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熟悉并掌握魯迅關于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論證技巧。
2、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把深奧的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
論證藝術;
3、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
4、聯系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理解什么是拿來主義以及為什么要拿來
2、理解比喻論證的方法
3、理解破與立的關系
教學難點:
1、“送去主義”是難點。因為現在的中學生對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詞語比較費解。所以講解時要適當介紹背景,把費解的詞語作重點講解。
2、反語的運用
3、理解魯迅雜文的特色,進而理解雜文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范圍比較廣泛。唐詩宋詞,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們也進行交流,但對于這些文學作品,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接受它呢?
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彼哪瑱C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夠有助于新事物的發(fā)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鍟n題、作者。
二、背景介紹
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后,妄圖進一步占領華北地區(qū),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
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外出*家領土,對內實行反 革 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為了維護反動統(tǒng)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于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fā)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fā)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為“采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內容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于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種種錯誤思潮和糊涂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為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
[作品出處]
1、閱讀注釋①
2、補充: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發(fā)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華日報》副刊上。課文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筑路區(qū)域,這個地區(qū)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扒医橥ぁ睒嗣鬟@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里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tǒng)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三、文章研讀:
讀標題
1、拿來主義中的“主義”是什么含義?
——一種重大的原則或主張(板書)
2、議論文的標題有兩個大類:論題型的和論點型的,本文的標題是哪一類?
——論題型
3、從這個標題中可以看出,本文應該著力解決(或論述)哪幾個問題?
A、什么是拿來主義?
B、為什么要拿來?
C、怎么樣拿來?
這是一個標準的三段論模式,是我們寫議論文時的一個很好的法寶,依照這樣的思路去結構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險。
帶著這三個問題,請同學們將文章瀏覽一遍。
插入雜文文體介紹
理清文章思路,研讀文章
討論解決*個問題——什么是“拿來主義”?(回顧“主義”一詞的含義)
1、明確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來主義”這一觀點
明確:第6-10段
2、這幾個段落中哪一個語句給我們提供了答案?
第七節(ji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種主張)
注意,本句中有一個詞:“所以”——表明這是作者得出的結論,那么這一結論是在什么基礎上得出的?(也即作者為什么提出該論點)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閱讀課文的一到七小節(jié),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節(jié)的論證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總結:
或閉關主義,或送去主義,或聽憑送來,或自己來拿
非閉關主義
非送去主義
非送來主義
——————————
所以,要“自己來拿”
——這是什么樣的邏輯論證?因果論證
討論解決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是以筆鋒犀利著稱,在這里他又是以怎樣的一種表述來否定并批判這三種“主義”的呢?
1閉關主義
實質——明清以來奉行的閉關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后果——大門被槍炮打破(鴉片戰(zhàn)爭)
碰了一串釘子(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2送去主義
實質——國民政府的*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偎土耸裁闯鋈ツ兀
一批古董→幾張古畫和新畫→梅蘭芳博士
從數量上來看是變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終會無物可送,
②而魯迅先生卻把這說成是“也可以算得顯出一些進步了”,說明了什么?
明確:反語,諷刺國民黨政府在欺世惑眾、媚外求榮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畚恼麻_篇,魯迅先生即向我們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筆力,請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紅色標記的字詞句,分析其深刻內含。
后果——亡國滅種,禍延子孫
作者在這里并沒有非常直白將這種后果表述出來,那他是怎么說的呢?
、佟澳岵删妥栽偹翘枴霆勝p!
