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一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內(nèi)容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上課傾聽的能力,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以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上課伊始,我神秘地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猜?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想!崩蠋熣f出了謎語,學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進入課題。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我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并要求學生仔細聽。a、老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cè)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nèi)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nèi)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jié)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jié)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quán)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二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jié)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jié)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范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jù)鯉魚、烏龜?shù)闹更c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么話?他為什么說:“你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jié)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3.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三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我用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以識字為主,我想低年級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們學懂課文內(nèi)容很難,于是,先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然后再學習課文也許要容易些。識字是關鍵,學文是重點。在字詞教學時,我提前布置了預習,課堂上孩子們大膽的走上講臺自己講生字,詞語。效果較好。
在學習課文時,我具體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給學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視頻,再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知道小蝌蚪的樣子。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征,并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2、我注意了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的事實,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導他們小結(jié)出學習方法,然后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習中,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這樣又培養(yǎng)了他們團結(jié)協(xié)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準備了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4、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我讓孩子們來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吧!
4.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四
《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后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后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展開了。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么找的?結(jié)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征,并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在初學文本時,當學生通過第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后,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于是我拋出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fā)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jié)合,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5.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五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本課的學習,激發(fā)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說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的還可以。接下來我再以提問的形式追問,“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們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們被問著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于在上課過程中出現(xiàn)的突發(fā)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diào)動起來,整節(jié)課上的氣氛比較悶?偠灾,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