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級# #七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知識可以產生力量,但成就能放出光彩;有人去體會知識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去觀賞成就的光彩。以下是©無憂考網為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供大家學習參考。
第五單元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
1、我國遼闊疆域(P3圖5-2)960萬km2,≈歐洲,世界No.3(<俄,加)
領土四至北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東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南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西在x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陸上鄰國15個: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逆時針方向)
海上鄰國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我國的
海陸位置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瀕臨海洋太平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主要島嶼臺灣島(No.1)、海南島(No.2)崇明島(No.3)舟山島(No.4)
疆域優(yōu)勢
P4海陸兼?zhèn)洹|部瀕臨世界上大的大洋——太平洋,使這一地區(qū)氣候濕潤,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港灣,有利于發(fā)展海洋事業(yè)。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
國土遼闊,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也為中國社會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行政區(qū)劃
三級行政區(qū)劃全國行政區(qū)域基本上分為。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縣(自治縣、市)、鄉(xiāng)(鎮(zhèn))
省級行政區(qū)劃單位
34個省23個
自治區(qū)5個:內蒙古自治區(qū)、x疆維吾爾自治區(qū)、x藏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直轄市4個: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特別行政區(qū)2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
我國省級行政區(qū)劃單位的名稱、簡稱和省級行政中心(即省會或首府)P6圖5-6、P7表
3、我國人口分布現(xiàn)狀
人口數(shù)量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地理分界線以東(東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億(世界多)143人/k㎡很不均勻黑河—騰沖線以西(西部)人口比較稀少
4、我國民族分布現(xiàn)狀
民族56個人口比重主要集中分布民族分布特點
漢族91%東部和中部地區(qū)大雜居,小聚居
少數(shù)民族55個9%西南、西北和東北邊疆地區(qū)
5、我國地形的特點
地形的特點地勢特點
地形種類多樣;
山區(qū)面積廣大,要占全國總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漸降低,
大致呈三級階梯
6、三級階梯(書本P13圖5-17)
平均海拔地形類型主要地形單元
第一級階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1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7、比較黃河、長江(P17~P21)
比較點黃河長江
發(fā)源地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長5400多千米(中國第二長河)6300千米(中國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渤海(山東省)東海(上海市)
流經地形區(qū)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高原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流經的省級行政區(qū)青海、四川、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青海、x藏、四川、云南、重慶、貴州、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2個)
上、中、下游的劃分上、中游的分界點:河口(內蒙古),中下游分界點:桃花峪(河南)上、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
主要支流渭河(陜西。、汾河(山西。┭诺a江、岷江、湘江(洞庭湖)、漢江、贛江(鄱陽湖)
主要景觀“黃河第一壩”——龍羊峽大壩、開封附近的“懸河”、壺口瀑布、“塞上江南”——寧夏平原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漢港、峽谷——虎跳峽、三峽工程
作用灌溉、發(fā)電灌溉、發(fā)電、航運(黃金水道)
危害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大的一條河流;黃河下游斷流、干旱、“地上懸河”長江流域降水豐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原因人類過度利用自然,濫用自然,造成黃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季風氣候帶來的弊端。人們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圍湖造田,使河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加大沿岸發(fā)生嚴重水災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
如何治理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并舉,也是治黃的重要手段。加固江防大堤、興建水庫、疏通河道、上游禁止砍伐樹木、中游河道裁彎取直、分洪蓄洪等措施。
