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練# #唐詩七言絕句《漫成一首》閱讀#】《漫成一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流寓巴蜀時期所作的一首七絕。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唐詩七言絕句《漫成一首》閱讀。歡迎閱讀參考!
《漫成一首》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譯文】
水中的月影離我只有數(shù)尺之遠,船中桅桿上的風燈照耀著夜空,時間馬上就要進入三更天。
棲息在沙灘上的白鷺靜靜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傳來“撥剌”一聲,原來有一條魚兒躍出水面。
【賞析】
第一句寫江上夜景。天上一輪明月,當空朗照,明月倒映在澄清的江面上,與人相距只有“數(shù)尺”。首句雖寫月夜,卻不著筆于天上之月,而是寫水中月影,既繪出江面如鏡,月色皎潔的一片清明澄澈,而且景中見人,所謂“江清月近人”,江月與自我相映帶,可謂一筆兩到。第二句從舟外寫到舟內(nèi)!帮L燈”是桅桿上掛的燈,因有紙罩遮風,故曰“風燈”。仰望風燈,柔和沖淡的燈光漸次昏暗,知道時近“三更”。這句又暗示出詩人面對空闊明澈的大自然,夜不成寐的景況。
一二句寫江間月夜美景,第三句轉(zhuǎn)換視角,由江面、舟中再寫到江岸。月漸西斜,江岸沙堆銀白似雪,景物依稀可辨。只見鷺鳥三五成群而棲,顯得那樣安穩(wěn)恬然。“聯(lián)拳”二字描狀物態(tài)極為貼切,因宿鷺結(jié)伴而棲,將頭埋入翅膀宿夜,所以狀如“聯(lián)拳”。詩人因物興感,尤覺大千世界的靜謐安恬。杜甫對大自然美景歷來懷有摯愛的感情,他說:“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他雖然屢經(jīng)喪亂,漂泊無依,可是眼前玉潔冰清的世界與其憧憬的國泰民安的和平生活息息相通,它使詩人的心靈宇宙得以凈化,胸中的深憂隱痛似乎一時蕩滌殆盡,禁不住贊美月夜的“靜”美。
第四句寫船尾魚鳴!皳艽獭笔切稳荽篝~躍出水面的聲音。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一個“靜”字,第四句卻寫動態(tài)與聲息,看似破了安謐恬靜的境界,然而讀者從中卻更感到月夜江間的獨特寧靜。這是由于詩人辯證地處理動與靜的藝術(shù)關(guān)系,以動襯靜,以聲狀靜,以不和諧求和諧,以不統(tǒng)一求統(tǒng)一,相反相成,不僅突出了寧靜,而且使畫面顯得生機活潑,表現(xiàn)出詩人神寧思清,側(cè)耳傾聽,陶然其中的樂趣,使整首詩的意境安謐恬然又不落死寂冷清。從中可見,借動態(tài)、聲息襯托靜趣,更能逗起人的思緒,使人感到靜意。這種藝術(shù)手法是古代詩人所熟諳的。例如,“夜靜群動息,蟪蛄聲悠悠。庭槐北風響,日夕方高秋”(王維《秋夜獨坐懷內(nèi)弟崔興宗》),以蟪蛄悠長的鳴叫和風吹庭樹的颯颯聲,來襯托秋夜的寂靜;“野花叢發(fā)好,谷鳥一聲幽”(王維《過感化寺曇興上人院》),寫出了“鳥鳴山更幽”的境界;“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曾幾《三衢道中》),峰回路轉(zhuǎn),林木蒼郁,時時傳來的幾聲鳥鳴,更使畫面平添了無窮靜趣。錢鐘書在《管錐編》中說:“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正道出詩家三昧。
此詩筆法錯落有致,變化靈活。詩人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互為交叉,相映成趣,而且聲、色、光、態(tài)無所不包,動、靜、顯、隱不時變化,整個畫面富于層次感和立體感,堪稱著筆成繪、畫意盎然的大手筆之作。
概言之,所謂“畫工難到”,重在說明詩之魅力無窮!拔覀冎宦宰x陶、謝、王、韋諸工于寫景的詩人的詩集,就可以知道詩里有比畫里更精致的圖畫!(朱光潛語)這是因為詩與畫的媒介不同,一般說,前者宜于敘述動作,后者長于描繪靜物。杜甫的這首詩不僅有靜物,也有動態(tài);不僅有形色,亦有聲響,這一切交織成一個具有時空的、多層次的藝術(shù)境界,確實“畫工難到”。
擴展閱讀:杜甫軼事典故之憤斥皇親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yè)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終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zhuǎn)折點——“安史之亂”的發(fā)生。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后,覺得當權(quán)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于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后來被選進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該詩由于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quán)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