分析:尼采自詡是太陽,實際不是,*后瘋了
中國自詡地大物博,實際不是,*后滅亡
運用類比手法,諷刺盲目自大者,告誡人們一味“送去”,只能淪為乞丐。即使自己這一輩淪落不到,子孫后代呢?——討一些殘羹冷炙作獎賞。
3送來主義
在提出這一主義的時候,作者用了四個意思較接近的詞語,我們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國民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政策和出賣領土主權等罪惡行徑。
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掉或送人,一般沒有惡意。
拋給:指帝國主義為了進行經濟和文化侵略,向中國傾銷剩余物資、傳播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等的陰謀罪行。(“給”字表示是懷有企圖,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來:自欺欺人的說法,批判國民黨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臉
實質——帝國主義向中國傾銷剩余物資進行文化經濟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國鴉片,德國廢槍炮,法國香粉,美國電 影,日本小東西
后果——大受其害,對外國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結: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看出,魯迅先生對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板書),沒有往來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須得有來,但來的也不是隨便的東西,必須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們不能控制這一點,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張——拿來主義。
按照我們寫議論文的思路,在文章*部分就應該將自己的觀點亮出來,而這篇文章的觀點到第七小節(jié)才提出,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立論:議論文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叫“立”;駁論:可以批駁別人的觀點,叫“破”;本文先駁后立(先破后立)。
討論解決第三個問題——怎樣實行“拿來主義”
拿,帶有主觀能動性,既然是主觀的就會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響,當時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不敢拿來,這不好;隨便亂拿,沒有原則性也不好,到底該怎么實行這一主義呢?
1、仔細閱讀8-9節(jié),理清思路(板書)
這里主要理清窮青年和拿來主義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窮青年徘徊不敢進門孱頭
。ú还苋叨,拿來)放一把火燒光昏蛋
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廢物
拿來主義者占有
挑選魚翅吃掉
鴉片送藥房,供治病
煙燈和煙槍送一點如博物館,其余毀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談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問題,可是8、9兩段只字未提“文化遺產”,卻談什么“大宅了”之類的問題。請同學們思考:“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么事物?
明確:“大宅子”指文化遺產,“魚翅”指文化遺產中精華部分,“鴉片”指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
3、窮青年的三種做法又具體指什么呢?
孱頭――害怕繼承拒絕借鑒,逃避主義;
昏蛋――盲目排斥,虛無主義;
廢物――全盤西化,投降主義。
4、“拿來主義”要求我們對待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
、佟棒~翅”――吸收――“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
②“鴉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邸盁煒尯蜔煙簟报D―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應當清除――“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④“姨太太”――堅決拋棄――“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
5、要求學生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么問題?
明確:(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拿來之后應當怎樣區(qū)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條件?)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拿來主義”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5、這告訴我們“拿來主義”的*后一步該怎么做?
明確:創(chuàng)造
6、由此,請我們總結:怎樣實行“拿來主義”?
明確:占有→→挑選→→創(chuàng)造(板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談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這一個方面,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歸納本文中心。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通順。*后要明確本文中心包含四個要點:①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tài)度,②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政策,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盡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tài)度。但并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輕松活潑,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這樣的效果呢?
、俦扔髡撟C
第8、9兩段
明確: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陬惐日撟C:
第3段
明確:這里用尼采與“送去主義”者作比,尼采與“送去主義”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識的人,屬于同一類事物。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闡明觀點的方法叫類比論證的方法。(板書)它與比喻論證有明顯的區(qū)別:類比論證是同類事物作比較,比喻論證是用不同類的、只是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區(qū)別一定要弄清。
、蹖Ρ日撟C:
8、9、10三段
明確:“孱頭”、“昏蛋”、“廢物”的表現與“新人”的表現對比。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論證方法叫對比論證。(板書)對比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增強論證效果。
板書:本文的論證藝術:
、俦扔髡撟C(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陬惐日撟C(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蹖Ρ日撟C(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諷刺、幽默、犀利
教學方法:請學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覺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語言,并加以評析。如:
