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樣本合輯
個案背景:
萌寶,男,3歲半,小班幼兒。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姥姥、姥爺帶大。
行為表現(xiàn):該幼兒任性、暴躁、易發(fā)脾氣、習慣指揮他人、語言過激、愛哭等。起初,不愿來園,待老師答應滿足一些條件后,他才肯讓爸媽走。后來,能順利來園,但經(jīng)常是瞪大眼睛、滿臉怒氣、大搖大擺地進班。與小朋友在一起,他經(jīng)常無故推打小朋友,損壞他人的作品,膽小的幼兒經(jīng)常被他弄哭,膽大的幼兒被他招惹后引發(fā)對立情緒,他便說一些過激的話,還大嚷大叫,大哭大鬧,老師問原因,他不理,仿佛很冤就是個哭。在班里,常常情緒暴發(fā),有時說出“我拿菜刀砍了你、拿菜刀剁了你”等過激的話。優(yōu)點:不過,萌寶獨立性很強,善于發(fā)現(xiàn)和觀察事物的不同與變化,反應快,能自信的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做出肯定的判斷,懂得關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
一、家長性格脾氣的遺傳和影響
在平時與家長的接觸和交談中了解到,家長脾氣不太好,遇事好急,易急躁發(fā)脾氣,稍不如意就吵架,說話聲音大而且含不文明之語。在很大程度上對萌寶有負面影響。
二、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養(yǎng)態(tài)對兒童的影響
全家視萌寶為掌上明珠,關愛過度、疼愛有加,特別是姥姥、姥爺對邢百依百順,讓其為所欲為,不愿聽到別人說邢的“不”字兒,甚至“遮丑護短”,“隔輩親”演變成“隔輩溺”。父母有時脾氣一上來就要求孩子必須聽從家長,便強制使孩子聽命,信奉“棒頭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樣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過度包容孩子的行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經(jīng)質(zhì)等不良行為。
解決方案:
1.行為意識引導(采用游戲活動滲透方式):針對萌寶的情況,我在班上設計了一些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萌寶提高認識,積極協(xié)調(diào)自我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從而減少任性行為的發(fā)生。如,語言活動“我長大了”,通過觀察、講述,使萌寶對自己以前和現(xiàn)在進行比較,知道自己長大了,更懂事了。以及語言活動“到×××家做客”。在活動中萌寶對小家庭產(chǎn)生興趣,積極參加表演,在表演中,既當主人又當客人,學習了不少的禮貌用語,而這些禮貌用語正是他學習熱情待人、互助友愛的基礎之一。又如,音樂活動“找朋友”,小朋友都喜歡找與小朋友友好的孩子,通過有幼兒不想找他,使萌寶明白以前的許多做法是不對的。通過堅持不斷的進行這些活動,使邢學會用推理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提高對自己的認識,領悟到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減少任性、過激語言等不良行為的發(fā)生。
2.教師對幼兒的不良行為不予回應(冷處理)。有時候,老師有必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故意忽略,特別是對容易沖動的萌寶,必要時可以實行短時間的“冷處理”。例如午睡他故意搗亂、出怪音不想睡覺,老師說了一句:“別出音兒了,小朋友一會兒就被鬧醒了!泵葘毐愦舐曊f:“我告訴我爺爺去,拿菜刀砍了你!闭f完,便大哭起來。當時我想去安慰他,可以前的幾次告訴了我,那樣只能火上澆油,小朋友醒的會更多。于是我沒理睬他,漸漸的他的聲音變小了,見他基本冷靜了,我悄悄對他說:“好孩子知錯就改,老師格外喜歡。”當再活動時遇到他的任性行為,可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幾次下來,萌寶有了很大的進步
3.好的行為及時予以鼓勵。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價值的教育契機,進行隨機教育。,郭小朋友做手工時因丟了自己的一個小動物而大哭,老師給他一個,他還不要,這時,萌寶也來安慰郭:“別哭了,老師再給你一個,不也可以做完嗎?哭也沒有用,下次保管好自己的手工別再丟了。”我立即說:“瞧!萌寶說的多好啊,像個大哥哥,萌寶以后也不會為一點小事兒而哭鼻子了,對不對,萌寶?郭,別哭了,我們要向萌寶學習。邢能做到嗎?”從此,萌寶一旦要哭,我就以此事鼓勵他,果然進步很大。
