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動植物的樂園
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
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學探究目標:
學會搜集證據(jù),并能夠進行簡單的信息處理;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能對事物產(chǎn)生一定的好奇心,對土壤中的動植物產(chǎn)生興趣;
能夠如實的描述土壤中的動植物,尊重事實,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意識;
學會傾聽,愿意分享,樂于表達,小組間做到團結(jié)合作。
4.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能夠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認識,讓學生意識到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理解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準備: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鏡、鑷子、鏟子、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chuàng)設(shè)情境,談話引入。
出示土壤的圖片
土壤是一種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們都能看見,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園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們經(jīng)?吹,但很少有人蹲下身來仔細的觀察過土壤。所以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動植物。(出示課題)
。ㄔO(shè)計意圖: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土壤隨然在我們身邊,但大多沒有仔細觀察過土壤的世界,調(diào)動學生觀察土壤的興趣)
(二)觀察土壤。
1.每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ㄔO(shè)計意圖:帶著問題去觀察,有針對性的做實驗,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會有小生物和一些枯葉子•••
生2:觀察要仔細認真,有順序,細致到每一個角落•••
生3:放大鏡是放大一些小東西的,鑷子用來夾物體,鏟子用來鏟土,觀察土壤里的動植物•••
生4:在觀察中要認真仔細,不漏掉每一個角落,要按一定的順序,不要傷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猜測土壤中有什么,從而激發(fā)去挖掘的欲望,并讓學生能夠再說的過程中,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項做補充。
2.觀察土壤并做好記錄。
。ㄔO(shè)計意圖: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及時留下觀察后的證據(jù),做匯報時有據(jù)可依)
3.匯報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
第二課時
(三)研討活動。
1.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依靠土壤生長和生活的植物和動物?
(設(shè)計意圖: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小組之間發(fā)現(xiàn)的種數(shù)可能會有所不同,認真仔細有序全面的小組會發(fā)現(xiàn)的比一般小組多一些,可以形成組間競爭,激發(fā)學生觀察的熱情)
2.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著的植物和生活著的動物。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動植物和土壤的“關(guān)聯(lián)”的認識,即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認識,很多動植物都需要依賴土壤而生存)
。ㄋ模┩卣埂
用防水膠、木條、有機玻璃做一個扁的透明觀察盒,往觀察盒里倒?jié)M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濕潤。把蚯蚓或是螞蟻放到土上,再鋪一些嫩草和樹葉,觀察蚯蚓或螞蟻的活動。
(設(shè)計意圖:拓展活動有效彌補了學生不易觀察到的土壤下的動物生活情況。不同地區(qū)可以考慮“螞蟻工坊”這一材料替換,但觀察蚯蚓從觀察環(huán)境的真實性和觀察成本來看都更為適宜。)
擰螺絲
教學目標: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并了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guī)范、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tài)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chǎn)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nèi)六角螺絲、內(nèi)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fā)現(xiàn)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屏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視頻。然后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ㄈ⿷(yīng)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松動的現(xiàn)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像工程師那樣……
教學目標:1、能動手動腦,選擇合適的材料,設(shè)計出滿足需要的風向標并向同伴展示。
2、繼續(xù)在實踐中經(jīng)歷工程活動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明確問題、設(shè)計制作和展示分享,體驗像工程師那樣工作。
3、通過閱讀愛迪生的故事和設(shè)計制作風向標,進一步激發(fā)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愿望。
教學重點:
設(shè)計并制作風向標。
教學難點:
找到并解決制作風向標時遇到的問題并進行改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愛迪生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同學們,你們認識他嗎?(認識,他是愛迪生。)
2、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愛迪生?
學生根據(jù)課前收集的資料,交流世界發(fā)明大王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1847一1931),是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家,被譽為世界發(fā)明大王。他一生共有一千余項發(fā)明專利,如電燈、留聲機、打字機、活動照相機等。
相機出示愛迪生發(fā)明的白熾燈、留聲機、打字機的圖片。
愛迪生發(fā)明的一千多項專利中,以電燈的發(fā)明為。愛迪生在改良燈絲材料的過程中,歷時13個月,對數(shù)百種材料做了上千次實驗,終選擇碳絲作為燈絲材料,使燈泡的壽命大大延長。
3、教師小結(jié):愛迪生是世界的發(fā)明大王,他一生共有一千多項發(fā)明專利,其中以電燈的發(fā)明為,在他發(fā)明電燈的時候,為了改良燈泡,對數(shù)百種材料做了上千次實驗。由此可見,要想做一個工程師,必須要不斷的測試和改進,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冊課本的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
4、板書課題: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
5、學生齊讀課題,了解學習的內(nèi)容。
二、設(shè)計并制作簡易的風向標
1、同學們,每個人都想做一個工程師,那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工程師呢?2、我們首先要提出和工程有關(guān)的問題,請大家看一看課本第42頁上面的一幅插圖,了解和工程有關(guān)的問題。
3、學生按要求觀察圖片,了解工程師的工作方法。明白要根據(jù)實際需求確定產(chǎn)品。
4、教師提出本課的制作要求:
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像工程師那樣做一個風向標,請大家來討論討論:需要做個什么來測風向?風向標有哪幾部分組成?怎樣才能使方向標靈活轉(zhuǎn)動?
5、教師指導:
。1)同學們,你們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用來測風向?
樹葉、國旗、塑料袋、紙條、布條等等都可以,這些物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輕巧,凡是輕巧的物體都可以用來測風向。
。2)那我們今天來制作一個風向標,大家選擇什么材料才比較合適呢?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42頁的方向標圖片,了解制作一個風向標需要木片、小釘子、方向牌、小木棍、一塊小木板等等。
(3)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課本上學生做成的風向標,然后同小組的同學相互討論一下風向標的制作步驟。
。4)教師強調(diào):風向標在制作的過程中主要有三個部分,底座用于固定,支架用于支撐,指針用于指示方向。一定要注意要讓風向標旋轉(zhuǎn)自如,不能出現(xiàn)卡頓現(xiàn)象。
6、學生動作制作風向標,教師巡視,了解學生風向標的制作情況,并相機指導。并提醒學生注意同學之間的合作。
7、各小組展示本小組制作的風向標,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8、測試制作好的風向標。
引導學生從各個方向吹風來測試自己制作的風向標。測試的時候,可以用小風扇送風,如果沒有小風扇,可以引導學生用書本在同一方向不停的扇風。
教師選擇1到2組同學上臺展示,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9、教師從風向標的制作、學生同桌之間的合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表揚、肯定。
三、課堂總結(jié):
1、今天我們學習了專項學習一一像工程師那樣⋯⋯了解了世界發(fā)明大王愛迪生的事跡,學習了他的持之以恒、不怕失敗的科學精神,同時動手制作了一個風向標,知道了制作風向標的步驟及方法,培養(yǎng)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2、同學們,到今天為止,我們這一冊科學書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全部學完了,但是關(guān)于科學的探索并沒有隨著科學課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在我們?nèi)粘I钪,只要大家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動手,都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