①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诳傊钊舜媪斯哦,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③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芪以谶@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
學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諷刺、幽默的韻味,接著要求學生再盡自己所能舉出課文的其它例子。
教師小結
犀利的語言,諷刺幽默的風格,固然是高超的語言藝術,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對事物的敏銳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對敵人和舊事物的憎惡痛恨。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沒有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感情,就不會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我們應當透過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舉的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觀點,在今天有沒有現實意義?請同學們聯系我們當前的社會現實想一想。
學生討論,列舉類似現象,教師引導作分析。
。ㄈ绻麑W生提出的材料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來主義”或“的拿來主義”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列出論證的提綱。如果提出的材料不豐富,則提供以下材料,請學生作評析,而后作文。)
1、中國的宣紙制造工藝失密。
2、來自日本的訪問學者莊嚴舜哉說,中國目前流行的日本動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場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為其中充滿了暴力、*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國卻看不到。
3、東芝筆記本電腦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國及西歐,該產品被招回,而在中國,僅提供了一兩個補丁軟件。
4、日本的汽車制造業(yè)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一流產品出口歐美,二流產品國內用,三流產品送中國。(本田的安全氣囊問題,三菱的排氣管設計缺陷問題)
5、法國的電 影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
6、中法合資的廣州雷諾公司,因生產的標致汽車國產化率太低,*終不歡而散。
7、摩托羅拉在中國設廠,但幾年下來,中國所掌握的僅是該公司硬件生產技術,核心技術卻得不到。
8、招商引資,污染企業(yè)紛紛到鄉(xiāng)鎮(zhèn)設廠……
仿寫
提供一篇例文,學生閱讀,談感受:
足球中的拿來主義
中國足協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職業(yè)化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技術上的東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從*早的古廣明、遲尚斌,再到職業(yè)化初年把整個年輕的健力寶送到足球王國巴西,但終“不知后事如何”;還有幾位流洋的球員,楊晨,李金羽,謝輝,孫繼海,李鐵,邵佳一他們,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fā)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把杜威送到哪哪。我在這里不想討論他們出去對提高中國足球有什么關系,總之,現在出去的人是越來越年輕化了,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但是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禮儀,說道:拿來!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夸過他是太陽,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終究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中國也不是。中國足球的水平連中國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國人能把中國出去的球員當盤菜嗎?(就是菜的話,出去的球員都是大咸菜)。外國俱樂部夸中國的球員有潛力。他們的拿不出東西,大腕球員不來,只好夸咱們的球員。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說的冠冕些,可以稱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其實甘肅天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與“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瞎怕了。先有英國的足球流氓(中國有了),東南亞的賭 球開盤,意大利的黑哨(中國裁判學會了)。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我在這里說得似乎有些勉強)。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斞冈。低素質的中國足球人很難領悟)
假如我們有幸學會了“巴西”(中國隊會成為亞洲的巴西隊嗎???),或者學會了南斯拉夫(中國隊會成為亞洲的巴爾干雄鷹嗎???),我們不思進取,照樣玩兒完。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學巴西,學南斯拉夫必須要超過他們,變成自己的。首先要咱們的中國足球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足球不能成為新足球。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本單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冊教材中的一篇雜文,地位重要又特別,承接著第三冊“表達交流”單元學過的有關議論文常識,又要為如何學習同單元的隨筆三篇摸索道路。主要學習遞進式因果論證思路,理解破立結合方法和論證方法,品賞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提高審美能力,透悟“拿來主義”的旨意。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遺產的正確態(tài)度與方法,創(chuàng)新和宏揚祖國優(yōu)秀文化,樹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關注并能正確評價社會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審美能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當代學生是伴隨著多元文化成長起來的,豐富多彩的信息使他們的視野拓寬,見識大大超過了前代人;社會流行的短平快淺的閱讀,使他們追求怪異離奇的情節(jié)和搞笑的戲謔語言,而對于真正純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學作品反倒缺乏審美能力和興趣。而魯迅先生的雜文是有著強烈鮮明的時代特征,文中針對的背景事件距今時間較久遠,不利于學生解讀文本內容;論述的方式和邏輯層次較有深度;對文章主旨、結構的理解歷來是眾說紛紜。高中生正處于文學鑒賞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如何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所以在教學設計中,確定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賞鑒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透悟“拿來主義”的旨意、掌握層進式因果論證思路是重難點。
