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了解我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理論,解釋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ǘ┻^程與方法
1.通過歸納整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廣泛使用的情況,了解生產力的發(fā)展。
2.運用理論解釋現(xiàn)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制度之所以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因為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變法,從而進一步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商鞅變法,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得到后世的尊敬。
2.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ǘ┙虒W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學方法
講述法、問題討論法。
●教學媒體
。ㄒ唬┙叹邷蕚
多媒體、投影儀、掛圖。
。ǘ┧夭臏蕚
圖片,地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ㄕn堂導入)復習導入
。ò鍟┑9課大變革的時代
。ㄖv授新課)
“大變革的時代”,時間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國出現(xiàn)了鐵制農具,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鐵制農具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我國進入了鐵器時代。
。ò鍟┮、鐵農具和牛耕
閱讀課本46頁部分內容,了解戰(zhàn)國時期鐵礦山的分布,和戰(zhàn)國時期冶鐵中心。
展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的圖片,和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分布圖,指出鐵農具的出現(xiàn)是我生產工具的重大的變革.
生產工具優(yōu)點缺點石器時代取材容易成型困難,不堅固青銅器時代青銅生產工具很少見,鋒利,硬度大自然界蘊藏量少鐵器時代自然界蘊藏量大,開采方便,質地堅硬易氧化生銹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變法運動,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
。ò鍟┒、改革的潮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47頁相關內容,了解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的過程,討論比較這兩次變法的不同和相同點,以及變法的作用。
(板書)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過渡:在各國的變法中,尤以秦國商鞅的變法為顯著。
。ò鍟┤⑸眺弊兎
教師介紹商鞅生平,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
總結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1.承認土地私有。
2.獎勵耕戰(zhàn)。
3.建立縣制。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改革的歷史作用,學生討論回答課本49頁“說一說”。
(板書)
商鞅變法,為日后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組織學生討論回答課后練習“問題探究”:吳起、商鞅通過變法使國家變得富強起來,但他們都為變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么,他們的變法是不是值得呢?為什么?與同學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ㄕn堂總結)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和吳起雖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tǒng)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不斷提高,成為戰(zhàn)國后期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zhàn)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tǒng)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從此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
●板書設計
第9課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三、商鞅變法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ǘ┻^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甲骨文和青銅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義。
(二)教學難點
1.甲骨文和金文的歷史價
2.青銅文明。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教學法、自學式探究學習法。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商、周時期甲骨文、青銅器圖片,甲骨文和青銅器的視頻。
(二)素材準備
多媒體網絡、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ㄕn堂導入
問題導入:我國有文字記載可考的歷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國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嗎?
第7課甲骨文和青銅器
。ㄖv授新課)
。ò鍟┮、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視頻,閱讀課文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xiàn)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xiàn)在能釋讀的有近2000個,并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ò鍟┒⑶嚆~器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并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板書)三、金文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發(fā)現(xiàn)長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