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狄金森的簡歷與創(chuàng)作。
2、理解意象傳達的情感及領(lǐng)悟詩的意蘊。
3、培養(yǎng)學生思維遷移、拓展能力;培養(yǎng)學生追求美好、進步的情操。
[教學重點]
1、詩歌誦讀要領(lǐng)。
2、分析意象及詩歌寓意。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意象的多元解讀。
2、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培養(yǎng)他們追求美好、進步的素質(zhì)。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ㄒ唬⿲
上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現(xiàn)代詩歌,感受了毛澤東廣闊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優(yōu)美,聞一多反諷中的憤激;還有穆旦的沉重與激越,鄭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時期的愛情宣言。下面讓我們學習一位外國女詩人的作品,《籬笆那邊》。
。ǘ┳髡吆喗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紀美國的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是世界抒情短詩的大師之一,與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齊名為西方現(xiàn)代詩歌的先驅(qū),她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家鄉(xiāng)度過,生活圈狹小。當父親死后,她更加深居簡出,幾乎與世隔絕,終日閉門作詩寫信。
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突破美國精致優(yōu)美、柔和細膩的詩風,轉(zhuǎn)向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詩歌藝術(shù),往往以簡短情景形象表達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們譽為靈魂的風景畫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詩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視,之后時間擦亮了人們的眼睛,她才被人們公認為美國罕有的文學天才。這就是才華橫溢的她,本詩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ㄈ┰姼枥首x訓練
1、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和感情。
2、交流,明確:詩歌形式短小,語言簡樸,意思似淺近透明,卻讓人產(chǎn)生無窮遐想。(引導分析)使學生認識:第1節(jié)以輕松語調(diào)誦讀,“草莓,真甜!”語調(diào)稍長,讀出“孩子”對草莓的強烈向往;第2節(jié)前兩句語調(diào)稍慢,讀出“孩子”的遲疑,后兩句語調(diào)輕快,讀出“孩子”突發(fā)奇想的驚喜。整首詩讀出詩人崇尚自然、純真的人生態(tài)度。
3、聽范讀。(多媒體播放)
4、把握感情基調(diào),再次朗讀全詩。
。ㄋ模├斫庖庀、領(lǐng)悟詩歌意蘊
1、找出詩中使用次數(shù)多的一個動詞。<集體問答>
點評:爬
2、孩子想爬到籬笆那邊去做什么呢?
明確:摘草莓
3、對孩子、草莓這兩個意象進行分析:
。1)、孩子:
、偬釂枺荷钪械暮⒆邮窃鯓右粋形象呢?點評:天真無邪、單純。
②再來看詩中這個“孩子”,詩的內(nèi)容告訴我們:籬笆那邊有草莓一顆,這孩子想要爬過籬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對籬笆那邊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向往、追求,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孩子”歸納為一個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偬釂枺含F(xiàn)實生活中的草莓,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樣的,成熟后顏色是怎么樣的呢?點評:是酸甜可口的,色澤鮮艷的。
、谠谠娭谢h笆那邊的草莓又是怎樣的呢?
“草莓”在籬笆那邊,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籬笆那邊,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過“籬笆”去摘“草莓”=>這說明“草莓”對于她來說就是一種誘惑;“孩子”并未吃過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這說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種美好的事物。
4、對籬笆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籬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須得爬過這“籬笆”,但是“籬笆”會臟圍裙,會受上帝責罵。=>所以,我們就可以把“籬笆”歸納為“孩子”與“草莓”間的一種障礙。
5,對上帝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偬釂枺菏钦l會責罵孩子,阻礙孩子去追求?明確:上帝。
、谔釂枺涸诖蠹矣∠笾,上帝是怎樣一個形象?
明確:至高無上、萬能、集正統(tǒng)思想于一身的權(quán)威等。
、墼谠娭械纳系塾质窃鯓拥囊粋形象呢?
上帝:A.因為上帝是萬能的,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它是萬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們把上帝理解為籬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籬笆”這一切障礙來阻礙“孩子”,不允許孩子爬過籬笆,如果爬過籬笆,就會弄臟圍裙,上帝會責罵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權(quán)威,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會規(guī)范,它維護著一切原則。所以上帝不僅制造了這個“籬笆”,而且維護著這個“籬笆”。
6、對第2節(jié)后一句的分析:
我們知道,籬笆那邊對于孩子來說是充滿著誘惑,是美好的。遠遠的看著它,就感覺那邊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著權(quán)威,代表著理智,用它的思想約束著人們,認為為了“草莓”而臟圍裙是不值的。這時,人們總想找個理由沖破阻礙欲望的“籬笆”。這時,孩子是怎樣想的呢?點明:第2節(jié)后兩行。并且還需引導學生認識到:上帝不僅束縛了別人,而且還禁錮了它自己。
7、討論:這首詩歌寄寓了怎樣一個意蘊了?
