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 #大學生讀《君主論》有感三篇#】咀嚼書中的寧靜,體會其人生滋味。讀書,可以讓讀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書海中,找見自身的啟迪。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整理發(fā)布的“大學生讀《君主論》有感三篇”,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無憂考網(wǎng)!
大學生讀《君主論》有感篇一
《君主論》的成功在于它順利的在歐洲誕生,城邦林立,強敵環(huán)飼的佛羅倫薩給與了霸權理論得天獨厚的土壤。彼時的歐洲,有限的轄地造就了一大批村長國王和縣長國王,統(tǒng)治的本意變成了生存而不是享受。于是乎,卑鄙就成為了卑鄙者的通行證,無恥也成為了無恥者的座右銘,成王敗寇的差別就在于比別人再多無恥一點點。本書便給眾多的強盜頭子們提供了機會,也給人性中的陰暗面找到了一個貌似正當?shù)睦碚摶A。剩下的工作,便是歐洲強盜們?nèi)绾胃玫刿`行這套理論,印證這套理論,最后放之四海皆準。
馬基雅維利是個直率的功利主義者,直率的甚至有些可愛。老馬同志認為人之初本善或是本惡已無需爭論,他在書中一針見血:“因為關于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的、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比缓笏诌M一步指出:“對于一個君主來說,不僅不必具備各種美德,而且還要保留那些不會使自己亡國的惡行!彼俚难赞o鋒芒畢露,字里行間已經(jīng)具備了殺人的潛質(zhì)。東方和西方,一進一退之間,日后發(fā)展的道路便清晰了起來。所以,并不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而實在是我們純真的眼里融不進沙子,風沙一來唯有放棄抵抗而已。
五百年過去了,《君主論》卻并沒有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中,它就像一把利刃,隨時戳穿著政治主宰和商業(yè)寡頭們的種種謊言。馬基雅維利隨時在提醒我們:強者與道德無關,強者與宗教無關,強者只與自己有關。關于我們通常認為的各種美德,老馬有如下一段描述:“當遵守信義對自己不利或原來使自己作出諾言的理由不復存在時,一位英明的君主絕不能夠、也不應當遵守信義。但君主又必須深知怎樣掩飾這種獸性,并須做一個偉大的偽裝者和假好人,要顯得具備一切優(yōu)良品質(zhì)。因為群氓總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結(jié)果所吸引,面這個世界里盡是群氓!崩像R看透了。世界越來越小,競爭卻愈加激烈。無論是戰(zhàn)爭社會還是商業(yè)社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說法顛撲不破。1998年金融危機,偽善的西方政客和資本家們聯(lián)手吹大了東南亞的經(jīng)濟泡沫,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天堂和地獄竟僅一紙之隔,第三世界的“群氓”們被狠狠的欺騙和拋棄。如今,次貸危機的影響又席卷而來,馬基雅維利的徒子徒孫們多少年前開始的游說收到了效果,他們表里不一,大發(fā)其財,其苦果卻要由全世界的人來承擔。戰(zhàn)爭沒有一天停止過,掠奪也沒有一天消失過,君主們卻悄悄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他們被上文明的衣衫,行使文明的欺騙。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相同的結(jié)局絕不會再次上演。得益于國人眼界的不斷拓展,知識層面的持續(xù)擴大,我們在今天能夠看到《君主論》這樣一本影響了后世眾多政治家、企業(yè)家、帝王和流氓的著作,也看到了輝煌成就之前的齷齪手段,了解了他們一襲晚禮服下面的滿身膿瘡。洋務運動時期,朝中的大佬們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在商業(yè)競爭極端激烈的今天,我們更應當利用他們的思想,完成自己的崛起。
《君主論》這本書描述的是君主應該怎樣進行統(tǒng)治和維持,認為軍隊是一切國家的主要基礎,君主要擁有自己的軍隊,并應靠殘暴和訛詐取勝。認為君王在統(tǒng)治之時要以實力原則,不擇手段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同時要效法狐貍與獅子,有狐貍的狡猾,獅子的勇猛。
大學生讀《君主論》有感篇二
一個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個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馬基雅維利心中,殘酷從某種角度來說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過分仁慈,坐視發(fā)生混亂,兇殺,劫掠隨之而起的人說來,是仁慈得多了,因為后者總是使整個社會受到順還,而君主執(zhí)行刑罰不過損害個別人罷了”。對于馬基雅維利的這個觀點,我不敢茍同。我覺得他說對于有罪的人要嚴厲殘酷的打擊,這點本身沒有錯,姑息養(yǎng)*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墒侨绻鞅旧硎腔栌沟模J為有罪的人恰是無罪的,那么作為一個殘酷的君主肯定就會濫殺無辜,人民也會人心惶惶,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怎么可能會穩(wěn)定呢?所以說殘酷的君主未必如馬基雅維利認為的那樣能給人們帶去更大程度上的穩(wěn)定。