歷史地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是世界的古代文明發(fā)祥地。
8、我國南北差異
區(qū)域
內容習慣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大體上將東部季風區(qū)劃分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嶺—淮河以北)南方(秦嶺—淮河以南)
生活習慣
差異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風、散熱、防雨
飲食習慣喜吃面食喜吃米飯
交通工具陸路交通公路、鐵路和水運
氣候差異氣溫差異氣溫帶溫帶氣候,比較干燥*帶和熱帶氣候,比較濕潤
1月均溫低于00c(<00c)高于00c(>00c)
冬季氣溫特點冬季氣溫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溫差很大
夏季氣溫特點南北溫差不大,全國普遍高溫
降水差異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農業(yè)生產
差異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水稻
主要經濟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膠、油棕
耕地類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內河航運的差異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結冰,不利于航運河湖眾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結冰,便于航運
地形北方地區(qū)多平原南方地區(qū)多丘陵
主要能源資源的差異煤、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水資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水資源豐富
9、我國東西部差異
東部西部
自然條件地形東部地區(qū)平原廣闊西部內陸地區(qū)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氣候較為濕潤氣候干旱
資源環(huán)境水資源豐富,但礦產和能源短缺,且工業(yè)污染嚴重有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但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
社會經濟條件發(fā)展歷史有較深厚的文化、經濟、政治基礎燦爛的歷史文化
人口東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西部人口數(shù)量較少,且分布比較稀少
民族主要是漢族少數(shù)民族聚居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南京、沈陽重慶、西安、成都、烏魯木齊、呼和浩特
農業(yè)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有利于發(fā)展農業(yè)大部分地區(qū)發(fā)展農業(yè)的自然條件較差
工業(yè)工業(yè)發(fā)展條件優(yōu)越,比較發(fā)達比較緩慢、不發(fā)達,但能源工業(yè)發(fā)展?jié)摿Υ?/p>
交通通信交通通信發(fā)達、方便交通通訊設施落后
教育發(fā)達教育水平、思想觀念較滯后
人才資金技術較為豐富短缺
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發(fā)展較快、較為發(fā)達經濟發(fā)展緩慢,與東部相比發(fā)展不平衡
經濟發(fā)展的優(yōu)勢自然條件優(yōu)越有利于發(fā)展農業(yè)。交通通信教育發(fā)達,城市眾多,人才資源豐富,為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廣袤的土地、壯美的山川、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獨特的民族風情、燦爛的歷史文化
經濟發(fā)展的劣勢礦產和能源資源短缺,嚴重的工業(yè)污染困擾著東部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大部分地區(qū)發(fā)展農業(yè)的自然條件較差。與東部地區(qū)相比,西部地區(qū)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交通等社會經濟條件方面差距較大
南北方交流與互補南水北調工程東西部交流與互補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工程
10、中國主要鐵路線
主要鐵路線線路走向主要鐵路線線路走向
京九線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龍京哈線北京—沈陽—哈爾濱
京廣線北京—鄭州—武漢—株州—廣州隴海線連云港—鄭州—西安—蘭州
京滬線北京—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蘭新線蘭州—烏魯木齊—阿拉山口
綜合探究五認識寶島臺灣
1、臺灣的位置重要性:從海上交通來角度:臺灣位于中國沿海南北航線咽喉,東亞通往東南亞,亞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歐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2、臺灣之:
臺灣降水多的地方火燒寮臺灣高的山玉山
臺灣長的河流濁水溪臺灣大的湖泊(旅游景點)日月潭
3、臺灣的氣候:臺灣大部分屬于*帶季風氣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區(qū)屬于熱帶季風氣候。臺灣的降水東部多,西部少(夏季風的影響以及地形的影響)
4、臺灣的地形特征:臺灣山地多,平原少。山脈集中分布在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5、工業(yè)和人口分布特點:分布在西部地區(qū)(西部開發(fā)歷史悠久,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yè)發(fā)達,人口稠密)
6、主要城市
臺北臺灣大的城市,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新竹臺灣高科技產業(yè)的搖籃(硅谷)
高雄臺灣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臺南記載臺灣開拓建設的歷史
7、水稻---海上米倉甘蔗—東方糖庫水果之鄉(xiāng)---香蕉菠蘿
第六單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第一課北方地區(qū)(溫帶季風氣候)
