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高二語文第三冊知識點總結

時間:2018-10-12 15:07: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高二# #高二語文第三冊知識點總結#】學習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走走停停便難有成就。比如燒開水,在燒到80度是停下來,等水冷了又燒,沒燒開又停,如此周而復始,又費精力又費電,很難喝到水。學習也是一樣,學任何一門功課,都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而要一鼓作氣,天天堅持,久而久之,不論是狀元還是伊人,都會向你招手。為了幫助你更好的學習,®無憂考網(wǎng)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以下文章,歡迎閱讀!

  【通假字】

  1、于嗟鳩兮/于嗟女兮2、猶可說也/不可說也

  3、隰則有泮4、與子同澤

  5、愛而不見6、自牧歸荑

  7、說怪女美8、來吾道夫先路也

  9、箱簾六七十10、終老不復取

  11、蒲葦紉如絲12、契闊淡讌

  13、列缺霹靂14、鈿頭銀擊節(jié)碎

  15一尊還酹江月16、暴霜露

  17、暴秦之欲無厭18、當與秦相較

  19、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爾其無忘乃父之志20、長樂王回深父

  21、至莫夜月明22、斂貲財以送其行

  23、亦曷故哉24、須臾成五采

  25、少圜

  二、古今異義

  1、春與秋其代序2、昔三后之純粹兮

  3、汝豈得自由4、可憐體無比

  5、小子無所畏,何敢肋婦語6、何乃太區(qū)區(qū)/感君區(qū)區(qū)懷

  7、便利此月內(nèi)8、千萬不復全

  9、多謝后世人10、復得返自然

  11、失向來之煙霞12、明年秋

  13、凄凄不似向前聲14、便可白公姥/奉事循公姥/勤心養(yǎng)公姥

  15、晝夜勤作息16、我有親父兄

  17、逼迫兼弟兄18、其實百倍/其實亦百倍

  15、思厥先祖父16、可謂智力孤危

  1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0、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1、豈非人事哉22、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23、空中而多竅24、墻往往而是

  25、吾社之行為士先者26、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27、吳之民方痛心焉28、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

