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政治下冊必修三重點知識
文化創(chuàng)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
(1)實現文化創(chuàng)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chuàng)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2)文化多樣性是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以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
(3)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煉百家的氣魄”。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yōu)秀文化為營養(yǎng),充分吸收國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4)文化創(chuàng)新、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2.高一政治下冊必修三重點知識
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jié)日:
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XXXX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慶祝民族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guī)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tài)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fā)展程度上的區(qū)別,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
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
6、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永恒主題。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4、5、6組合)
8、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9、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yè)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2)人口遷徙。每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guī)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3.高一政治下冊必修三重點知識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表現)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重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yǎng)。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fā)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
。2)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fā)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fā)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重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yǎng)的核心和標志。
5、優(yōu)秀文化塑造人生(重點)
。1)優(yōu)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yōu)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yōu)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yōu)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yōu)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人的全面發(fā)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yōu)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yōu)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fā)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chuàng)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fā)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4.高一政治下冊必修三重點知識
(一)按勞分配
1、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
2、基本內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3、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
(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2)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現實性)
(3)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4、實行按勞分配的意義
(1)實行按勞分配,是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2)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個體經濟)
(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收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
2、按生產要素分配
A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權益收益分配參與。
B參與收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土地等。
C意義: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chuàng)造的尊重。
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5.高一政治下冊必修三重點知識
經濟生活中的常見主體及相關聯系知識
1、個人
(1)勞動者: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自主創(chuàng)業(yè),依法維權。
(2)投資者:綜合考慮投資方式的回報率和風險性;多元化投資;針對實際情況,量力而行,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
(3)消費者:改變消費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和水平,促進消費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遵循價值規(guī)律,作出明智的消費選擇。
(4)納稅人:自覺誠信納稅,依法履行公民的基本義務;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
(5)市場規(guī)則的踐行者和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guī)范,同時又能夠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2、國家
經濟制度: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促進生產力發(fā)展。
發(fā)展戰(zhàn)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轉方式、調結構(產業(yè)結構),促進經濟持續(xù)協調發(fā)展。
經濟體制: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又要加強宏觀調控,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