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選擇題(50分)
2013年2月15日約9時20分,一道亮光劃過車里雅賓斯克州上空,留下粗大的白色尾跡。俄羅斯航天局當天下午確認,一顆隕星以每秒大約30千米的速度墜落。據此回答1~2題。
1.該隕星所處的最低一級天體系統(tǒng)是()
A.地月系B.太陽系
C.銀河系D.河外星系
解析該流星體成為隕星時,已進入地球大氣層,因此其所處的最低一級天體系統(tǒng)是地月系。
答案A
2.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層,因同大氣摩擦而產生光跡,被稱為流星現象。右圖中陰影部分為黑夜,虛線箭頭表示流星進入大氣層的方向。在流星體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從地球上觀看流星現象更為明顯的情況最可能是()
A.aB.b
C.cD.d
解析流星逆著地球自轉方向進入大氣層時,摩擦一般更強烈,如果處于夜晚特別是黎明時分,流星現象會更明顯,故a情況最符合題意。
答案A
我國2013年發(fā)射“嫦娥三號”衛(wèi)星,實現了軟著陸、無人探測及月夜生存三大創(chuàng)新,讀太陽系局部圖,M是地球的自然衛(wèi)星,分析完成3~5題。
3.圖中的天體系統(tǒng)級別有()
A.1級B.2級
C.3級D.4級
解析圖中的天體系統(tǒng)有地月系和太陽系2個層次。
答案B
4.“嫦娥三號”衛(wèi)星考察的天體是()
A.MB.N
C.PD.Q
解析N、P、Q、M分別是:水星、金星、火星、月球。
答案A
5.與N、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優(yōu)越條件是()
、偬柟庹找恢北容^穩(wěn)定②表面溫度適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④有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①和③的條件N、P、Q行星都具備,只有②④的條件是地球獨有的。
答案B
讀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圖,回答6~8題。
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目前的黃赤交角是66.5°
B.圖中角a是黃赤交角
C.地軸與黃道面的交角就是黃赤交角
D.黃赤交角度數即是南、北回歸線的度數
解析黃赤交角是黃道面與赤道面的夾角,目前其大小約為23.5°,其與南北回歸線的度數相同。
答案D
7.假如黃赤交角變大,那么()
A.熱帶范圍變大B.溫帶范圍變大
C.寒帶范圍變小D.五帶范圍不變
解析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寒帶范圍變大,溫帶范圍變小。
答案A
8.地球上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產生的現象是()
A.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B.長江口河道右偏
C.地方時差
D.晝夜更替
解析B項是地轉偏向力作用的結果,C項是地球自轉的結果,D項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答案A
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回答9~10題。
9.在地球由D向A運動的過程中,我國出現的文化現象是()
A.吃月餅,共慶團圓B.蕩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歲迎春D.望雙星,鵲橋相會
解析由地球公轉方向和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可判斷出,D為春分日,A為夏至日,B為秋分日,C為冬至日,進而可判斷四個選項中地球所處的位置。
答案B
10.在地球由B向C運動的過程中()
A.北半球白晝變長,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晝變長,并長于夜
C.北半球黑夜變長,但短于晝
D.南半球黑夜變長,并長于晝
解析由秋分日到冬至日的過程中,太陽直射南半球并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變短,且短于夜;南半球白晝變長,且長于夜。
答案B
“天宮一號”于北京時間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據此完成11~12題。
11.“天宮一號”發(fā)射時,美國華盛頓(西五區(qū))的區(qū)時是()
A.9月28日8時16分3秒
B.9月29日8時16分3秒
C.9月29日18時16分3秒
D.9月30日10時16分3秒
12.“天宮一號”發(fā)射時太陽直射點()
A.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動
B.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動
C.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動
D.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動
11~12.解析第11題,題干中給出了東八區(qū)的區(qū)時,西五區(qū)區(qū)時比東八區(qū)晚13個小時,其區(qū)時應為東八區(qū)區(qū)時減13小時,故B項正確。第12題,“天宮一號”9月29日發(fā)射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動。
答案11.B12.A
讀不同地點晝長隨季節(jié)變化統(tǒng)計曲線圖,回答13~14題。
