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禮記•祭統(tǒng)》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國語•晉語》曰:“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边@說明統(tǒng)治者都重視()
A.道德規(guī)范B.宗法關系C.戰(zhàn)爭祭祀D.儒學思想
2.《紅樓夢》中有兩位貴族青年兄弟:賈寶玉和賈環(huán)。弟弟賈環(huán)內心對同父異母的哥哥賈寶玉十分妒忌,但是表面又對他非常懼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賈寶玉長相俊美,性格乖巧,深得祖母喜歡
B.賈環(huán)性格陰險狹隘
C.賈寶玉年紀長于賈環(huán)
D.賈寶玉是正室夫人之子
3.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便征用大量的勞動力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夠傾盡國家之力,完成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秦始皇陵秦長城阿房宮
A.奴隸制經濟的興盛和發(fā)展B.秦始皇的正確決策
C.中央集權制的建立D.工匠水平的高超
4.“以后嗣君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贝肆畛鲎()
A.漢武帝B.宋太祖C.明太祖D.清雍正帝
5.明朝的內閣距離皇帝寢宮1000米,清朝的軍機處距離皇帝寢宮只有50米,政務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寢宮的這一過程,從本質上體現了()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斷提高
C.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D.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6.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同聲贊譽梭倫是“優(yōu)良的改革家”,是因為梭倫()
A.*王權,以貴族制取而代之
B.實行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
C.確立了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
D.確立“陶片放逐法”,終確立民主制
7.下面這幅漫畫描述的是古代雅典()
A.確立財產等級制度B.建立公民陪審法庭
C.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D.實行“陶片放逐法”
8.“軍人和一切公職人員都由國家支付薪金。這樣,一般公民也能當軍人、法官、議員了!边@一現象開始于()
A.雅典城邦形成時期B.梭倫執(zhí)政時期
C.克利斯提尼執(zhí)政時期D.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期
9.公元前445年,羅馬廢除貴族與平民不能通婚的舊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與貴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權利……羅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體系B.穩(wěn)定社會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D.維護帝國統(tǒng)治
10.假如你是英國人,想當選英國首相,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俪蔀橛骋徽h的領袖②要得到議會2/3議員的投票認可③所在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④得到國王的任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1.下表為1854年美國國會議案表決情況,該表主要反映了()
黨派贊成的議案
非贏利志愿協會公司(10項)公立學校(15項)社會改革(監(jiān)獄改革、收容所改革等)反對蓄奴制商業(yè)公司(49項)
共和黨71%68%66%82%77%
民主黨37%47%41%10%39%
A.兩黨勢均力敵B.兩黨在奴隸制問題上矛盾尖銳
C.共和黨在選舉中占全面優(yōu)勢D.兩黨分歧日趨縮小
12.德國1871年憲法的頒布,確立了德意志帝國的基本原則,這包括()
、俾摪钪圃瓌t②君主立憲政體③君主權力受法律約束④權力制衡原則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13.下圖所示是1860年在戰(zhàn)爭中被掠走、流失海外的圓明園中的物品鼠首和兔首銅像,近期被法國拍賣。侵略者掠走該物品是在哪次戰(zhàn)爭()
A.鴉片戰(zhàn)爭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C.甲午中日戰(zhàn)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
14.“再現歷史場景,弘揚民族精神”是歷史影視劇的主題。如果要再現鄧世昌英勇殺敵、壯烈殉國的場景,我們應該選擇的素材是()
A.黃海海戰(zhàn)B.臺灣保衛(wèi)戰(zhàn)
C.遼東半島戰(zhàn)役D.威海衛(wèi)戰(zhàn)役
15.清政府墮落為“洋人的朝廷”,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始于下列哪一條約的簽訂()
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16.《天朝田畝制度》中規(guī)定生產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由國家統(tǒng)一支配,甚至連雞狗等禽畜也不例外”。這實質上表明太平天國()
A.試圖保持社會的公正無差B.實行絕對平均主義
C.安排一切經濟和社會生產活動D.徹底消滅人們的私有觀念
17.被稱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的是()
A.辛亥革命的爆發(fā)B.清朝統(tǒng)治被*
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D.中華民國的成立
18.某學校組織了一個歷史興趣小組,進行有關“南京*”真實再現的課題研究,在眾多的材料中有力的證據是()
A.當年受害者的控訴材料B.歷史專著中對“南京*”的描寫
C.侵華日軍撰寫的回憶錄D.屠殺現場遺跡與當時拍的新聞照片
19.“我們在內戰(zhàn)中攪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敗雖不足恥,勝亦不足武。今日天如人愿,讓我們這一輩子有一個抗日報國的機會,今后如能為國家民族而戰(zhàn)死沙場,才真正死得其所!崩钭谌氏壬倪@一段話應該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有感而發(fā)()
A.北伐戰(zhàn)爭B.臺兒莊戰(zhàn)役
C.平型關大捷D.淮海戰(zhàn)役
20.下列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意義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徹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B.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C.揭開了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序幕
D.結束了中華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
答案:
答案
1.B2.D
3.C[中央集權制有利于集中全國的物力、人力搞大規(guī)模的工程建設。]
4.C
