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rdquo高中數學;本身。
2、智者學派的思想主張:
(1)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guī)范等。
(2)強調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張: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學派的主要思想,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
二、美德即知識
1、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愿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于無知。
(4)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2、影響: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1、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
2、柏拉圖的這種想法盡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3、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級的。
19世紀60——90年代,中國經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主要內容:(1)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2)后期,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近代民用工業(yè)。(3)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成立海軍衙門。(4)洋務派還京師同文館,培養(yǎng)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頑固派和洋務派各自的主張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yè)興起。代表:上海,發(fā)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起,外國商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辦近代工業(yè),雇用中國勞動力,中國無產階級誕生。
重點知識
洋務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生產技術,培養(yǎng)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特點及其產生根源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近代工業(yè)出現,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中國資本主義工業(y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過程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又存在著一定的依賴關系,因此,它又有同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相妥協的一面。
第三章
中法戰(zhàn)爭和甲午中日戰(zhàn)爭
基礎知識
中法戰(zhàn)爭
1883——1885。
主要戰(zhàn)役:(1)馬尾海戰(zhàn),中國福建水師受重創(chuàng)。(2)鎮(zhèn)海之戰(zhàn),法軍頭目孤拔重傷而死。(3)鎮(zhèn)南關大捷,馮子材率清軍大敗法軍。同時黑旗軍還在臨洮大敗法軍。
臺灣抗法:劉銘傳領導。清朝設置臺灣。1885,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
戰(zhàn)爭結果:清政府乘勝求和,簽訂《中法新約》,中國不敗而敗。
甲午戰(zhàn)爭
1894——1895。
主要戰(zhàn)役:平壤之戰(zhàn)、黃海之戰(zhàn)、遼東之戰(zhàn)、威海之戰(zhàn)。
愛國將領:平壤戰(zhàn)役中的左寶貴(戰(zhàn)死)、黃海戰(zhàn)役中的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戰(zhàn)死)、遼東戰(zhàn)役的聶士成、威海戰(zhàn)役中的丁汝昌(自殺殉國)等。
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損害了俄、德、法三國在華侵略權益,三國以武力強迫日本還遼,日本向清政府勒索3000萬兩白銀作交換條件。
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
19世紀末。方式:(1)爭做中國債主;(2)搶奪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9世紀末。方式: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首先是德國強租膠州灣,劃分山東為其“勢力范圍”。
重點知識
1、《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內容:(1)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3)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4)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影響:(1)《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賣國條約。(2)臺灣、澎湖列島的割讓,造成臺灣與祖國的分離,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3)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大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4)新口岸的開放和新航線的開辟,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5)允許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6)《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7)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加緊對中國侵略的主要表現
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武力侵略中國。
帝國主義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行經濟侵略。
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直接進行殖民統治。
3、中法、中日戰(zhàn)爭中清朝統治者采取的方針
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懼怕與法國“失和”,采取“不可釁自我開”的妥協退讓方針。馬尾海戰(zhàn),李鴻章奉行“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zhàn)事”的投降政策,使清軍處于被動挨打境地。鎮(zhèn)南關大捷,清政府乘勝求和,簽訂《中法新約》,中國不敗而敗。
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鴻章奉行“避戰(zhàn)自!狈结,命令清軍“先定守局,再圖進取”,使清軍“既不能主動迎敵,也不能擇險據守”而貽誤戰(zhàn)機。黃海大戰(zhàn)后,李鴻章下令北洋艦隊不準出戰(zhàn),導致威海衛(wèi)戰(zhàn)役殘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資本輸出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1)爭做中國債主,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擴大了在中國的政治勢力。(2)搶奪路權礦權,控制鐵路沿線地區(qū),運輸軍隊,形成勢力范圍。(3)開礦建廠,掠奪中國資源,打擊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
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基礎知識
維新派的代表
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王韜、鄭觀應。
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代表:康有為、梁啟超
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
把西方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缎聦W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維新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
在上海擔任《時務報》主筆,發(fā)表《變法通議》,抨擊頑固派,闡述變法圖強的道理。
4、“公車上書”
