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圖像與眼睛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中形式構成的基本要素(圖象)(美術語言等),以及根據圖象的特點而劃分的三大類別:具象美術、意象美術、抽象美術;掌握這三種圖象類型的特征。理解三種美術作品的內涵并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美術語言;突破只能欣賞具象美術作品的局限,了解美術形象的基本種類;理解三類美術作品的內涵并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
難點:如何運用邏輯語言講授藝術語言。根據美術作品的圖象特征來劃分三種美術形態(tài)(具象、意象、抽象美術);從形象人手來理解三種美術形態(tài)的特點。
三、教材分析:本課主要內容是圖象的三種分類:具象美術、意象美術、抽象美術。
四、設計思路:1、以圖象與眼睛的關系(視覺藝術)的理解導入,然后直接分析、討論圖象通過那三種類型反映物象。2、在架上都岌岌可危的今天,是否強調語言特色。其實不懂“美術語言”,就難看懂圖象的三種分類(具象美術、意象美術、抽象美術)的內涵。所以先以弄懂美術語言為先導,再了解圖象的三種分類;教師可以自己現(xiàn)場表演某一分類,增加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興趣。
五、課時:一課時
六、新課教學:
1、導入:對比:委拉斯開支(1650)《宮女》畢加索(1957)《宮女》
因兩幅畫所用美術語言等不同,所以我們對畢加索的畫難以看懂。
揭題第二課圖象與眼睛
A、美術語言——特殊語言
“人有人言鳥有鳥語”海軍通信兵(旗語)啞巴(啞語)
比較:文學、音樂、舞蹈、戲劇
藝術語言的分類:形體、明暗、色彩、空間、材質、肌理。
①形體:點線面體,表現(xiàn)輪廓結構。例:《花果冊頁》、《曼陀林和吉他》
、诿靼:受光部等。表現(xiàn)體積。例:《側椅的人體》、
、凵:固有色、條件色、表現(xiàn)性色彩、裝飾性色彩;體現(xiàn)色彩表現(xiàn)力(具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來籬圖》《草垛》
、芸臻g:實體空間、虛擬空間;創(chuàng)造或再現(xiàn)空間關系。焦點透視、散點透視。
例:《圣亞布拉恩教堂》《寒江獨釣圖》
、莶馁|、肌理:材質、質地、表面紋理;體現(xiàn)材質美感、加強表現(xiàn)效果。例:大理石
小結:幾張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自主學習,嘗試應用。
4、圖象通過三種類型反映物象
具象——具體而精確的再現(xiàn),逼真、寫實。(提問:印象、特點如何)
毛主席去安源(劉春華)、靜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爾)
意象——直覺想象、幻覺等構成表象、理性、怪誕(提問:手法、特點如何)
八大的作品、夏加爾的作品(教師可以自己現(xiàn)場表演)
抽象——對自然對象省略、舍棄、視覺刺激、趨向音樂性、
意蘊的含混性;平面化、視覺沖擊力(提問:形式、特點如何)
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裝生活用品的應用)
中國的書法作品
實戰(zhàn)演習:
十多幅圖片學生分組選擇回答屬于那種類型圖象
小結:美術作品因美術語言運用的不同而產生的圖象給人感覺也不同;美術作品表現(xiàn)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種事物”的標準來衡量一切美術作品,即便是具像美術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針對不同類型的作品要從不同角度欣賞它們。
備用資料
圖象與眼睛“色盲表”、馬格里特《錯誤的鏡子》
眼睛——心靈的窗戶
“西方的微笑”《蒙娜麗莎》、“東方的微笑”《麥積山菩薩》
古人云:“神在雙目情在口眉”
“仰視心恭,俯視心慈,平視心直,側視心快!
