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初一上冊地理復習提綱【三篇】

時間:2017-09-07 13:50: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初中一年級# #初一上冊地理復習提綱【三篇】#】本文是由®無憂考網(wǎng)為您整理的初一上冊地理復習提綱【三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初一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

  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shù)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jīng)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緯度范圍:0°30°NS為低緯度;30°60°NS為中緯度;60°90°NS為高緯度。

  7、比較經(jīng)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形狀長度指示方向

  經(jīng)線半圓(弧形)相等南北方向

  緯線都是圓(極點除外)有長有短東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于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jīng)度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jīng)度多的大洋。

  1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3、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15、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tài)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fā)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shù)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20、世界人口稠密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qū)處在中低緯度地區(qū)、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1、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就業(yè)、居住、教育、醫(yī)療等難以解決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22、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

  23、城市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yè)污染、噪聲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種的具體分布到P46圖3-8識記)

  25、目前被聯(lián)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shù)多的是漢語。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chǎn)生于公元1世紀,經(jīng)典為《圣經(jīng)》,是世界上信徒多和流傳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產(chǎn)生于公元7世紀,經(jīng)典為《古蘭經(jīng)》,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產(chǎn)生于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xiāng)村。

  28、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qū)別:

  概念特點

  天氣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fā)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多變、不穩(wěn)定

  氣候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相對穩(wěn)定

  29、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30、在北半球,熱月出現(xiàn)在7月,冷月出現(xiàn)在1月。

  一天當中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點(14時),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氣溫分布的規(guī)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qū)向高緯度(兩極)地區(qū)逐漸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空氣溫度下降到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中緯度地區(qū)大陸的西岸降水多于東岸和內陸地區(qū);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qū)降水少。

  34、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洋流因素。

  還有一個

  §1.1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地理與生產(chǎn)建設:我們生產(chǎn)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

  §1.2我們怎樣學地理——學會看地圖:

  地圖的種類:鳥瞰和平面地圖的組成: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物體的標志。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jīng)(南北)緯(東西)度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單。a.數(shù)字式b.文字式c.線段式

  學會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閱地理辭書②咨詢有關人士③上網(wǎng)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2.1認識地球

  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麥哲倫*圖: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儀:南極、北極、地軸。地軸與地球平行的圓圈叫做緯線。0度~30度為低緯度地區(qū);30度~60度為中緯度地區(qū);60度~90度為高緯度地區(qū)。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為赤道。連接南、北極并垂直于危險的弧線,叫做經(jīng)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經(jīng)緯網(wǎng):在地球儀上經(jīng)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wǎng)格。

  名稱形狀長度指示方向0度

  經(jīng)線半圓(弧形)相等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線

  緯線都是圓(極點除外)不等(南北對稱兩條相等)東西方向赤道

  §2.2世界的海陸分布

  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陸地”概況地球海陸分布

  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的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jīng)度廣的大洲大洋***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

  大陸面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烏拉爾河。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huán)繞,中部相對低平。

  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shù)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深的地方。大水深可達1萬多米。學會看地圖

  §2.4海陸變遷

  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鹕脚c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3.1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數(shù)量與增長: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xù)增長。一般經(jīng)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數(shù)÷總人口數(shù)×100%;死亡率=死亡人口÷總人口數(shù)×100%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絕大多數(shù)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qū),在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區(qū)或是臨海地帶。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世界的人口問題:亞、非一些國家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處于負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

  §3.2世界的人種

  人中是根據(jù)人類體制方面的特征所劃分的人群。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黑色人種: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種***:三大人種通婚

  §3.3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語言: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漢語:世界上使用多的語言,達到13億;英語:世界上流傳廣的語言

  世界的宗教:基督教教堂:高高聳立;分布:歐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多和流傳廣的宗教,教徒總數(shù)超過10億,分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典:《圣經(jīng)》伊斯蘭教清真寺:星月照應;分布: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概述:全世界有穆斯林7億多人;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

  【篇二】初一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第一章認識地球

  1.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俚厍蚴且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②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xiàn)了人類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的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廬山起義);