君主是受人愛戴好呢還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說兩者只能擇其一的話,我和馬基雅維利的選擇是不一樣的,他認為被人敬畏好。為什么呢?我想他是這樣想的,如果有人威脅讓我去打我的老師,不去的話就會對我拳打腳踢,那我肯定會按他的威脅做,因為冒犯一個我愛戴的人比忤逆一個我敬畏的人簡單多了。那么依次類推,人民反抗一個他們愛戴的君主比反抗一個他們敬畏的君主要簡單多了,道理是對的,可是如果人民愛戴一個君主的話,人們?yōu)槭裁催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個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統(tǒng)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證的話,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們愛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沒想過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穩(wěn)了;人們雖敬畏秦二世,可最終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萬世就可憐的終結(jié)于二了。
有人把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提到的一些觀點稱為馬基雅維利主義,之后馬基雅維利主義就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強權至上主義的代名詞。我雖然對馬基雅維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贊同,但我還是認為做君主畢竟不是做一般的人,還是需要一些像馬基雅維利說的吝嗇,狠毒的品質(zhì)去管理國家和人民的。
君主應該成為一個殘酷的人還是仁慈的人?當有人阻礙甚至威脅到君主的統(tǒng)治時,就應該狠下心來抓住時機將對手鏟除,能短時間內(nèi)一次性消滅干凈,而不是長時間的一個接著一個的消滅,不然社會長時間被白色恐怖所籠罩,無法正常生產(chǎn)生活,阻礙國家發(fā)展不說,群眾也很可能造反。而短時間殘酷,在人們心目中一時間會產(chǎn)生巨大的震撼甚至恐懼,但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財產(chǎn)和生命安全,其他不太相關的少數(shù)人的生命財產(chǎn)的喪失,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會淡忘。所以很長痛不如短痛。
君主是受人愛戴好呢還是被人敬畏好呢?別忘了李世民的仁政的基礎也是建立在軍隊上的,李家的天下是軍隊打下來的,唐朝之所以滅亡離不開對軍隊控制權的喪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群眾的力量團結(jié)起來是無比強大的,甚至強大的軍隊也無法與之抗衡,但君主不能像控制軍隊一樣管制人民,但他能通過軍隊,法律,刑法等使人們產(chǎn)生敬畏,但又不至于引起人們的憎恨,產(chǎn)生反抗的情緒,從而維持統(tǒng)治。馬氏說過受人愛戴是建立在他人的意志上的,而被人敬畏則建立在君主自己的意志上,這便是關鍵所在。
大學生讀《君主論》有感篇三
首先談談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這本書給我?guī)淼氖侨碌囊环N感覺,它就好象是教我如何去做一個高深莫測的“壞人”——一個有領導魅力的管理者。因此,我被其深深地吸引了。
在西方政治思想,從柏拉圖開始,政治家都是在人性善論的基礎上闡述他們的政治思想的,認為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同樣,馬基雅維利繼承了西方人本的政治思想,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問題,首要前提便是對人自身的肯定。這不禁讓我反思我們國家主權高于人權的言論,國家不應該是以人民為主體嗎?要把人民立足于世界范圍內(nèi),人民不僅僅是國家的人民更是世界的人民,我認為人權應該高于主權。而本書中的作者也強調(diào)人的作用,反對宿命論的消極世界觀!霸S多人認為人類智慧是不能改變命運的,對此他們沒有必要費心勞神地干事業(yè),只能聽天由命、隨波逐流。但是人類的主觀意志并非完全不頂用。其實命運主宰著我們一半的活動,而我們另一半的活動是由我們自己支配的”“命運就像一個女人,想要征服他就應該痛打她,將她擊翻在地”。