  29、多平方30、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

  【一詞多義】

  爾卜爾筮縣令遣媒來

  自我徂爾便言多令才/豈合令郎君/有此令郎君

  為詩云爾/始爾未為久莫令事不舉/令母在后單

  君爾妾亦然/諾諾復爾爾

  何意致不厚/何敢助婦語/何言復來還/作計何不量始適還家門

  隱隱何甸甸處分適兄意

  汝今何罪過適得府君書

  舉動自專由謝家來貴門/謝家事夫婿

  莫令事不舉阿母謝媒人

  舉手長勞勞多謝后世人

  舉言謂新婦/舉謂阿妹

  舉身赴清池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

  反信讒而怒云青青兮欲雨

  煙濤微茫信難求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因自度此由

  寒水自碧

  不見復關/既見常日稀/黃泉下相見花自飄零水自流

  愛而不見多情自古傷離別/自胡馬窺江去后

  君既若見錄/府吏見丁寧

  漸見愁煎迫千載誰堪伯仲間

  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

  載笑載言/言笑晏晏/何言復來還/言談大有緣/自言本是京城女

  舉言謂新婦/便言多令才/主簿通語言/舉言謂阿妹/理實如兄言/何意出此言/勿違今日言/感斯人言

  謂言無罪過/謂言無誓違

  體無咎言

  言既遂矣/靜言思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

  為仲卿母所遣

  十七為君婦/君既為府吏/君家婦難為/黃泉共為友/時時為安慰/遣丞為媒人/自名為鴛鴦

  為詩云爾/因為長句

  非為織作遲

  阿母為汝求/為君翻作《琵琶行》/念橋邊紅藥,年看知為誰生

  始爾未為入

  慎勿為婦死

  初為《霓裳》后《六幺》

  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會不相許

  于今無會因/俱會大道口/渠永無緣

  幸復得此婦/終老不復取/勿復重紛紜/視歷復開書/勿復怨鬼神/千萬不復全

  紅羅復斗

  便復在旦夕

  便可白公姥/便可速遣之/槌床便磊怒/便可作婚姻/不得便相許/淚落便如瀉/便作旦夕間

  便言多令才

  相見常日稀/六合正相應/黃泉下相見//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仰頭相向鳴

  兒已薄祿相

  誓不相隔卿

  及時相遣歸/久久莫相忘/嬉戲莫相忘

  好自相扶將

  不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負

  會不相從許

  躡履相逢迎/悵然遙相望

  登即相許和

  不得便相許

  故作不良計/廣故數(shù)言欲亡小姑始扶床/年始十*/始適還家門

  大人故嫌遲始爾未為久

  知是故人來

  故遣來貴門何意致不厚/何意出此言

  夫惟靈修之故也吾意久懷忿/恐不任我意

  君安與項伯有故處分適兄意

  及時相遣歸/為仲卿母所遣/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仍更被驅遣/今日被驅遣

  縣令遣媒來/尋遣丞請還/遣丞為媒人/故遣來貴門

  十七遣汝嫁

  相去復幾許我欲因之夢吳越

  一去三十年/自胡馬窺江支后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此去經(jīng)年/大江東去仙之人兮列如麻

  古來萬事東流水遂命酒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命曰《琵琶行》

  凡六百一十六言/名屬教坊第一部/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莫辭更坐彈一曲/一弦一柱思華年/出師一表真名世

  小樓一夜聽春雨

  琵琶聲停欲語遲/小弦切切如私語滿座重聞皆掩泣

  今夜聞君琵琶語座中泣下誰多

  又重之修能風流總被除數(shù)雨打風吹去

  鄒忌修八尺有余(廉頗)被甲上馬

  修守戰(zhàn)之具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與戰(zhàn)勝而得者/與戰(zhàn)敗而亡者/當與秦相較/莫能與之爭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與爾三矢

  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戰(zhàn)敗而亡/存亡之理/發(fā)趨于亡/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以荊卿為計

  邯鄲為郡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獨其為文猶可識

  于人為可譏

  六國破滅/破滅之道也/終繼五國遷滅/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薪不盡,火不滅

  非兵不利終繼五國遷滅

  而秦兵又至矣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斯用兵之效也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而得者/然后得一夕安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此言得之而無物以相之

  誠不得已/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夫夷以近/險以遠

  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不隨以止也

  得雙石于潭上/自以為得之矣/自以為得其實

  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而記游者甚眾/來而記之者已少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臨川王某記而告以成功

  余是以記之

  盛以錦囊至莫夜月明

  其意氣之盛故莫能知

  故方其盛也

  盛衰之理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或曰······

  硿硿焉或未易量

  微波入焉/如樂作焉

  以地事秦/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始速禍焉

  故曰弊在賂秦也/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夫夷以近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悲夫古書之不存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有穴窈然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然視其左右

  先妣撫之甚厚

  兒之成,則可乎

  頃之,持地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必復之全之

  辟病之館以貯之

  軒東故嘗為廚/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庭中通南北為一

  余既為此志不能得日/以當南日/日影反照

  余稍為修葺貓畫虎日過午已昏/日上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一日,大母過余曰/他日汝當用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之/如在昨日/是日

  為之聲義/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誰為哀者

  借書滿架/讀書軒中/吾家讀書久不效吾妻來歸

  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

  日過午已昏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

  人往,從軒前過嫗,先大母婢也/先妣撫之甚厚

  一日,大母過余

  以當南日/崖限當?shù)勒?僻不當?shù)勒哂直毕,不能得?/p>

  他日汝當用之軒凡四遭火,得不焚/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

  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當刑也封/人皆得以隸使之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揽犊弥局?/p>

  當其南北分者

  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斂貲財以送其行

  而又有剪發(fā)杜門其辱人賤行

  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輕重固何如哉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人皆得以隸使之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p>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

  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扼腕墓道/道皆砌石為磴/道有天門/崖限當?shù)勒?道中迷霧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shù)勒?/p>

  道少半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

  余始循以人及既上

  回視日觀以西峰/自唐顯慶以來皆不及往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

  1其黃而隕2自名秦羅敷

  3槌床便大怒4謝家事夫婿

  5交廣市鮭珍6頭上玳瑁光

  7府吏馬在前8新婦車在后

  9遂命酒10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1紅藕香殘玉簟秋12出師一表真名世

  13天氣晚來秋14樓船夜雪瓜洲渡

  15孔雀東南飛16勤心養(yǎng)公姥

  17手巾掩口啼18卿當日勝貴

  19聞舟中夜彈琵琶者20大江東去,浪淘盡

  21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22檣櫓灰飛煙滅

  23樓船夜雪瓜洲渡24日割月削

  25一夫夜呼26負而前驅

  27倉皇東出28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9事不目見耳聞30義不賂秦

  31函梁君臣之首32抑本其成敗之跡

  33內(nèi)外多置小門34使不上漏

  35雨澤*36東犬西吠/汶水西流

  37前辟四窗3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9濟水東流40垣墻周庭

  41乳二世42去今之墓而葬焉

  43其疾病而死44緹騎按劍而前

  45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46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47日上,正赤如丹48榮于身后