13.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4.圖中①②③④四地,自轉線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D.③②①④
13~14.解析第13題,①地全年晝長都為12小時,位于赤道;②地冬至日晝長達一年中值,位于南半球;③地冬至日出現極晝現象,夏至日出現極夜現象,位于南極圈上;④地在春分至秋分期間出現極晝現象,位于北極點。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北半球的是④地。第14題,根據上題的結論可知②、③兩地都位于南半球,但②地緯度低于③地。地球自轉線速的分布規(guī)律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故B項正確。
答案13.D14.B
15.下列圖中,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造成平直河道兩岸沖刷與堆積的差異(陰影部分為堆積物),若河流由西向東流,則正確的圖示是()
解析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由西向東流的河流在北半球南岸受沖刷,北岸堆積;在南半球北岸受沖刷,南岸堆積。
答案B
如圖陰影部分為黑夜,A點在北極圈上且出現極晝,據此完成16~17題。
16.此時角α應該等于()
A.23°26′
B.30°
C.45°
D.66°34′
17.B點的時間可能是()
A.6月22日3時
B.6月22日6時
C.12月22日15時
D.12月22日18時
16~17.解析從圖和題干可知,北極圈到北極點之間出現了極晝,所以此時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處于北半球的夏至日。圖中此時的晨昏線應偏離經線23°26′,故α為66°34′。圖中黑夜與白晝的分界線為晨線,所以其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應為6時。
答案16.D17.B
日本地震學家于2013年9月13日乘坐“地球”號深海鉆探船深入海底,探尋地震的起源。如果“地球”號停泊在水深2500米的海洋上進行深海鉆探作業(yè),它可以從海底向下鉆探7000米。據此回答18~19題。
18.關于“地球”號深海鉆探船鉆探深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只能鉆探地殼內部B.可能鉆探到莫霍界面
C.可能鉆穿古登堡界面D.能鉆探到地心
解析地殼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大陸部分較厚,約33千米,大洋部分較薄,約6—8千米!暗厍颉碧柹詈c@探船可從海底向下鉆探7000米,因此可能到達莫霍界面,故選B。
答案B
19.有關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圈屬于地殼的一部分,是由巖石構成的
B.巖石圈與生物圈的關系密切
C.巖石圈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D.巖石圈的上部是軟流層
解析巖石圈的土壤層是生物生存的重要場所。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答案B
下圖為黃道平面與地球球面相對位置示意圖。圖中①點為黃道平面與地球球面交接線的最北端。②為該交接線上一普通點。讀圖回答20~22題。
20.若太陽直射點位于①點時,北京時間剛好為18時36分,則①點的經度為()
A.30°EB.159°W
C.21°ED.無法確定
解析太陽直射點位于①點時,即①點地方時為12時時,其比120°E的地方時(即北京時間)晚6小時36分鐘。由此推算,①點的經度應為120°E-99°=21°E。
答案C
21.已知②點的緯度為15°N,某年太陽直射點移動到該點時的日期恰好為5月1日。據此推測,這一年11月1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約為()
A.10.5°SB.15°S
C.19.5°SD.24°S
解析5月1日距離夏至日的時間間隔與11月1日距離冬至日的時間間隔相當,則11月1日太陽直射點緯度和南回歸線的緯度差也與5月1日太陽直射點緯度和北回歸線的緯度差相當,由此可知11月1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約為15°S。
答案B
22.若太陽直射點由②點向①點移動,下列地理現象可能出現的是()
A.地中海北部正值雨季
B.東非高原上的角馬向北遷徙
C.安第斯山南部的雪線升高
D.密西西比河出現凌汛現象
解析太陽直射點由②點向①點移動,即太陽直射點北移,則東非高原的雨帶北移,導致高原上的角馬向北遷徙,故選B。
答案B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國共產黨第xx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勝利召開。下表示意本次會議召開期間全球四個城市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情況。讀表回答23~25題。
11月9日11月10日11月11日11月12日
甲36°51′40″36°36′10″36°20′54″36°05′39″
乙82°01′31″82°16′41″82°32′58″82°48′14″
丙78°57′59″78°42′13″78°26′56″78°11′41″
丁89°44′28″90°00′00″89°45′03″89°29′33″
23.表中甲、乙、丙、丁四地,從北向南排列正確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乙—甲—丁—丙D.甲—丙—丁—乙
解析太陽直射點每天移動約0.26°,11月10日太陽直射點約在12°S,這也是丁地的緯度位置;乙地正午太陽高度逐日增大,應位于丁地以南;甲、丙兩地正午太陽高度逐日減少,應位于丁地以北,經計算可知甲地約為42°N;甲地正午太陽高度比丙地小,其位置最偏北。故四地由北向南的排序是甲—丙—丁—乙。
