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通過這次研修學習,我對閱讀的教學和評價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悟,現(xiàn)對所學內(nèi)容談?wù)勛约旱目捶ǎ洪喿x要鼓勵個性化,學生對閱讀是一種非常活躍的思維活動,所以,我們特別要重視對這些思維活動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閱讀一定要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的閱讀和理解。我們要提倡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以及對作品的個性理解。
閱讀教學中的個性理解是有前提的,它是基于對作品的理解,然后才有個性的感受和理解。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文學閱讀的評價建議里有這樣一段話:“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本褪枪膭顚W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強調(diào)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
敘事性閱讀的學習重在感受和體驗,當教學過程變成知識結(jié)構(gòu)的過程的時候,就往往排除了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只有概括只有抽象思維而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思維,這樣的教育離開兒童的精神世界,離開兒童的精神發(fā)育,是干癟的東西。其次要“領(lǐng)悟”。這個“領(lǐng)悟”大致相當于我們常說的理解、領(lǐng)會,但不排除有一定的本質(zhì)性感悟的成分在內(nèi),理性成分居多,它與初中生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的心理特點是相適應的。后要“品味”。品味語言,從某種角度說是以上“體驗”和“領(lǐng)悟”的出發(fā)點,也是終歸宿。因為文學作品的閱讀必然是從觸摸語言開始的,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這種語言活動與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同步的,始終與體驗、領(lǐng)悟相伴隨,兩者很難說孰先孰后。
學習詩歌重點在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會情感,詩歌的閱讀重點是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會情感。我們這里講的詩歌基本上是抒情詩,而不是敘述詩和哲理詩。在第三學段的目標里面對詩歌教學要求指出,閱讀詩歌要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把這段目標提煉出來,概括為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會情感。詩歌的語言是形象的語言,又是情感的語言,體會情感是詩歌教學的重點。詩歌的思維離不開形象思維,有人把形象思維叫做有情思維,就是有情感的思維。
所以閱讀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投入,要受到感染。
篇二
結(jié)合《新課標》中關(guān)于閱讀教學的建議:“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标P(guān)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我校的想法和做法是:
1、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多角度的體驗性朗讀,樹立體驗性閱讀教學觀!缎抡n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闭Z文閱讀教學要根植于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好方法。像《豐碑》、《桂林山水》、《四個太陽》這樣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無一不是通過學生的朗讀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體驗的好范例!缎抡n標》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上,給孩子們閱讀的情感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園地——在內(nèi)容的選擇上,多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圖文并茂,吸引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意境上,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這些都必須經(jīng)過學生反復朗讀、吟誦、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為孩子們的情感發(fā)展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尊重并鼓勵他們獨特的閱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華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朗讀是一種極具個性,融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肯定有所差異。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應該允許并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視角法去體會、去解讀課文。惟妙惟肖地再現(xiàn)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脫脫地表達出來。這時,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他們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們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體驗性朗讀,不僅有利于語感形成,而且能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
2、引導學生充分想像,豐富體驗,樹立拓展性閱讀教學觀。《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币蚨,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為了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落實這些基本理念,《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要擴大閱讀面的要求,在“大語文”教育觀下,閱讀教學要立足于課本但決不能禁錮于課本。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樹立拓展性閱讀教學觀,加速學生的拓展閱讀,能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的人文底蘊加寬加厚。
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學生受文本的客觀制約,另一方面學生又不應該是簡單的接受文本內(nèi)容,而是自覺地參與對文本內(nèi)容的補充完善和發(fā)展思維,特別是對文本內(nèi)容中由于省略號或空白等造成的更會做出種種補充和拓展。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關(guān)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對課文做合理的續(xù)想,從而開拓學生思維,產(chǎn)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3、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樹立創(chuàng)造性閱讀教學觀。《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wù),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積極倡導的三種學習方式之一,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學生以“個體學習”為主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同時,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zhì),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學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在一節(jié)二年級的語文課上,教師向?qū)W生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你喜歡春、
