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一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樹,樹干有兩圍粗,樹枝壯實,樹葉寬大。有兩只喜鵲飛到這棵大樹上忙著筑巢,它們就要做母親了。過了不久,兩只喜鵲各自生下了小喜鵲,兩個家庭熱熱鬧鬧,日子過得又溫馨又紅火。喜鵲媽媽每一天飛出去找食,回來后,一口一口喂給孩子們吃。雖然喜鵲媽媽十分辛苦,可心里覺得很幸福。過了不久,發(fā)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一位喜鵲媽媽在出外覓食時被老鷹叼走了,它再也回不來了。它那兩個可憐的孩子已經(jīng)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也沒見到它們的媽媽回來,失去媽媽的小鵲十分悲哀地哭呀哭呀,那聲音十分凄涼。
小鵲的哭聲傳到鄰居喜鵲家里,這家的媽媽立刻對自己的孩子們說:“你們聽,我們鄰居家的小鵲哭得多悲痛啊!我過去看看,你們乖乖地在家呆著別動,等我回來!”說完,喜鵲媽媽離開了自己的孩子們,很快飛到了喜鵲孤兒的家中。
看到鄰居家的喜鵲媽媽,兩只小鵲哭得更悲痛了,它們向喜鵲媽媽哭訴自己失去了媽媽。鄰居家的喜鵲媽媽憐憫地撫摸著小鵲說:“孩子們,別哭了!今后我就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就是我的孩子!走,到我們家去吧!”于是喜鵲媽媽把這兩只小鵲一個個叼起來,放進自己的巢里,還囑咐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和這兩只小鵲一起生活、玩耍。此刻,它們的家雖然有些擠,但大家相親相愛,過得也很歡樂。失去了媽媽的兩只小鵲受到這家喜鵲媽媽的照顧,它們也把那里當做了自己的家。喜鵲媽媽的生活負擔增加了一倍,它每一天更辛苦了,可它毫無怨言。
喜鵲只是一種鳥類,卻能如此懂得憐憫、愛護弱者,這樣講仁講義。而我們有些人卻毫無人性,不仁不義,所以,他們是連禽獸都不如的。
2.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二
齊威王的相國鄒忌長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體格魁梧,十分漂亮。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長得一表人才,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全身的裝束和自己的模樣。他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一樣、高人一等,于是隨口問妻子說:“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回答說:“您長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樣能跟您比呢”
鄒忌心里不大相信,因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認的美男子,自己恐怕還比不上他,所以他又問他的妾,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些呢”
他的妾連忙說:“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來訪,鄒忌陪他坐著聊天,想起昨日的事,就順便又問客人說:“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客人毫不猶豫地說:“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鄒忌如此作了三次調查,大家一致都認為他比徐公漂亮?墒青u忌是個有頭腦的人,并沒有就此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過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鄒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氣宇軒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兩人交談的時候,鄒忌不住地打量著徐公。他自覺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了證實這一結論,他偷偷從鏡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調過頭來瞧瞧徐公,結果更覺得自己長得比徐公差。
晚上,鄒忌躺在床上,反復地思考著這件事。既然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什么妻、妾和那個客人卻都說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終,他總算找到了問題的結論。鄒忌自言自語地說:“原先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于我?雌饋恚沂鞘芰松磉吶说墓ЬS贊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己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人在一片贊揚聲里必須要堅持清醒的頭腦,特別是居于領導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3.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三
唐代有一位的學者,他喜歡四處游歷,考察各地方的風土人情。有一回,他遇到一位來自四川的老先生。這位老先生告訴他說:“在我們四川的南部,天氣不好,一年四季都是陰雨綿綿,很少有放晴的時候。我們那里的狗也習慣了這種陰雨天。偶爾地,遇到太陽出來的時候,狗都以為是一個怪物掛在天上,驚恐萬狀,就仰天狂叫不已,景象十分趣味!這位學者不信,疑惑地說:“狗雖然是愚笨的動物,但也還不至于大驚小怪到這種地步吧,您是不是言過其實了呢”?