答案D
24.甲、乙、丙、丁四地,全年晝夜長短變化幅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確的是()
A.甲—丙—乙—丁B.丙—乙—甲—丁
C.甲—乙—丁—丙D.丁—丙—乙—甲
解析根據11月10日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并結合第1題分析可知,丙地位于丁地北邊,靠近赤道,緯度最低,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最小;甲地緯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
答案C
25.在巴西留學的某同學收看了xx屆xx全會的開幕式。表中四地,最可能位于里約熱內盧市附近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里約熱內盧市位于南回歸線附近,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會議召開期間其附近的正午太陽高度應逐日增大,B選項正確。
答案B
二、綜合題(共50分)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如圖為太陽系局部示意圖。
材料二2013年8月16日,記者由三亞市有關部門獲悉,近日,編號為5537號的小行星榮獲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正式命名為“三亞星”。
(1)寫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稱。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4分)
(2)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具有________的特點,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公轉。請在圖中地球的公轉軌道上用箭頭表示出來。(3分)
(3)圖中所示宇宙空間范圍內共包括________級天體系統(tǒng),其中一級天體系統(tǒng)是________,其中心天體是________。(3分)
(4)“三亞星”屬于________(字母)范圍內的一顆小行星,其內側的大行星為________,其外側的大行星為________。(3分)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與其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關系密切,此圖能反映出來的有哪些?(2分)
解析第(1)問,根據太陽系各主要天體的分布即可正確判讀。第(2)問,太陽系八大行星均自西向東公轉,具有同向性的特點。第(3)問,圖中包括太陽系和其他行星系(如地月系)兩級天體系統(tǒng),其中一級天體系統(tǒng)是太陽系,其中心天體為太陽。第(4)問,“三亞星”屬于小行星帶(C)中的一顆小行星,其內側(距太陽較近的)大行星為火星,其外側(距太陽較遠的)大行星為木星。第(5)問,讀圖可知,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得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之中;同時,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條件。
答案(1)太陽哈雷彗星小行星帶天王星
(2)同向性西東圖略(逆時針方向)。
(3)2太陽系太陽
(4)C火星木星
(5)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之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條件。
27.圖1為西半球側視圖,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________;若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則北半球此時正處于________季。
(2)此時晨昏線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線,________是昏線。
(3)將圖1利用圖2轉換為晝夜各半的側視圖,標注經度。
(4)寫出B點的經度,并在新畫的圖上標出其位置。
(5)此時,圖中A點的地方時是________時,C點的晝長是________小時,北京時間是________。
解析第(1)題,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說明太陽直射赤道和東半球的中央經線(70°E);若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則北半球正處于秋季。第(2)題,此時晨昏圈與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相重合,20°W是晨線,160°E為昏線。第(3)題,晝夜半球各半說明圖中最中間的經線是晨線或昏線。第(4)題,B點所在經線為西半球中央經線,經度為110°W。第(5)題,A點位于昏線上,地方時為18時,C點晝長為12小時,北京時間可通過A點(160°E)為18時,計算出120°E的地方時。
答案(1)(0°,70°E)秋
(2)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160°E
(3)見圖
(4)110°W。見圖
(5)181215時20分
28.讀我國年太陽輻射能分布區(qū)圖,完成下列問題。(10分)
(1)我國太陽能豐富的地區(qū),與地形地勢、氣候有什么樣的關系?
