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全章概述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以及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一項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國政府依法管理宗教問題的原則。
本章可分為3個框題
一、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我國的宗教政策
新課程學習
7.1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
2、理解我國新型的民族關系,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及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22、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原則,堅持了從實際出發(fā),適合我國國情。讓學生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
23、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歷史、地理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尊重不同民族風俗習慣,與不同民族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及相互關系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聯(lián)系有關歷史地理知識和實例,讓學生感悟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理解理解我國新型的民族關系及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經常從報刊、電視中看到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因民族問題引發(fā)的沖突,甚至戰(zhàn)爭,導致社會混亂、人民流離失所,不得安生。這說明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對于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更應該重視民族問題。
(二)進行新課
十一、 雪域高原的歷史性跨越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4頁材料,并思考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新中國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國家和各族人民的幫助下,西藏實現(xiàn)了歷史性跨越。
這表明,我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偉大祖國的燦爛文明,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尊嚴,在正確的民族原則和民族政策指導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二、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5頁內容,思考我國的民族狀況、民族關系是怎么樣的?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1、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任何國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組成的。我國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其他55個民族,由于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我國所有民族統(tǒng)稱為中華民族。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
2、我國民族關系的根本性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民族陸續(xù)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我國的民族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但由于歷史形成和遺留下來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等發(fā)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卻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6-77頁內容,思考我國新型民族關系是怎么樣形成的?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首先是因為我國實行了正確地民族原則
3、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1)民族平等
含義: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平等的履行應盡的義務。
依據: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國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fā)展程度上的區(qū)別,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各族人民都為祖國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是國家的主人。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6頁圖表,思考圖表內容說明什么?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權利
堅持民族平等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首要原則。為體現(xiàn)這一原則的要求,歷屆全國人大都有少數民族代表參加,少數民族代表占代表總數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
(2)民族團結
含義: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團結局面。
重要性: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
(3)各民族共同繁榮
含義: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榮是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是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根本原則。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7頁“相關鏈接”,思考材料說明什么?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說明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積極實施西部開發(fā)戰(zhàn)略,促進了民族經濟發(fā)展,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
(4)民族原則之間的關系
三者互相聯(lián)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實現(xiàn)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fā)展,是實現(xiàn)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二、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8頁內容,思考分析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鞏固、發(fā)展這種民族關系?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1、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建立的原因
(1)國家性質決定: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這是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前提條件。
(2)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處理民族關系。
(3)我國憲法和法律為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4)團結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代代傳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2、如何鞏固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1)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揚團結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同各種危害民族關系思想和行為作斗爭。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內容主要講述了我國的民族狀況、社會主義新型的民族關系,以及我國政府處理民族問題基本原則。要從中體會處理好民族問題的重要性和意義。
(四)實例探究
[例1] 在我國,講力量和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績;講困難和挫折,是56個民族共同的困難和挫折;講前途和未來,是56個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來。這段話表明了我國各民族 ( )
①有著共同的歷史命運 ② 不存在利益差別 ③ 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 ④ 加強團結是實現(xiàn)共同繁榮的前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加快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促進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從根本上說是為了 ( )
V. 維護民族團結 B. 實現(xiàn)民族平等 C. 維護國家統(tǒng)一 D. 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答案:D
[例3] 下列關于民族三原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民族平等是實現(xiàn)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B. 民族平等是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C. 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障
D.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答案 B
[例4]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我國產生民族問題的根源已經消失
B. 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權利平等
C. 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
D.各民族實現(xiàn)了共同繁榮
答案:C
★課余作業(yè)
分組討論我國各民族在共同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祖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文化事業(yè)等方面的作用,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形成原因及意義。
7.2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明確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含義,了解自治機關和自治權。
3、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顯著優(yōu)越性。
(二)能力目標
24、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堅持了從實際出發(fā),適合我國國情。讓學生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
25、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歷史、地理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育學生理解并擁護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進而承擔起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的歷史責任。
★教學重點、難點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聯(lián)系有關實例,讓學生感悟、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顯著優(yōu)越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我們知道,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在處理民族問題上,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這一民族關系的形成,與我國實行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開的,下面就學習我國的民族制度問題。
(二)進行新課
十二、 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9頁,思考幾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從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可以看出,我國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權益,對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有重要意義。
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內容,聯(lián)系有關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實例,思考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和內容是什么?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言
1、含義:是指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與自治機關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
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我國自治機關在行使一般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3、自治權是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zhí)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80頁圖表,看看自治機關有哪些自治權?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言