三、設計思想
1.依據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正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用教材教”,利用這個素材和思路,達到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2.教學應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有側重。注重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查閱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關注學生能力的遷移,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評價引導的作用,并恰當使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
3.閱讀鑒賞,“讀”是前提!白x”中“探究”問題,“讀”中“賞鑒”語言。特擬本文*、二課時的教學方法分別為:讀——探究;讀——賞鑒。
四、教學目標
理解批判中的立論方法和論證方法,品賞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遺產的正確態(tài)度與方法,創(chuàng)新和宏揚祖國優(yōu)秀文化,樹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賞鑒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透悟“拿來主義”的旨意。
難點:掌握層進式因果論證思路。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時
(一)教學要點:
1.遞進式因果論證思路2.批判中的立論方法和論證方法
。ǘ┻^程設計:
1.導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以下內容(選自教參中《拿來主義》“整體把握”)
全文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
*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徑,與一味“送去”針鋒相對,提出“拿來”。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與“送來”者的奴才主子關系,辨明“拋來”與“拋給”的不同,提出“拿來主義”。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來者”的真面目,劃清“拿來”與“送來”的界限,提出“拿來主義”的要旨: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提出“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是“占有”“挑選”和創(chuàng)造,*后得出結論。
。2)全體齊讀屏幕上的內容。
(3)快速閱讀全文,準確地標出各段段序,整體把握全文的段落大意及結構。
(4)“拿”“因為……所以……”的句式擬出本文的論證思路或圖表。也可以分組討論,小組解決。(教師巡行,傾聽。)
。5)分類活動:能參考選段內容,“拿”文本中的語言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擬出一種論證思路的同學請舉左手,“拿”自己的語言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擬出論證思路的同學請舉右手;直接“拿”屏幕上內容加上“因為……所以……”的句式而擬出論證思路的同學請舉雙手。
(大概估計一下人數,對參預活動的同學予以肯定)
。6)同學們“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兩只手,出現頻率*高的字或舉動就是“拿”,“拿”的意思盡管豐富多彩,此“拿”非彼“拿”,但同學們在學習本課之初已經實踐著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的要旨: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也即占有、挑選和創(chuàng)造。讓我們“拿”出熱烈的掌聲來祝賀和鼓勵我們將深入魯迅的雜文力作《拿來主義》,去感受“拿來主義”對我們當代人思想的沖擊力。ǘ嗝襟w逐層展示“課文題目及作者、出處、體裁,見“板書一”)
2.探文章背景、出處的來由
模擬解說員的身份就著板書講解。(多媒體逐層展示內容,見“板書一”)
參考:清朝政府實行“閉關主義”,其結果是落后挨打;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軍閥奉行*政策即“送去主義”;國民黨反動政府統(tǒng)治時期,繼承他們的衣缽,*反人民,奉行*主義政策,政治上投靠帝國主義,經濟上以至文化上繼續(xù)實行“送去主義”,利用各種場合向帝國主義獻媚討好,以達到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的罪惡目的,同時又惡毒攻擊蘇聯社會主義的文藝政策。如何對待外國文化呢?當時在文化工作者中間,存在兩種錯誤認識,概括起來,就是“全盤否定”和“全盤西化”,對此,1943年,魯迅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為了澄清認識,寫了本文,提出了“拿來主義”的口號,闡明了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既要大膽吸收借鑒,又要分清精華與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的素質,創(chuàng)造民族的新文化。
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來由: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筑路區(qū)域,這個地區(qū)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了“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里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tǒng)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ǹ筛鶕枰,讓學生預習、思考后解說,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價、點撥、補充。)
3.探究論證思路
(1)初探論證思路
、籴槍ι鲜觥胺诸惢顒印苯Y果,“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兩只手的分別選派代表匯報結果,展示其個性化解讀。
。ń處熝残袃A聽,對交流結果進行評價、點撥。多媒體逐層展示,語言可以與學生表述的不一致,見“板書二”)
、趲煟赫n文的第七段是一個醒目的獨句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劈頭一個關聯詞“所以”,誘 惑了同學們的思維,讓我們認為前面所論,都屬于“自己來拿”的原因。那就請同學們共同將思路圖(見“板書二”)轉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串讀一遍。
因為一味送去,有往而無來;一味送去,必淪為討殘乞丐;聽憑“送來”,受恐嚇怕,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2)二探論證思路
、賻煟和瑢W們,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游記散文《游褒禪山記》中說:“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薄坝兄尽钡耐瑢W們準備好了吧?我們要繼續(xù)在《拿來主義》中探奇。
(多媒體展示“板書三”)
、谟谩耙驗椤浴钡木涫酱x一遍“板書三”。
參考:因為一味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于交往原則;一味送去,必淪為討殘乞丐,亡國滅種,所以,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因為聽憑送來,盲目接受,深受其禍害,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因為我們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所以,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就會成為新宅子。
。3)三探問題
、佟赌脕碇髁x》論證思路到底是什么?