  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坐地日行八萬里);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2.地球儀(人們根據(jù)地球的形狀,按一定比例縮小,做成了地球模型。)

 、倬暰的形狀是圓圈;指示東西方向;長度不相等,赤道長,越往兩極越短,度數(shù)越大,長度越短。

  經(jīng)線的形狀是半圓;指示南北方向;長度相等,約為2萬千米。

 、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

  0°經(jīng)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勰媳卑肭蚍纸缇:赤道,

  東西半球分界線:20°W和160°E。

 、芫暥确秶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3.緯度

 、倬暥鹊淖兓(guī)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诔嗟酪员钡木暥冉斜本暎谩癗”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垡猿嗟罏榻,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4.經(jīng)度

 、俳(jīng)度的變化規(guī)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jīng)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诒境踝游缇以東的經(jīng)度叫東經(jīng),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jīng)度叫西經(jīng),用“W”表示。

  ③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jīng)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5.地球的運動

  地球運動繞什么轉方向周期產(chǎn)生的自然現(xiàn)象

  自轉地軸自西向東約24小時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公轉太陽自西向東一年晝夜長短變化、四季變化、五帶的劃分

  ▲注意: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6.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根據(jù)地球表面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

 、僮员毕蚰弦来螢椋罕焙畮В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

  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诤畮В河袠O晝極夜現(xiàn)象,無陽光直射現(xiàn)象,終年嚴寒;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xiàn)象,又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四季變化明顯;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終年炎熱。

  7.節(jié)氣日期太陽直射晝夜情況季節(jié)劃分

  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0°)晝夜平分春季(3、4、5月)

  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歸線(23.5°N)晝長夜短夏季(6、7、8月)

  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0°)晝夜平分秋季(9、10、11月)

  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回歸線(23.5°S)晝短夜長冬季(12、次年1、2月)

  ▲注意:①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jié)相反(春——秋;夏——冬)。

  ②北半球白晝長的一天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夜晚長的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第二章學用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要根據(jù)經(jīng)緯線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一般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

 、俦壤哳愋停簲(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诒壤叽笮〉呐袛啵悍帜赣。种涤,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表示范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潮州市地圖);比例尺小,表示范圍大,表示內容略(如廣東省地圖)。

 、軋D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4.地圖的發(fā)展:刻在陶片上的地圖→絲織地圖→羊皮地圖→紙制地圖→電子地圖。

  第三章陸地與海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所以有人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于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jīng)度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大的大洲。

  4.四大洋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面積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全部位于東半球;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jīng)度多的大洋。

  5.亞歐分界線自北向南依次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亞洲、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和北冰洋);歐洲、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

  6.大洲: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所組成的區(qū)域(如亞洲);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如阿拉伯半島);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如臺灣海峽)。

  7.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8.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9.山地的五種基本形態(tài):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10.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可分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3種。

  11.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密集說明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說明坡度越緩;

  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谷,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脊,多條等高線重疊表示是陡崖。

  12.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地勢的起伏狀況。其中,綠色表示平原,黃褐色表示高山、高原,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冰川。

  12.世界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大的盆地:剛果盆地;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13.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14.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15.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42頁)。

  16.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通常表現(xiàn)為張烈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俯沖碰撞(形成山脈或島嶼)、斷裂錯動等,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17.全球有兩大火山地震帶,即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地球上95%的大地震都發(fā)生在這兩帶內。

  第四章天氣與氣候

  1.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qū)別:

  概念特點

  天氣某個地方短時間內風雨、冷熱、陰晴等大氣狀況短時間,多變、不穩(wěn)定

  氣候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長時間,相對穩(wěn)定

  2.一天中,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時(14時),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高氣溫陸地出現(xiàn)在7月,海洋8月。低氣溫陸地出現(xiàn)在1月,海洋2月。南半球相反。

  3.氣溫分布的規(guī)律是:

  A、由低緯度地區(qū)(赤道)向高緯度地區(qū)(兩極)逐漸降低。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緯度位置)

  B、同緯度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海陸位置)

  C、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地形)

  4.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統(tǒng)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分布的規(guī)律:A、赤道降水多,兩極降水少。(緯度位置)