教師總結:我國憲法和民族區(qū)域自治法賦予自治機關的自治權,范圍、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權、變通執(zhí)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等。
4、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必然性
這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xiàn)實情況決定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 “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關系。使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81-82頁內容,思考討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在哪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言
1、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全
民族區(qū)域自治以領土完整、國家統(tǒng)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集中統(tǒng)一領導與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感情結合起來,自覺擔負起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保衛(wèi)邊疆的光榮職責。
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權利。自主管理本地內部事務,滿足了少數民族人民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個或幾個少數民族為主體,同時包括當地居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間聯(lián)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歷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
4、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自治機關能夠結合本民族、本地區(qū)特點,把少數民族的特殊利益與國家的整體利益協(xié)調起來,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和優(yōu)勢,調動各族人民參加國家建設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學習了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通過學習深刻領會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適合我國國情,對于維護和實現(xiàn)民族地區(qū)人民的權益,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等,有重要意義。
(四)實例探究
[例1]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 ( )
W. 堅持黨的領導 B. 設立自治機關
C. 堅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權
答案:D
[例2] 我國民族自治機關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
① 人民代表大會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檢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 2004年是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頒布實施20周年,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于有利于 ( )
① 維護國家統(tǒng)一 ② 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權利 ③ 促進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展 ④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課余作業(yè)
分析討論我國為什么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7.3 我國的宗教政策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二)能力目標
26、 領會我國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讓學生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
27、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歷史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確宗教信仰自由時憲法賦予公民基本權利,是保護和尊重人權的表現(xiàn),堅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宗教,弘揚科學,樹立科學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的宗教政策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聯(lián)系有關實例,讓學生感悟、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的正確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多宗教國家。我國信仰宗教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雖然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因此,正確處理宗教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進行新課
十三、 我國宗教具有愛國主義傳統(tǒng)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3頁內容,思考兩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教材用三個鏡頭展示了我國的宗教現(xiàn)狀。我國各種宗教千百年以來和睦相處,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們雖然有消極的一面,也有愛國的傳統(tǒng),都倡導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也為增進國際宗教交流,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二、全面正確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3頁“相關鏈接”內容,思考宗教的產生、與消亡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xiàn)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有它自身的發(fā)生、發(fā)展、消亡過程。我國現(xiàn)階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還沒有消失,宗教還將長期存在。這種現(xiàn)狀決定了我們還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義: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xiàn)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xiàn)在不信教的自由。
(2)實質: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質是使宗教信仰問題成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
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薄叭魏螄覚C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边@說明,公民不論信教不信教,也不論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誰也不得強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兩個方面: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項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我國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xiàn)。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4頁“專家點評”內容,思考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說明在宗教問題上要堅持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宗教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損害國家、社會的利益,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2、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1)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指政府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簡單講就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打擊犯罪、抵制滲透?梢,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與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對立的,而是為了更好的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4頁“專家點評”內容,思考宗教與邪教的區(qū)別。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號,神話首要分子,宣傳迷信邪說,蒙騙群眾,非法聚斂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邪惡勢力。其本質是*、反社會、反科學的。
3、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我國憲法規(guī)定:“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我國的宗教事務。長期以來,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和破壞活動,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我國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
4、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呢?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權力,維護民族團結。因此,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含義: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fā)展和祖國統(tǒng)一多做貢獻。
(2)原因:是社會主義社會對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國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都是國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團體是聯(lián)系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宗教界成為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教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
二、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宗教
1、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簡單的用行政力量去消滅或發(fā)展宗教,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處理宗教問題。
(2)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民主權利,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強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團結,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2、弘揚科學精神
我國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加強對人民群眾的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會根源何認識根源,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創(chuàng)造宗教消亡的條件,這是解決在教問題的根本途徑。
3、中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未來的建設者,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主義以及現(xiàn)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世界觀,承擔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歷史使命。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主要了解了我國的宗教狀況,認識了我國政府在宗教問題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場觀點。通過學習,要明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處理宗教問題。我們應該加強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逐步創(chuàng)造宗教消亡的條件。
(四)實例探究
[例1]下列對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確的是 ( )
X.宗教信仰自由是對信教者而言的
Y. 國家保護一切宗教活動
C. 到各種場所宣傳宗教教義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棄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眾愛黨、愛國、愛教結合起來 ③ 宗教活動要遵守憲法和法律 ④ 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國實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 ② 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保證 ③ 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 ④ 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揚科學精神的意義是 ( )
① 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② 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 ③ 有利于樹立科學世界觀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課余作業(yè)
