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出自《論語》的成語及解釋#】《論語》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出自《論語》的成語及解釋。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
1.剛毅木訥
解釋:剛:堅強(qiáng);毅:果決;木:質(zhì)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jǐn)慎?鬃臃Q頌人的四種品質(zhì)。
出處:《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2.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3.各不相謀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jié)。恭敬又有禮節(jié)。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zhǔn)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異端
解釋:指鉆研和實行儒家以外的主張,也指斥責(zé)異端。
出處:《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7.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dá)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jìn)》“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骸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8.怪力亂神
解釋:指關(guān)于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出處:《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9.后生可畏
解釋:后生:年輕人,后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處:《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解釋:患:憂患,擔(dān)心。擔(dān)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dān)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篇二
1.誨人不倦
解釋:誨:教導(dǎo)。教導(dǎo)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不念舊惡
解釋: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
出處:《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3.見義勇為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既往不咎
解釋:咎:責(zé)怪。原指已經(jīng)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zé)怪了,F(xiàn)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zé)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6.見賢思齊
解釋:賢:德才兼?zhèn)涞娜耍积R:相等。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脍s上他。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7.盡善盡美
解釋: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jīng)]有一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8.敬而遠(yuǎn)之
解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出處:《論語·雍也》“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
9.舉一反三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10.侃侃訚訚
解釋: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
出處:《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篇三
1.空空如也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xiàn)形容一無所有。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2.巧言令色
解釋: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出處:《論語·學(xué)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解釋: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4.樂以忘憂
解釋: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
出處:《論語·述而》“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5.樂在其中
解釋: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處:《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6.良師益友
解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墩撜Z·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7.苗而不秀
解釋:苗:指莊稼出苗;秀:莊稼吐穗開花。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zhì),卻沒有成就。
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8.敏而好學(xué)
解釋: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xué)。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9.敏于事,慎于言
解釋: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jǐn)慎。
出處:《論語·學(xué)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0.鳴鼓而攻之
解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zé)或聲討。
出處:《論語·先進(jìn)》“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