夏、秋、冬哪個季節(jié)的太陽?為什么?先找到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想一想你為什么喜歡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內(nèi)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對于合作學習,孩子們還不具備完全自己組織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當學生將比較感興趣的自然段讀了幾遍之后,示意學生暫時停下來,對學生說:“剛才我看到這個小組的四位同學,他們自己讀了幾遍后,能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小組內(nèi)的同學聽,并且另外幾名同學還對他作了評價。老師覺得這種學習方法不錯,其他小組的同學,你們也可以像他們這樣做!贝谁h(huán)節(jié),教師巧妙的將合作學習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教給了學生。這樣,避免了合作學習的“走過場”,使每個學生在交流之前和交流之后,都實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我”與“剛才的我”的超越。為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我們應該注意:一是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與任務(wù);二是教師要把握好合適的時間和適當?shù)臅r機;三是必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適時點撥非常重要。
現(xiàn)代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經(jīng)過自己創(chuàng)造、理解、構(gòu)建、體驗,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shè)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huán)境,能夠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教學中,我們要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讓學生站在語文學習的前沿,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
篇三
通過這次研修學習,我對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和評價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悟,現(xiàn)對所學內(nèi)容談?wù)勛约旱目捶ǎ何膶W閱讀的評價在表述上則具體得多,不僅在總體上提出了評價的重點“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還在修訂時把各個學段評價的側(cè)重點作了明確的表述:第一學段側(cè)重考查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象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jié)奏和韻味;第二學段側(cè)重考查在閱讀全文基礎(chǔ)上對重要段落和語句的細致閱讀,具體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語言;第三、第四學段,可通過考查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lǐng)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梢钥闯觯谝粚W段的評價要求是“大體感受”,評價的依憑是與兒童心智水平相適合的朗讀和想象;第二學段進了一步,評價的要求是“具體感受”,評價的依憑是重點細讀;第三、四學段是通過學生自己的“領(lǐng)悟”和“體驗”來考查,對閱讀中思維水平的要求更高了。不管是哪個學段,文學閱讀的評價重點都落在形象(包括情境)、情感、語言(包括節(jié)奏、韻味)幾個要素上面。
1.文學閱讀要鼓勵個性化
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是一種非常活躍的思維活動,所以,我們特別要重視對這些思維活動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文學閱讀一定要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的閱讀和理解。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wù)吆C魍f,文學作品是什么,文學作品就是一座大冰山,能夠直接感知的形象語言只是冰山一角,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文學作品很多豐富的意蘊隱藏在水面之下。所以,我們要提倡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以及對作品的個性理解。
閱讀教學中的個性理解是有前提的,它是基于對作品的理解,然后才有個性的感受和理解。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文學閱讀的評價建議里有這樣一段話:“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就是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強調(diào)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
2.敘事性作品的學習重在感受和體驗
首先要“體驗”。課標對體驗是十分重視的,這一關(guān)鍵詞前后出現(xiàn)過多次。之所以重視體驗,較多是從文學作品的生動情境和感性形象出發(fā)的,關(guān)注的是學生的情感投入與閱讀者的情感活動聯(lián)系緊密,反對完全抽象地對待文學作品。體驗要求親身經(jīng)歷,當然在閱讀中只能是我們常說的“身臨其境”、“設(shè)身處地”,強調(diào)感性是閱讀的基礎(chǔ)。過去的語文課程只關(guān)注概括而不重體驗,體驗就是把心放進去,把情感放進去。當教學過程變成知識結(jié)構(gòu)的過程的時候,就往往排除了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只有概括只有抽象思維而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思維,這樣的教育離開兒童的精神世界,離開兒童的精神發(fā)育,是干癟的東西。
其次要“領(lǐng)悟”。如果說,小學階段的文學作品閱讀主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多還在文本的感性層面,到初中階段提出“領(lǐng)悟”,就有從感性出發(fā)上升到理性把握的意思,著重在對作品內(nèi)涵的把握,從生動的形象或情境中,獲得理性的啟示,受到真善美的陶冶;當然,領(lǐng)悟的程度可以有深淺之分,對初中生來說,這種領(lǐng)悟還是初步的。這個“領(lǐng)悟”大致相當于我們常說的理解、領(lǐng)會,但不排除有一定的本質(zhì)性感悟的成分在內(nèi),理性成分居多,它與初中生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的心理特點是相適應的。
后要“品味”。品味語言,從某種角度說是以上“體驗”和“領(lǐng)悟”的出發(fā)點,也是終歸宿。因為文學作品的閱讀必然是從觸摸語言開始的,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這種語言活動與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同步的,始終與體驗、領(lǐng)悟相伴隨,兩者很難說孰先孰后。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精粹,是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也有人稱其為“情感語言”。具體說來,它感性、鮮活、具個性光彩,與作家活潑的生命氣息相關(guān);因而,對文學語言的品味可以說是語言學習的捷徑,對領(lǐng)悟漢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其作用可能很難替代。
3.學習詩歌重點在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會情感
詩歌的閱讀重點是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會情感。我們這里講的詩歌基本上是抒情詩,而不是敘述詩和哲理詩。在第三學段的目標里面對詩歌教學要求指出,閱讀詩歌要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把這段目標提煉出來,概括為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會情感。詩歌的語言是形象的語言,又是情感的語言,體會情感是詩歌教學的重點。詩歌的思維離不開形象思維,有人把形象思維叫做有情思維,就是有情感的思維。所以閱讀詩歌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投入,要受到感染。
第一,誦讀。誦讀是詩歌教學的基本策略。這是由詩歌的基本特點決定的,因為詩歌的語言是凝練含蓄的,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抒情性,讀起來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所以,詩歌教學唯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才能讓學生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作品的韻律之美,增強語感,促進思維。這是其一。其二,詩無達詁。有很多詩歌的意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詩歌教學重要的不是老師的講解如何精辟,教學技巧如何精湛,而是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誦讀,在誦讀中明曉詩意,在誦讀中復現(xiàn)畫面,
在誦讀中體悟感情,讓詩情畫意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流淌出來,流淌到學生的心靈深處,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第二,想象。詩歌教學需要想象的介入,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詩的“境”,還原詩歌描繪的形象畫面。這樣,詩歌中的文字才會活起來,學生的眼前才會浮現(xiàn)出空靈高遠的意境;詩歌中的情感才會流溢出來,學生的心靈才會與詩人的心靈相通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