2、美術形象與自然中真實原型是否有區(qū)別
照片“長城”與吳冠中的創(chuàng)作“長城”對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傳神、氣勢、氣韻、意境、天人合一、人生四種境界、
選擇、提煉、概括、改造、藝術加工
創(chuàng)造藝術典型
教皇英諾森十世面包(柯勒惠支)
生活中是否有藝術典型?
創(chuàng)作方法:
①再現(xiàn)性偏重于寫實
才烏克西斯巴爾哈西烏斯
特點:文學性內容、典型化靠攏、情感藏于形象背后
《篩谷的婦女》
②表現(xiàn)性主觀世界的真實性,偏重于感情,不拘泥如實描寫
特點:趨于抽象,拋開解剖、比例、結構、空間平面化、突出形式味
蒙克《吶喊》
篇二 靜物構圖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靜物構圖》是選取湖南美術出版社、現(xiàn)代美術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繪畫雕塑》系列中的《繪畫》模塊第二課《形的視覺印象》的延伸內容。這一課包括客觀物象在平面上呈現(xiàn)的形體、特征及我們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我從中選取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這一節(jié)加以擴展——靜物該怎樣構圖,作為本節(jié)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請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照片或圖片進行描繪,然后通過活動,讓同學們給與意見,結合教師所說的理論知識進行修改再創(chuàng)造。采用學生上臺手繪、師生交流的形式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探討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作。
2、教學目標:
美術繪畫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繪畫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運用繪畫的理論,進而培養(yǎng)學生動手繪畫創(chuàng)作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靜物構圖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觀察靜物取舍的能力
B.培養(yǎng)學生對靜物素描動手繪畫能力
(3)發(fā)展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B.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yǎng)學生開拓新思維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yǎng)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
(2)靜物構圖的基本原則
教學難點: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師準備:
靜物作品圖片、知識
5、學生準備:
簡單的靜物:本子,書籍,筆,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學習用品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因此本節(jié)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繪畫欲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體會生活——總結體會——討論探究——知識擴展——再創(chuàng)生活
互動
師引導體會——說出問題——啟發(fā)點撥——匯總歸納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首先是回憶自己生活里的美麗圖片,自己是怎么把這些情景拍攝下來的,自己有過什么樣的想法沒有,也可請學生上臺來大概繪畫一下自己有過的好的設想或作品,并闡述一下自己的構思,之后師生一起進行點評,說出優(yōu)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并請同學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見,之后教師結合構圖的基本知識點進行講解構圖的要素進而講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靜物,并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則,結合我所畫的靜物構圖進行分析和闡述。然后要同學們結合靜物構圖理論,自己用眼前書桌上的東西擺設一組靜物并進行取舍描繪,之后再請同學上臺繪,并說明自己的想法,怎樣和靜物構圖理論知識結合,我們給與一定的意見,進行完善,并后總結。在教學中,教師應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xiàn),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1、提問:以前出去拍照,你會怎么拍攝,怎樣構思,有沒有重點?或是自己喜歡的圖片是怎么樣的,喜歡的是它的什么?
