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練# #《中庸》十則經(jīng)典名句,道出中華文化精髓#】《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抖Y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zhàn)國時子思作。
1、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知物》
【譯文】君子所秉持的道,往大了說,天下沒有什么能承載得了;往小了說,天下沒有誰能剖析得了的。
2、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吨杏埂ぶ铩
【譯文】君子所秉持的中庸之道,是從普通男女之間的淺近道理開始的,但推究到精深深奧處,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了。
3、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篤行》
【譯文】道存在于人們之間,并不遠離大家。但有人修道卻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日益與大家遠離,那就不可以稱做修中庸之道了。
4、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綱領(lǐng)》
【譯文】人們秉受天賦的理叫做性,遵循本性的自然發(fā)展行事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廣到眾人就是教化。
5、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吨杏埂ふ摹
【譯文】天下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官爵俸祿是可以放棄的。雪白的刀刃是可以踐踏而過的,但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6、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吨杏埂こ套犹崾尽
【譯文】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變常規(guī)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7、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吨杏埂ぞV領(lǐng)》
【譯文】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顯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準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fā)育了。
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吨杏埂ぶ恕
【譯文】君子的言行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小人的言行則完全違背中庸的道理。這是因為,君子能時時省察對于中庸的理解,做到隨時而異,適中不偏;小人對于中庸的理解,則任性妄為,肆無忌憚。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修身》
【譯文】君子安心于此時此刻所處的地位去做本分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向來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yīng)該做的事;向來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yīng)該做的事;向來處于邊遠的地區(qū),就做在邊遠地區(qū)應(yīng)做的事;向來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yīng)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10、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中庸·修身》
【譯文】君子身處上位的時候,不作威作福,不欺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君子身處下位的時候,不鉆營攀附,不會乞求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只求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別人,那么心中就會泰然而沒有怨恨。上不怨恨蒼天,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安處現(xiàn)狀來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