  B、回歸線附近,大陸東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海陸位置)

  C、溫帶大陸內部降水少,東西部沿海降水多。(海陸位置)

  D、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形)

  5.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根據(jù)各地的氣溫和降水狀況等特征,可以將氣候劃分為11種主要類型。

  6.熱帶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多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主要分布在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部、中部。(全年少雨型)

  7.亞熱帶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型)

  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型)

  8.溫帶氣候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降水平均——亞歐大陸西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面積廣):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亞歐大陸內部。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歐大陸東部。

  9.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它們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10.大氣污染主要是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工業(yè)原料過程中,向大氣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等污染氣體。國際性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主要有3類:溫室效應(二氧化碳)、臭氧層被破壞(氯氟烴)、酸雨危害(二氧化硫)。

  第五章居民與聚落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shù)已超過60億。人口膨脹是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2.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在世界各地也是不同的(非洲快,歐洲慢,亞洲第三)。

  3.衡量人口增長速度的指標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單位:‰),它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即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0表示人口在增長,<0表示人口在減少)

  ▲一般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4.世界人口的分布極不均勻。這與各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jīng)濟條件密切相關。

  人口稠密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

  人口稀疏地區(qū)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區(qū)、雨林地區(qū)、高緯度地區(qū)、高原山區(qū)等。(自然條件惡劣)

  5.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來表示。公式為:人口密度=人口數(shù)/面積(單位:人/平方千米)。

  6.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就業(yè)、居住、教育、醫(yī)療等難以解決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了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問題。

  ▲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

  7.農(nóng)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原因:較多的就業(yè)機會;較好的教育、醫(yī)療條件;更多的公共設施;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生活水平高,居住環(huán)境好。(主要出現(xiàn)在發(fā)展中國家)

  由此引發(fā)的“城市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yè)污染、噪聲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8.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東部沿海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9.目前被聯(lián)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其中使用范圍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shù)多的是漢語。

  10.世界的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亞洲)

 、倩浇蹋ń烫茫航(jīng)典為《圣經(jīng)》,是世界上信徒多和流傳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谝了固m教(清真寺):經(jīng)典為《古蘭經(jīng)》,信徒稱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鄯鸾蹋ǚ鹚、寺廟、石窟):信徒稱為和尚或尼姑,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10.人們聚居的地方統(tǒng)稱為聚落,其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xiāng)村。由于勞動生產(chǎn)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聚落所呈現(xiàn)的景觀也有較大的差異(房屋、道路、綠地)。一般來說,先有鄉(xiāng)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1.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fā)展的條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12.聚落分布特點:在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區(qū),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比較發(fā)達,聚落比較密集;

  在高山、荒漠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少有或沒有聚落。

  13.四大文明發(fā)祥地:中國黃河中下游流域、埃及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兩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

  14.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聚落有:

  國外: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國的巴黎塞納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亞;

  中國:云南的麗江古城、山西的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黟縣西遞和宏村。

  第六章發(fā)展差異與國際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分布在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洲。

  2.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在面積大小、人口多少、海陸位置、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差異。

 、倜娣e有大小。面積居前6位的國家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梵蒂岡面積小。

  ②人口有多少。人口居世界前3位的國家是:中國、印度、美國。人口少的國家是梵蒂岡。

 、酆j懳恢貌煌?煞譃榕R海國(如中、俄、美),內陸國(如蒙古、哈薩克斯坦),島國(如日本、英國)。

 、芙(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可分為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

  3.發(fā)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歐洲、北美洲)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在國際合作中被稱為“北”;

  發(fā)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國際合作中被稱為“南”。

  ▲亞洲的日本屬于發(fā)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大的發(fā)展中國家。

  4.發(fā)達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高,科學技術發(fā)達,人均收入高;

  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科學技術基礎薄弱,人均收入低。

  5.南北對話: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有關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如中國與美國);

  南南合作: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如中國與印度)。

  6.聯(lián)合國(UN)是世界上規(guī)模大、影響廣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fā)展,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理事會是維護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它由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7.世界貿易組織(WTO)是重要的全球經(jīng)濟貿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其宗旨是“促進世界經(jīng)濟和貿易發(fā)展”。中國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篇三】初一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1.地球緯線的大周長是赤道,長約4萬km。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km。