分組討論、綜合分析我國為什么要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全章概述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以及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一項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國政府依法管理宗教問題的原則。
本章可分為3個框題
一、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我國的宗教政策
新課程學習
7.1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
2、理解我國新型的民族關系,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及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22、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原則,堅持了從實際出發(fā),適合我國國情。讓學生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
23、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歷史、地理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尊重不同民族風俗習慣,與不同民族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及相互關系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聯(lián)系有關歷史地理知識和實例,讓學生感悟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理解理解我國新型的民族關系及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經常從報刊、電視中看到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因民族問題引發(fā)的沖突,甚至戰(zhàn)爭,導致社會混亂、人民流離失所,不得安生。這說明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對于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更應該重視民族問題。
(二)進行新課
十一、 雪域高原的歷史性跨越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4頁材料,并思考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新中國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國家和各族人民的幫助下,西藏實現(xiàn)了歷史性跨越。
這表明,我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偉大祖國的燦爛文明,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尊嚴,在正確的民族原則和民族政策指導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二、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5頁內容,思考我國的民族狀況、民族關系是怎么樣的?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1、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任何國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組成的。我國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其他55個民族,由于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我國所有民族統(tǒng)稱為中華民族。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
2、我國民族關系的根本性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民族陸續(xù)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我國的民族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但由于歷史形成和遺留下來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等發(fā)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卻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6-77頁內容,思考我國新型民族關系是怎么樣形成的?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首先是因為我國實行了正確地民族原則
3、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1)民族平等
含義: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平等的履行應盡的義務。
依據: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國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fā)展程度上的區(qū)別,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各族人民都為祖國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是國家的主人。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6頁圖表,思考圖表內容說明什么?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權利
堅持民族平等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首要原則。為體現(xiàn)這一原則的要求,歷屆全國人大都有少數民族代表參加,少數民族代表占代表總數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
(2)民族團結
含義: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團結局面。
重要性: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
(3)各民族共同繁榮
含義: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榮是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是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根本原則。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7頁“相關鏈接”,思考材料說明什么?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說明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積極實施西部開發(fā)戰(zhàn)略,促進了民族經濟發(fā)展,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
(4)民族原則之間的關系
三者互相聯(lián)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實現(xiàn)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fā)展,是實現(xiàn)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二、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8頁內容,思考分析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鞏固、發(fā)展這種民族關系?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1、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建立的原因
(1)國家性質決定: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這是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前提條件。
(2)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處理民族關系。
(3)我國憲法和法律為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4)團結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代代傳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2、如何鞏固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1)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揚團結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同各種危害民族關系思想和行為作斗爭。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內容主要講述了我國的民族狀況、社會主義新型的民族關系,以及我國政府處理民族問題基本原則。要從中體會處理好民族問題的重要性和意義。
(四)實例探究
[例1] 在我國,講力量和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績;講困難和挫折,是56個民族共同的困難和挫折;講前途和未來,是56個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來。這段話表明了我國各民族 ( )
①有著共同的歷史命運 ② 不存在利益差別 ③ 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 ④ 加強團結是實現(xiàn)共同繁榮的前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加快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促進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從根本上說是為了 ( )
V. 維護民族團結 B. 實現(xiàn)民族平等 C. 維護國家統(tǒng)一 D. 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答案:D
[例3] 下列關于民族三原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民族平等是實現(xiàn)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B. 民族平等是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C. 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障
D.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答案 B
[例4]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我國產生民族問題的根源已經消失
B. 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權利平等
C. 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
D.各民族實現(xiàn)了共同繁榮
答案:C
★課余作業(yè)
分組討論我國各民族在共同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祖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文化事業(yè)等方面的作用,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形成原因及意義。
7.2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明確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含義,了解自治機關和自治權。
3、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顯著優(yōu)越性。
(二)能力目標
24、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堅持了從實際出發(fā),適合我國國情。讓學生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
25、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歷史、地理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育學生理解并擁護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進而承擔起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的歷史責任。
★教學重點、難點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聯(lián)系有關實例,讓學生感悟、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顯著優(yōu)越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我們知道,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在處理民族問題上,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這一民族關系的形成,與我國實行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開的,下面就學習我國的民族制度問題。
(二)進行新課
十二、 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9頁,思考幾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從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可以看出,我國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權益,對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有重要意義。
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內容,聯(lián)系有關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實例,思考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和內容是什么?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言
1、含義:是指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與自治機關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
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我國自治機關在行使一般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3、自治權是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zhí)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80頁圖表,看看自治機關有哪些自治權?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言
教師總結:我國憲法和民族區(qū)域自治法賦予自治機關的自治權,范圍、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權、變通執(zhí)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等。
