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逆行的魚讀后感500字
看到書面上一個奔跑的男孩,而且是逆風跑的。我猜測這人可能就是“魚”了吧。
打開第一頁,看到了作者的寄語。讀完以后,心里很不理解。這些跟題目有什么關系嗎?我找到的關系就是魚和動物。
看完這本書,感觸很深。知道了一種魚,叫大馬哈魚。原來我也聽我媽媽講過大馬哈魚。但這一次又讓我重新的認識了大馬哈魚。大馬哈魚是從江河淡水中出生的,但是他們是在大西洋里長大的。在海里待四年左右,再逆水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到那里產(chǎn)卵。產(chǎn)完卵就死了。這就是大馬哈魚的一生。
讀完這個逆行的魚,我有幾個問題:1。那個少年和少女出走的原因是是什么?我猜測是因為高考沒有考好,他的爸爸媽媽說他。他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了。根據(jù)是后面他們說了有關高考前的事,說明他們是高考過后才出走的。2。我想對大馬哈魚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上網(wǎng)查找了“大馬哈魚”?墒,網(wǎng)上的名字并不是大馬哈魚,而是麻哈魚。3。為什么作者要寫兩個人物?一男一女。而他們的遭遇應該也差不多。4。他們?yōu)槭裁匆厝?是因為被大馬哈魚感動了,還是因為什么?
當他們看到一條勇敢的魚逆流而上的時候,被那條魚的勇氣震驚了。因為小小的一條魚竟然擁有著這么巨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篇二】逆行的魚讀后感500字
讀完這篇《逆行的魚》,我有許許多多的感想要說。
在這篇《逆行的魚》里,我發(fā)現(xiàn)動物也是有情感的。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貓和我”這個故事。一只貓,為了它的主人辛勤而努力的工作,為主人驅趕耗子。但這卻不能改變這只貓的命運,原本,我以為貓會快快樂樂的活到死?墒,它的主人卻因為一次不明不白的“雞雛被偷”事件而懷疑貓。但是,誰又料到這只貓根本沒有偷吃雞雛,反而慘死在煤鏟之下。我認為,這個故事不僅反映了貓的忠誠,而且還在暗示著人。人因為沖動,而不惜殺死一條生命。
其次,就是“灰利在前我在后”這個故事。故事中的灰利是一只狗。同“貓和我”一樣,這只狗也是有著悲慘的命運。這次的悲慘,不是因為它的主人,而是因為它的年代。灰利跟它的主人關系很好,每天的午飯,灰利都會得到一半。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那種特殊的人,那種一點都不公平的規(guī)則,灰利就沒能幸免。我為灰利的命運感到不公,又為它而感到可惜。
如果我們可以養(yǎng)這些可憐的動物過上我們的生活,讓這些小動物不再受別人欺負,甚至還有好多人覺得那些為人們默默奉獻的動物老了,沒用了,就拋棄他們了,這是多么惡劣的一個行為!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關懷一下身邊的它們。
這就是我們與那些可憐的流浪狗的區(qū)別,我們應該去看一下周邊的這些動物,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
【篇三】逆行的魚讀后感500字
讀了這本書,我認為這條魚它很努力的去游,去看遍外面的世界,它游得很遠,可最后得到的卻只是死亡,我亦覺得死得其所,也覺得它還是沒有達到自己的愿望,它沒有方向,它一直堅信著能游的遠游到更大更高的地方,對我而言,我有方向卻沒有它這樣的精神。
這條魚它同時也寄托了一種感情,那就是對自由和尊嚴的向往。每個人就好像這條魚,渴望著自由,急切的盼望著看到外面五彩斑斕的世界。它從淺灘到激流,也躲過了湖泊的重重漁網(wǎng),也逃過了無數(shù)水鳥的追殺。它就像一直在死亡邊緣徘徊游走,它逆行的游過了瀑布,穿過峽谷。經(jīng)過了各種陡峭的山澗,游過那些山澗的縫隙。它終于到了高原,可瞬間就結了冰,意味著它的旅程就到此為止了。