  2.世界面積大的大洲是亞洲,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大的是太平洋,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緯度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3.地圖上如果比例尺大,則表示的范圍小,但內容詳細。比例尺的三種形式是數(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經(jīng)度廣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經(jīng)度廣的是南極洲。

  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世界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5.陸地地形一般有五種形態(tài),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五帶中,地面得到太陽光熱少的是北寒帶和南寒帶。

  6.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我國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地球表面上,陸地總面積占總表面積的29%。

  7.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8.世界上大的湖泊是里海。世界上平均海拔高的大洲南極洲,有“冰雪高原”之稱的大洲是南極洲。世界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0.世界上面積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水量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世界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qū)是亞馬孫河流域。

  11.地球上的陸地從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在地球兩半球的劃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劃分的,東西半球是以200W、1600E劃分的。

  12.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shù)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shù)來表示,如果該數(shù)值。ù蟆⑿。瑒t對人體健康有利。

  13.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是經(jīng)線(又叫子午線),指示的方向是南北,長度相等。緯線是半徑不等的圓,指示的方向是東西,長度不相等。

  14.世界上面積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零度經(jīng)線叫本初子午線,零度緯線是赤道。世界上面積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積大的盆地是剛果盆地。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南美洲。

  15.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shù)達到60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用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人口密度=居民數(shù)量/單位面積。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區(qū)叫大陸架。

  16.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屬于黃色人種。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為主的是歐洲。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脊,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懸崖。

  17.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東部,從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qū)。

  18.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人口數(shù)量過多、人口數(shù)量過快對環(huán)境、經(jīng)濟和社會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公轉的周期是一年,自轉的周期是一天。是繞太陽公轉的。

  19.為了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協(xié)調。

  20.世界上三個主要的人種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世界上的三大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yōu)劣之分。黑種人的故鄉(xiāng)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廣泛的語言是英語。

  2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中教徒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22.人口稀疏區(qū)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沙漠地區(qū),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qū),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qū)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qū)。

  23.亞洲東部的主要人種是黃色人種,歐洲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種是黑色人種。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褶皺、斷層、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陽光、海浪、風蝕、流水等。

  24.聚落發(fā)展的標志主要有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完善。縱貫南美洲西部的山脈是安第斯山。

  25.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資源豐富等。地圖上的比例尺小,則表示的范圍大,但內容粗略。

  26.聚落是指人們的集中居住地,可分為鄉(xiāng)村和城市兩大類。降水的三種類型是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27.從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看,炎熱的大陸是非洲,寒冷的大陸是南極洲。寒冷區(qū)域大的洲是亞洲。世界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地區(qū)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28.一般而言,高緯度地區(qū)氣溫低,抵緯度地區(qū)氣溫高;山地的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這是“一山有四季”、山頂積雪終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29.在我國、美國東南部等地區(qū),分布著一種氣候:冬季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常說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這種氣候的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30.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等地。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全世界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大。

  31.世界的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沙漠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jīng)過的內陸地區(qū)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qū),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區(qū)為廣大。

  32.在南北緯300~400的大陸東西兩岸,形成了兩種氣候類型。東岸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岸是地中海氣候。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陽高度高。

  33.在北極地區(qū)可見極晝現(xiàn)象,太陽在地平線以上終日不落,則太陽在天空中做順時針環(huán)形運動。居民樓上的熱水器裝置冬夏季節(jié)相比,夏季應平(平、豎)一些。

  34.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來向)。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相比較,是大陸東岸降水多。表示大氣冷熱狀況的物理量是氣溫。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35.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高,1月低;海洋上8月高,2月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年變化。

  36.在3月和9月,陽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平分。號稱“世界雨極”的地方是乞拉朋齊,氣候的兩個重要指標是氣溫和降水。

  37.地球是繞地軸自轉的,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的結果是是地球表面產(chǎn)生了晝夜更替現(xiàn)象,公轉的結果是地球表面產(chǎn)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現(xiàn)象。