可見,馬基雅維利并不否認命運(規(guī)律)的作用,看到了客觀規(guī)律與外在條件對社會和人生的制約作用,但他更強調(diào)人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他認為對待機遇也是如此,“機會使選擇的形式有了內(nèi)容。沒有機會,他們的意志力就沒有用武之地;而沒有意志力,機會只有徒然溜走”“所以,機會成就了這些人的偉業(yè),而卓越的才干使他們得以洞察機會,并利用這些機會,使祖國日益昌隆”。馬基雅維利十分清楚機遇與人自身能力的關系,強調(diào)兩者的結(jié)合。這在當時是絕對的人文主義思想,至今也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馬基雅維利堅持人性本惡的主張,他是在人性惡的基礎上闡述他的政治思想的,這與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的說法如出一轍,但不同于荀子勸解人們要學習,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他是從不同的角度說了解決方法,他說道:“誰促使他人強大,誰就自取滅亡,因為這種強大是他運用才智或訴諸武力促成的,而強大了的人們都會對這兩者心懷猜忌”,而為了凌駕與民眾之上而來統(tǒng)治民眾,君主必須是一頭狐貍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
那么,人性到底善還是惡呢?貌似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古今中外思想家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思想主張。中國儒家思想主張“人之初,性本善”,從而把道德教化作為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政治也就和倫理不可分了;而西方基督教認為人人都有“原罪“,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所以必須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來分權制衡。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再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沒有一絲惡念,而再邪惡的人心靈深處也不可能沒有一處柔軟的地方。也許善惡是統(tǒng)一于人當中的吧,善中有惡,惡中有善,無法分離。他對與人性的假設,就現(xiàn)在管理學的角度來說,是符合y理論的。馬基雅維利認為,人類天生都是自私自利,見利忘義的,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私的欲望,都是無一例外地受利益的驅(qū)使,毫無社會道德而言。人可以忍辱而事殺父之仇人,卻不能不切齒于侵奪他財產(chǎn)的人。因此在馬氏看來,人都是狡猾虛偽的,人民服從君主是出于萬不得已,遇到可能,他們就會掉頭去反抗。假如人民可能自擇,他們必然隨其本性,惟惡是從。因此,君主統(tǒng)治與其用愛不如用威。
古今中外有許多手腕強硬的人物都是十分推崇《君主論》中的觀點的,其中有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領袖克倫威爾、德國統(tǒng)一的名相卑斯麥、法國皇帝拿破侖還有*和莫索里尼等等。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被稱為暴君而且自己最后也沒能逃脫被歷史拋棄的命運,他們可能也是沒有完全按照馬基雅維利的思想去執(zhí)行。雖然他說到君主需要像獅子一樣迅猛也要想狐貍那樣狡猾,兩者缺一不可。但是他又說到,不擇手段的人是不能被列位偉大人物的行列之中的。君主需要做一個偽君子和大騙子,但要注意的是要在表面上做到一些所應該有的良好品行,在關鍵的時刻需要他們對道德的犧牲。我想這是符合哲學辯證的觀點的。中國歷強大的國家和厲害的君主也不乏這樣的任務,曹操殺無辜的糧草官、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都是如此。
同樣,馬基雅維利也同樣重視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也是他的論調(diào)。他強調(diào),就君主自身來說,一個被貴族所支持和推選的君主遠沒有一個受人民支持的君主來的安全可靠;一定不能讓人民憎恨,否則再多的堡壘都是沒用的。馬克思說過,16世紀以來,許多思想家“都已經(jīng)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他們是從理性和經(jīng)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國家的自然規(guī)律”。馬基雅維利是最早這樣做的思想家,他使“政治的理論觀念擺脫了道德,也擺脫了神學”。正因為如此,馬基雅維利與古代、中世紀的政治觀念劃清了界限,成為近代政治學的奠基人。
散亂的意大利各城邦統(tǒng)一之后顯然不如其分裂時更有名,燦爛的文化藝術成就和多元的思想理論將文藝復興時期打扮得如同教皇綴滿寶石的權杖。這是一柄舉世無雙的權杖,它將整個歐洲帶上了一條新的朝圣之路,并成為了整個地球的主宰。然而,如同最美好的寶物并不屬于最勇敢的騎士,只屬于最貪婪的欲望一樣,歐洲主宰們的助推器正是赤**的搶奪,殘酷的鎮(zhèn)壓和無情的競爭。
迥異于歐洲,中國在儒家文化千年的洗禮下已被磨去了野蠻的棱角,中正、敦厚、平和的我們面向遠古,排斥未來。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貫穿著中國王者的教育,“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理論占據(jù)著他們的執(zhí)政思想。過去,我們憑借文化和思想統(tǒng)治世界,萬邦來儀卻都心懷叵測;胸懷萬里卻閉關鎖國。奴化自己和奴化別人這兩種思維方式在后來的18、19世紀產(chǎn)生了碰撞,侵略者們剛剛亮出了鋼牙,我們就已經(jīng)略顯悲壯的繳械投降。馬基雅維利獲得了完勝,他的著述改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