點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責備,往往被一些傳統(tǒng)的思想所禁錮和扼殺。我們應該為自己找一個理由,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陳舊的思想,做一個有進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維訓練:
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籬笆”這個障礙嗎?那“上帝”又是什么?請自由討論。
如:我此時的“草莓”是上體育課,但遇到“校級班規(guī)”這籬笆,上帝就是“校長、班主任”。
(六)、作業(yè)布置:
把你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所得到的一些想法,寫在作業(yè)本上,下一節(jié)課前交上來。
一、#高一# #高一語文必修三教學設計#
如果說一滴水能折射出整個太陽的光輝,那么,我相信,一片小小的葉子也能映射出人間的真情。今天,這片后的常春藤葉就為我們講述了它與三個藝術(shù)家之間的感人故事。走進故事之前,先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ppt)1.理清故事情節(jié),體會結(jié)尾寫法之妙
2.探討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三、再現(xiàn)故事、整體感知:(檢查預習情況)
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引導學生從三要素角度概括)
環(huán)境:社會下層藝術(shù)家聚居的小區(qū)。(狹窄、陰濕、窮苦)
人物:貝爾曼、瓊珊、蘇艾、醫(yī)生——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情節(jié):貝爾曼畫后的常春藤葉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葉上的瓊珊
示例:在華盛頓廣場的一個狹窄破舊的小區(qū)里,住著三個藝術(shù)家,年輕畫家瓊珊不幸染上了肺炎,生命垂危。她固執(zhí)地認為窗外飄零的藤葉就是自己生命的昭示,當后一片葉子掉落,就是她生命終結(jié)的時刻。老畫家貝爾曼在風雨之夜畫出后一片常春藤葉,使她重燃生活的希望,絕處逢生,而老畫家卻因風吹雨打染上肺炎而去世。
四、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四天的時間里,三個社會底層的窮藝術(shù)家,一片小小的常春藤葉,共同演繹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1、了解瓊珊的命運轉(zhuǎn)變。故事開頭就告訴我們,瓊珊得了肺炎。
。1)醫(yī)生是怎么說的?(希望只有一成)
。2)她自己覺得呢?(自己快要死了)
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瓊珊的這種感受?找出來,帶上感情讀一讀。
(見文中①②③④句)
。3)小說的后告訴我們她活了下來,表現(xiàn)精神好轉(zhuǎn)的語句有哪些?找出來,讀一讀。
2、討論交流:是誰挽救了瓊珊?
年輕畫家瓊珊不幸染上肺炎,從一開始的心灰意冷、數(shù)葉等死到終的重新振作,點燃生活的希望,真讓人感到欣慰。欣慰之余,我們靜下來考慮一個問題:到底是誰挽救了瓊珊?(小組討論2分鐘。)
。1)貝爾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墻上畫了后的常春藤葉,給瓊珊帶來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蘇艾。室友,萍水相逢,不離不棄。一位善良、具有同情心和愛心的姑娘。不僅在生活上給生病的瓊珊以無微不至的照顧,還給她精神上的鼓勵。
。3)醫(yī)生。盡力醫(yī)治,意味深長的提醒。
。4)瓊珊。在瓊珊得肺炎病危的時刻,醫(yī)生說“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雖然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瓊珊再見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話,即使有這片葉子也無濟于事。瓊珊的康復僅有后一片葉子是不夠的,還需要瓊珊自己的力量來戰(zhàn)勝病魔。因為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
(5)周圍的這幾個人。都給了她力所能及的關(guān)愛。
。6)后的常青藤葉。(是誰創(chuàng)作的?歸根到底還是貝爾曼)
小結(jié):
是啊,瓊珊的生命奇跡是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既需要她自己堅定的信念;也需要醫(yī)生精心的治療、意味深長的提醒;需要蘇艾危難之中不離不棄的耐心呵護、熱情的鼓勵;更有老畫家貝爾曼以生命為代價畫出的藤葉的作為精神支持。
教師:貝爾曼、蘇艾、醫(yī)生,這些人是瓊珊的親人嗎?(不是)
教師:你從他們共同救助瓊珊的行動中看到了什么?(一列同學依次用一個詞概括:愛、善良、真善美、無私、崇高等)
教師:剛才有同學用了“崇高”“偉大”的字眼,一般都用在英雄身上,而用在小人物身上合不合適?(合適)
教師:為什么?(偉大來自平凡)
愛心,不是英雄的專利,偉大往往來自平凡。社會底層的貧苦人自身能夠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自顧不暇,很多人往往會自掃門前雪。而文中的這些底層的平凡的人們在苦難來臨之時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甚至付出生命代價,讓我們感到了底層的善良,人性的高貴。)
3、瓊珊的精神支柱。
這些人中,誰起了關(guān)鍵的作用?(貝爾曼)
(1)貝爾曼
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大家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前后左右合作分析討論一下。文章總共幾次寫到貝爾曼?(三次,先明確哪三次)
①第描寫出現(xiàn)在哪一節(jié)?請一生讀第30節(jié)。
第見面你對這老頭的印象怎樣?
