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對實踐活動的理解,正確的是()
A.實踐是人們的一切活動
B.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C.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的活動
D.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活動
解析:從實踐的含義可知,選B項。
答案:B
2.我國通過制定“十二五”計劃來指導今后五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體現了實踐是()
A.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B.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的活動
C.客觀物質性的活動
D.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解析:本題考查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
答案:D
3.有人學習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認為寓公真蠢,為什么移山不用炸藥,不用車運呢?這種觀點主要錯在否認了()
A.實踐的社會歷史性
B.實踐的能動性
C.實踐的客觀性
D.實踐的主觀性
解析:實踐的社會歷史性主要體現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它們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愚公移山之所以沒用炸藥,不用車運,是因為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
答案:A
4.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边@段話說明()
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B.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豐富認識、發(fā)展認識
C.人們認識世界的終目的是為了獲得真理
D.人類不是為了實踐而認識,而是為認識去實踐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B、C、D三項說法錯誤。
答案:A
5.16世紀末,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所做的自由落體試驗*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質的降落速度與物體重量成正比的說法。這一事例說明()
A.認識是實踐發(fā)展的動力
B.真理與謬誤是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
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D.感性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解析:伽利略通過自由落體試驗*了亞里士多德的說法,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答案:C
6.下列關于真理的說法正確的是()
A.真理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B.真理是人的思維結果
C.真理是對規(guī)律的反映
D.真理是主觀的
解析: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故A項正確。
答案:A
7.“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边@段話說明了()
A.事物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B.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
C.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D.真理和謬誤是無法分開的
解析:成功與失敗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失敗和成功一樣有價值。
答案:B
8.面對“易中天品三國”現象,欣賞的人認為這是在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傳媒的有效對接,不欣賞的人認為這是低俗和浮躁的反映。這說明()
A.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對同一現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
B.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C.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總是針鋒相對的
D.真理和謬誤是無法相互轉換的
解析:B項不符合題意,C、D兩項說法錯誤,A項與題干相符。
答案:A
9.謬誤和真理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因此,真理()
A.永遠不可能變?yōu)橹囌`
B.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yōu)橹囌`
C.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
D.和謬誤不存在原則的界限
解析:C項不符合題意,A、D兩項說法錯誤,B項與題干相符。
答案:B
10.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天圓地方”“圓球體”“扁球體”和“不規(guī)則扁球體”的漫長過程。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體現的哲理是()
A.創(chuàng)新是對既有理論的突破和拋棄
B.認識在實踐中多次反復而無限發(fā)展
C.意識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
D.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
解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體現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答案:B
11.“如果我們過于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fā)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于正確。”波普爾的這句名言說明()
A.認識永遠都在無限接近真理
B.真理性認識包含謬誤的成分
C.認識引導著真理的不斷發(fā)展
D.真理性認識與謬誤相伴而行
解析:錯誤認識與正確認識相對立,真理與謬誤界限不容混淆,A、B兩項錯誤;科學認識在實踐中引導真理的不斷發(fā)展,C項錯誤。真理性認識與謬誤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只有D項與題意相符。
答案:D
12.在中國,梅花往往成為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陸游在被貶外放時寫下了“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毛澤東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卻寫下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同樣題為《詠梅》,但詩人眼中的梅花風姿與味道卻各異其趣。這說明()
A.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總是不同的
B.由于主客觀條件不同,對梅花的認識會有不同
C.由于面對的是不同的梅花,人的認識不可能相同
D.受主客觀條件限制,認識具有無限性
解析:陸游被貶外放,毛澤東面對自然災害,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對同樣的梅花表達了不同的思想,B項符合題意。A、C兩項觀點錯誤;D項與題意不符。
答案:B
二、雙項選擇題
13.能源使用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及其誘因對人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應運而生。這說明()
A.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B.世界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
C.哲學與自然和社會密切相關
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解析:環(huán)境問題帶來新概念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C兩項與題意無關。
答案:AD
14.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的這些特點告訴我們應該()
A.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
B.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C.在實踐中否定和*真理
D.在實踐中改變和動搖真理
解析:真理不能*,也不能改變和動搖,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C、D兩項說法錯誤。
答案:AB
15.在“十二五”規(guī)劃基本思路的研究起草階段,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委托和選聘了70多個國內外權威研究機構,對40多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專項研究,并廣泛征求地方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對規(guī)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其哲學依據是()
