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內容: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產品大量涌進中國,使沿海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紛紛失去生計。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壓榨剝削,農民起義風氣云涌。洪秀全將西方的基督教與中國民間的宗教結合創(chuàng)立了“拜上帝會”組織,從1851年初洪秀全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運動,揭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國運動,經歷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并頒布了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天京變亂”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1859年為了振興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成為太平天國運動后期的革命綱領。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勢,不久天京陷落,中國歷這場規(guī)?涨暗霓r民起義,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下失敗了。雖然失敗但意義深遠。本節(jié)課即介紹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過程、綱領、意義及教訓。
一、課標要求: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洪秀全創(chuàng)立和宣傳拜上帝教;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太平軍勝利進軍和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太平軍的北伐、西征、東征和軍事上的全盛;天京政變的原因、經過、和影響;太平天國領導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國失敗的標志、原因和歷史意義。通過引導學生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的得失。
(2)組織學生討論《天朝田畝制度》并作出評價。
(3)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的分析,使學生感受其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行為標準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2)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領導集團內部的斗爭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氣大傷,從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三、教學過程:
(一)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為高一新授課,學生對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識梳理和本節(jié)課的框架結構的構建,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歷史考試說明,確定本課突破的教學重點是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著力解決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當?shù)倪x擇切入點,突破難點,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特別是對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分析,理論難度較大,若能以通俗的語言使學生接受,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站在理論高度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為以后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
(二)教具準備 多媒體
(三)教學流程
1.新課導入
復習提問 導入本課
【問】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性質有何影響?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革命任務和革命的性質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任務是反侵略反封建。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問】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揭開序幕的是什么運動?為什么?
【答】是太平天國運動。因為這場運動擔負著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
【總結過度】對,盡管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領導的起義,但是它興起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歷史賦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揭開序幕。這節(jié)課我們去深入學習了解太平天國運動。
2.目標導航
用CAT課件演示下表: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層次――“了解――理解――體會”,教師簡要說明本課教學目標三個層次的具體指向。
了解 |
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的原因及過程。 |
理解 |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與局限性。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評價。 |
體會 |
.農民階級在社會危機不斷加深中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 |
3.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快速閱讀,首先從宏觀上對課本有個大致了解,并構建知識結構,再提煉要點,快速記住主要歷史事件。在學生快速閱讀和記憶的基礎上,用談話方式解決并用課件演示出問題及答案要點。
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腐敗的封建統(tǒng)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
主觀原因: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推動
【設問】:有人說 “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zhàn)爭炮聲的回聲,如何理解?”
【答】:鴉片戰(zhàn)爭后,一方面,外國產品大量涌進中國,使沿海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紛紛失去生計。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壓榨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西方基督教傳到中國洪秀全深受影響,創(chuàng)立了拜上帝教。
【探究】: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和特點是什么呢?拜上帝教與基督教之間的關系?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指出:目的是*清朝統(tǒng)治。
特點: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的結合起來。
關系:是一種改造和利用的關系,它根本不同于基督教,它是農民起義的工具。
說明: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論表達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平等的思想,是洪秀全號召人民群眾參加反清斗爭的理論武器。但它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不是科學的革命理論,不可能引導農民革命走向成功。體現(xiàn)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二、太平天國運動過程
1.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
引導學生看“太平天國形勢圖”,教師并給予適當?shù)慕庾x:要求準確記住金田(起義地點)、永安(初步建立政權)、天京(正式建立政權)的位置;掌握拜上帝教活動的地區(qū)和太平天國主要活動地區(qū)。
【討論】太平天國運動沒有*清政府就急于定都天京是否正確?
要點:肯定說:南京是江南重鎮(zhèn),六朝古都,南京附近的東南一帶,又是中國富庶的地區(qū),是清朝財政收入重要的來源地。因此,定都天京無論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給清朝封建統(tǒng)治勢力是一個沉重打擊,對各地人民反清起義是一個極大鼓舞和推動。同時,有了比較穩(wěn)定的后方,避免了以往農民戰(zhàn)爭中常見的流寇主義現(xiàn)象。
否定說:過早建都,助長了起義隊伍內部封建等級思想、保守思想、享樂思想的滋長,為后來天京變亂埋下了禍根;匆忙建都,同時進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導致北伐失敗,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終陷入被動并很快失敗。
2.太平天國運動軍事上的全盛
【設問】:定都天京后所面臨軍事形勢怎樣?為此洪秀全、楊秀清采取那些軍事措施?結果如何?