(2)①地區(qū)太陽能豐富的原因是什么?②地區(qū)太陽能豐富的原因又是什么?說明在②東側地區(qū)發(fā)展太陽能發(fā)電站的有利條件。③地區(qū)太陽能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3)下列曲線中,較符合從①→③一線的太陽能變化曲線是()
解析本題考查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能分布及成因和利用狀況。我國太陽能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區(qū),這里降水少,云量少,地勢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所以太陽能豐富。內蒙古高原太陽能豐富,荒漠面積廣大,利于太陽能發(fā)電站建設,同時距離東部市場近。①→③一線太陽能變化,可以從圖上來分析趨勢,青藏高原最多,經過高原東南部地區(qū)降水較多地區(qū),太陽能數量減少,之后又增多,四川盆地最少,變化為大—小—大—小。
答案(1)多分布在我國地勢第一、二級階梯的高原山地,多為大陸性氣候,晴天較多。
(2)①地區(qū)海拔高,云量少,大氣透明度高,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太陽能豐富。②地區(qū)氣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夏季白晝長,太陽能豐富,利于建設太陽能電站;鄰近我國東部地區(qū),利于電力輸送到市場;太陽能電站占地較多,此地荒漠多,利于利用荒地;鄰近華北電網,有利于進入統(tǒng)一電網。③地區(qū)雨日多,云量多,大氣反射作用強。
(3)A
29.讀世界四個不同地點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情況圖(陰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圖①所示地區(qū)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情況為________,該地位于________地區(qū)。
(2)圖②所示地區(qū)冬至日晝長________小時,該地位于________(南、北)半球。春分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是________。
(3)圖③所示地區(qū)位于五帶中的________帶,判斷依據是________。
(4)四地中地球自轉線速度的是________所示地區(qū),晝長年變化幅度的是________所示地區(qū)。
答案(1)晝夜等長赤道
(2)18南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3)北寒夏至日出現了極晝現象(冬至日出現了極夜現象)
(4)圖①圖③
【二】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據此回答1~2題。
1.太陽物質構成的主要成分是()
A.氫和氧B.氧和氦
C.氫和氦D.氧和氮
2.太陽巨大的輻射能量來自()
A.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B.太陽內部的核裂變反應
C.太陽表面劇烈的太陽活動
D.太陽表面的磁爆炸
答案1.C2.A
解析第1題,太陽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第2題,太陽巨大的能量來自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即四個氫原子核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的核反應過程。
讀“太陽及其大氣結構示意圖”,回答3~4題。
3.圖中太陽大氣①、②、③的名稱分別是()
A.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B.色球層、日冕層、光球層
C.光球層、日冕層、色球層
D.色球層、光球層、日冕層
4.太陽黑子和耀斑()
A.都發(fā)生在①層B.分別發(fā)生在①層和②層
C.都發(fā)生在②層D.分別發(fā)生在②層和③層
答案3.A4.B
解析從圖中可看出①②③層分別為太陽大氣的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黑子和耀斑分別發(fā)生在光球層和色球層。
5.劇烈太陽活動產生的太陽風吹襲地球,可能引起()
A.人口遷移加快B.風力電廠增產
C.生活耗能降低D.衛(wèi)星導航失效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什么是太陽風。太陽風是發(fā)生在太陽大氣最外層的太陽活動,其發(fā)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大氣層,會引起大氣層擾動,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短暫的中斷,進而會影響衛(wèi)星的正常工作。因此D項符合題意。
6.如果只考慮緯度因素,我國下列各地生物量(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存生活的有機物質總量)的是()
A.三江平原B.江漢平原
C.華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
答案D
解析四個選項中,珠江三角洲緯度最低,光熱資源最豐富,生物量。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jiān)測中心監(jiān)測顯示:2011年2月15日上午10時左右,太陽黑子活動區(qū)爆發(fā)了一次X2.2級耀斑,這是第24太陽活動周迄今級別的耀斑爆發(fā)。據此回答7~8題。
7.此次太陽耀斑對地球帶來的影響可能包括()
A.全球出現大面積停電
B.許多地區(qū)的無線電短波通信中斷
C.我國東北地區(qū)上空出現極光
D.全球許多國家出現強烈地震
8.上題所述影響的時刻可能出現在當地()
A.黎明B.中午
C.傍晚D.午夜
答案7.B8.B
解析耀斑會影響地球上的無線電短波通信,在太陽輻射時段,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列。
9.讀“臺灣島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臺灣島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南多北少的原因是什么?