一個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
、谪悹柭牡诙纬鰣鲋饕歉K艾的對話,我們請兩位男女同學分角色朗讀,看看這第二次出場同學們對他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觀?
第二次見面,大家對貝爾曼是不是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呢?
貝爾曼關(guān)愛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讓我們覺得這個老頭還是有那那么一點可愛的地方的。
、圬悹柭牡谌纬鰣鍪峭ㄟ^蘇艾之口側(cè)面描寫的,齊讀后一段。
這次貝爾曼又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覺?
心靈的震撼,通過醫(yī)生和蘇艾的話,得知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后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xiàn)。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guān)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每次讀到后這一段,我的心都被強烈的震撼著,我覺得他小鬼般的身體在我的面前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只是有些不明白,這能展現(xiàn)貝爾曼崇高精神的場景,作者卻沒有正面細致的刻畫出來,而是在小說的后一段的后一句,才借助他人之口轉(zhuǎn)述了一下。這個情節(jié)他是忽略了?還是有意的安排?如果讓我們展開想象,來把這個場面補充完整,應該怎么描寫?不要憑空去想象,找到想象點,即末段的提示,注意合情合理。用好動作、語言、面貌、心理、細節(jié)等手法進行評價。年老、體弱(小鬼似的身材)、天黑、風雪、高墻、顏料易被雨水沖掉,貝爾曼一定遇到了不少麻煩。寫出波折才不失真。大家可以用一兩句話說說你講注意描述那些細節(jié),集體合作設計場景。教師再展現(xiàn)一段成品,如果將場景描寫放在文中,讓大家比較優(yōu)劣。引出歐亨利式結(jié)尾。
作者的巧妙的構(gòu)思技巧。埋下伏筆,設置懸念,在結(jié)尾高潮處戛然而止,使人恍然大悟。使小說產(chǎn)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是藝術(shù)留白,令人回味無窮,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蘇聯(lián)有位作家曾說過,“藝術(shù)的打擊力量要放到后”,即“卒章顯志”。歐亨利小說擅長在文章結(jié)尾時讓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zhuǎn),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這意外的情節(jié)逆轉(zhuǎn),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華,另一方面是主題也得到揭示,從而造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營造審美的刺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廣闊的想象空間。
老貝爾曼在凄風冷雨中戰(zhàn)斗了一夜,終于畫成了后的藤葉,而他也因此染上了肺炎,并很快的死去了。而他留給瓊珊的珍貴的禮物——后的藤葉卻風雨中傲立,成了光禿禿的墻上的一道絕美的風景。這是一片什么樣的葉子?
。2)后的常春藤葉(生齊聲朗讀ppt上的內(nèi)容)
、儇悹柭鼮楹尾话讶~子畫成翠綠的顏色?一是不真實,時令在深秋,飽受風吹雨打。二是人與葉有相似之處,飽受風雨侵蝕的葉子如同經(jīng)受病魔摧殘的瓊珊,同病相憐。
、谌~子對瓊珊來首,意味著什么呢?后一片葉子是希望的象征,生命的寄托,是支撐瓊珊活下去的精神支點。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后的常春藤葉”,歷經(jīng)了幾天幾夜秋風秋雨的侵襲依然是深綠的、傲然地掛在枝頭!竟戰(zhàn)勝“秋風掃落葉”的命運,象征了生命在凄風苦雨中頑強的生存,它是生命的象征,是美麗的象征,是詩意生活的象征,象征著生命的信念,象征著精神信念可以戰(zhàn)勝一切磨難。給瓊珊帶來生命的啟示,生的希望。
在朗讀的時候,大家覺得那些字詞需要用重音來強調(diào),從而突出后的常春藤葉頑強的生命力?(仍舊、深綠、傲然、依舊、仍在。再齊聲朗讀。)
五、藤葉內(nèi)涵,主題探究
1.貝爾曼老是說要“畫一幅杰作”,他的杰作到底是什么?(后的常春藤葉)
為什么這樣說?(1)從畫技方面來分析,由前文介紹可知,瓊珊和蘇艾都是青年畫家,作為畫家的她們,居然一直沒能看出墻上的常春藤葉居然是畫上去的,由此可以從側(cè)面說明貝爾曼先生后這幅作品精湛的技藝,真可謂以假亂真,堪稱杰作。(2)從體現(xiàn)的主人公精神方面來分析,這片藤葉是貝爾曼用生命換來的,它給予瓊珊生的希望勇氣和信念,表現(xiàn)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情誼,展現(xiàn)了貝爾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閃爍著人性美的光輝,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畫,是在二十五年的畫布上描繪了真善美的青丹。
法國雕塑家羅丹:“要點是感動,是愛,是希望,戰(zhàn)栗,生活。在做藝術(shù)家之前,先要作一個人!敝挥邢茸龊靡粋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善良,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shù)家。貝爾曼以生命為代價,奉獻了絕世的杰作,生花妙筆繪就了世上濃的生命之綠。這片葉子也不再是一片普普通通的葉子,它承載了太多的精神元素,有希望,有愛,有人性美的光輝。(ppt一片綠葉,上面閃爍著幾個紅字)我相信,貝爾曼會因這片世上美的葉子,永遠活在人們心靈的上空。
2.這篇小說的題目其實有幾種不同的版本,比如《后一片葉子》、《兩個病人》、《絕處逢生的瓊珊》,你覺得那一個更好?為什么?