4、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必然性
這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xiàn)實情況決定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 “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關系。使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81-82頁內容,思考討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在哪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言
1、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全
民族區(qū)域自治以領土完整、國家統(tǒng)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集中統(tǒng)一領導與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感情結合起來,自覺擔負起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保衛(wèi)邊疆的光榮職責。
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權利。自主管理本地內部事務,滿足了少數民族人民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個或幾個少數民族為主體,同時包括當地居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間聯(lián)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歷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
4、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自治機關能夠結合本民族、本地區(qū)特點,把少數民族的特殊利益與國家的整體利益協(xié)調起來,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和優(yōu)勢,調動各族人民參加國家建設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學習了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通過學習深刻領會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適合我國國情,對于維護和實現(xiàn)民族地區(qū)人民的權益,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等,有重要意義。
(四)實例探究
[例1]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 ( )
W. 堅持黨的領導 B. 設立自治機關
C. 堅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權
答案:D
[例2] 我國民族自治機關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
① 人民代表大會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檢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 2004年是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頒布實施20周年,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于有利于 ( )
① 維護國家統(tǒng)一 ② 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權利 ③ 促進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展 ④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課余作業(yè)
分析討論我國為什么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7.3 我國的宗教政策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二)能力目標
26、 領會我國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讓學生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
27、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歷史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確宗教信仰自由時憲法賦予公民基本權利,是保護和尊重人權的表現(xiàn),堅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宗教,弘揚科學,樹立科學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的宗教政策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聯(lián)系有關實例,讓學生感悟、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的正確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多宗教國家。我國信仰宗教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雖然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因此,正確處理宗教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進行新課
十三、 我國宗教具有愛國主義傳統(tǒng)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3頁內容,思考兩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教材用三個鏡頭展示了我國的宗教現(xiàn)狀。我國各種宗教千百年以來和睦相處,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們雖然有消極的一面,也有愛國的傳統(tǒng),都倡導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也為增進國際宗教交流,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二、全面正確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3頁“相關鏈接”內容,思考宗教的產生、與消亡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xiàn)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有它自身的發(fā)生、發(fā)展、消亡過程。我國現(xiàn)階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還沒有消失,宗教還將長期存在。這種現(xiàn)狀決定了我們還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義: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xiàn)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xiàn)在不信教的自由。
(2)實質: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質是使宗教信仰問題成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
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薄叭魏螄覚C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边@說明,公民不論信教不信教,也不論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誰也不得強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兩個方面: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項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我國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xiàn)。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4頁“專家點評”內容,思考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說明在宗教問題上要堅持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宗教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損害國家、社會的利益,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2、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1)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指政府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簡單講就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打擊犯罪、抵制滲透?梢,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與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對立的,而是為了更好的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4頁“專家點評”內容,思考宗教與邪教的區(qū)別。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號,神話首要分子,宣傳迷信邪說,蒙騙群眾,非法聚斂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邪惡勢力。其本質是*、反社會、反科學的。
3、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我國憲法規(guī)定:“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我國的宗教事務。長期以來,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和破壞活動,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我國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
4、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呢?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權力,維護民族團結。因此,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含義: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fā)展和祖國統(tǒng)一多做貢獻。
(2)原因:是社會主義社會對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國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都是國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團體是聯(lián)系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宗教界成為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教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
二、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宗教
1、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簡單的用行政力量去消滅或發(fā)展宗教,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處理宗教問題。
(2)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民主權利,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強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團結,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2、弘揚科學精神
我國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加強對人民群眾的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會根源何認識根源,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創(chuàng)造宗教消亡的條件,這是解決在教問題的根本途徑。
3、中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未來的建設者,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主義以及現(xiàn)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世界觀,承擔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歷史使命。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主要了解了我國的宗教狀況,認識了我國政府在宗教問題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場觀點。通過學習,要明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處理宗教問題。我們應該加強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逐步創(chuàng)造宗教消亡的條件。
(四)實例探究
[例1]下列對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確的是 ( )
X.宗教信仰自由是對信教者而言的
Y. 國家保護一切宗教活動
C. 到各種場所宣傳宗教教義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棄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眾愛黨、愛國、愛教結合起來 ③ 宗教活動要遵守憲法和法律 ④ 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國實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 ② 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保證 ③ 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 ④ 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揚科學精神的意義是 ( )
① 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② 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 ③ 有利于樹立科學世界觀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課余作業(yè)
分組討論、綜合分析我國為什么要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