5.D[內閣、軍機處都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們距離皇帝的寢宮越來越近,反映出其愈來愈服務于皇帝,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6.B[雅典民主制度的確立經歷了三個階段:梭倫改革——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了民主體制;伯利克里改革——進一步完善了民主政治。]
7.D[克利斯提尼統(tǒng)治時期,如果在陶片上對某人的反對票超出半數,此人便要被趕出國門,以維護雅典民主政治。]
8.D[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政府發(fā)放參政津貼,保證了下層民眾的參政權利。]
9.B[從材料可以看出羅馬法修改的方向是力爭實現貴族和平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緩和貴族和平民的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前27年,故排除D項。]
10.A[議會下院選舉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出任內閣首相;國王是國家元首,是國家的象征,名義上首相需得到國王的任命,但不對國王負責,而對議會負責。]
11.B[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兩黨在“反對蓄奴制”這個問題上分歧大,體現了兩黨在奴隸制問題上矛盾尖銳。]
12.A[1871年憲法的內容體現了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但德國憲法賦予德國皇帝巨大的權力,議會無法通過創(chuàng)制法律的形式約束其行政權,因此,達不到權力制衡的目的,所以③④錯誤。]
13.B[根據時間“1860年”可判定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4.A15.D
16.B[從材料信息“國家統(tǒng)一支配”,“連雞狗等禽畜也不例外”可以看出是絕對平均主義。]
17.C18.D19.B20.A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物證,下列對下圖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A.工業(yè)“大躍進”時期以股息發(fā)放工資
B.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采取公私合營政策
C.人民公社社員按期領取生產貸款
D.手工業(yè)者以入股形式參加生產合作社
解析:選D。本題考查新中國的經濟建沒!按筌S進”時期的特點是“一大二公”,以股息發(fā)放工資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股金證”“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等信息說明B項錯誤;C項中貸款與圖片中的“股金證”說法不一致,C項錯誤。
2.下列曲線圖反映了我國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CDP)增長率的變化。其中與1959~1964年相對應的是()
解析:選C。本題考查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曲折發(fā)展,1953~1958年間,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八大”的正確經濟決策使得這一時期的經濟發(fā)展呈上升態(tài)勢,而改造后期、“八大”以后出現的急躁冒進使得經濟的發(fā)展出現回落,符合這一特點的是B;1959~1964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傾思想、自然災害、蘇聯的背信棄義,使得經濟發(fā)展持續(xù)下降,“八字方針”和“七千人大會”對“左”傾思想的糾正,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fā)展,符合這一特點的是C;1970~1975年,“文化*”的“左”傾錯誤使得經濟不斷下滑。1973年周思來著手恢復、1975年鄧小平的整頓使得經濟發(fā)展出現兩個高潮,符合這一特點的是A;1979~1984年,改革開放的實行,使國民經濟進入持續(xù)發(fā)展階段,符合這一特征的是D。
3.以下為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單位GDP能耗”年度變化示意圖。
圖中“單位GDP能耗”出現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實行“二五”計劃
B.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C.建立人民公社
D.開展“大躍進”運動
解析:選D。四個選項均始于出現峰值的1958年,但A、B、C三項均屬于宏觀政策;一方面不構成直接原因;另一方面與能耗關系不大!按筌S進”以大煉鋼鐵、高指標為標志,直接導致“單位GDP能耗”達到峰值,故選D。
4.(2011年高考大綱全國卷)下圖所示為1960~1965年中國工業(yè)總產值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經濟政策的變化
B.工業(yè)結構的調整
C.農業(yè)經濟的波動
D.中蘇關系的變化
解析:選A。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60~1965年”,這一時期國家開始糾正“左”傾錯誤,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由此排除B、C、D三項。
5.(2011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1962年,中共中央發(fā)布文件規(guī)定,農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至少30年不變。這項政策在當時()
A.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恢復
B.改變了農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錯誤影響
D.增加了城市的糧食供應
解析:選A。解答本題時,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在當時”等進行思考。根據教材知識可知,1960年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黨中央提出了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八字”方針,從1962年起,經濟逐漸恢復和發(fā)展。故A項符合題意。
6.(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卷)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xx屆xx全會上指出:“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份”,這些就構成了()
A.舊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
B.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
C.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
D.半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
解析:選B。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毛澤東在中共xx屆xx全會上指出即將建立的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形態(tài)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即集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因此選擇B項。