。▽W生比較、討論、歸納。教師巡行,傾聽)
師補充:初探二探兩相比較,前者只體現因果論證,后者不僅體現因果論證,還能更深層次的展示了層遞式說理,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連扣。二者孰淺孰深,自然彰顯。對《拿來主義》論證思路、結構的分析和理解,只要尊重文章事實和觀點,都是仁者之見,智者之識,沒有絕對的對錯之界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收集更多人對本文思路、結構分析的不同看法,互相交流,憑自己的“志”,“拿”他人之石來攻己之玉,深入“險遠”探得新的合理的“世之奇?zhèn)、瑰怪、非!敝悸贰?/p>
、谧髡咴陉U述“拿來主義”之前,為什么先談“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W生比較、討論、歸納。教師巡行,傾聽)
師補充:我們把目光再次聚集到教參中《拿來主義》“整體把握”的選段內容(回放多媒體),請同學們在“揭露”“批判”二詞*上“破”字,在“提出”一詞*上“立”字,看看變化,可以自由討論、交流、整合對本問題的看法。
(多媒體逐層展示關鍵詞:先后、鋪墊、對比、襯托、破立等。見“板書四”)。
小結參考:一先不談“拿來主義”,卻否定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表面上繞了個彎子,實際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為主,把“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作為“拿來主義”的鋪墊,“拿來主義”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二“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是作為“拿來主義”的對立面出現的,與“拿來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把“拿來主義”襯托得更加突出。
4.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如果我寫《拿來主義》,我會怎樣構思?請擬出寫作提綱,詳略不限。
。ㄩ_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品賞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
。ǘ┻^程設計: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朝陽產業(yè)”“快餐愛情”“海選”“超女”“黃金周”等等之類的詞,我們是多么的熟悉!可我們不曾思考過,它們是在兩條思路的交匯中產生的。有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腦可以同時在幾條線或幾個方面進行多路思維,如果幾條線路一旦交匯,就會在交匯處產生出新的思想火花,萌發(fā)出新生事物。文學創(chuàng)作亦如此,如散文與詩交匯出散文詩,小說與網絡結合成網絡小說。雜文是文學形象性與議論哲理性立體交叉出的文藝性的社會評論,以議論為主的散文,具有針砭時弊,短小、活潑,戰(zhàn)斗性強,犀利、幽默或雋永等特色。上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是從論證思路的角度探“奇”,思冥想深;本節(jié)課我們將從文藝角度賞“美”,怡心悅情。
2.學生齊讀第1—3段,賞析論證藝術之多樣。
(1)賞析怎樣論述“送去主義”的?
、俚1段揭露了“送去主義”的哪些表現?
(學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價、點撥)
參考:送古董、送畫、送人,這是抓事實,擺事實的論證方法。
、诘3段怎樣展開論證的?
。▽W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價、點撥,多媒體展示)
尼采——只給不取——發(fā)瘋而死類
送去主義者——只送不拿——磕頭討殘比
補充:類比與對比、比喻不同。同類相比,比出不同點是對比;比出相似之處是類比。比喻是用不同類事物打比方。(不展開引述他例,學生能理解即可,如果多數學生不理解,可適當舉學過文章之例來加深)
、坌〗Y:舉例、類比論證,通俗淺顯、生動形象地闡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說服力勝于雄辨。加上后將賞析的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本文論證方法較多樣。
3.學生齊讀第7—9段,賞析論證藝術之形象美。
。ǘ嗝襟w展示填空型板書,見“板書五”)
。1)賞析怎樣論述“拿來主義”的?