它在游走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美麗的風景,年輕人也許會說它死得其所,而老年人會說它沒有方向,最后就只有死亡了。我這樣覺得,它追隨自由的腳步,在旅程的驚險中度過了許多難關,即便它沒有在高原結冰死亡,那它有想過自己最終的落處嗎?亦或是沒有吧,擁有對自由的追求也要有遠大的方向,這樣你也許就能真正享受到和自由在一起的那種喜悅了。
它僅是一條魚,如若它是人呢?它是一條游得不快的魚呢?其實它就像人一樣,它中途的喜悅就是各種魚對它的加油歡呼為他驕傲。比起其他那些沒有精神沒有方向的人啊,它真的很棒了,我亦覺得我連一條魚都不如。
快點行動起來吧,我相信你也想看遍美麗的風景,想追隨自由輕盈的腳步,想享受眾人的歡呼和祝賀。經(jīng)歷磨難終會見彩虹。
【篇四】逆行的魚讀后感500字
水從高原由西向東流著,渤?诘囊粭l魚逆流而行,它的游技很精湛,因此游得很精彩,一會兒沖過淺灘,一會兒劃過激流,它穿過湖泊中的層層漁網(wǎng),也躲過了無數(shù)水鳥的追逐,它逆行通過的壺口瀑布,堪稱奇跡;它穿過水流湍急的青銅峽谷,博得魚兒們的眾聲喝彩,它不斷地游,最后穿過山澗,擠過石隙,游上了高原,然而它還沒來得及發(fā)出一聲歡呼,瞬間就被結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冰川的冰塊中發(fā)現(xiàn)了它,它還保持著游的姿勢,有人認出這是渤?诘聂~。
一位年輕人感嘆道:這是一條勇敢的魚,它逆流而上,穿得遠,穿得長,穿得久。
一位老者卻為之嘆息,它只有偉大的精神卻沒有偉大的方向,最后得到的只有死亡。
我寧愿做那條勇敢的魚。
如果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那么最后只會以失敗而告終。嘗試純粹是一種借口,還沒有做就已經(jīng)找好了退路。所以,面對理想,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而做,至少還有50%的可能性分給了成功。
那魚是勇敢的,它做到了,成功了。雖然沒能為自己的成功歡呼雀躍,但它的軀體承載著他的信念留在了唐古拉山口,引人們贊嘆,被人們景仰。也許,它可以在渤海灣活得更久,但它只能溶于大海,做無名的一尾,終老之后尸沉海底。
如果渤海灣曾經(jīng)真的有這樣一條魚,我寧愿做那條勇敢的魚。
可現(xiàn)實中真的會后那樣的一條魚嗎?
我們乘坐進藏列車,大概需要50個小時就能從沿海地區(qū)到達唐古拉山口。列車以120km/h飛速奔馳,我們在車中以“坐得日行八萬里”之勢,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去到唐古拉山口?墒,忽略掉火車的存在,又有幾個人能夠徒步走完由渤海灣到唐古拉山的旅程?更何況一條逆流而行的魚:水的阻力遠大于空氣的阻力,巨大的體能消耗,不可能保證日夜兼程;它沒有面包和罐頭,就必須停下來尋覓可食的魚蝦;然而它在水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何況一條小小的魚,豈不是退得更快?
且不說自身帶來的困難,就當它是一條被信念和沖動蒙蔽了頭腦的魚,就當它已經(jīng)在逆行中忘我,不知道疲憊和饑餓,一路上不停歇,全速前進,那它也要面對地理條件帶來的的難題: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它要到達唐古拉山,就必須登上階梯。有些地方的地勢逐漸下降,而大多數(shù)地方則是以瀑布的形勢下降。那條逆行的魚,就算它是一條名副其實的飛魚,也最多只能飛起水面十幾米,而它怎樣才能“飛”上落差足有三十米之高的壺口瀑布呢?
所以,我說并沒有一條逆流而行到唐古拉山口的魚,而一條魚在唐古拉山的存在,也許只是一次強烈地質變化的后果:數(shù)億年前,唐古拉山還在海平面之下,突如其來了的亞歐板塊碰撞擠壓,使原本在水中歡快游泳的魚脫離的水面,“游”到了山峰上,山上的低溫使它結成了冰塊,它的后代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現(xiàn)在的渤海灣定居。以至在數(shù)億年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它時,誤以為是從渤海灣逆流游來的英雄。
因此,我所要學的,不只是故事中逆行的魚的勇敢,更是對真理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