7.與1952年相比,1957年我國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210%,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83%,重工業(yè)生產在工業(yè)總產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A.工業(yè)結構得到了改善
B.國家基本實現工業(yè)化
C.工農業(yè)生產比例協調
D.工業(yè)總產值超過農業(yè)
解析:選A。建國初我國工業(yè)尤其是重工業(yè)基礎十分薄弱,材料中顯示“一五”期間生產資料的生產有了大幅度提高,重工業(yè)生產在工業(yè)總產值中的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工業(yè)結構得到了改善,A項符合題意;B、C兩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排除。故本題正確選項為A項。
8.在江蘇省常熟白茆鄉(xiāng),時人傳唱著一首山歌:“小農經濟獨木橋,合作社是康莊道,人民公社辦起來,天堂哪有人間好!”此首山歌()
A.早傳唱于上個世紀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體化完全是農民自覺、自發(fā)的行為
D.反映了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解析:選D。材料說明農村經歷了由小農經濟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變化,即由個體小農經濟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再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實質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其中晚的人民公社開始于1958年,由此排除A項;這首山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各地農村經濟的發(fā)展,由此排除B項;C項是對材料的錯誤理解,沒有認識到集體化運動是政府組織的對農業(yè)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
9.下表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農業(yè)、輕工業(yè)和重工業(yè)在工農業(y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該時期是()
年份農業(yè)(%)工業(yè)
輕工業(yè)(%)重工業(yè)(%)
第一年26.633.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解析:選D。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農業(yè)、工業(yè)比重在逐年趨向合理。建國開始時學習蘇聯重點發(fā)展重工業(yè),xx屆xx全會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優(yōu)化農業(yè)、工業(yè)比重,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
1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發(fā)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隨后,《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封呼吁信,將“松綁”風吹向全國,這里的“松綁”主要是指()
A.允許企業(yè)實行公私合營
B.承認企業(yè)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分離
C.擴大企業(yè)經營自主權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選C。企業(yè)廠長經理發(fā)出“松綁”的呼聲,說明長期以來國有企業(yè)受現有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無法調動企業(yè)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八山墶钡膶嵸|是簡政放權,使企業(y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實行公私合營是社會主義改造的表現,因此排除A項;1984年實行的是企業(yè)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因此排除B項;當時正處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端,不可能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正確答案為C。
11.(2011年高考四川文綜卷)下列三幅圖展現了“四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這些創(chuàng)舉直接得益于()
A.經濟體制改革方針的確立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解析:選A。三幅圖片反映的都是1980年的事情,第一幅圖反映農村改革,第二、三幅圖反映的都是經濟方面的改革,故A項正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確立是在1987年xx大上,B項錯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是在2002年的xx大上,C項錯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是在1992年xx大上,D項錯誤。
12.(2011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1985年,國務院在《關于國有企業(yè)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企業(yè)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一般是上繳稅利總額增長1%,工資總額增長0.3%~0.7%,多不得超過1%。這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證職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
C.鼓勵企業(yè)提高經濟效益
D.有效控制企業(yè)工資總額
解析:選C。解答本題時,要抓住題干材料中的關鍵信息“1985年《關于國有企業(yè)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企業(yè)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進行思考。根據教材相關知識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強企業(yè)的活力,而國有企業(yè)工資改革的目的是鼓勵企業(yè)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強企業(yè)活力,故C項符合題意。
13.下圖是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發(fā)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報首次刊登推銷產品的廣告。這一現象的積極作用包括()
①促進企業(yè)技術革新,提高企業(yè)產品質量
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實現中外合作生產
、酃膭钇髽I(yè)大膽探索,變革企業(yè)經營模式
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選C。1979年《人民日報》首次刊登廣告的積極作用包括①、③、④,做題時應把題干信息與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xx屆xx全會的主要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和比對,尤其是關于對內改革的思想,也可結合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行逆向思維,得出改革的實質是增強企業(yè)活力,擴大企業(yè)自主權的認識,②“實現中外合作生產”敘述錯誤。此時我國正在規(guī)劃、建設經濟特區(qū),中外合作生產還未能實現。