  38.當太陽直射點由南半球移動到赤道時,這一天的節(jié)氣是春分,日期是3月21日前后。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極圈內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加拿大兩個國家。

  39.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固定傾角。這是一年內太陽直射點有規(guī)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也使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地變化。

  40.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在溫帶地區(qū),沿海和內陸相比較是沿海的降水多。赤道和兩極相比年降水量是赤道多,兩極少。亞洲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是:亞歐大陸是世界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大的洋。

  41.由于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巨大海陸差異,使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的東部形成的溫帶季風氣候。拉丁美洲大多數(shù)國家通用的語言是西班牙語;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語。

  42.寫出幾種常見的天氣符號:揚沙_____、強沙塵暴_____、冰雹_____、霜凍_____、大雪_____、中雨_____、晴轉多云_________、小雨轉大雨_________、雷陣雨_____、暖鋒_____。

  43.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是在地中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北半球的夏季是6、7、8月,南半球的秋季是3、4、5月。它們的季節(jié)相反。

  44.從全球的氣溫分布來看,同緯度地區(qū)的陸地和海洋相比較:夏季陸地的氣溫高。在氣溫的日變化中,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高氣溫出現(xiàn)在正午過后兩點。

  45.人們經(jīng)常用晴、雨、氣溫高低、陰、風力大小等來描述天氣,天氣現(xiàn)象的突出特點是時間短,變化快。而氣候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時間長,變化不大)。世界上信徒多,流傳廣的宗教是基督教。麥哲倫船隊作環(huán)球航行,依次經(jīng)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6.天氣預報是發(fā)布的將要出現(xiàn)的天氣狀況,主要包括氣溫、陰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強度、風力大小和空氣能見度等。

  47.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區(qū),氣候都有終年高溫多雨的特點。這種氣候的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緯度因素)、地球的運動、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48.氣溫的年較差就是高月氣溫減去低月氣溫的差值。如某地的高月氣溫是32℃,低月氣溫是-12℃,則該地的氣溫年較差是44℃。全球四季變化明顯的地區(qū)是溫帶。

  49.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兩種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極洲屬于典型的冰原氣候。我國降水類型主要是鋒面雨。

  50.中緯度地區(qū)的山地高原,以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為重要特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主要受西風的影響,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51.根據(jù)世界政治制度的不同,世界可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兩類國家。如我國就屬于社會主義國家。按照板塊構造學說,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

  52.國境線以內的陸地、領水、領海和領空,總稱領土。在衛(wèi)星云圖上,藍色表示的是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雨區(qū)。

  53.根據(jù)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從人口增長的特點看,是發(fā)達國家國家增長慢。我國屬于發(fā)展中國家。

  54.目前世界上規(guī)模大和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lián)合國,成立于1945.10.24,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目前已有188個成員國。聯(lián)合國的主要行政負責人是秘書長,現(xiàn)任秘書長的是韓國人潘基文,任期5年。

  55.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是中國,其次是印度。世界上面積大的國家是俄羅斯,其國土面積是1707萬km2。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56.聯(lián)合國的組織機構有聯(lián)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托管理事會、經(jīng)濟及社會理事會、秘書處、國際法院。其中安理會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57.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是英國、法國、中國、美國、俄羅斯。世界上發(fā)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發(fā)達國家數(shù)量多的大洲是:歐洲。

  58.聯(lián)合國的主要職責是①防止戰(zhàn)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②發(fā)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③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④聯(lián)合國是協(xié)調各國行動的中心。如果在地球上選一個地點,要求四面朝北,應在南極極點。

  59.我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南北關系有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60.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是當今世界上有影響的國際體育組織,其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誼、進步。奧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2008年夏季奧運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行。

  61.2001年中國加入“WTO”,該組織的全稱是世界貿易組織,總部所在地為瑞士日內瓦。從內力和外力的作用看,地形的“塑造者”是內力,“雕刻師”是外力。內力使地面更加高低不平,外力使地面更加趨于平坦。

  62.溫帶和熱帶的界限是南、北回歸線。世界上面積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面積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積大的盆地是剛果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