4.創(chuàng)設環(huán)境進行疏導。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幼兒在家、在園、在社會都能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積極健康的情感和行為,這就需要教師家長的密切配合。因此我與家長商議在家里設置一個“美勞角”,提供彩筆、剪刀、顏料及各種結構的拼插玩具。讓其盡情的施展,然后家長給予鼓勵。這既是一種心理疏導,又是一種注意力的轉移。同時,以榜樣示范、強化萌寶的正確行為。要求萌寶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來解決問題,教會他正確解決沖突的辦法和技能。引導與他人相處時要和氣,有禮貌。
5.建立“萌寶的故事”家園聯(lián)系冊。萌寶愛看書、愛聽故事,特別愛聽自己的故事。針對這一興趣點,我為他建立了“萌寶的故事”家園聯(lián)系冊。即,將他一日進步點和不足以故事的口吻寫下來,然后配上簡單的簡筆畫,交給家長,家長回家讀給萌寶聽。使萌寶感受故事的快樂,增強自信,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家長再將萌寶在家的表現(xiàn)寫下來,第二天,我再讀給所有小朋友聽。為了聽到好聽的故事,萌寶盡量做的更好。
【篇二】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樣本合輯
觀察記錄:
鏡頭一:入園以來,他總是坐不住,時不時的就跑到大班教室去跟大班的小朋友玩耍,不論老師怎么叫他他都不愿意回來或者是回來一會會就又跑了。
鏡頭二:有早操時間,我就注意觀察,別的小朋友都乖乖的站著做操,只有冉冉,他一會在這位小朋友的頭上動一下,一會又在把前邊小朋友的帽子拽住往后拉,更甚的是他還將小朋友的啞鈴一腳踢飛。
鏡頭三:他不會正確跟小朋友交流,在他的意識里,把別人推一下或打一下就是和他們玩的方式。師:冉冉,跟小朋友玩不能這樣,要友好的去跟他們打招呼說:“xxx,你好!我可以跟你玩嗎?”等等等。幼:好!別看他答應的好,從來都不記,事后又變回原來的樣子,老師說過的話就是耳旁風,老師很無語。
鏡頭四:一天下午快放學的時候,我給班里小孩整理衣物準備離園,冉冉就在我眼皮底下坐著,突然一抬頭,看見他無緣無故的將旁邊一小女孩的手抓破,當時我就讓道歉了,事后我單獨問他,他又開始翻臉不認人,死活不承認這事是他干的。
采取措施:
1.對于此幼兒,我很頭疼,不知道該怎么辦?于是就請教別的老師,學習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導他,教育他。
2.平時有很多次將他的家長留下單獨交流,將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些情況告知家長。
3.,我們?nèi)ズ⒆蛹依镒隽思以L,跟孩子的媽媽進行深層的溝通,媽媽說:“孩子是外地搬過來的,孩從小到大都由我一個人帶,兩歲多的時候就搬到這里居住,平時,我也不經(jīng)常出門,整天坐在家里,孩子一直跟著我,偶爾周末的時候去超市買點東西就又回來了,孩子一直就在家里自己玩,我從來都不管,假期的時候,送孩子去托管所了,因為就那一個孩子,老師比較愛,一直抱著他,圍著他轉,導致孩子自由散漫,再加上平時家里人的寵愛導致孩子這樣……”
我告知家長孩子是屬于慢熱性的,由于他之前很少跟同齡孩子接觸,所以以后你還應多帶他出去跟別的小朋友一起多玩耍,平時在家你也可以多陪孩子玩玩游戲什么的,多給他鼓勵與表揚,不過也要嚴格要求他,不能讓他像之前那樣自由了,既然上了幼兒園,就要融入集體,跟著大家一起生活,生活習慣也要養(yǎng)成,在幼兒園里,我們老師也會嚴格要求他的,該表揚時就表揚,該批評時就批評,我們一起幫他慢慢改掉這些不良的習慣,作為家長你也不要過于著急,我們共同改進,相信他會是棒的!
獲取成效:
通過老師的關注及家訪之后,使我們了解和掌握了孩子的家庭情況,經(jīng)過兩個多月時間的的適應后,孩子來園上課期間基本能安靜的坐上十分鐘,也學會了跟同齡孩子友好的交流,做操或玩游戲的時候都能眼睛看著老師,不去破壞別的小朋友的東西,有,我看見他還幫助別的小朋友拉拉鏈呢,時不時的在我們小班做起了大哥哥,這讓我看了很欣慰,真的很不錯,我相信,只要用心觀察孩子,愿意探索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這樣的點點滴滴付出,很快就有所收獲!
【篇三】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樣本合輯
幼兒表現(xiàn):寶貝吃完早飯洗漱完畢后,高興地來到了“醫(yī)院”和小伙伴做游戲,當時區(qū)域里有四個小朋友,我走過去時看到只有軒軒坐在那里當醫(yī)生,等待病人,可琦琦卻把醫(yī)用藥箱里的東西拿出來六七個扔到了病人檢查時所躺的地墊上,并沒有真正的參與活動,而在自顧自的擺弄材料。
成因分析:
1、幼兒對該區(qū)域活動人員分工的不了解,再加上小朋友都想做醫(yī)生的心理特征。
2、教師區(qū)域指導的不及時、不到位。
3、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不強烈,隨心所欲。
教育策略:
1、針對區(qū)域活動加強指導,并制定《游戲我選擇》,區(qū)域前幼兒選卡進區(qū)。
2、與幼兒事先協(xié)商好規(guī)則,并詢問幼兒的建議,讓幼兒參與規(guī)則制定,介入前先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