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級#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2018#】知識可以產生力量,但成就能放出光彩;有人去體會知識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去觀賞成就的光彩。以下是®無憂考網為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2018,供大家學習參考。
篇一: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國任務,舉行的時間、地點、內容:
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內容:(1)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北京)為首都,采用公元紀年;(3)決定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4、x藏和平解放:1951年x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軍進駐x藏。
篇二:第2課*可愛的人
1、“*可愛的人”指誰?司令員、出兵時間、戰(zhàn)歌、精神?
*可愛的人指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
2、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zhàn)爭,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隊五戰(zhàn)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zhàn)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凱旋而歸。
篇三:第3課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農占有大部分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農民去占有極少的土地,他們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時間、內容、結果、意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guī)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以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篇四:第4課工業(yè)化起步
1、*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的任務:主要是集中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相應地培養(yǎng)建設人才。
2、一五成就:基礎工業(yè)與新工業(yè)部門的建立;交通運輸業(yè)的成就;原有工業(yè)基地的加強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1956年,長春一汽生產出*輛汽車;中國*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架噴氣式飛機;沈陽*機床廠建成投產。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guī)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我國*部社會主義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篇五:第5課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農業(yè)、手工業(yè)采用合作化,工商業(yè)采用“公私合營”,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2、三大改造的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篇六: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1956年召開的八大確定的任務: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yè)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誤的原因:黨中央發(fā)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調整國民經濟。
3、建設偉大成就:石油工業(yè)——王進喜,先進人物——兩彈元勛鄧稼先,縣委書記焦裕祿。
篇七:第7課“*“的十年
1、對*的態(tài)度:*是一場內亂,
2、劉少奇案是**大的冤案,可見民主法制被踐踏到何種程度。
3、粉碎林、江*集團的時間:1971年9月;1976年10月。
篇八: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1、xx屆xx全會:時間、內容、意義。
1978年底,內容: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段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民主與法制建設:劉少奇案平反,八二憲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頒布。
篇九:第9課改革開放
1、改革先從農村開始:采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式。
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目的是沖破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人民公社,說明要保持社會主義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須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采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對外開放: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qū)(廣州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的廈門)開始的;開放格局:開成了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
3、國企改革:三個方面,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對國有企業(yè)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yè)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