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楚靈王想稱霸,欲與諸侯結成聯(lián)盟,他邀請了晉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個叫司馬侯的以為不可,他說:“楚國和晉國是兩個大國。楚王現(xiàn)在得意得很,想干出點名堂,但是結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么。他如果能修政德,我們就跟隨他,如其暴虐,他的國人將棄之,那個時候還有誰能與我們晉國相爭呢?”
晉平公說:“晉國的地勢險要,戰(zhàn)馬眾多,如果齊國與楚國多災多難的話,我們就沒有敵人了。”
司馬侯說:“從古至今,憑借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以及期望他國天災人禍的國家,都先后滅亡了。而有不少因為沒有那些優(yōu)勢而經(jīng)常處于危難之中的國家,反而加緊治國,開疆拓土。無災無難的國家,反喪其邦。希望國君能大開眼界,展望未來!
平公采納了司馬侯的建議,答應了靈王的邀請。
春秋時,衛(wèi)國國君衛(wèi)獻公驕橫粗暴,人們對他懷恨在心。后來,衛(wèi)國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fā)動軍事政變,*了衛(wèi)獻公的統(tǒng)治。衛(wèi)獻公失掉君位,只得帶著母親和弟弟逃到齊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孫文子和寧惠子趕走國君后,把持朝政,立了新的國君,就是衛(wèi)殤公。寧惠子做了犯上作亂的事,在去世前感到良心不安,覺得驅逐國君是自己的一個污點,為了贖罪,他囑咐兒子寧悼子迎回衛(wèi)獻公。
沒過多久,衛(wèi)獻公聽到有利于自己的風聲,就派人與寧悼子聯(lián)系,要他幫助自己重新登上君位。他還向寧悼子許諾,復國之后,他只掌管宗廟、祭祀等事務,朝廷的政務全交給寧悼子辦理。但是,朝中很多人反對讓獻公復位。
一位大夫叔儀警告寧悼子道:“做事情要前后一致,你們寧家一會兒把國君趕到外國,一會兒又要迎他回來,變化如此之大真是令人難測。這跟下棋差不多,棋手下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失敗,更何況您面對的是國君廢立的大問題。您要是非要輕率地處理國事,一定會有滅族之禍,到那時后悔也晚了!
可是寧悼子打著“遵守先父遺命”的旗號,一心想廢新君,立舊君,好獨攬朝政大權。后來他滅了孫氏,將衛(wèi)殤公殺死,迎回了獻公。不料,衛(wèi)獻公是個記仇之人,他剛一回國,就把寧悼子滿門殺了個干凈,報了自己當年被寧氏驅逐之仇。
竇融世代在河西擔任要職。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時,他擔任波水將軍,統(tǒng)率重兵。后來更始帝劉玄滅了王莽,他又歸順更始帝,當了巨鹿太守。更始帝兵敗后,他無主可依,就聯(lián)合酒泉、敦煌等五個郡在河西形成割據(jù)勢力,自任五郡大將軍。
河西民風比較淳樸,竇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較寬和,所以境內官民相安,糧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紛紛歸順竇融。一時間,河西五郡兵強馬壯,天下聞名。
后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他就是漢光武帝。竇融總覺得自己割據(jù)一方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很想歸順光武帝,做個青史留名的漢室忠臣。于是他派長史劉鈞向光武帝上書并獻上馬匹。
劉秀得知竇融有歸順的想法,高興得不得了,當下就封他為涼州牧,賞賜黃金二百斤,并讓劉鈞帶一道詔書給竇融。
在詔書中,劉秀指出河西五郡軍民安定,表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這些都應當歸功于竇融的治理之功。他還表示,自己知道竇融功勞很大,所以對他非常思慕。
劉秀特意指出,在他與竇融之間,還有蜀地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隗囂,他們占據(jù)土地,一個想爭奪天下,一個則想從戰(zhàn)爭中漁利。在蜀漢相攻的形勢下,竇融歸順何人,對全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舉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