學生回答
2、活動(一)請同學們把自己美好的回憶再描繪一下,并請同學在臺上進行描繪,闡述自己的觀點
3、大家一起進行點評,提出意見,老師也會提出意見并轉入思考自己該怎樣梳理一些身邊不注意的靜物,該怎樣發(fā)現(xiàn)美,并創(chuàng)造美
4、教師結合自己的靜物作品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并分析作品是如何進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見的構圖錯誤,分析錯誤。
5、學生結合知識要點對自己前面的作品進行修改,并相互交流,完了之后,再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活動(二),就拿自己的學習用品作為道具,進行擺設,取景,描繪,并請同學上臺來展示。大家可以發(fā)表意見完善作品
6、總結內容,并發(fā)動學生課后去室外取景,并描繪下來
四、說注意事項
1、在活動(一)的時候是要求學生圖說并茂,叫兩個學生上臺就可以了,不拘束學生的思維,暢談自己的設想
2、在活動(二)中,要強調學生結合理論知識來重新認識靜物構圖,并自己創(chuàng)作一幅談自己的感受
3、在學生在下面繪畫時,教師應下臺觀察,選擇有畫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學上臺描繪講解,適當的發(fā)問學生這么畫的緣由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lián)系生活,加上活動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jié)課以活動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chuàng)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fā)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xiàn)。
篇三 《云岡石窟》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我國四大石窟、掌握雕塑的材質以及分類、初步掌握云岡石窟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分組探討理解在宗教盛行的歷史時期,宗教對人的精神影響和作用。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熱愛家鄉(xiāng)雕塑建設,愛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具有保護古建筑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四大石窟、云岡石窟的藝術特色。
【難點】
能夠簡單評析云岡石窟的雕塑作品
三、教學方法
欣賞教學法、情境法、體驗感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教材、多媒體課件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
a、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b、中國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
c、一提到佛教同學們首先想到什么?(西游記、敦煌壁畫、佛像等)。(接下來看影片《飛天舞蹈》提升學生興趣,引入新課。
(二)直觀感知
1.佛教的產生。(播放PPT誕生圖)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5世紀時古印度的一個小國。釋迦摩尼的母親一天晚上夢見一頭通體發(fā)光的六齒白象飛進了她體內,因此受孕。而后在腋下誕生一個嬰兒,就是后來的釋迦摩尼,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佛教的教義講求轉世輪回說,教化人們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間一切苦難,來世便會有好的結果,過上好的生活。
2、佛教傳入中國
提問:佛教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佛教是經過古代的絲綢之路逐漸傳入到中國的。人間眾生的苦難是多種多樣的,眾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佛能夠看到并且?guī)椭姸嗍芸嗍茈y的人,并且滿足不同人的愿望。
(三)具體分析
1、提問:中國四大佛教石窟?通過PPT分別播放四大石窟圖片。
敦煌莫高窟
麥積山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
大同云岡石窟
2、討論佛像的一般造型特點?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肉髻,螺發(fā),白毫,耳垂。石窟造像,高達寬博,造型平穩(wěn)厚實。體現(xiàn)了當時高潮的雕塑技術。同時體現(xiàn)了當時佛教在人心目中的無上地位。
(影音欣賞佛像圖片《金剛經》)
3、云岡石窟大佛欣賞。(重點欣賞第20窟大佛)
A、教師簡介云岡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北崖,依山鑿窟,東西綿延一公里,創(chuàng)建于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云岡石窟開鑿于公元460年(北魏),到唐朝達到高峰。云崗石窟作為北魏早期佛教藝術的中心,給各地石窟藝術以巨大的影響,F(xiàn)存洞窟53個,窟龕約1100個,石雕造像51000余尊。云岡石窟已成為國內各界人士參觀游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向往的旅游勝地,有的二十石窟。
B、提問雕塑的分類?
----圓雕、浮雕。
C、雕塑的材質?
-----石、陶、木、銅
D、欣賞云岡石窟佛像后討論藝術特色·
-----以壯觀的石刻聞名。
(四)情感升華
討論:在你旅游時應該怎樣自覺保護歷史文物?
(五)小結拓展
1、本課總結: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宗教是人們解決生命中一切痛苦的法寶,是進行心靈慰藉的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強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統(tǒng)治者作為統(tǒng)治國家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無論怎樣,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宗教美術作品,能夠讓我們直接面對宗教的神圣與威嚴,宗教到現(xiàn)在仍然是凈化人們心靈的文化產物。
1、拓展:播放PPT配樂欣賞敦煌飛天壁畫圖片。
提問:為什么云岡石窟以石刻佛像著稱而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聞名于世?
六、板書設計
凈化心靈的文化產物----云岡石窟
一我國四大石窟。
二雕塑的分類,材質
三云岡石窟佛像藝術特色-----以壯觀的石刻聞名。
七、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