A.認識具有反復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B.認識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
C.認識過程是一種循環(huán)運動
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解析:B項沒有搞清楚認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C項否認了認識的前進性。
答案:AD
一、單項選擇題
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對這個“物質”的理解,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現象
B.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C.一切具體物質形態(tài)的總和
D.除了人腦以外的客觀存在
解析:A、C、D三項說法錯誤,B項與題干相符。
答案:B
2.“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其本意是指()
A.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特性
B.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C.物質存在于客觀實在之中
D.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標志
答案:A
3.《壇經》記載:時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一;勰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慧能的觀點屬于()
A.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B.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C.把物質和運動結合起來的觀點
D.神創(chuàng)論觀點
答案:A
4.下列對靜止的看法正確的是()
A.靜止是絕對的不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
B.靜止不是絕對的不動,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
C.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是無條件的、相對的運動
D.靜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動
答案:B
5.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他拒絕給事物起名稱,主張對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其錯誤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答案:C
6.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B.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C.事物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7.從意識的起源來看,意識是()
A.人腦的機能
B.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C.自然界的產物
D.社會的產物
答案:B
8.《三國演義》寫盡了十八般兵器,但沒有寫到槍炮;《封神榜》寫盡商紂宮廷的奢華,卻沒有提到互聯(lián)網、高爾夫。這是因為()
A.脫離了社會也可以形成意識
B.人們的意識無法預見未來
C.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
D.意識是自然界發(fā)展的產物
答案:C
9.約翰•洛克認為:人出生時心靈像白紙或白板一樣,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紙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跡,終都源于外部經驗和內省的經驗。他的觀點否認了()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答案:A
10.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范圍,這說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
B.真理是主觀的
C.真理是有條件的
D.真理是絕對的
答案:C
1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沒有物質的運動和沒有運動的物質是同樣不可想象的!边@一觀點()
A.肯定了物質就是運動,運動就是物質
B.說明物質離不開運動,運動可以離開物質
C.表明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根本屬性
D.否定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A、B、D三項說法錯誤。
答案:C
12.美國紐約有一種特別的迎接新年的方式,人們直接把信件、成績單、銀行賬單,或者把不開心的事情寫在卡片上,投入時代廣場上的一臺巨大粉碎機里粉碎,從而以嶄新的心情迎接新年。該做法()
A.否定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B.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虛幻的反映
C.體現了意識具有客觀物質性
D.承認意識對人的生理活動具有能動作用
解析:C項說法錯誤。A、B兩項不符合題意。
答案:D
二、雙項選擇題
13.諸葛亮六出祁山,終功虧一簣,不禁悲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合理的是()
A.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成功關鍵在于人
B.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主要受主觀條件的制約
C.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成功,受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
D.辦事情的成功,既要自身努力,也要符合客觀規(guī)律
解析:A、B兩項表述錯誤。
答案:CD
14.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的真理。但是,19世紀初,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隨后,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這說明真理是()
A.因人而異的B.具體的
C.有條件的D.客觀的
解析:在不同條件下,三角形的內角和不同,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答案:BC
15.“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睂γ珴蓶|的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B.認識運動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huán)運動
C.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D.我們可以追求絕對真理
解析:認識是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不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huán)運動,故B項錯誤。真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故D項錯誤。
答案:AC
一、單項選擇題
1.西紅柿生長在野外,沒有與人發(fā)生關系時,并不具有價值,后來人們逐漸發(fā)現了它能用于觀賞和食用,這時,它才有價值,這說明的哲學道理是()
A.價值是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B.只要客觀事物的屬性存在,就有價值
C.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D.價值是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
解析: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后來人們發(fā)現西紅柿能食用,它才有積極意義,A項是經濟學上使用價值的概念,C項是經濟學價值的概念,B項錯誤。
答案:D
2.“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這一論斷表明()
A.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B.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人生價值就越小
C.人的價值沒有質的差別,但有量的差別
D.社會價值是由個人的努力程度決定的
解析:B、C、D三項均不正確。
答案:A
3.人們進行什么樣的人生選擇,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實際上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這說明()
A.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的活動有導向作用
B.價值觀對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有導向作用