  2、動詞活用

  1逆以煎我懷2栗深林兮驚層癲

  3使我不得開心顏4萬里悲秋常作客

  5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7李牧連卻之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9雖大風浪不能鳴也10而仆之

  11安能屈豪杰之流12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夭其稚枝

  13必復之全之14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3、形容詞活用

  1多情自古傷離別2纖云弄巧

  3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4寒蟬凄切

  5空山新雨后6艱難苦恨繁霜鬢

  7鏡中衰鬢已先斑8蘭芝慚阿母

  9商人重利輕別離10足以榮汝身

  11便利此月內(nèi)12智勇多困于所溺

  13而告以成功14不能獨完

  15惜其用武而不終也1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17火尚足以明也18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19借書滿架20激昂大義

  21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21山多石,少土

  23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24不能容于遠近

  2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26縱之順之

  27必復之全之

  4、數(shù)詞活用

  二三其德

  【文言句式】

  1、非為織作遲2、本長安倡女

  3、秋以為期4、恐嚇信年歲之不吾與

  5、誓天不相負6、君既若見錄

  7、肇錫余以嘉名8、自縊于庭樹/仁宦于臺閣

  9、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轉徒于江湖間10、(吾)與子同袍

  11、開荒(于)南野際/狗吠(于)深巷中,雞鳴(于)桑樹顛/送客(于)湓浦口/謫居臥病(于)潯陽城

  12、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13、使(之)快彈數(shù)曲

  14、都門帳飲(我)無緒15、今宵酒醒(于)何處

  16、銀漢迢迢(織女)暗度17、為仲卿母所遣

  18、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1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0、主人下馬客在船工2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

  2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23、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4、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25、趙嘗五戰(zhàn)于秦26、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27、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2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9、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得雙石于潭上

  30、古之人不余欺也31、石之鏗然有聲者

  32、舉(之)以予人33、是故燕雖(為)小國而后亡

  34、至丹以荊卿(刺秦王)為計

  35、有志矣,不隨(之)為止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

  36、而卒(于)之/有碑仆(于)道37、(吾)與爾三矢

  38、盛(之)錦囊,負(之)而前驅/而告(之)以成功

  39、及凱旋而納之(于廟)

  40、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間/有大石當(于)中流/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絕壁之下

  41、故莫能知(之)

  42、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43、淚牧以讒誅

  4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5、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46、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嫗,先大母婢也/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7、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

  48、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49、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50、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51、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雞棲于廳/嘗居于此

  52、其制稍異于前

  53、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5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55、誰為哀者

  56、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57、明月(照)半墻58、垣墻(于)周庭/余自束發(fā)讀書(于)軒中

  59、亦以(之)明死生之大60、哭聲震動(于)天地/斷頭置(于)城上

  61、(松)生(于)石罅/(余)與子潁坐(于)日觀亭62、(見)蒼山負雪/復循西谷(走)

  63、軒凡四遭火,得不焚64、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不能容于遠近

  65、予猶記周公之被逮66、亭東自足下皆支漫

  【文學常識】

  1、《詩經(jīng)》: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功盡棄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院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按音樂及內(nèi)容分為“風”“雅”“頌”三類!帮L”指十五國風,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把拧狈帧按笱拧薄靶⊙拧,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貴族所作的樂歌,也有一部分民歌!绊灐狈譃椤爸茼灐薄棒旐灐薄吧添灐保40篇,多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对娊(jīng)》是我國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它對我國文學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2、賦、比、興:《詩經(jīng)》的三種表現(xiàn)手法!百x”者,“鋪陳其事而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先描寫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題!对娊(jīng)》的“賦”“比”“興”“風”“雅”“頌”合起來稱“六義”。

  3、楚辭:是戰(zhàn)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它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種新詩體。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楚辭的特點一是句子長短不一,二是多用“兮”字。

  4、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和北朝的《木蘭詩》并稱為“樂府雙璧”。

  5、屈原(約前340~前278),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歸)人。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屈原是中國文學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

  6、曹操(155~220),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市)人。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fā)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官渡之戰(zhàn)大破袁紹后,逐漸統(tǒng)一了中國北部。子曹丕稱帝后,追尊老愛幼為武帝。曹操重視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書。善長詩歌,《蒿里行》《觀滄!返绕惆l(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