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使維新變法思潮發(fā)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5、資產階級維新團體和報刊
1895年,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強學會成立,并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是維新派最重要的報紙,南北呼應。
6、戊戌變法
《應詔統籌全局折》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1898。6。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標志變法開始。
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失敗:經歷103天,慈禧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重新執(zhí)掌政權,廢除新法(只保留了京師大堂等),史稱“戊戌政變”。譚嗣同等被捕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影響:變法雖沒有涉及維新派所提出的設議院、開國會、訂憲法等到主張,仍受到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和愛國知識分子的擁護和支持。
7、義和團運動
成員:貧苦農民為主。
興起:山東。
口號:“扶清滅洋”。評價: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銳。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但帶有籠統的排外傾向。
8、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
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侵華。由西摩爾率領,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紫禁城內設立聯軍司令部,統治北京城。義和團在廊坊、天津等地抗擊八國聯軍。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葱脸髼l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重點知識
19世紀末,維新派同頑固派論戰(zhàn)的三個問題、論戰(zhàn)的結果和意義。
三個問題:(1)要不要變法。(2)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3)要不要提倡西學。
這場論戰(zhàn)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它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教條的束縛,形成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活動
在廣州辦萬木草堂,招徒講學,闡發(fā)維新變法思想。(2)著書立說:康著〈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等到文章。(3)辦報紙:康有為在北京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梁啟超在上海主辦〈時務報〉。(4)上書皇帝:如公車上書,呈〈應詔統籌全局折〉等。(5)組織學會:強學會、保國會,進行演講、討論、讀書等。(6)通過同頑固派的論戰(zhàn)宣傳維新思想。
戊戌變法的進步意義和失敗原因
意義:(1)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2)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主張,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
失敗原因:(1)缺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勇氣,采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脫離了人民群眾,結果必然失敗。(2)封建頑固勢力強大,對變法進行鎮(zhèn)壓。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4、《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內容:(1)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2)拆毀北京至山海關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沿線要地。(3)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許中國人居住。(4)懲辦反帝斗爭官吏,禁止中國人民反帝組織活動。(5)改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戊戌變法留給人們的啟示
促進社會進步發(fā)展的改革必須有思想、經濟和政治基礎。要戰(zhàn)勝舊思想、舊制度和頑固勢力才有望成功。(可從多角度發(fā)揮)
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
基礎知識
興中會和陸浩東
興中會:中國資產階級的第一個革命團體,由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陸浩東: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
同盟會的成立
1905,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為,《民報》為機關刊物,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章炳麟、鄒容、陳天華是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
同盟會領導和影響下的武裝起義
萍瀏醴起義——第一次;黃花崗起義——規(guī)模。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為了應付嚴重的國內危機,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內容有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獎勵實業(yè)。為了遏制革命形勢的發(fā)展,清政府決定實行“預備立憲”。
武昌起義
1911.10.10.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領新軍工程營革命士兵起義,武昌起義爆發(fā),史稱“辛亥革命”。起義成功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任督都,全國各省起義,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中華民國成立
1912.1.1.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定都南京。接著成立臨時參議院。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革命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憲派和舊官僚。
8、《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春,孫中山頒布。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它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具有進步意義。
重點知識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內容
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為思想武器,提出了*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的功績和失敗教訓
功績:(1)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了清朝封建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3)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4)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失敗教訓: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愿同帝國主義完全決裂,也不敢發(fā)動和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徹底摧毀封建勢力,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證明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何以被袁世凱篡奪
帝國主義幫助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2)袁世凱欺騙革命派;(3)革命政權中立憲派和舊官僚主張妥協退讓;(4)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敢與帝國主義徹底決裂,也不敢發(fā)動和依靠農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