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xué)三年級成語典故
三遷之教的故事:【成語】:三遷之教
【拼音】:sānqiānzhījiào
【解釋】: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huán)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成語故事】:
孟子名珂,是我國戰(zhàn)國時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孟母是個很有教養(yǎng)的婦女,為了把兒子培養(yǎng)成為有用的人,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出濱、送葬的隊伍經(jīng)常從他家門前走過。于是,孟子經(jīng)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哭啼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dāng)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沒有出息,不利于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里。
城里沒有墓地,孟子再也沒有玩埋死人游戲的環(huán)境了。于是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開始,孟子還能靜下心來讀書,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來。原來他家處于鬧市,打鐵聲、殺豬聲、喊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接著,他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覺得在這個地方居住,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xué)宮對面居住。
學(xué)宮那里的環(huán)境果然不一樣,經(jīng)常書聲瑯瑯,一派讀書氣氛,孟子果然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qū)W宮里張望,觀看里面的學(xué)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xí)周禮(即周代傳下來的有關(guān)祭祀、朝神等的禮儀)的,回到家里,競也模仿起來。
一天,孟母發(fā)現(xiàn)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不禁板起了臉。聽兒子說是在演習(xí)周禮,頓時眉開眼笑。不久,她將孟子送進了學(xué)宮,系統(tǒng)地學(xué)習(xí)《詩經(jīng)》、《尚書》,長進很快。后來。孟子終于成為僅次于孔子的名儒。
【篇二】小學(xué)三年級成語典故
義不容辭的故事:【成語】:義不容辭
【拼音】:yìbùróngcí
【解釋】:容:允許;辭:推托。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率30萬大軍直取江南。東吳孫權(quán)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召集將領(lǐng)們商議對策。謀士張昭建議,立即發(fā)信給荊州的劉備,讓他和我們聯(lián)合起來抗擊曹操。因為劉備是我們東吳的女婿(劉備的妻子是孫權(quán)的妹妹),援助我們抗曹是他義不容辭的。劉備見信后找諸葛亮商量。諸葛亮說,曹操新近殺了西涼太守馬騰,所以只要派人去聯(lián)絡(luò)馬騰的兒子馬超,讓他帶兵入關(guān),就能叫曹操無法再來進攻江南了。這個成語意思是在道義上是不允許推辭的。
【篇三】小學(xué)三年級成語典故
反求諸己的故事:【成語】:反求諸己
【拼音】:fǎnqiúzhūjǐ
【解釋】:求:追究,尋求;諸:“之于”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
【成語故事】:
相傳四千多年前,正是歷的夏朝;當(dāng)時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啟前去抵抗,結(jié)果伯啟打敗了,部下們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啟說:“不必再戰(zhàn)了。我的兵馬、地盤都不小,結(jié)果還吃了敗戰(zhàn),可見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緣故。所以我得先檢討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睆拇耍畣l(fā)憤圖強,每天天剛亮就起來工作,生活簡樸,愛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這樣經(jīng)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來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歸順了。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yīng)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這種態(tài)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能夠這么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
雖然,這只是短短的四個字,但是,它卻可以做為我們修養(yǎng)上的金科玉律,不僅我們可用它來反省自己,也可以用它來勸勉別人,對于我們自己的做人處事,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篇四】小學(xué)三年級成語典故
坐享其成的故事:【成語】:坐享其成
【拼音】:zuòxiǎngqíchéng
【解釋】:享:享受;成:成果。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別人取得的成果。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jīng)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國攻打中山國,魏文候要向趙國借路。趙國國王趙候(即趙籍)想拒絕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趙得知道了,便趕忙勸說:魏國攻打中山國,如果不能勝,也必然消耗重大,造成國力疲憊。魏軍如果消滅了中山國,由于我們趙國居中間,他們想保留中山國的土地,勢必難。趙利見趙烈侯還在猶豫,便進一步說道:大王還猶豫什么?這件事動刀動槍費軍力的是魏國,到頭來,獲得中山國,坐享其成的,是我們趙國,所以借路一事,必須答應(yīng),這對我們有利無害。趙利見趙王面帶喜悅之色,便又急忙補充說:答應(yīng)是答應(yīng),但不要高興地答應(yīng),如果魏國覺察出我們的用心,就會把攻打中山國的計劃取消。所以要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說:魏兩國是友邦,能不借路嗎?
【篇五】小學(xué)三年級成語典故
弄巧成拙的故事:【成語】:弄巧成拙
【拼音】:nòngqiǎochéngzhuō
【解釋】:本想耍弄聰明,結(jié)果做了蠢事。
【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有位畫家叫孫知微,專擅長人物畫。一次,他受成都壽寧寺的委托,畫一幅《九耀星君圖》。他用心將圖用筆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帶飄飄,宛然仙姿,只剩下著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時有朋友請他去飲酒,他放下筆,將畫仔細看了好一會,覺得還算滿意,便對弟子們說:這幅畫的線條我已全部畫好,只剩下著色,你們須小心些,不要著錯了顏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來時,希望你們已經(jīng)畫好了。
孫知微走后,弟子們圍住畫,反復(fù)觀看老師用筆的技巧和總體構(gòu)圖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說: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態(tài)多么逼真,長髯飄灑,不怒而威。
還有的說:菩薩腳下的祥云環(huán)繞,真正的神姿仙態(tài),讓人肅然起敬。
其中有一個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時專門賣弄小聰明,喜歡嘩眾取寵,只有他一個人裝模作樣地一言不發(fā)。
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說話,莫非這幅畫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說:水暖星君身邊的童子神態(tài)很傳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象少了點東西。
眾弟子說:沒發(fā)現(xiàn)少什么呀。
童仁益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在瓶中畫一枝鮮花,可這次卻沒有。也許是急于出門,來不及畫好,我們還是畫好了再著色吧。
童仁益說著,用心在瓶口畫了一枝艷麗的紅蓮花。
孫知微從朋友家回來,發(fā)現(xiàn)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蓮花,又氣又笑地說:這是誰干的蠢事,若僅僅是畫蛇添足倒還罷了,這簡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來降服水怪的鎮(zhèn)妖瓶,你們給添上蓮花,把寶瓶變成了普通的花瓶,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說著,把畫撕了個粉碎。
眾弟子看著童仁益,默默低頭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