C.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D.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價值觀在人生領域的作用,故C項符合題意。
答案:C
4.下列有關價值判斷的表述,正確的是()
A.價值判斷是對事物自身的性質所作出的判斷
B.價值判斷沒有正誤之分
C.價值判斷表達的是人的主觀喜好
D.價值判斷是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
解析:價值判斷是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滿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斷。它既不是對純粹客觀事物自身性質的認識,也不是純粹主觀喜好的表達,因此A項和C項是不正確的。價值判斷有正誤之分,有衡量價值判斷的客觀標準,因此B項也不正確。D項是正確的,因為我們是在對事物自身性質認識的基礎上,對它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作出判斷。
答案:D
5.在中國古代,有很多皇帝希望通過煉丹術來求得長生不老,在西方,有很多科學家曾夢想設計出永動機,這些夢想都永遠不可能實現。這是因為,這些夢想()
A.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B.是對人們需要的客觀反映
C.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
D.不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解析:夢想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原因是其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B、C、D三項說法錯誤。
答案:A
6.“忠”是儒家傳統(tǒng)的核心要義之一,在專制等級社會,“忠”往往意味著臣子無條件效忠皇帝和兒女無條件服從父母。但在今天,“忠”多指忠于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爸摇痹诓煌瑫r代有不同的內涵表明()
A.經濟利益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C.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因人而異
D.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相對獨立性
解析:“忠”在不同時代,要求不同,體現價值觀念也會發(fā)生變化,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故B項正確。
答案:B
7.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起社會熱議。小徐同學認為,取消文理分科會導致學習科目增加,學習負擔加重。小于同學認為文理分科不利于培養(yǎng)綜合素質,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應取消文理分科。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表明()
A.事物的性質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B.價值判斷會因人而異
C.價值判斷不存在客觀標準
D.主觀與客觀是不可能一致的
解析:不同的人對于高中文理分科的觀點是不一樣的,說明價值判斷會因人而異。
答案:B
8.“如果你是一滴水,你就得滋潤大地;如果你是一縷陽光,你就得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就得哺育生命……”。這句話告訴我們()
、僭趥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價值②在勞動與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④在實現自我中走向成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①②③都正確說明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④不符合題意。
答案:A
9.歷凡是能成大事者往往都是意志堅定而超出常人、才華出眾或能力過人的人,這表明要實現人生價值需要()
A.投身社會實踐B.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C.樹立崇高理想D.一定的主觀條件
解析:意志堅定而超出常人、才華出眾或能力過人是人成功的主觀條件,故D項正確。
答案:D
10.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币灿腥苏f:“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只有一個區(qū)別,就是成功的人比失敗的人在跌倒之后多爬起來!边@些觀點說明()
A.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B.只有在失敗之后才能獲得成功
C.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正確價值觀作指引
D.實現人生價值,就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
解析:本題關鍵詞是“多爬起來”,體現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答案:A
11.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環(huán)境不斷惡化,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發(fā)生,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過去人類大規(guī)模地開發(fā)乃至掠奪自然資源,只注意自然的經濟價值而忽視自然的生態(tài)價值。下列對此認識不正確的是()
A.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導向作用
B.人類應該樹立科學的生態(tài)價值觀
C.不同時期,人們有不同的價值觀
D.價值觀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認識
解析:由于人類在錯誤生態(tài)價值觀的指導下利用、開發(fā)自然,導致全球環(huán)境的惡化,說明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啟示我們要樹立科學的生態(tài)價值觀,故A、B、C三項都是正確的認識,但與題意不符;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D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答案:D
12.一位領導同志提出,領導干部應該有“兩情”:對人民要有感情,對工作要有熱情。要通過“兩情”轉變“兩風”:領導作風,部門作風。這就要求我們()
、僮杂X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高的價值標準
、谧杂X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圩杂X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想事情、做工作
、茏杂X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從“兩情”“兩風”來看,都突出了領導干部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故①③符合題意;②④與題意不符,排除。
答案:D
二、雙項選擇題
13.當一個地方政府行政部門的“執(zhí)法創(chuàng)新”讓社會公眾感到不安的時候,當這種“執(zhí)法創(chuàng)新”逼迫善良的人們遏制內心主動幫助別人的沖動的時候,這種“執(zhí)法創(chuàng)新”必然會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皥(zhí)法創(chuàng)新”必須符合()
A.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B.本部門、本集團的根本利益
C.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D.客觀實際情況
解析: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故A、C兩項正確。
答案:AC
14.“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暗闷浯笳呖梢约嫫湫 ,這就需要我們()
A.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
B.果斷抓住時機,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
C.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
D.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解析:“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即“中國夢”包括每個人的夢,說明了要實現“中國夢”,需要處理好個人和國家的關系,需要每個人付出自己的努力,A、C兩項說法正確。B項說法正確與題意無關,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故D項說法錯誤。
答案:AC
15.據報道,歌手叢飛,資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超過150人,累計捐款300多萬元,而自己生病卻拿不出足夠的住院費。他生前立下遺囑,捐獻眼角膜,奉獻出后的愛心。叢飛的事跡之所以深深地感動國人,是因為他()
A.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了自我價值
B.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否定了自我價值