比較點紅松之鄉(xiāng)(小興安嶺東北三。羡挚v橫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地區(qū))古老而現(xiàn)代的首都北京
地理
位置黑龍江中北部的小興安嶺,亞洲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有“紅松之鄉(xiāng)”之稱,是我國的林區(qū)東起太行山脈,西到烏鞘嶺,北抵長城,南連秦嶺,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大的高原
范圍:黃土高原垮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地(第二階梯)華北平原北部;北京的西、北兩面為太行山和長城,東臨渤海灣,南面是千里中原
40°N116°E
自然
環(huán)境小興安嶺緯度高較高,山地,冬季寒冷,夏季溫暖,降水集中夏季,蒸發(fā)小,總體濕潤,適宜林木生長。(溫帶季風氣候)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夏季與熱同期,降水集中、形成暴雨;地勢平緩,略有起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人文
環(huán)境鐵路縱貫南北、公路四通八達
。ㄉ只疖嚕┙ㄖ焊G洞飲食習慣:面食
音樂舞蹈:信天游、腰鼓
服飾:白羊肚巾(防風沙)
語言表達:高吭的民歌
文化:皮影戲、秦腔作為首都,北京是國家機關所在地,*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北京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
存在的問題
。ū本├猓╅L期過量開采,森林資源急劇減少
對林下野生菌和藥材進行毀滅性挖掘,對林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很大破壞*露的黃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強烈沖刷下大量流失,是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
原因:自然原因:土質疏松,地表植被*露,降水多集中夏季;
人為原因:毀林開荒,濫砍濫伐、過度放牧等故宮:清明兩朝的皇宮,又名紫禁城。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大、保存完整的宮殿群建筑
鳥巢:國家體育場
胡同、四合院:北京的古建筑
改進的措施撫育并合理地經營與管理森林
模仿森林自然發(fā)育來采伐森林
建立紅松自然環(huán)境保護區(qū)
新的經營方式:把木材的枝丫、斷木等剩余材料加工成雪糕棒;用鋸末栽種木耳造林種草
退耕還林
建立攔泥沙、壩淤地工程
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和開發(fā)
重要
提示植被:多是針葉林,紅松是世界上珍貴樹黃土高原的人民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黃土高原文化燕、金、元、明、清
北京早成為“薊”
第二課南方地區(qū)(*帶季風氣候)
比較點水鄉(xiāng)孕育的城鎮(zhèn)(太湖地區(qū))富庶的四川盆地(四川)
自然
環(huán)境位置: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平原為主,*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棋布,灌溉條件優(yōu)越,土壤肥沃,農業(yè)高產地區(qū),四通八達的水路為貿易提供了便利位置: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
地形:盆地內的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
氣候:冬暖、春早、夏熱、*帶季風氣候
人文
環(huán)境主要城市:無錫、蘇州、上海、嘉興、杭州、湖州等
“太湖三白”:(銀魚、白魚、白蝦)、搖快船、“過三橋”都江堰水利工程農業(yè):我國重要的農業(yè)基地主要農產品:水稻、油菜籽、肉豬、家禽
城鎮(zhèn)的興起與發(fā)展特色:水房屋特點:臨河而建,“人在水上住,船在窗下行”
古鎮(zhèn):盛澤、南潯、周莊、西塘、同里、烏鎮(zhèn)等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天然氣、芒硝、井鹽“千年井鹽:自貢)野生動植物資源:大熊貓、金絲猴、雪豹、桫欏等
巴蜀文化:川劇、川菜
比較點開放的珠江三角洲(廣東。┪覈洕行模ㄉ虾#
自然
環(huán)境位置: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南海相望地形:平原廣闊(珠江三角洲)
氣候:*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位置:東海之濱,我國大陸海岸線的中樞,扼長江入?诘匦危旱貏萜教,湖泊眾多
氣候:*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
人文
環(huán)境農業(yè):糧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魚基地和*帶水果基地工業(yè):區(qū)位因素: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南海相望人文因素:僑鄉(xiāng),引進外資政策因素:對外開放
。洗箝T)交通:河港、海港,京滬線,滬杭線在此交匯,海陸共交通樞紐浦東新區(qū):浦東的經融業(y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和高科技產業(yè)(張江高科技園區(qū))是上海的經濟增長點上海經濟的輻射效應
城鎮(zhèn)的興起與發(fā)展工業(yè):家用電器、紡織和服裝、電子及通信設備等
貿易:通過港澳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
珠江三角洲與港澳緊密合作、優(yōu)勢互補1國際金融中心2高科技園區(qū)
3制造業(yè)中心4航運中心
第三課西北地區(qū)(溫帶大陸性氣候)
比較點絲路明珠(x疆)草原風情(內蒙古自治區(qū))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烏魯木齊)
位置我國西北部內蒙古地區(qū)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
自然環(huán)境地形:高山與盆地相間(三山夾兩盆)
三山:阿爾泰、天山、昆侖山脈
兩盆: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沙漠地形:高原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減少
