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痹谛踊ǖ年囮嚪枷阒,春風(fēng)迎來了清明節(jié)。天公不作美,嘩嘩啦啦的下起了大雨,風(fēng)在樹枝上打滾,輕拂著人的臉龐。
車站里,人潮擁擠,爭著車位,大雨擋不住人們掃墓的腳步,車子在雨中緩緩前行。
我和爸爸也踏上了歸途。中午時分便到達了目的地。雨還是霹靂啪啦的下著,我們在被水覆蓋的水泥路上行走,撐著雨傘,任憑風(fēng)吹雨打。
過河——
煙雨濛濛之中,我們搭上了船。雨水滴滴嗒嗒的落在河上,泛起陣陣波浪。我和爸爸手中提著鞭炮,黃花,紙錢以及其余的祭奠物品,東西全都被雨水所打濕,沾著水花,搖搖擺擺的。
船悠悠的向?qū)Π恶側(cè)ィ丛诤舆。爸爸遞給拉船的師傅一支煙,而我看著那些幫老師傅拉船的年青小伙子們卻笑了。師傅開心的笑著說:“掃墓去?”
“嗯,掃墓!清明嘛,風(fēng)雨無阻!”我和爸爸說著就上了岸。鄉(xiāng)間的小路全是泥巴,和雨水夾在一起,讓人看了就恐懼而不敢走?涌油萃菀淮笸,稍不留意,便會陷入泥潭。我們打著雨傘,艱難的行走著,鄉(xiāng)下的路真糟糕!不知是哪位好心人在路上做了手腳,用磚頭鋪成了小道,但仍是一團糟!
“這就是踏青!”爸爸對我說。
帶著渾身的泥巴,帶著渾身的雨水,帶著渾身的野花香,提著東西來到爺爺?shù)哪骨。我為爸爸撐起雨傘,爸爸在雨中點燃一絲火花,燒著了稻草。于是一點一點投入火堆之中,在墓旁掛上幾束鮮花。煙霧熏得夠嗆,彌漫了空氣,悠悠濃煙飄向青天;鸹〞r起時滅,與雨水跳著圓舞曲。
放完了奠祭物品,在火苗中又點燃了一束香,散放在爺爺?shù)膲炃埃F煙飄散——
爸爸點燃了鞭炮,霹靂啪啦,響遍云霄,夾和著雨水,點響了對死者的回憶······
篇二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個清明節(jié),我望著太爺爺?shù)膲災(zāi),不禁想起了與他在世時一起歡笑的場面。
那時我還在上幼兒園,年紀很小,可太爺爺當時已經(jīng)很年邁,他坐在輪椅上,雙腿蓋著一條薄絨毯,頭發(fā)和胡子也是白花花一片,也正是因此,我經(jīng)常打趣叫太爺爺“白胡子太爺爺”。他看到自己的子孫后代其樂融融一起相處,臉上洋溢著歡樂幸福的笑容。在太爺爺曾經(jīng)生活的封建時代,永遠重男輕女,我們家的男兒自然受寵,可我也不知為什么,可能因為我是他當時的一位重孫女,太爺爺平時非常慣著我,甚至比他的許多重孫子都疼愛我,寵我就像所謂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一般。每逢周末,我和外婆都會從城里坐公交車到鎮(zhèn)上看望太爺爺。我回到家,總會讓太爺爺坐在輪椅上我推著輪椅陪他在河邊的小道上散步。那會兒的太爺爺就像個天真的孩子,咧著嘴和我一起說笑。
我還記得當時我經(jīng)常和他一起玩猜謎語的游戲,但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我總是敗在太爺爺腳下。太爺爺眉飛色舞的說著謎面,而當時稚嫩的我皺著眉頭,絞盡腦汁想謎底。我在哪么多詞次謎語游戲中,竟只贏了兩次,那兩次我可高興了,太爺爺見我如此開心,心情也跟著歡暢起來。他一臉寵溺的看著我,對我說再接再厲。可平時我答錯時,我總會紅著小臉,十分尷尬的看向太爺爺,他鼓勵我說:“涵涵,沒關(guān)系,我們不要氣餒,熟能生巧,慢慢的你就掌握猜謎語的技巧了!
時光飛逝,一轉(zhuǎn)眼,太爺爺在他99歲時去世了,我對他的外貌印象越來越模糊,最后腦中只剩下一張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的輪廓了,可沒有模糊的,是我對太爺爺?shù)膼酆吞珷敔攲ξ业膼邸?br>
太爺爺,您一生都在擔(dān)心的重孫女長大了,又是一個清明,太爺爺,您在另一個美妙的國度生活的可好?
篇三
今天是星期五,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在家長的指導(dǎo)下登入“未成年人——中國文明網(wǎng)”,在網(wǎng)上進行祭拜英烈,撰寫感言體會,表達對英烈的感恩和敬仰,并且寫下自己的感悟。
我一回家,便告訴爸爸媽媽今天的作業(yè),讓他們在旁邊指導(dǎo)幫助我寫下感悟。我在下面的發(fā)言框里看到,別的哥哥姐姐們寫的感言體會真的是太棒了。我也忍不住要在發(fā)言框里寫下我的感言體會。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之所以要祭拜英烈,一是因為初夏草木茂盛,雜草容易長在先祖的墳?zāi)股,人們覺得這樣是對先祖的不敬。二是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
一。于是人們紛紛在清明這天祭拜先祖。
清明節(jié)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掃墓節(jié)、掃墳節(jié)、植樹節(jié)、鬼節(jié)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十月初一的寒衣節(jié),并稱為中國三大“鬼節(jié)”。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fēng)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節(jié)的習(xí)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清明節(jié)是楊柳發(fā)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xí)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關(guān)于清明詩詞眾多,如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清明》 (唐)杜牧 等,說明古時候的清明頗有名氣。
又是一個清明節(jié),我們一起祭拜英烈們,是你們用你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會更加努力的學(xué)習(xí),將來回報祖國,讓你們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激勵著我們!您們?nèi)穗m然犧牲了,但是依然活在我們心中,我向您們致敬。我們一定會好好學(xué)習(xí),為建設(shè)祖國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