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是©無憂考網為大家整理的,高中階段學習難度、強度、容量加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要逐步培養(yǎng)自己主動獲取知識和鞏固知識的能力.
1.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一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6月22日出現值,12月22日出現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6月22日出現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值;回歸線之間地區(qū),值出現在直射點經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在冬至日。
2.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二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
(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fā)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3.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三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4.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四
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guī)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例如:中緯度地區(qū)(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在高山地區(qū),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
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5.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五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俦卑肭蛳陌肽辏栔鄙浔卑肭,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極晝現象。
、诒卑肭蚨肽,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艹嗟廊陼円蛊椒。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節(jié)的劃分:
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
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六
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生物,生物又創(chuàng)造了現在的環(huán)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huán)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huán)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fā)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fā)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7.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七
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8.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八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贂円归L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
、诔嗟廊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
、鄞呵锓秩杖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谡缣柛叨鹊淖兓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jié)的變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9.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九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
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
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10.高一地理必修三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十
判斷氣候類型
A、先以氣溫定帶(氣候帶),縮小范圍
全年平均氣溫高于20℃,最低氣溫月均溫在15℃以上,為熱帶(包括四種)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0-15℃之間,為_熱帶季風氣候或季風性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低于0℃,為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氣候類型),鎖定目標。
夏雨型: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_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全年多雨型: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均勻型:溫帶海洋性氣候
全年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