(2)在圖示地區(qū),相同緯度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特點是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南方緯度低,太陽高度大,太陽輻射強;北方反之。
(2)西多東少西部處于山脈背風坡,晴天多,云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東部反之。
10.讀“太陽大氣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太陽大氣層的名稱:A________;B________。
(2)寫出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A層出現________,B層出現________。
(3)當B層太陽活動增強時,會引起無線電短波通訊突然中斷,原因是什么?
答案(1)光球層色球層(2)黑子耀斑(3)當色球層太陽活動增強時,太陽大氣釋放出大量射線和高能帶電粒子流,擾亂地球大氣層,引起無線電短波通訊突然中斷或衰減。
【三】
一、選擇題(60分)
不同的巖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貯藏有不同的礦產資源。據此完成1~2題。
1.貯煤地層的巖石類型,一般是()
A.侵入巖B.噴出巖
C.沉積巖D.變質巖
解析煤、石油等存在于沉積巖中。
答案C
2.花崗巖、砂巖和石英巖分別屬于()
A.變質巖、巖漿巖和沉積巖
B.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
C.巖漿巖、變質巖和沉積巖
D.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解析花崗巖是巖漿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巖石,屬巖漿巖;砂巖屬沉積巖;石英巖是由砂巖變質形成的,屬變質巖。
答案D
閱讀下圖,完成3~4題。
3.圖中河流a、b、c三處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侵蝕、搬運、堆積B.搬運、侵蝕、堆積
C.侵蝕、堆積、搬運D.堆積、搬運、侵蝕
解析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外力作用依次是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答案A
4.圖中c處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A.瀑布B.洪積扇
C.三角洲平原D.河漫灘平原
解析河流入?谔幫纬扇侵奁皆。
答案C
5.讀“某區(qū)域地質剖面簡圖”(下圖),圖中甲、乙、丙三處的地質構造分別是()
A.斷層、向斜、背斜B.斷層、背斜、向斜
C.向斜、斷層、背斜D.背斜、向斜、斷層
解析由圖中巖層形態(tài)可知,甲處巖層明顯斷裂、錯位,為斷層構造;乙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丙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
答案B
讀下面的“地質剖面示意圖”,完成6~7題。
6.根據圖示信息可知()
A.⑥處巖石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質主要來自于地核
C.④處巖石類型不同于①處是因為發(fā)生了變質作用
D.⑤處形成大陸島
7.從地質條件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處是儲藏天然氣的良好構造
B.②處可能形成沉積巖
C.巖石形成的先后順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處構造好于①處
6~7.解析本題組考查地質構造的判讀。第6題,根據圖中的信息判斷,⑥處巖層為沉積巖,可能含有化石;③物質是巖漿,主要來自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④處巖石類型不同于①,是因為發(fā)生了變質作用;⑤處形成了火山島。第7題,①處是向斜,為良好的儲水構造;②處可能形成巖漿巖中的侵入巖;巖石形成的先后順序可能是①②④。
答案6.C7.D
讀某城區(qū)與郊區(qū)近地面等壓面圖,完成8~9題。
8.此時()
A.郊區(qū)盛行上升氣流,城區(qū)盛行下沉氣流
B.郊區(qū)的工業(yè)污染會造成城區(qū)的二次污染
C.郊區(qū)近地面氣壓比城區(qū)的低
D.郊區(qū)的氣溫略高于城區(qū)
解析根據等壓面判斷該地面郊區(qū)氣壓高,城區(qū)氣壓低,風由郊區(qū)吹向城市,易造成城區(qū)的二次污染。
答案B
9.如果某時出現近地面等壓面接近水平,則()
A.城區(qū)的空氣質量將可能下降
B.城區(qū)上升氣流將會加強
C.郊區(qū)將吹城市風
D.城區(qū)降水的概率將增大
解析如果出現近地面等壓面接近水平,則城區(qū)與郊區(qū)氣壓差小,空氣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較弱,空氣質量將可能下降。
答案A
讀圖A、B,完成10~11題。
10.關于A天氣系統(tǒng)說法正確的是()
、貾3>P2>P1②P3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A天氣系統(tǒng)中形成了鋒面,所以A中心氣壓為低壓,P3>P2>P1;冷鋒降水發(fā)生在鋒后;暖鋒降水發(fā)生在鋒前,可知甲、丁有降水天氣。
答案B