【答】形勢: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清軍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營以圍困天京。
措施:為了鞏固政權,*清朝統(tǒng)治,太平軍又進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
結果:①北伐軍進行了兩年浴血奮戰(zhàn),終未取得成功,后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在北方的統(tǒng)治。
②西征的勝利,使太平天國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區(qū),為太平天國的發(fā)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據(jù)地和物質基礎。
③天京突圍的戰(zhàn)斗,打垮了威脅天京的清江北、江南大營,從而鞏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
用多媒體投放圖表(一)讓學生填表
投放圖表(一)
措 施 |
目 的 |
時 間 |
將 領 |
意 義 |
北 伐 |
|
|
|
|
西 征 |
|
|
|
|
東 征 |
|
|
|
|
【過度】俗話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在1856年太平天國進入軍事全盛的時候,一場大規(guī)模的內亂即將來臨,這就是天京內訌,使太平天國運動的由勝轉衰。
3.太平天國運動的轉折和失敗
(1)天京變亂——由勝而衰的轉折點(1856年)
①.原因: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的領導人革命進取心逐漸減退,腐朽思想開始滋生。
(教師簡述并投影)在天京,諸王模仿封建統(tǒng)治者大興土木、建筑王宮!纪队埃骸短焱醺、《太平天國天王府石舫》〗從《天王府》畫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嚴和等級的森嚴;從《太平天國天王府石舫》畫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樂生活。各王還通過家族、部下等關系結成派系集團,分別控制軍隊、爭權奪勢,分裂的危機愈演愈烈。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的斗爭,終于在1856年秋演化為一場大變亂)
②天京變亂的經過:
(教師簡述天京變亂的經過,讓學生簡單了解,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
③天京變亂的影響: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戰(zhàn)略進攻走向戰(zhàn)略防御的轉折點。
【過度】(教師簡單的陳述并用多媒體投出)經過這場變亂,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出現(xiàn)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面。敵人得到了喘息之機,重建江北、江南大營,再次圍困天京,太平天國的軍事斗爭開始轉入防御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英王、忠王、干王,指揮軍事防御A.再破江北大營 , B.三河鎮(zhèn)大捷 C.再破江南大營D.李秀成;東征蘇南與進攻上海 E.安慶陷落與陳玉成就義。1864年天京失守,標志著天平天國的失敗.
(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①標志:1864年天京陷落
②原因:主觀: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經濟上,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
思想上,不能用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組織上,難形成統(tǒng)一堅強的領導核心
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鎮(zhèn)壓
③教訓: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投影圖表(二)
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突圍――天京事變――天京陷落
↓ ↓ ↓ ↓ ↓ ↓ ↓
興起 ↓ 發(fā)展 ↓ 全盛 轉折 失敗
↑ ↓ ↗↖ ↓ ↑ ↑ ↑
建國號 初步建立政權正式建立政權 鞏固政權 元氣大傷 政權覆亡
三、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前期)與《資政新篇》(后期)
1.《天朝田畝制度》(1853)
(1)根源:【設問】天朝田畝制度產生的根源是什么?
根源:鴉片戰(zhàn)爭后,人民受雙重壓迫,土地高度集中,是產生的社會根源;明末農民起義已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是產生的歷史根源;農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自身局限是其階級根源;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是根本因素。
(2)內容:
【設問】:《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答】以土地問題為核心。(從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國的土地制度,但實際上它不僅涉及土地問題,同時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等各個方面的社會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因為以土地問題為核心,所以稱為《天朝田畝制度》。)
【過度】那我們來看看它是怎樣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的,均分配土地的原則和分配方式又是怎樣的。
① 土地分配問題:
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方式:以戶為單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
【探究】這里“天下田”是誰的?反映了農民階級的什么要求?從中得到的認識是什么?
【答】“天下田”:包括地主階級的土地拿來收歸公有,分給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數(shù)人口的農民來耕種。
要求:反映了農民階級要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擺脫封建剝削,獲得土地的迫切要求。
認識:像《天朝田畝制度》這樣,把農民的斗爭目標提出的如此明確,這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他把農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天朝田畝制度》具有鮮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過渡】:(教師簡述)《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據(jù)人口,不論男女,以戶為單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據(jù)地力,把好壞田搭配著分;三是依據(jù)豐荒情況,由荒處遷豐處以賑濟荒處;四是依據(jù)年齡,凡十六歲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歲以下就減半。如此細致的規(guī)定,真可謂是“平均了”。太平天國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還平均分配產品。
②產品分配問題: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
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
③目標: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
【過渡】:通過這些詳盡而細致的規(guī)定,太平天國設計的理想藍圖,能否實現(xiàn)呢?