、俚8段圍繞對一所大宅子的態(tài)度展開討論,設想了對宅子的幾種態(tài)度?作者分別作了怎樣的評價?
、谶M一步引導學生賞析:這些對待大宅子的態(tài)度對不對?這些對大宅子的處理各自比喻了當時哪一種對待文化遺產的思潮或觀念?
(教師引導學生賞析交流,補充板書上留白的內容,多媒體逐層展示,見“板書五”。)
(2)賞析第九段列舉了哪些東西?文段中說應怎樣區(qū)別對待?
、俦疚囊劦氖菍Υ幕z產的態(tài)度問題,第9段也只字未提“文化遺產”,同學們想想能不能把它們同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聯系起來。
、谶@些區(qū)別對待文化遺產的方法,用一句成語或用哲學術語表達,分別叫什么?參考: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批判地吸收。
、廴绻玫9段中的兩個現成詞語來概括,是哪兩個詞語?參考:占有、挑選。
、茏穯枺哼@是哪一部分人的態(tài)度?參考:他——拿來主義者。
、菪〗Y第9段闡述“拿來主義”者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正確態(tài)度,論“拿來主義”應當怎樣;第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tài)度,說不能怎樣,一正一反,構成了正反對比論證。
。ń處熞龑W生賞析交流,補充板書上留白的處,多媒體逐層展示,見“板書五”)
4.品味比喻論證的生動美。
。1)本文談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第8、9段卻只字未提,而是大談對大宅子、鴉片、姨太太等的態(tài)度處理,但我們讀后又能明確感受到他是在談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而且感到生動有趣,這是為什么?
參考:因為作者賦予了大宅子等比喻意義,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這種把比喻用作證明手段的方法叫作比喻論證。
(2)比喻論證有什么作用呢?
、偃w同學齊讀第8、9段。
、谌w同學齊讀對第8、9段改寫的內容。(多媒體展示改寫的內容)
但是,逃避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是拒絕,虛無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是毀滅,投降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是繼承!澳脕碇髁x”者是全不這樣的。
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是占有、挑選。對其中的精華要全部吸收;對那些有害也有用的,就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中有害的舊形式應當廢除,只保留很小的一部分作為反面教材;文化遺產中腐朽的東西則要徹底拋棄。
、郾容^感受。(學生自由討論,交流,請學生代表整合)
5.鑒賞論證語言之美,深化“拿來主義”的旨趣。
。1)師:有人說:“先生的大憤怒、大慈愛、大悲憫就盡在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想見先生的‘哀’與‘愛’、‘痛’與‘通’!