之后,過了些年,這位學者一路來到了溫暖的南方,在那里住了下來。
南方的冬天一點也不冷,下雪天更是十分罕見。這位學者趕得也巧,在他來到南方的第二年冬天,天氣變得反常起來,比以往的冬天寒冷得多。
寒冷的日子持續(xù)了一些時候,到最終竟然下起雪來,并且下得還很大。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下了好幾天,越過了南嶺,像一床鋪天蓋地的大棉絮一樣,把南部地區(qū)的好幾個州都覆蓋了起來。
那些天,這幾個州的狗都十分惶恐,紛紛狂吠不休,到處胡亂地又跑又竄,沒有個靜下來的時候。過了些日子,天氣晴了,雪也漸漸化了,大地又顯露了出來,這些狗才最終又恢復了平靜。
看到這種情景,這位學者才真正相信了幾年前那位老先生的話。
出太陽、下大雪雖然在四川和南方算是比較特殊的氣候現(xiàn)象,但群狗如此又叫又鬧、反應強烈,實在是少見多怪。我們在生活和處事中,總會遇上一些不太常見的事,這時候就需要堅持冷靜理智的頭腦,慢慢適應新生事物,不要作出一些過激的舉動。
4.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四
有幾個人閑來無事,在一起聊天。一個年紀大的人對周圍幾個人說:“吃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可是,吃多了的話是會傷脾的。吃棗呢,正好與吃梨相反,吃棗能夠健脾,但吃多了卻對牙齒有害!人群中一個呆頭呆腦的青年人覺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說:“我有一個好主意,能夠吃梨有利牙齒又不傷脾,吃棗健脾又不至于傷牙齒!
那位年紀大的人連忙問他說:“你有什么好主意,說給我們大家聽聽!”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說:“吃梨的時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卻不咽下去,它就傷不著脾了;吃棗的時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這樣不就不會傷著牙齒了嗎”
一個人聽了青年說的話,跟他開玩笑說:“你這不是將棗囫圇著吞下去了嗎?”
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那個青年人抓耳撓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這個年輕人自作聰明,如果按他說的辦法囫圇吞棗的話,那棗子整個地連核也吞下去了,難以消化,哪還談得上什么健脾呢我們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如果對所理解的知識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剝,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5.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五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于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于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巖石之下,心里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鐘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點時便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由衷的贊賞。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xù)彈了起來。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鐘子期在一旁聽后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鐘子期聽后,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結為知音,并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墒堑诙瓴纴頃娮悠跁r,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jīng)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6.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六
從前,有個叫公孫儀的人,非常善于彈琴。從他的琴聲中能聽得出泉水涓涓,也能聽得出大海的怒濤,能聽得出秋蟲唧唧的低鳴,也能聽得出小鳥婉轉的歌唱。曲調歡樂的時候,會讓人禁不住眉開眼笑,曲調悲哀的時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著琴聲嗚咽。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不被他的琴聲打動的。一次,公孫儀彈琴的時候,看到有幾頭牛在不遠處吃草,不由得突發(fā)奇想:“我的琴聲,聽了的人都說好,牛會不會也覺得好呢?且讓我來試一試。”
這樣想著,公孫儀就坐到牛旁邊,使出渾身的解數(shù),彈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這琴聲果然美妙極了,任何人聽了都會發(fā)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感慨。可是那些牛還是靜靜地低著頭吃它們的草,絲毫沒有反應,就好像它們從來不曾聽到過什么一樣。
公孫儀想了想,又重新彈起琴來。這一次曲調變了,音不成音、調不成調,聽上去實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動翅膀發(fā)出的“嗡嗡”聲,中間似乎還間雜有一頭小牛“哞哞”的叫聲。
這回牛總算有了反應了,紛紛豎起耳朵、甩著尾巴,邁著細密的小步子走來走去地傾聽著琴聲。
牛終于聽懂了公孫儀的琴聲,那是因為這聲音接近于它所熟悉的東西。所以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根據(j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對癥下藥地研究解決方法。
7.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七
有一個人背著一把大弓,四處游歷。他那張弓的確是美麗,雕花的弓彎,上好牛皮條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無用武之地。有人上前新穎地問他說:“為什么只見你有弓而沒有箭呢?”那人驕傲地回答說:“我的弓是的弓,惋惜還沒有發(fā)覺可供它運用的箭!”又有一個人拿著一支箭,處處轉悠。他那支箭的確是支好箭,箭頭包著銀,犀利而閃閃發(fā)亮,箭尾上帶著美麗的羽毛?墒沁@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這個人手中,不能實現(xiàn)它高遠的抱負。有人走過去不解地問:“怎么你只是手里拿著一支箭空轉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為然地笑笑說:“我這支箭太好了,獨一無二,惋惜還沒有見到能發(fā)射它的好弓!”