14.(2011年高考江蘇單科卷)下列圖片可以反映建國后土地制度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的改變是()
A.土地的使用權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權D.土地的規(guī)模
解析:選A。三幅圖片依次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化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土地制度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土地歸集體或國家所有,土地所有權、土地的用途都未發(fā)生變化,土地規(guī)模變化也不明顯。
15.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偉大的三個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在九十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譜寫的歷史樂章的主題分別是()
A.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崛起、民族振興
B.民族覺醒、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崛起
C.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振興、民族崛起
D.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覺醒、民族崛起
解析:選C。1919年的五四運動說明中國人民已覺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說明民族獨立,1979年的改革開放說明民族振興,2009年我國已進入崛起時期。
二、非選擇題(16題20分,17題20分,共40分)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人民日報》公布《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材料2:某一歷史時期的圖片“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
材料3: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
——鳳陽的一段花鼓詞
材料4:
請回答:
(1)材料1、2反映的是什么運動?具有什么特點?結果如何?能從中吸取哪些教訓?(10分)
(2)與材料3相比,材料4中的鳳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3)從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對經濟建設的哪些啟示?(4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人民日報》公布《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可知說的是“人民公社化運動”;由材料2中的圖片“一個蘿卜千斤重”,可知說的是“大躍進”。由材料4中鳳陽農村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可聯想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結合四則材料,得出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答案:(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運動。特點: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結果:浪費了資源和民力,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經濟的發(fā)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國以來嚴重的困難時期。
教訓:不能單純按主觀意愿辦事,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應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2)由外出逃荒到農業(yè)大豐收。
原因: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發(fā)展經濟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要堅持實事求是;要堅持黨的領導。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實行生活必需品配給制度,往往是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被迫采取的臨時措施,然而各類票證在新中國歷卻流通了40多種。
材料2: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費幾乎離不開各種票證。到商店購物,除了付錢,買糧要憑糧票,買布買衣服要憑布票。買油要憑油票,買肉要憑肉票,其他消費品如蜂窩煤、爐具、肥皂、自行車、手表、縫紉機、電視機、煙、家具等都需憑票購買,甚至春節(jié)期間城市居民憑證每人只供應200克花生、150克瓜子。
材料3:1999年10月1日始,分次發(fā)行第五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有八種面額,分別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
材料4:1985年中國發(fā)行了第一張信用卡——“中國銀卡”,……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卡”已司空見慣。
(1)根據材料1,簡要概括建國以來我國使用票證的特點。(4分)
(2)結合材料1、2說明出現這一票證現象的主要原因。(6分)
(3)結合材料3、4分析第五套人民幣以及信用卡出現的主要原因。(4分)
(4)談談你對上述變化的認識。(6分)
解析:本題以各種票證的存廢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狀況變化的理解,特別是xx大以來我國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第(1)問可從圖中提示的存在時間、存在范圍、品種方面概括其特點;第(2)問要結合建國初期的經濟狀況分析原因;第(3)問要結合當前經濟建設的成就分析;第(4)問要結合變化談認識。
答案:(1)范圍廣、品種多、時間長。
(2)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財政經濟困難,物資緊缺,供求矛盾突出;三大改造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確立;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輕工業(yè)品相對短缺;生產力的落后等。
(3)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發(fā)展迅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4)要實事求是,不斷調整生產關系,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有利于解放生產力。(或上述變化折射出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水平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商品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