可見,當我們觸及到魯迅先生的委婉反語、冷言諷刺、詼諧幽默這些文字時,大可不必動輒就搬出標準答案,我們應該發(fā)揚文本中倡導的“拿來主義”精神,去感受先生那顆躍動的熱心。
。2)學生自選喜愛之處,自由品讀、交流,然后選擇一部分,大家共同賞鑒。(品味本文的用語,豐富學生的詞匯和表達。)
如:①鑒賞句子“幾位大師們捧著……掛……‘發(fā)揚國光’。”(“捧”寫出了“送去主義”者的鄭重恭敬,媚外求寵的姿態(tài);“掛”用得很準確,顯得寒傖可憐;“發(fā)揚國光”活畫出自欺欺人,非?尚Φ淖炷,有諷刺意味。)
、阼b賞句子“代替了古董……,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不是進步,是倒退,反語,增強了諷刺效果,它不是諷刺梅蘭芳,是諷刺揭露國府在媚外求榮方面又出新花招,愈演愈烈。)
、坭b賞句子“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
大度。”(“豐富”和“大度”是說東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魯迅在這里是尖銳指出某些人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詡,也帶有諷刺的意味。)
、荑b賞句子“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拋來”指
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無代價的送人或施舍,“來”字表示甩過來,無不良動機、企圖!皰伣o”是指帝國主義為了進行經濟和文化侵略,向中國傾銷剩余物資、傳播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等的陰謀罪行!敖o”字表示是懷有企圖,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蓁b賞句子“……否則太不摩登了”。(“摩登”是時髦的意思,含蓄地表示所揭
露的正是事實,所批判的正當要害,都是國民黨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啟發(fā)讀者去廣泛聯系現實,進一步認清國民黨政府的媚外*的本質。有深意,耐人尋味。)
⑥鑒賞句子“……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蹩”,躡手躡腳,放輕腳步小心翼翼地走進去,拿起煙具大吸鴉片,形象地寫出了哪些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的丑態(tài)。)
。3)師小結:“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樣,任意宰開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著先生的血和淚,都透著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揮灑著先生的通達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謂多矣,然而能把血淚和通達、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見先生的智慧精深與靈運。”魯迅先生的文章,的確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種向上的力量。讓我們努力成為文章結尾所說的“新人”——沉著,勇猛,有辨識,不自私。(以上變換角度鑒賞,為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難點)
6.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1)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用敏銳的視覺關注社會生活。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課外去收集信息,或處理一些信息,并仿照本文因果思路構思一篇現代版的《拿來主義》周記。
(2)根據第7—9段的內容,嘗試啞劇表演。
七、教學反思
(一)特色與亮點
1.根據文本的詼諧生動的語言特征,用一種類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風格從事教學設計,對它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尤其是采用“解說詞”的形式來適當串接過渡上下文,突出本文的散文般活潑的說理特點。
2.類似白描手法,把深奧抽象的段落語言簡化為直觀的圖表,寓道理于圖中,言簡意賅,淺顯易懂,而且耐人尋味,留白處創(chuàng)造了想象的空間。圖文并行,全課程貫通。
3.導入的創(chuàng)設有突兀感,又直切教學重難點,能掀起高中學生內心的不平靜,為進入文本對話作鋪墊。如*課時用造句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無意的情境下進入文本的重難點——論證思路的探討,深入但淺出。更妙的是學生已經在活動中身體力行的解釋并拓展了“拿來主義”的意旨,接著巧妙地介紹了課題、背景、出處來源。第二課時從兩種思維交融可以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常見現象切入,將雜文知識點的介紹自然帶出,又巧妙透露本課時的學習重難點是賞“美”,符合雜文的文藝性特征,同時比較出前一課時的重難點是探“奇”,符合雜文的議論性特征,說明課時安排的內容、容量和順序是有其道理的,是從高二學生心理認同、知識水平創(chuàng)設的。
4.“讀”銜接全文。*課時內容雖重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但順之以道,激之以趣,讀聲仍繁,齊讀、串讀讓探理在深沉嚴肅過程中,閃現出活潑快樂的審美體驗。第二課時內容重在藝術美品賞,讀是自然的,是審美式地品讀,細讀,在美中品出“理”趣,讓每一個學生思想深刻。
。ǘ┓此
1.根據課文不難填出圖表上的內容或回答出問題,有些學生會大段地抄錄原文,但要做到語言簡明,提高獲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不是一篇文章的教學就可以提高的,平時就要強化訓練。
2.魯迅先生的雜文有很強的鮮明的時代特征,文本針對的背景事件距今時間較久遠,不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論述的方式和邏輯層次較有深度,對文章主旨、結構的解讀眾說紛紜,在語文教學中是很常見的,參考材料也很多,人教社的教參只是其中的一種意見。筆者的理解也未必都對,就當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探討,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以促進教學水平的共同提高。
3.議論性文章文體的雜文化,語言的文藝化,是當今媒體的傾向,高考作文的寫作和評判也明顯受到影響。教授本文如能結合高考作文,信息量會大些,知識會豐富一些。只是課時內容、時間等要重新調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