【明確】常春藤葉的象征意義
“常春藤”在以前被認為是一種神奇的植物,象征忠誠;在希臘神話里,“常春藤”代表酒神,代表歡樂和活力,同時也象征著不朽和永恒的青春;而尼采又將酒神作為音樂藝術(shù)的代表。
“常春”二字有著深刻的含義。這片葉子是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是崇高的愛心的付出,是自我犧牲精神的體現(xiàn),是真善美的丹青,更是人生精彩的杰作!它維系著兩個人的生命,它是一個人生命的寄托,更是一個人生命的奉獻。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綠色是永恒的,人類的真善美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其他題目都不能體現(xiàn)這么深的含義。
3.常春藤葉的故事講完了,現(xiàn)在大家合上課本,根據(jù)你的閱讀和理解,你認為本文是一篇關(guān)于誰的故事?它給了我們一個怎樣的人生啟示?
。1)關(guān)于瓊珊的故事。告訴我們?nèi)嘶钪芯裰c,要熱愛生命。
生命需要信念支撐,信念決定生命質(zhì)量。人在遇到挫折和不幸時如果喪失了對于生命的信念,就會走向衰竭,甚至死亡;而一旦堅守對于生命的信念,就會轉(zhuǎn)危為安、柳暗花明。
一個人在挫折困難面前要有不息的戰(zhàn)斗精神,要有信念去支持自己的人生大廈,哪怕在危難的時候。不可輕言放棄,放棄是一個閃念,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生命的奇跡往往屬于那些有著堅強信念的人,有著在危難時刻懂得自救的人。讓我們也記住海明威的那句話“一個人盡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垮!毙拍睢⒕竦攘α渴菬o窮的,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
(2)關(guān)于貝爾曼的故事。從他和蘇艾的身上,揭示出要關(guān)愛他人、幫助他人;
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關(guān)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這里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讓我們震撼。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個平凡的英雄,完成自己今生的杰作,只要心中裝有愛,只要勇于付出愛。
。ǖ赖碌男袨槭遣豢紤]值與不值的,他只是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精神追求,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輝和精神的偉岸,體現(xiàn)出的是個體生命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傳承,至真至善的人性,迸發(fā)出燦爛的生命之光。)
教師總結(jié):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困境,失落與沮喪也在所難免,但是一定要記住,痛苦之后,還要堅強!
瓊珊曾因病痛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貝爾曼用生命換來的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其實本文作者歐·亨利,他的一生有著太多的艱難與坎坷,他幼年喪母,生活極為困苦,當過藥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甚至做過監(jiān)獄,但是生活的種種苦難沒有打垮他,反而將他造就成了一個享譽世界的短篇小說大師。讓我不禁想到了美國黑人運動領(lǐng)袖馬丁·路德·金名言: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讓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著的話。
所以,同學們,請熱愛生命,不只要熱愛自己的生命,還要要熱愛他人的生命,熱愛一切生命。愛是這個世界共同的守望和期盼!叭恕边@個字就是“互相支撐”而成的,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能多多關(guān)愛他人的生命,每個人才能立穩(wěn)腳跟,才能頂天立地,世界才是一個大寫的“人”構(gòu)成的和諧美好的人間!我希望這篇文章能激發(fā)大家心中的光明和力量,用自己的雙手握住自己生命中的常春藤。珍愛自己,關(guān)愛他人,相信未來,相信生命!
后讓我們齊讀食指的詩《熱愛生命》結(jié)束本節(jié)課的學習。
六、作業(yè):
1.品味“歐?亨利式的語言”
歐亨利小說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獨特的語言風格。
“歐?亨利式的小說往往采用幽默、風趣、俏皮、夸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nèi)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被稱為“含淚的微笑”。
從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并品味語言的魅力
2.比較閱讀《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愛的犧牲》,進一步體會歐·亨利結(jié)尾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