C.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肯定了自我
D.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否定了自我
解析:B、D兩項說法明顯錯誤。
答案:AC
一、單項選擇題
1.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政治的變化發(fā)展,人們的人才觀念、就業(yè)觀念、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表明()
A.人的思想觀念決定社會的發(fā)展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答案:B
2.2014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黨員干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這是因為()
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B.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有決定作用
D.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解析: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先進的社會意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就是為了發(fā)揮先進社會意識對實踐的推動作用,故選A項。B、C、D三項與題干不構成因果關系。
答案:A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存在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這說明了()
A.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D.任何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答案:B
4.為推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國家出臺政策調整了農村土地制度,允許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fā)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guī)模經營。這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A.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的發(fā)展程度
B.只要調整生產關系就一定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D.生產關系的調整必然引起經濟基礎的根本變化
答案:C
5.黨的xx大以來,我國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這說明()
A.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
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C.生產力一定要適合生產關系狀況
D.經濟基礎一定要適合上層建筑狀況
解析:題干中所述政治體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說明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因此B項符合題意;A項說法不符合題意;C、D兩項說法錯誤。
答案:B
6.廣大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這說明人民群眾是()
A.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B.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C.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D.推動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答案:C
7.對下崗失業(yè)問題,黨和政府努力創(chuàng)造勞動崗位,幫助下崗人員進行新的技能培訓,以實現再就業(yè),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
A.一切相信群眾
B.一切依靠群眾
C.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D.一切為了群眾
答案:D
8.愛因斯坦說:“我評定人的真正價值只有一個標準,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擺脫了‘自我’。”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A.人生的價值在于自我完善
B.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
C.人生價值的大小是看社會對他的滿足程度
D.人生價值的大小取決于自我評價的實現程度
答案:B
9.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形成的基礎是()
A.人們對事物價值的正確認識
B.人們業(yè)已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
C.人們選擇的目標的實現程度
D.社會實踐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屬于認識,故選擇D項。
答案:D
10.“權為民用,縱然是清風兩袖,自當流芳百世傳佳話;利為己謀,即便有豪宅千頃,也會遺臭萬年殃后人。”這副對聯(lián)給我們的啟示是()
A.人的價值就在于創(chuàng)造價值
B.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價值觀指引
C.個人應在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價值
D.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答案:C
11.在我們身邊,有那么一群人,他們的名字叫“志愿者”,從對孤寡弱殘人士的照顧到城市交通秩序的維持,從法律援助到心理咨詢,無不出現他們辛勤的身影!爸驹刚摺眰冇脤嶋H行動告訴我們()
A.努力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B.人要在個人和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價值
C.人要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D.人生價值就在于得到別人和社會的認可
解析:題干體現的是志愿者們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B項符合題意。D項說法錯誤,A、C兩項與題意不符。
答案:B
12.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追求人的個性發(fā)展本身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人們在追求個性發(fā)展過程中,應該()
A.把個人與社會統(tǒng)一起來,在統(tǒng)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
B.以“新潮”和“時髦”作為標準
C.要求他人、社會對自己個性的尊重和認可
D.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
解析:B、C、D三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答案:A
二、雙項選擇題
13.下列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B.社會基本矛盾僅貫穿于階級社會的始終
C.它包括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規(guī)律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
D.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解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B、D兩項說法明顯錯誤。
答案:AC
14.科學家認為,全球氣候變暖90%以上是人類自己的責任,而人類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對未來氣候變化的走向具有重要意義。“節(jié)能減排”理所當然也成了今天人們的普遍共識和共同行動。這說明()
A.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基礎上做出的
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C.正確的價值觀對改善全球氣候具有決定作用
D.人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解析:C項錯在決定作用,D項錯在征服自然,故A、B兩項正確。
答案:AB
15.評價領導干部的業(yè)績時,人們常說:“金獎、銀獎,不如百姓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這句話強調的是()
A.金獎、銀獎,并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
B.獲得夸獎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
C.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D.價值選擇,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高標準
解析:A、B兩項說法都錯誤。
答案: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