(3)評價:
【設問】:請同學們從《天朝田畝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則和方法入手,并結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來思考這一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其中兩組討論原則,兩組討論方法,兩組討論環(huán)境條件)
教法探討:可以設計幾個小問題,采取層層剝筍的辦法,由淺入深、由表入里,循循善誘,使學生學會使用辨證唯物主義方法評價歷史現(xiàn)象。
問題一:在封建社會基本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大特征是?(土地是私有財產,地主占有廣大土地)
問題二:《天朝田畝制度》在土地分配方面提出的主張對該制度有何影響?(主張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農民階級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它的積極意義在于?(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
問題三:中國歷所爆發(fā)的農民起義舉不勝舉,與以往歷次農民起義所提出的口號相比,《天朝田畝制度》意義在于?(是幾千年農民反封思想結晶;是農民階級所能提出的完整的反封建綱領。也是使太平天國運動成為中國歷代農民戰(zhàn)爭高峰的重要標志之一)
【過渡】:從這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天朝田畝制度》具有鮮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⑴進步性——革命性:是幾千年農民反封思想結晶;是農民階級所能提出的完整的反封建綱領。也是使太平天國運動成為中國歷代農民戰(zhàn)爭高峰的重要標志之一
問題四:《天朝田畝制度》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它是否代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方向?
問題五:《天朝田畝制度》中關于勞動產品的分配采取何種方式?(絕對平均主義)它是否能夠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能)為什么?(超越了人民的覺悟)
⑵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絕對平均主義。(階級局限性)農民是小生產者,他們要實現(xiàn)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小生產決定了他們的覺悟是自私的,平均主義滿足了他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從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分配原則,又超越了他們的覺悟,無法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是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空想。
【過渡】:我們從進步性與局限性兩個方面分析《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作用,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因素,這一方案并未得以真正實施。天京變亂后,由于國勢日衰,洪仁玕提出改革內政、整頓朝綱的方案《資政新篇》。
2.《資政新篇》(1859)
【設問】:《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內容包括那些方面?
(1)、背景:天京變亂,國勢大衰,為重振朝綱,提出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系統(tǒng)的新方案。
(2)、內容:①政治:提倡建立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突破了封建專制政體)
②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從根本上瓦解自然經濟,否定重農抑商政策)
③文教:文教上提倡新式學校和文明生活方式
④外交: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
【設問】為什么《資政新篇》沒有真正實行?
【答】缺乏實現(xiàn)這一政綱的社會條件(經濟發(fā)展、先進階級)這是根本原因,且戰(zhàn)爭環(huán)境也不具備實行這一革新的客觀條件,因此未能真正實行。(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3)評價:
(教師要求學生把《資政新篇》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下分析它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進步性:這一方案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教師點明洪仁玕不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也不代表農民階級)早提出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順應了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方向。
局限性:它不是農民斗爭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當時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因而未能在農民群眾中引起廣泛影響;中國缺乏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社會基礎,加之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也不具備實施的客觀條件,所以根本沒有實行。
(4)比較《資政新篇》與《天朝田畝制度》
第一,二者在社會經濟方面的主張是互相矛盾的!短斐锂制度》要求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資政新篇》主張學習西方,發(fā)展工商業(yè)和資本主義,實際上主張發(fā)展私有制。
第二,提出的背景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在定都天京后不久,太平天國處于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在天京變亂后,處于衰弱時期。
第三,群眾基礎不同!短斐锂制度》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不是農民實踐的產物,而是洪仁玕接觸西方文化后的設想,不具備實施的社會條件。
第四,作用不同!短斐锂制度》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的蓬勃發(fā)展;《資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未能付諸實行。
從上面的比較可看出,二者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資政新篇”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理想,比起“天朝田畝制度”的平均主義理想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反映太平天國運動由傳統(tǒng)意識向近代觀念轉變的軌跡。
四、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狠狠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它的失敗,說明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缺乏科學理論武器的指導,承擔不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探究】: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所以與以往歷次農民戰(zhàn)爭相比較,呈現(xiàn)出怎樣的新的時代特征。
【答】。
(1)反封建的同時反侵略,從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質。
(2)一些領導入主張學習西方,向西方尋找真理。從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教,到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都受到西方影響。
(3)制定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國農民戰(zhàn)爭的高峰
(4)被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鎮(zhèn)壓而失敗。
(5)作為“亞洲革命風暴”的組成部分,太平天國還同其他國家人民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
4.探討作業(yè)
學術界對太平天國及其領導人洪秀全的評價,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意見認為,太平天國是一場反封建反侵略、推動歷史前進的愛國運動,洪秀全作為正面人物和農民革命家應予以肯定;另一種意見全面否定太平天國運動,認為洪秀全是一個“災星”、“邪教主”、“暴君”。那么,實際情況是怎樣呢?洪秀全在歷究竟起過什么作用?
【思路】對于前一種觀點教材中多有介紹;對于后一種觀點,需要查找一些資料來加以解釋。對洪秀全的錯誤,我們應當正視,但要從當時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苛求于前人。神化洪秀全固然是不對的,但鬼化洪秀全更加荒唐。因為那種把他貶斥為“邪教主”、“魔鬼”來全面否定太平天國運動的觀點,既違背了歷史的真實,也背棄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洪秀全偉大的農民革命領袖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