  7、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元亮,潯陽柴桑(今屬江西九江)人。曾作過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澤令僅八十余日就棄官歸隱。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的藝術成就很高,對我國詩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代表作有《歸園田居》《飲酒》等。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8、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于中亞碎葉城。顧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唐玄宗時供奉翰林。后賜金放還,漫游各地。安史之亂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敗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其詩與杜甫并為唐一代之冠,豪放飄逸,語言風格清新自然,達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有“詩仙”之稱,享譽甚隆。與杜甫合稱“李杜”,杜甫曾贊其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9、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詩人。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杜甫出生于一個有著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是唐朝(武則天時期)的詩人,所以他將歲開始學詩,15歲時就已揚名。杜甫的詩歌現(xiàn)存1400多首,它們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狀況,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jīng)歷,同時,這些詩歌把社會現(xiàn)實與作者個人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后代稱為“詩史”。反映人民疾苦的有“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10、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時進士,元和三年(808)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驪,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陜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也是早期詞人中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長詩《長恨歌》《琵琶行》是其名作,著有《白氏長慶集》。

  11、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他是一個早熟的作家,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詩、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的繪畫大師。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還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練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1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為匈奴族后裔。他的詩精練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益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封山、四川時,接觸到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并受到當?shù)孛窀璧囊恍┯绊,?chuàng)作出《竹枝》、《浪淘沙》諸詞,給后世留下“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的民俗畫面。至于“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風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注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依曲填詞的早記錄。

  13、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其詩揭露和批判了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擅權和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所作詠嘆調(diào)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侯》等較突出。無題詩也有所寄寓,至其實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的風格。

  14、柳永(約987~約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世稱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稱柳七。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許。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diào)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風光,另有游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fā)展了詞體,對詞的解放與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還豐富了詞的表現(xiàn)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是北宋前期有成就的詞家,有《樂章集》。

  15、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進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瓷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少數(shù)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tǒng)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chuàng)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俞文豹的《吹劍續(xù)錄》:“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二八女郎,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16、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文辭為蘇軾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風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17、李清照(1084~1155),南宋人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其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敞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18、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財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镀脐囎印殛愅x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19、姜夔(約1155~約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尤以詞著稱,其詞格律嚴密,詞風潔峻。清·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白石脫胎稼軒,變雄健為清則,變馳驟為疏宕。蓋二公皆極熱中,故氣味吻合。辛寬姜窄,寬故容藏,窄故斗硬!

  20、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戰(zhàn)復仇的壯志。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勤于創(chuàng)作,一生詩作頗豐,保存下來的就有9300多首。詩的題材極廣泛,內(nèi)容豐富,其中表現(xiàn)抗金報國的作品,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稱!妒緝骸贰妒辉滤娜诊L雨大作》《卜算子·詠梅》是流傳千古的名篇。

  21、豪放派·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其作品分別表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蘇軾、辛棄疾為主;代表作品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婉約派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寫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diào)或輕松活潑,或離愁別緒,或深沉幽怨;題材較狹窄,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間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約派的代表詞人有柳永、姜夔、李清照等;代表作品如柳永的《雨霖鈴》和姜夔的《揚州慢》。

  22、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宋代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政治家,“唐寧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嘉集》。

  23、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24、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5、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謚號“文”,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人,杰出政治家和文學家。在政治上他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詩歌勁清新。主要作品集有《臨川先生文集》。

  26、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卒謚文忠。的文學家、史學家,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為文以韓愈為宗,大力反對浮靡的詩文,倡導有內(nèi)容的古文。所作多議論世事,切中時弊,以文章負一代盛名,時人稱之為“文學泰斗”。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門下。

  27、“二十四史”:從《史記》開始到《明史》結束的被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28、歸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號震川,明代杰出的古文家。他的散文源于《史記》,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風格樸實,感情真摯,一反當時“文必秦漢”的理論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義風尚。著有《震川文集》。

  29、張溥(1602~1571年),字天如,明末文學家,江蘇太倉人。他自幼勤奮好學,所讀之書必親手抄錄,反復六七遍,因此取書房名為七錄齋。著有《七錄齋集》。

  30、姚鼐(1731~1815年),字姬傳,號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安徽桐城人。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著有《惜抱軒詩文集》,編有《古文辭類纂》。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師承方苞,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強調(diào)“義理、書卷、經(jīng)濟”,要求作品闡發(fā)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姚鼐是劉的*,他強調(diào)“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jù)”“辭章”為手段,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因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們稱他們?yōu)橥┏桥苫颉巴┏侨妗?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而姚鼐是其中影響大的人物之一。

  31、龔自珍(1792~1841年),字人,號定,清代仁和(現(xiàn)在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的思想家,是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的作品收集在《龔自珍全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