植被:東部較濕潤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漸過渡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我國大的省級行政區(qū),鄰國多
。獱柤顾固、塔吉爾斯坦、印度、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人文環(huán)境坎兒井:原理:將高山冰雪融水經過暗渠引到農田里組成:豎井、暗井、明井、池塘優(yōu)點:免去運水之勞,減少水的蒸發(fā)
意義:與橫亙東西長城、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我國長的地下水灌溉系統(tǒng),有“地下運河”之稱衣:蒙古袍(適合馬背活動,抵御寒冷)
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白食紅食茶食)
住:蒙古包(搭建和拆卸省力簡潔)
行:騎馬
娛:那達慕大會、長調、歌舞x疆大的商品集散地,
中亞地區(qū)重要的進出口貿易集散地
各類商品交易市場
烏洽會到中國——亞歐博覽會
民族風情:大巴扎
城鎮(zhèn)的興起與發(fā)展的原因綠洲農業(yè):主要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區(qū)
條件:有利:夏季高溫,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生長;高山冰雪融水可用于灌溉
農作物:小麥、哈密瓜、棉花(夏季氣溫高,晴天多,日照充足)、葡萄(夏季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積累)。草原文化
引進了先進生產線和管理辦法,對畜產品進行了深加工,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基礎的畜牧業(yè)基地,還打造了以羊絨、羊毛為基礎的毛紡工業(yè)基地,等等。草原上的人們逐漸過上了現(xiàn)代化的生活地理位置優(yōu)越——亞洲地理中心,領國眾多,成為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和對外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的窗口
交通便捷——①完備的公路、鐵路和航空交通網;
、谛聛啔W大陸橋(東起連云港,西至鹿特丹)
第四課青藏地區(qū)(高原山地氣候)
比較點海拔高的牧區(qū)(青藏高原)高原圣城(拉薩)
自然環(huán)境位置: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x藏自治區(qū)
地形:高原氣候:高原山地氣候!案摺⒑、旱”,我國夏季氣溫低地區(qū)
植被:草原(牧草營養(yǎng)成分高)位置:x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北岸,海拔高的城市之一
氣候:冬無嚴寒,夏季涼爽
人文環(huán)境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綿羊、藏山羊
衣:藏袍(適應晝夜溫差大)
食:牛羊肉、奶制品
。簬づ
交通:牦牛、青藏鐵路“日光城”:地勢高,空氣稀薄、潔凈,日照時間長,有“日光城”之稱
宗教:藏傳佛教
宗教建筑:布達拉宮、大昭寺
傳統(tǒng)節(jié)日:雪頓節(jié)
綜合探究六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1、調查步驟(1)確定主題(2)擬定提綱(3)實施調查(4)撰寫調查報告
2、社會調查方法訪問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文獻調查法
3、描述家鄉(xiāng)的基本點:基本自然地理特點,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等。經濟特點:如主要的物產及其分布。人文特點:如歷史沿革、名勝古跡、教育科技、人物。
第七單元生活的變化
第一課規(guī)則的演變
1、規(guī)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更新和修正。規(guī)則的廢立與沿革折射著生活的變化。
2、規(guī)則是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則,是為了標明生活的規(guī)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質量。
3、規(guī)則的存在形式:文字、約定俗成。
4、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有舊的規(guī)則被廢除,有新的規(guī)則產生,也有許多規(guī)則隨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
第二課傳媒的行程
1、傳播是通過語言、文字或者形象等傳遞、分享或者交換信息的行為。如:教育、日常交往、旅游、商貿等。
2、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商貿活動、人口遷移、文化教育等。外來人口的遷入始終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3、傳媒是文化傳播的媒介,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階段。
4、大眾傳媒包括:書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和互聯(lián)網,是目前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第三課生活的故事
1、生活的變化一般是從物質條件的改變開始的。物質條件、制度、規(guī)則、科技等的變化會影響到人們的觀念
2、合理的購物方式:量入為出、節(jié)儉、從實際出發(fā)、不盲從。
3、代際差異:是由于社會生活經驗的不同,不同時代的人們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也稱“代溝”!按鷾稀笔遣豢杀苊獾,但也有一脈相通的繼承和堅守。
4、要真正理解并正確把握生活的變化,需要借助歷史的眼光。
5、學習歷史的作用:可以知道現(xiàn)實事物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對未來有更清醒的認識;可以擴大生活經驗,增長見識,鍛煉思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綜合探究七區(qū)域的變化
1、了解區(qū)域變化可以從人口遷移、物產變化、交通變化等方面開始。
2、了解區(qū)域變化需要收集資料,資料據其價值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第八單元文明探源
第一課原始先民的家園
