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高一讀后感400字【五篇】#】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無憂考網(wǎng)為大家提供《高一讀后感400字【五篇】》,歡迎閱讀。
高一讀后感400字篇一
讀完了《中國神話故事》這本書,我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里有神女瑤姬化巫山、沉香救母、吳剛伐桂、泰山娘娘、等神話故事。其中,“老子出世”這個神話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子出世”講的是在春秋時期,鹿邑城東有個村莊,叫曲仁里。村前有條蜿蜒的賴鄉(xiāng)溝,溝水清凌凌,兩岸有許多李了樹。溝邊住一戶人家,這家有個閨女,芳齡十八。決定終身不嫁,侍奉爹娘。
有一天,她去賴鄉(xiāng)溝洗衣裳,忽然看見水面上漂著一枚模樣怪異的李子,她把李子撈起來,便吃了一口,這枚李子酸甜可口,好吃極了。她顧不上品味,幾口就吃完了。吃完李子,肚子難受起來,傳出了一個小孩的聲音,說是她的孩子,但現(xiàn)在不能出來,要等到東方的天長嚴實了,牽駱駝的人來了,才能出來。這閨女又等了十個月小孩還是那句話。最后,整整過了九九八十一個年頭,這閨女變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她實在不想等了,就騙孩子說:“孩子,快出來吧,天長嚴了,牽駱駝的來了,”結(jié)果,母親右脅流血不止,孩子知道媽媽騙了他。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每個人都不能撒謊,她騙了孩子,也等于欺騙了自己,生活不是那么簡單。李耳的出生是不是很不同,后來,人們把李耳稱為老子。
高一讀后感400字篇二
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正如她自己所說,是在兩寸象牙上細細的雕刻,它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說是作者作品中歡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xiàn)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沒有滂沱的氣勢,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但就是這種簡單,精致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奧斯汀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英國的鄉(xiāng)間度過的,也許就是周圍樸素,寧靜的氛圍孕育了她淡然的氣質(zhì)。并不能因為沒有豐富的經(jīng)歷,就對她的對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懷疑,讀過《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定會為她細膩,敏銳的情感所折服。在寫《傲慢與偏見》時,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難道這不是一種天賦么?她的確很少接觸"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這一切的存在就足夠。
高一讀后感400字篇三
《水滸》生動地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失敗的全過程,特別是通過寫眾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和反抗道路,鮮明地表現(xiàn)了“官逼民反”的主題。
梁山好漢們豪俠仗義,除暴安良,疾惡如仇等等性格特點使他們成為讀者心目中的英雄。
在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眼中,“造反”是大逆不道的,可是在《水滸》里可是截然不同的。
在一個黑暗的社會里,他們打者替天行道的旗號,走上了早飯的路上,“犯上作亂”,這恰好印證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
小說還把英雄好漢們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繪成一個“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理想社會。在這里,“相貌言語,南北東西雖個有別;性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無論是富豪將吏還是貧賤子弟,“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高低,表達了人們對平等與人人互愛的理想社會的向往。
但最終他們歸順朝廷,走向失敗,這有是多么讓人揪心啊!
高一讀后感400字篇四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叫《生命奇跡》,它我明白了,母愛是最深的、最廣闊的、最無價的。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位母親得了絕癥,為了不影響孩子參加高考,母親隱瞞了她的病情。但兒子高考落榜了,母親教育兒子,重新復讀了一年。當兒子的錄取通知書送來時,她喜極而泣,但她再沒有站起來。醫(yī)生說,她能堅持兩年,這是一個生命的奇跡。
文中的母親是多么的偉大,多么的頑強,多么的無私啊!她為了兒子能安心參加高考,沒把病情告訴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兒子;為了攢錢供兒子讀書,她拒絕接受醫(yī)生化療的建議,每天辛苦工作。這難道不是個偉大而頑強的母親嗎?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關于母愛的感人事件。一位母親在地震來臨時,她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了掉下來的磚瓦,卻保護了她自己的孩子。她在死之前,還強忍著疼痛,在手機里留了一條短信,放在孩子的懷里。當孩子救出來時,那母親已經(jīng)死了,而那條短信感動了在場所有人,感動了所有讀者,也感動了我。
母親總是那么的偉大,她們對我們是那么的無私,她們的事跡總是那么感人。母親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是一首永恒的贊歌!
母親為我做了這么多,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對待母親,孝敬母親!
高一讀后感400字篇五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文章,講了童年的魯迅與長媽媽之間發(fā)生的一些事。魯迅對長媽媽態(tài)度也是時常變化的。
長媽媽地位低下,不受關注,沒有一個人記住她的名字。但也渴望能被重視,哪怕只是一個孩子。她沒有文化,甚至可以說她很愚昧無知,種種行為也能看出她的粗俗。但她對生活有美好的愿望,是一種真誠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最美好的愿望——讓他,讓魯迅和所有人都有好運,一年到頭,順順利利。她對孩子的一種愛,也是從內(nèi)到外散發(fā)出來了。當所有人不理魯迅想買《山海經(jīng)》的這種小小愿望時,連《山海經(jīng)》名字都讀不準的長媽媽,卻把書遞到我的前面……這是一多好的人呀!雖然她愚昧,迷信,饒舌多事,粗俗,卻掩蓋不住她的愛孩子,她的善良與她的淳樸。
我想起來在我們身邊的一群人,他們因一些小事瞻前顧后,我們也常因他們的絮絮叨叨而心煩意亂。但當我們再想起他們的種種行為的時候,也許就品味到了濃濃的親情之愛。他們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時間也許不長,那么,就在現(xiàn)在牢牢記住他們的名字,并珍惜屬于我們與他們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