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圣節(jié)的初三作文700字(1)
在每年的10月31日里就是——萬圣節(jié)了!叭f圣節(jié)”又稱為“鬼節(jié)”讓人聽上去都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是英語世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流行于北美、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
萬圣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guān)的事物。通常與萬圣夜扯上關(guān)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尸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僵尸、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gòu)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xué)怪人。
聽說在萬圣節(jié)的那一天里,當(dāng)晚小孩就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挨家挨戶地收集糖果。萬圣夜的主要活動是“不給糖就搗亂”。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不但是如此,還有那南瓜,看起來好可愛、好漂亮。
南瓜是橘黃色的,所以橘黃色也成了傳統(tǒng)的萬圣節(jié)顏色。用南瓜雕制南瓜燈也是一個萬圣節(jié)傳統(tǒng),其歷史也可追溯到愛爾蘭。傳說有一個名叫杰克的人非常吝嗇,因而死后不能進入天堂,而且因為他取笑魔鬼也不能進入地獄,所以,他只能提著燈籠四處游蕩,直到審判日那天。于是,杰克和南瓜燈便成了被詛咒的游魂的象征。人們?yōu)榱嗽谌f圣節(jié)前夜嚇走這些游魂,便用蕪菁、甜菜或馬鈴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來代表提著燈籠的杰克。愛爾蘭人遷到美國后,便開始用南瓜來進行雕刻,因為在美國秋天的時候南瓜比蕪菁更充足,F(xiàn)在,如果在萬圣節(jié)的晚上人們在窗戶上掛上南瓜燈就表明那些穿著萬圣節(jié)服裝的人可以來敲門搗鬼要糖果。在南瓜燈里,往往人們會將蠟燭或是一些糖果放進去。
這些就是萬圣節(jié)的一些活動,也是孩子們喜歡的節(jié)日,有挨家挨戶收集糖果的孩子們、扮鬼搞惡作劇、還有那南瓜。有這些的搭配共同構(gòu)成“萬圣節(jié)”的豐富多彩。
萬圣節(jié)的初三作文700字(2)
今天是西方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萬圣節(jié),今天老師要為我們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糖果聯(lián)歡會”,讓我們也瘋狂一回。大家興奮不已,早早地就來到童星作文樂園,準(zhǔn)備盡情狂歡。
快走到教室了,我卻聽不到往日的吵鬧聲。咦!今天怎么這么安靜?難道已經(jīng)開始上課了?我加快了步伐,走進教室。一看,哇!頓時,我像被點了穴似的定住了:楊老師的手上竟拿著一大袋糖果和兩根超大棒幫糖,多誘人阿!大家的眼睛都直地盯著糖果,哪里還有閑功夫說話呢?
好半天我才回過神來,趕緊走到座位上坐下?纯赐瑢W(xué)們都到齊了,楊老師轉(zhuǎn)身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大字“搶糖果”!巴!搶糖果比賽啰……”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
全班同學(xué)要進行五輪比賽,采取淘汰制,每位同學(xué)都有參加的機會,勝出者才有資格進入下一輪比賽。通過五輪淘汰后的后勝利者將獲得一個大蛋糕和一根特大棒棒糖,輸家也能得到一根小面具棒棒糖。我可是個大饞貓,喜歡吃糖了,真恨不得把兩根特大棒棒糖都收入囊中。
可是事情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樣簡單。在第一輪比賽中,我和李劍鋒對決。第一個回合,李劍鋒的速度奇快,我還沒反應(yīng)過來,他就把糖果搶走了。我很不服氣,準(zhǔn)備在第二個回合把局面挽回。比賽開始了,我加快了速度,飛快地往前沖去,哈,李劍鋒終于被我摔在了后面?删驮谖铱煲玫教枪麜r,一只手突然伸了過來把糖果搶走了。哎,眼看就要到手的糖果竟然又成了李劍鋒的囊中之物,真是倒霉!我被淘汰出局了,“特大棒棒糖,拜拜啰!”
這時,我的好伙伴張才洵智在第一輪比賽中勝出了,我為他感到高興,剛才失落的情緒也一掃而光。我把希望寄托在了張才洵智的身上,希望他進入決賽,贏得許多的糖果,我也好與他分享。
第二輪比賽開始了,我站在張才洵智身旁為他加油。張才洵智也不時地挽著衣袖,好像在為自己打氣。可是……也許是對手太強,也許是他太過緊張,比賽結(jié)果,小張大失水準(zhǔn),竟然被打下了擂臺。哎,失望的情緒再籠罩了我。只有李劍鋒笑到了后,獲得“搶糖冠軍”,當(dāng)然,他也得到了那根我想要的特大棒棒糖。
不過,老師并沒有讓我們繼續(xù)失望,分給我們每人一根棒棒糖,教室里頓時又歡騰起來,大家高興地笑啊、鬧啊……我們的歡聲笑語飛出了教室,飛上了天空。這真是一個瘋狂的萬圣節(jié)!
萬圣節(jié)的初三作文700字(3)
萬圣節(jié)這天夜里是一年中“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 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jì)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dāng)時的占卜者點燃并施巫術(shù)以驅(qū)趕據(jù)說在四周游蕩的妖魔鬼怪。后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jié)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
在中世紀(jì),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圣節(jié)前夜驅(qū)趕黑夜中的鬼怪。盡管后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xí)俗還是保留下來了,F(xiàn)在,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圣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墻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diào)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涂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涂上顏色。
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dāng)然,大多數(shù)人家都非常樂于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圣節(jié)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萬圣節(jié)的一個有趣內(nèi)容是“Trick or爐reat(不給糖就搗亂 )”,這習(xí)俗卻并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紀(jì)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于僻壤鄉(xiāng)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靈魂之餅”。據(jù)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tǒng)傳至當(dāng)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
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fā)出“不請客就要搗亂(不給糖就搗蛋)”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忙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里。還有一種習(xí)俗,就是每家都要在門口放很多南瓜燈,如果不請客(不給糖) ,孩子們就踩爛他一個南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