1、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處:人類可隨時使用火,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2、比較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異同
生活地點生活時間外貌特征社會組織取火方式生產工具生產方式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都屬于舊石器時代)距今70-20萬年頭部保留某些猿類特征原始人群天然火打制石器采集、狩獵
山頂
洞人距今30000年外貌特征與現(xiàn)代人基本相同氏族公社(血緣)人工取火打制石器為主,出現(xiàn)磨制石器和鉆孔技術采集、狩獵、捕魚
3、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標志著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锏纳a者,是食物生產的革命(有了穩(wěn)定的衣食來源)。①使生產工具有了顯著的改進,出現(xiàn)了磨制石器,人類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②推動了原始社會家庭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例如制陶、制革、紡織等以婦女為主的手工業(yè);③促使農業(yè)村落出現(xiàn),人類逐步實現(xiàn)了定居生活。
4、比較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先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處?
新石器時代的“新”表現(xiàn)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鐮作為磨制石器的代表,側重于生產領域;陶器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具,側重于生活領域
5、與到處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處?
定居生活促進了原始農業(yè)、畜牧業(yè)的發(fā)展,食物來源有了保障,人們的生活更加穩(wěn)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改善,對于人類文明的起源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6、第八單元內容列表
生活時間遠古人類特點差異
舊石器時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①北京人生產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生產生活靠種植糧食和飼養(yǎng)家禽為主
生活方式上過著定居生活
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距今約30000年②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③浙江河姆渡遺址
距今約6000-5000年④陜西半坡遺址
距今約5000-4000年⑤炎黃堯舜禹傳說
7、比較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異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異同)
區(qū)域生活
地點生活時間自然環(huán)境建筑樣式種植的農作物馴養(yǎng)的動物制作的
陶器相同點
河姆
渡遺
址長江流域浙江
余姚距今約7000年氣候比較濕潤多雨,水網密布干欄式木結構
(優(yōu)點利于通風、防潮)水稻牛黑陶都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會制作陶器、建筑房屋,飼養(yǎng)動物,建立了農業(yè)村落,過著定居的生活,從事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
半坡
遺址黃河
流域陜西
西安距今約6000-5000年氣候比較干燥少雨,河流較少半地*式(圓形尖頂小屋)
。▋(yōu)點:冬暖夏涼)粟(小米)和小麥豬彩陶
啟示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有著重大的影響,我們力求做到人與自然和諧。
第二課早期文明區(qū)域
1、比較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發(fā)源地、產生文明時間、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者)
文明古國文明發(fā)源地產生文明時間國家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者
古埃及尼羅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美尼斯
古巴比倫兩河流域: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
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
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禹
2、四大文明大致位于哪個溫度帶上?從地理環(huán)境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說明原因(為什么早期人類文明都發(fā)源于大河流域?)
溫帶。這些文明都屬于農業(yè)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利于農作物培植和生長,適宜人類居住和生存,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見,早期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依賴性較強。
4、比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古老文字各自特點(不同點還有數(shù)量多少、音形義等)共同點
發(fā)源地形成時間發(fā)明者構造特點書寫材料都是從圖畫文字逐步發(fā)展而來,把繁復不易刻畫的圖形簡化為一些符號性質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記錄語言,具有相對固定的形、音、義;都是不同區(qū)域的人們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都是現(xiàn)代文字的起源。
象形文字尼羅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畫成其物”石頭、紙草
楔形文字兩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筆畫像楔子泥版
甲骨文黃河流域
。ㄒ笮妫┥坛袊坛恕翱坛善湮铩饼敿住F骨
5、四大古文明中的哪些成果對今天仍有直接影響?