這兩個人的話被后羿(yi)聽見后,后羿馬上找到那個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個有利箭的人,對他們說:“你們的弓和箭的確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不用弓發(fā)射,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閣或被你永久地握在手中。再說你的弓,再好的弓假如沒有箭,也只能是張空泛無用的弓!
這兩個人聽了后羿一番話,好像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對他倆說:“來,把你們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來教你們射箭,你們再來真正體味一下你們的弓和箭好在哪里吧!”
這個故事告知我們,有些事情是相互依靠對方而存在,通過對方才能顯示出它本身的光芒來。假如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而片面地強調一面,那就很難使之發(fā)揮出真正的優(yōu)勢來。
8.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八
魏國的一個農(nóng)夫有一次在犁田時突然聽到一聲震響。他喝住耕牛,刨開土層一看,原來是犁鏵撞上了一塊直徑一尺、光澤碧透的異石。農(nóng)夫不知是玉,所以跑到附近田里請鄰人過來觀看。那鄰人一看是塊罕見的玉石,于是起了歹心。他編了一套謊話對農(nóng)夫說:“這是個不祥之物,留著它遲早會生禍患。你不如把它扔掉!鞭r(nóng)夫一時還拿不定主意。他心想:“這么漂亮的一塊石頭,假如不是怪石,扔掉了多么可惜!鞭r(nóng)夫猶豫了一會兒,最后還是決定把它拿回家去,先擺在屋外的走廊上觀察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天夜里,寶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個屋子照得像白晝一樣。農(nóng)夫全家人被這種神奇的景象驚呆了。農(nóng)夫又跑去找那鄰人。鄰人趁機嚇唬他說:“這就是石頭里的妖魔在作怪。你只有馬上把這塊怪石扔掉才能消災除禍!”聽了這話以后,農(nóng)夫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里。時隔不久,那鄰人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那鄰人拿這塊玉石去獻給魏王。魏王把玉工召來品評其價值。那玉工一見這塊玉石,不覺大吃一驚。他急忙朝魏王跪下,連連叩頭,然后起身對魏王說:“恭喜圣上洪福,您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我雖然當了這么多年的玉工,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大、這樣好的玉石!蔽和鯁枺骸斑@塊玉石值多少錢?”玉工說:“這是一件無價之寶,難以用金錢計算它的價值。世上的繁華都市里有各種各樣的玉石,但沒有哪一塊能與它媲美!蔽和趼犃诉@話以后大喜,當即賞給獻玉者一千斤黃金,同時還賜予他終生享用大夫俸祿的待遇。
9.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九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yǎng)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nèi)。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fā)現(xiàn)羊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jīng)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fā)現(xiàn)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xiàn)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xù)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10.嬰幼兒啟蒙故事 篇十
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每天在田地里勞動。一年四季,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扛著鋤頭往田野走;傍晚太陽快落山了,又扛著鋤頭回家。他實在是很辛苦。有一天,這個農(nóng)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野兔見到有人而受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nóng)夫地頭的一截樹樁子上,折斷脖子死了。農(nóng)夫放下手中的農(nóng)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
晚上回到家,農(nóng)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
第二天,農(nóng)夫照舊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專心了。他干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該鋤的地也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見到有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農(nóng)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他把農(nóng)具放在一邊,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墒怯职装椎氐攘艘惶。
后來,農(nóng)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而農(nóng)夫地里的野草卻越長越高,把他的莊稼都淹沒了。農(nóng)夫因此成了宋國人議論的笑柄。
把一次偶然的事件當作常有的現(xiàn)象、看成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據(jù)和十分輕率的。一個人如果那樣去看問題,就會做出像這個宋國人一樣的蠢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