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高中生于憂患議論文800字#】寫作文,也許是有些孩子們比較頭疼的事,然而好的作文往往需要由心而發(fā),思維不停,筆尖不斷寫下的流暢文章,©無憂考網為大家提供《高中生于憂患議論文800字》,歡迎閱讀。
【篇一】
夜很靜,卻暗藏危機;海很藍,卻蘊含兇險;曼陀羅花很漂亮,卻滿含毒液……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他們的美麗,還要看到危險,這要求我們要有憂患意識。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一只青蛙丟在了一鍋沸水里,它很快就跳了出來,并沒有被燙傷?茖W家們又把青蛙放在適合它的清水中,再慢慢的給清水加熱。青蛙在清水中快樂的游弋,即使溫度慢慢的升高,它也沒有跳出來,而是繼續(xù)呆在水中,也許青蛙并沒有發(fā)現(xiàn),死亡正在悄悄的向它逼近。最后,青蛙被慢慢的燙死了。其實,慢慢加熱青蛙逃生的時間更充裕,但結果卻恰恰相反。是因為青蛙在開始適合的清水中安于現(xiàn)狀,缺少憂患,當水慢慢加熱也沒有逃生,最終丟了小命?茖W家將這種行為稱之為“青蛙效應”。
我國家電生產商——小天鵝公司。它之所以能夠持續(xù)發(fā)展,是他懂得居安思危。這個公司老板每天都要求員工唱兩首歌:一首是國歌、一首是國際歌。激勵員工向歌詞唱的那樣,每天一積極的態(tài)度、保持拼搏,讓每一個員工時刻保持著憂患意識。
還有一家公司用了更巧妙的辦法。由于發(fā)現(xiàn)有員工工作不積極,于是公司從國外引進我們一批機器人。并告知員工,如果有人效率不高的話,公司就用機器人替工。這樣一來,每個員工都有被代替的風險,這種憂患意識深深的刻在了他們腦海里,工作效率自然大大提高了。而那些機器人卻一直靜靜的躺在角落里,一直沒被開封過。
對于我們自己而言,有時遇到一個難題,一定會認真思考,往往會在思考中突破;相反,有時遇到一些簡單的題目,往往因為不認真思考而屢屢丟分,F(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在于有太多的意料之外;二理想和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是許多細節(jié)的完美連接。自己能輕易辦到的而不盡力,自己難以完成的有缺乏信心和勇氣。所以留下太多的遺憾。
不要認為寂靜就代表和平;不要以為漂亮就代表善良;不要以為簡單就可以不盡力而為。其實很多時候,心態(tài)是決定結果的重要因素。常存憂患意識,用理性的心態(tài)看待問題也是成功的關鍵。
【篇二】
涇溪石險流湍之處,操舟人如履薄冰,百倍警惕,故年復一年幾乎沒有人在這里翻船,然而水靜無險之處,卻因為麻痹大意,心不在焉,時時有船只傾覆的事故發(fā)生。悠悠萬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與死的關鍵始終是人的態(tài)度。
唐朝早期的政治家房玄齡,家境殷實,身處承平之時,但他卻能夠居安思危,看出隋朝滅亡的征兆,投靠李世民,為李唐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忙著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終生保持謙虛的作風,被譽為“一代良相”,位列“十八學士”之首。然而,他的兒子在極其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下卻不學無術,違背祖訓,不知進退,位高權重卻還得隴望蜀,陰謀發(fā)動宮廷政變,結果東窗事發(fā),身死人手。
同為一家,同仕一朝,父親在優(yōu)越的家世中自我砥礪,始終勤勉,做出了一番光耀后世的勛業(yè),可歌可頌;然而子孫在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中,卻不知謹慎,數(shù)典忘祖,因罪被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言不虛。
往事越千年,至理總不變,總有人在或憂患或安樂的環(huán)境中演繹一出悲喜劇。張國立乃當代娛樂圈中大腕級人士,他的家境本不好,但他通過自己的一番奮斗,成就了自己的事業(yè),可謂“生于憂患”的代表。他的兒子張默,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順著父親為自己鋪就的人脈關系路步入演藝圈,應該說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先是打人,后是吸毒,兩次被捕,陷入了窘境,還讓父親張國立無顏地在公眾面前致歉。張默在順境中本應該居安思危,本可以一帆風順,但他卻舍棄了正途,誤入了歧途,掉進了黑暗的深淵,丟失了光輝的明天。真希望他能夠“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明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收回放縱的心思,不再讓父輩痛心。
不管是歷史的忠告,還是現(xiàn)實的警示,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于蒼茫、滄桑之中,而真理卻可以如長河淘洗后留下的珍寶,愈積愈多,愈久愈厚,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正是這瑰麗的珍寶之一。正如孟子所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憂生樂死的道理不僅是說給眾生的,也是說給國家的,因為治世之道和修身之道在根本上是一回事,都易在憂患中有所警惕而存活,又易在安樂中有所麻痹而終結。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佳話,商紂當政設酒池肉林則讓人唾罵,勾踐滅吳臥薪嘗膽令后世敬佩,霸王封王驕傲大意使千古生憾……莫在艱難時喪氣,勿在安逸時驕氣,才能一世順氣。
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風高浪急,修身路、治世路時刻都應該以審慎的心態(tài)走著,這樣,不僅是“終歲”,就是萬世也能不聞傾覆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