、俟糯<暗臍v法;②西亞的星期制度;③印度人發(fā)明的“阿拉伯數(shù)字”;
6、希臘文明——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歐洲文明的發(fā)源地是古代希臘,古代希臘文明的開端(淵源于)——愛琴文明;愛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1200年,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城為中心形成了愛琴文明
7、中美洲文明——奧爾梅克文明,印第安人,墨西哥南部和哥倫比亞北部,種植玉米。瑪雅文明
8、人類邁進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階級的分化、國家的出現(xiàn)和文字的發(fā)明。城市的出現(xiàn)也是重要標志。
★9、四大文明古國(四大流域)比較表:
流域名稱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文明表現(xiàn)
兩河流域西亞(伊拉克境內)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河流: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河流流量不穩(wěn)定土壤:肥沃A、原始農業(yè)出現(xiàn)后,開始有農業(yè)聚落,并逐漸發(fā)展成早期城市。B、社會上慢慢形成靠農夫養(yǎng)活的階層(手工業(yè)者、商人、祭司、書吏),國家政權、有組織的宗教、新的社會秩序初入端倪。C、創(chuàng)造了文字——楔形文字
尼羅河流域東非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河流:尼羅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A、農耕文明B、象形文字C、國家的出現(xiàn)和統(tǒng)一(距今5500年前后出現(xiàn)了國家,5000年前后國家統(tǒng)一。)
印度河、恒河流域南亞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河流:印度河、恒河,流量豐富,夏季高山積雪融化,定期泛濫,滋潤土地土壤:肥沃A、修筑攔河堤壩、引水灌溉農田,培植出棉花B、出現(xiàn)了城市國家
黃河、長江流域東亞(1)地勢低平,沖積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開墾和耕作。(2)地處溫帶,氣候溫暖,水利資源豐富,具有較好的灌溉條件,適宜發(fā)展農業(yè)。A、大約4000年前(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B、甲骨文
第三課中華文明探源
1、距今一萬年前,黃河、長江流域一些地區(qū)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并出現(xiàn)了早期農業(yè)。北方和南方分別形成了粟作農業(yè)區(qū)和稻作農業(yè)區(qū)。還出現(xiàn)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殼黑陶杯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精致之制作”。良渚遺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頭塑。
3、炎帝發(fā)明耒耜,叫人農耕,嘗遍百草,發(fā)明醫(yī)藥,號稱神農氏,還發(fā)明陶器,開辟集市。黃帝建造宮殿,發(fā)明車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號稱軒轅氏。黃帝的妻子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抽絲技術。
4、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炎帝、黃帝部落聯(lián)合起來,打敗了東方強大的蚩尤部落,經過長期發(fā)展,形成日后華夏族的主題。炎帝、黃帝被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5、堯—舜—禹:禪讓制。禹建立了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這標志著中國歷的新石器時代的大體結束,中華文明正式開始。
綜合探究八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
1、公元紀年、世紀、年代、時代、王朝紀年是表示歷史時段的常用詞匯。
2、計算時間和時間長度的方法:
公元年換算世紀的方法:
年號換算公元的方法:公元前X年-年號Y年+1=公元前N年
公元X年+年號Y年-1=公元N年
計算時間的長度:公元前X年-公元前Y年=共有N年
公元X年-公元Y年=共有N年
跨公元前、公元后的計算方法:公元前X年+公元Y年-1年=共有N年
3、文獻資料是人們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包括史書、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文字和音像資料。
4、文物(實物資料的一種)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xiàn)歷史。
凡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紀念價值的文化遺跡、遺物均屬文物。
大槐樹、端午節(jié)、牛郎織女的故事描述的是口述資料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傳說;口述歷史是口述資料的另一種形式,可以彌補歷史文獻的不足。傳說是對歷史文獻資料的一種補充,幫助人們更全面地了解歷史。
5、原始文件、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照片、文物古跡和其他事物是第一手資料。后人寫的歷史著作等是第二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