講故事、看書;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不會馬上大哭,能夠和媽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教師反饋:這個學期,個案變得哭鬧少了,活潑開朗了,能主動和小朋友交往,能順利地和同伴說話及玩游戲了,在參與一些班級活動時,能對老師的提問有回應;生活自理上有進步,不再尿濕褲子或把大便拉在褲子上,有需求時能和老師說出來。 (網上摘抄來,獻給特殊兒童教育者,希望兒童們擁有幸福的人生)
美術治療活動借助象征性來完成心理治療,其過程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療的功效,不管是畫線條、涂色彩、隨意涂鴉或剪紙拼貼、陶藝制作,都是將美術手段視為有助于將思維與情感言語化的方式。
美術治療起到的作用,發(fā)生在參與者,即治療師與治療個案的心理結構內部,通過美術治療讓治療個案從中認識自我,完成自我接納和自我整合。研究發(fā)現(xiàn),經過美術治療干預,個案呈現(xiàn)的問題普遍得到了轉化,尤其是對于性格異常的個案或存在肢體障礙的個案有較為顯著的改善效果。以下,以個案皓皓為例展開論述。
一、個案基本情況
個案:皓皓。
性格特征:容易哭,不能主動與同伴交往。
家長主訴:皓皓為雙生兒中的哥哥,剖腹早產,體弱多病,性格比較內向,軟弱怕事,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時容易被欺負而不知應對;對媽媽的依賴很強,動不動就哭鼻子,在家時如果表揚了弟弟就一定也要表揚哥哥,否則就會哭鬧不止;持續(xù)哭鬧的情況經常發(fā)生,以至于影響其日常的生活。
教師主訴:皓皓在集體活動中發(fā)言少,通常是老師問一句他就答一句,不會主動說話;班上老師一離開就會一直哭鬧,老師在場時情緒很快平復;午睡易醒,醒來見不到老師,又會立即哭鬧;對老師組織的活動不能積極參與;動作不協(xié)調,反應較慢,自理能力較差,不會主動說要大小便,常常尿濕褲子或把大便拉在褲子上,吃飯也要老師多次督促才會吃上一口,哭鬧的時候會緊張地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甚至走出教室。
二、干預形式
干預主題:畫圓。
干預目的:希望通過以畫圓為主題的美術干預活動,幫助其改善語言行為發(fā)展的滯后情況,學會自由勇敢地表達,促使其更好地發(fā)展自我的認知能力,使其更樂觀、自信地適應集體生活。
活動方案:圓,具有物體普遍性的特征,是孩子認識形體時最初的概括圖型,3歲~4歲的孩子通常以圓形來象征性地表現(xiàn)物體和物體之間的關系。圓是向心的、張力的、運動的并且是完滿的,對圓的深入感受、觀察和認識,有助于孩子理解形體及其關系,從而理解自身的形體及別人的形體,最終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
三、干預分析
活動方案首先以熱身的圓運動開始,然后以水彩筆在白色圖畫紙上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
在美術治療活動中,根據個案的情況,活動開始通常會有五到十分鐘的熱身練習,熱身練習使得個案有機會熟悉美術療法,借此獲得經驗;有機會建立治療師與個案彼此之間更好的聯(lián)系,并能夠使個案情緒放松;同時借助肢體語言,幫助個案帶出內在的無意識需要,從而達到自主的、自由的表達效果。
本次系列熱身運動以身體做圓、身體包含的圓、以圓貼片或小球與身體舞動、生活中的圓、在盆中畫圓等一系列小主題活動構成,活動中,以四肢圈操帶出身體的圓運動,個案舞動身體,以身體做出各種各樣的圓運動。而這個過程,恰恰給予了個案肢體協(xié)調發(fā)展的優(yōu)良營養(yǎng),從而促進了肢體的發(fā)展。該過程讓個案的肢體協(xié)調發(fā)展起來;當個案能做出越來越多的圓運動,并且與同伴互動起來的時候,個案的肢體更有力量了,協(xié)調性更好了,自信心也增強了。
這種變化在個案的活動作品中也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隨著對身體圓運動的干預,個案繪畫時用筆從慢到快,從單手到雙手,從正向到逆向,通過一圈一圈的線團自然地把身體知覺和繪畫表達融合在一起了。接著增加圓運動的多樣性和互動,個案畫面上出現(xiàn)了對畫紙四個角的探索,用筆急速,色彩絢爛,線團疊加交錯,這也是對自己心理邊界的反復探索和更為有力量的表達。這個過程如同橋梁,讓個案可以以象征的方式或附以言語的方式進行交流,個案可在一系列作品中發(fā)現(xiàn)與個人有關的意向或象征符號,并從中有所領悟。
美術治療活動是運用綜合性材料的活動,活動的過程需要個案與材料、畫具的充分互動,通過各種美術手段來完成畫面,這個過程讓個案手、眼、腦充分合作,讓身心充分協(xié)調,以共同完成美術創(chuàng)作。
在本系列方案中,也加入了不同的輔助介質,如在手背上貼小圓片,讓個案觀察圓的運動軌跡,促使手眼的協(xié)調,同時讓個案更深入地感知和確認身體的圓運動,從而幫助個案帶出對身體的內在表達。該階段的活動畫面,開始呈現(xiàn)完整的獨立圖形,個案開始能清晰表達畫面與現(xiàn)實的一一對應關系。
在深入階段,開展了盆中畫圓的主題,分別在盆中加入不同介質,如:水、面糊、米、豆等,刺激個案的肢體更為細膩的感受,也調動他的內在表達能力及欲望。材料從液體到固體,從流質到顆粒,在其中畫圓,除了對力度越來越強的感受外,還會有對圓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并且越來越堅定的追求。個案至少在對從材料的感受到感知覺的整合過程中,固化和加深了對圓的表達,同時顯示了孩子對自我認識逐漸成熟的整合過程。這是一個內與外、身和心協(xié)調的整合過程。個案這個階段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線條更為果斷、有力,畫面顯得隨性而率真,個案已經可以從容地作畫,實現(xiàn)流暢的表達。
本案中,在經過幾個階段的“圓”主題干預活動后,個案逐步克服了肢體的不協(xié)調障礙,對自我個體的覺察、感知漸漸由朦朧到清晰,并逐步整合;生活中越來越開朗自信,能愉快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我們看到了美術治療手段在此過程中讓個案釋放了內心的壓力,逐步確立自信,幫助個案適應并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家長反饋:明顯感到個案近半年來開心了,喜歡得到大人的表揚;能聽大人講道理,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講故事、看書;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不會馬上大哭,能夠和媽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教師反饋:這個學期,個案變得哭鬧少了,活潑開朗了,能主動和小朋友交往,能順利地和同伴說話及玩游戲了,在參與一些班級活動時,能對老師的提問有回應;生活自理上有進步,不再尿濕褲子或把大便拉在褲子上,有需求時能和老師說出來。 (網上摘抄來,獻給特殊兒童教育者,希望兒童們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