11.如B圖所示天氣系統(tǒng)在發(fā)展過程中,若暖氣團勢力變弱,冷氣團勢力變強,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倏赡苄纬蓽熟o止鋒面②可能出現晴朗天氣③若該性質鋒面控制江淮地區(qū)可能形成梅雨④若該性質鋒面控制江淮地區(qū)可能出現伏旱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由圖中冷氣團呈環(huán)流狀,可知該天氣系統(tǒng)為暖鋒;若暖氣團勢力變弱,冷氣團勢力變強,則有可能成為準靜止鋒,控制江淮時出現梅雨天氣。
答案A
下圖是大陸東部、內部、西部風向和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讀圖,完成12~13題。
12.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冬、夏季風向相反的原因是()
A.洋流的影響B(tài).緯度位置的影響
C.海陸位置的影響D.地形的影響
解析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這種季風氣候的形成主要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結果,冬季大陸降溫快為高壓區(qū),風吹向海洋;夏季大陸升溫快為低壓區(qū),風由海洋吹來,故選C。
答案C
13.有關甲、乙兩地氣候類型和農業(yè)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都是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②都是熱帶沙漠氣候,水資源是農業(yè)生產的限制性資源③甲地是熱帶季風氣候,乙地是熱帶沙漠氣候④高溫多雨是甲地農業(yè)生產的優(yōu)勢,干旱少雨是乙地農業(yè)生產的劣勢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甲在大陸東岸低緯度,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共同影響,形成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乙在大陸西岸,終年受信風帶或副高控制而炎熱干燥,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不利于農業(yè)生產。
答案C
讀氣溫和降水統(tǒng)計圖,完成14~15題。
14.其中代表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是()
A.圖AB.圖B
C.圖CD.圖D
解析最冷月氣溫界于0℃~10℃之間,降水均勻。
答案D
15.下列關于世界氣候地區(qū)差異的敘述,錯誤的是()
A.沿海地區(qū)因受海洋影響,降水都較豐富
B.熱帶地區(qū)既有多雨區(qū),也有少雨區(qū)
C.副熱帶在大陸東岸,雨熱同期;副熱帶在大陸西岸,雨熱不同期
D.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受西風影響,降水豐富
解析沿海地區(qū)不全受海洋影響,如撒哈拉沙漠也有沿海區(qū)域,降水則少。
答案A
讀圖,完成16~17題。
16.圖示海域屬于()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D.北冰洋
解析經緯線定位為太平洋。
答案A
17.洋流L屬于()
A.自南向北流的暖流B.自南向北流的寒流
C.自北向南流的暖流D.自北向南流的寒流
解析圖示洋流為秘魯寒流。
答案B
讀“山谷風示意圖”,圖中實線為等壓線,虛線為等溫線。據此完成18題。
18.對于圖中的氣溫、氣壓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等壓線的數值自下而上遞減
B.圖中等溫線的數值自下而上遞增
C.甲地的氣壓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
D.甲地的氣溫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解析一般而言,越往高處氣溫越低、氣壓也越低,根據此規(guī)律圖中等壓線的數值自下而上遞減,A項正確。
答案A
讀下圖,完成19~20題。
19.從圖中信息可以判斷出該河流的補給水源包括()
、俅髿饨邓诟呱奖┤谒酆此芗竟(jié)性積雪融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從圖中信息可判斷出大氣降水是河流的一種補給方式;圖中河流發(fā)源于有冰川覆蓋的6000米高山,因而高山冰雪融水也是重要的補給水源;河流的上游有較大的湖泊,因而湖泊水也是其補給形式。
答案A
20.若在圖中甲處修建一水庫,該工程對水循環(huán)影響的環(huán)節(jié)是()
A.蒸發(fā)B.地表徑流
C.植物蒸騰D.水汽輸送
解析修建水庫后,河流的徑流量的季節(jié)分配發(fā)生變化。
答案B
二、綜合題(40分)
21.讀“地球大氣熱量傳遞與平衡”示意圖,回答問題。(10分)
(1)冬半年的霜凍災害多發(fā)生在晴朗的夜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原因與圖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過程有關。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氣溫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原因與圖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過程有關。
(3)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這一原因與圖中甲、乙、丙的________過程有關。
