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與思考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提到“換位思考”。在生活中,老百姓更多地是說“將心比心”。 換位思考,是一個管理學名詞,是指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把自己放到別人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進行決策,進而使決策更為全面,得到多方面的認可。通過“換位”進行思考,就會少一些誤解多一些體諒,進而可以有效地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是一種簡單易用的交往手段和工作方法。 換位思考的“換位”,原本是一種假設,并不是真的要交換“位置”。新西蘭一電視臺卻在節(jié)目中對此進行了“變現(xiàn)”。其節(jié)目叫“交換工作”,讓報名的兩位觀眾彼此交換現(xiàn)職一天,體會另一行的甘苦。有一位官員與建筑工人對調。政客戴上安全帽,穿上工作報,笨拙地灌漿、使用電鉆;而坐進官員辦公室豪華皮椅的建筑工作,被迫穿上西服,排練演講稿。短短一天,兩人發(fā)現(xiàn)還是自己的工作! 外國人在節(jié)目中“變現(xiàn)”,中國人則大膽地在現(xiàn)實中嘗試。去年7月份,云南省羅平縣在縣教育局、建設局、交通局等7個窗口單位進行試點,開展首批“一周局長”工作。干部職工人數(shù)在25人以下的,在全局職工范圍內進行;25人以上的,可在中層干部中開展。所謂“一周局長”,就是在“換位”的一周時間內,代行局長的“部分”權利,在日常工作中站在局長的立場、角度開展工作。具體職權包括參加會議、批閱文件、協(xié)調內部各科室工作等具體日常事務。其職權只限于部門內部事務,不涉及對外行權!耙恢芫珠L”試行三個月后,經媒體披露,引發(fā)社會各界熱議:是“制度創(chuàng)新還是作秀游戲”?許多網友評論說,“一周局長”沒有實權,主意還得真正的局長拿,容易變成作秀,影響黨政機關的嚴肅性和公信力。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換位”。比如,人們常說“養(yǎng)兒方知報母恩”,當我們從子女“換”到父母的位置時,經歷過養(yǎng)育兒女的艱辛后,回過頭想想,父母為我們付出的真是太多太多了,這時我們才會懂得父母博大無私的愛,才能體會出那無法回報的恩。 換位與思考,其實是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事情。不僅要“換位”,而且要“思考”。但我們在做的時候往往脫節(jié),把換位與思考割裂開來,忘記換位僅僅是手段、途徑和形式,而思考才是目的、核心和根本。外國人在節(jié)目里換位,更多的是出于娛樂的目的,而我們在現(xiàn)實工作中換位當“一周局長”是出于創(chuàng)新嗎? 我們身邊就有不少人很愿意在“換位”上做文章,而不愿在“思考”上下功夫。因為“換位”是有形的,是看得見的,比較容易出“成績”“政績”,而“思考”是內在的,是看不見的,同時也無法考量,有時對方(特別是公眾、社會及上級)根本就不知情,無法證明自己的“思考”,很難產生什么顯性的“實績”。于是就有了只“換位”而不“思考”、只求轟轟烈烈走過場而不求實實在在效果的現(xiàn)象發(fā)生。比如,一些冠名為“利民”、“便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最后卻演變成了“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這就是比較典型的只求“換位”之表,而不重“思考”之實的結果。 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位置。老百姓自感自己的“位置低”,所以他們只提“將心比心”,很少去要求別人和自己“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雖有換位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強調用“心”換“心”,著重替他人考慮。而政府官員,作為人民的“公仆”,所處“位置高”,故常會提出“換位思考”。但在進行換位思考時,可否如一位網友在評論“一周局長”制度時所說的那樣:“一周局長”的本意是鼓勵換位思考,但如果要“換位”,機關干部還是要多設身處地為普通群眾著想,多從群眾的角度“換位”思考。也即換位時多向“下”換位。 換位與思考,重在思考。只要能時常和老百姓一樣,將心比心地“換位”考慮事情,就會贏得社會(朋友或群眾)的信賴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