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三字經(jīng)故事:周處除三害#】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三字經(jīng)故事:周處除三害。歡迎閱讀參考!
三字經(jīng)故事:周處除三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晉朝時,義興有個年輕人叫周處,從小爹娘都死了,因此無人管教,他雖然天生有豪俠氣度,但常仗著一身蠻力在鄉(xiāng)里打架鬧事,無惡不作,村里人見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獸般,總是躲得遠遠的。
這一天,他正在街上閑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談論著什么,他連忙走過去看熱鬧,大伙們都不做聲的走開了。周處覺得很奇怪,便抓住一個老人問道:“你們在說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實地說:“我們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長橋下的河里有一條蛟龍;它們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話還沒有說完,周處便大聲說道:“老虎、蛟龍有什么可怕的,讓我來消滅它們!闭f完,就轉身跑了……
話說周處跑到南山上,尋找那只吃人的老虎。這一天,他終于找到了那只老虎,當那只老虎向他撲來時,他就勢一閃,騎到老虎的背上,揮起拳頭,狠狠的擊打老虎的頭,把老虎打死了。接著他又跑到長橋下,跳進河里去殺蛟龍。周處在水里與蛟龍打了三天三夜,最后終于殺死了蛟龍。
村里的人們見周處還沒有回來,以為他被老虎或蛟龍吃掉了,高興地敲鑼打鼓,慶祝了起來。沒想到周處興高彩烈地回來了,聽到百姓們說除掉了三害,正高興地慶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處感到很慚愧,很內疚。由于自己平時胡作非為,使得百姓們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決心改過,重新做人。后來,他拜了陸云為師,努力讀書,終于做了大官,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擴展閱讀:
三字經(jīng)故事:孟母三遷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3歲時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jīng)常從家門口經(jīng)過。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于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他家處于鬧市中,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
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也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學宮對面居住。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
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并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么能夠成就大業(yè)呢?”
孟子聽了非常慚愧,從此發(fā)奮向學,終于成了一位飽學高德的圣賢。
孟母因為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yè)上,曾經(jīng)搬了三次家,留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有益的幼兒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