(4)一般情況下,就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近些年來,上述平衡被打破,變成了不等式,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這種趨勢帶來的具體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大氣熱力作用原理,并根據原理能解釋一些地理現象。
答案(1)晴夜少云,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氣溫下降快丙
(2)白天多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甲
(3)對流層大氣的熱量直接來源于地面乙
(4)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增加引起海平面上升,降水和干濕狀況發(fā)生變化
22.讀我國某兩條河流的流量過程曲線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河流甲徑流量出現在________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河流有斷流現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見,該河流徑流量隨________的變化而變化。
(2)河流乙一年有兩個汛期,其中A汛期是________補給形成的,B汛期是________補給形成的。該河流徑流終年存在,可知該河流至少有________種補給類型。
(3)河流甲、乙位于我國,根據其徑流量的變化可知,它們分別所處的地區(qū)是()
A.西北、東北B.西南、東北
C.西北、江南D.東北、西北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河流甲徑流的變化和氣溫變化呈正相關關系。7、8月份氣溫時,流量,冬季斷流。第(2)題,結合補給時間可推知補給類型。第(3)題,河流甲以冰雪融水為主,為我國西北的河流;乙有兩個汛期,為我國東北的河流。
答案(1)7~8氣溫高,冰雪融化量大1~2氣溫低于0℃,冰雪不再融化,河流沒有補給水源氣溫
(2)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雨水3
(3)A
23.洋流是大規(guī)模流動的海洋水體,它對全球的熱量平衡起著重要作用。讀圖回答問題。(10分)
(1)讀圖甲判斷,該海域位于________半球;該洋流(虛線所示)流經海區(qū)水溫比同緯度附近海區(qū)水溫________。按照寒、暖流的分類,該洋流是________流,它對沿岸氣候能夠起到________的作用。
(2)圖甲虛線所示的洋流朝________(方向)流動。在圖乙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區(qū)中,圖甲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現在________海區(qū)。
(3)為什么有些大陸沿岸海區(qū)會發(fā)生上升流現象?在圖乙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區(qū)中最可能出現上升流的是哪一海區(qū)?
解析第(1)題,根據圖甲海水等溫線的分布,可判斷該海域位于南半球,等溫線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它由低緯流向高緯,應為暖流,對沿岸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第(2)題,該洋流為向南流的暖流,應對應圖乙中的①。第(3)題,離岸風的吹拂導致上升流的形成。
答案(1)南高暖增溫增濕
(2)南①
(3)有些沿岸海區(qū)是從陸地吹向海洋的風,導致沿岸表層海水隨風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時附近的海區(qū)海水就會從深層流過來補充,在沿岸形成上升流。②處。
24.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甲、乙、丙三地的地質構造和地形分別是: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地質構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簡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簡要說明判定乙地地質構造的依據。
(4)由于交通建設的需要,甲、乙、丙三地建設東西向隧道,簡要分析不能選擇乙和丙兩地建設隧道的原因。
解析第(1)題,甲地背斜成谷,乙地向斜成山。第(2)題,背斜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第(3)題,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和巖層彎曲方向可區(qū)別向斜和背斜。第(4)題,修建隧道應選擇背斜,乙地是向斜,是儲水構造;丙地是斷層,地殼不穩(wěn)定。
答案(1)谷地(或鞍部)山地背斜斷層
(2)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為谷地。
(3)巖層年齡:中心巖層新,兩翼巖層老;巖層彎曲方向:巖層向下彎曲。
(4)乙地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匯集區(qū),隧道可能變成水道;丙地為斷層,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fā)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