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qū)嵭泄茌、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使學生初步掌握我國古代歷中原地區(qū)與邊疆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和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歸納、知識遷移等能力以及組織表達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擴大知識視野,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心靈體驗。設計多種類型的問題,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相關的地理知識相銜接,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交融交匯、共同促進世界文明進程的合壁之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張騫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教師展示西部優(yōu)美風景導入:
師:看到黃沙萬里的大漠,優(yōu)美的吐魯番,神秘的天池,此時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這塊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們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對于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自主預習】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tǒng)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shù)很少,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有的從事畜牧業(yè)、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1)匈奴是如何統(tǒng)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qū)ξ鳚h有什么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師進行講解,并讓學生結合課件及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討論上述問題,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zhì)往來圖)
3、西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jiān)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nèi)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jīng)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么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早開始種桑、養(yǎng)蠶、生產(chǎn)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重要產(chǎn)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jīng)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qū)域建立了聯(lián)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jīng)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漢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jīng)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漢與匈奴的關系如何?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張騫有沒有分別達成目標?通過學習你從張騫身上學到什么?
2、為什么漢朝時從長安到亞非各國的商路被成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對漢代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2、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
張騫第出使西域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的設置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jīng)營西域
【篇二】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課件
一、說教材內(nèi)容及地位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古代史的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14課,課本內(nèi)容包括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三個子目。秦漢時期的大一統(tǒng)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fā)展。漢武帝時期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設置西域都護府,促進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而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個文明的相互滲透,可以與歐洲開辟新航路之舉齊名。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理念
2011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普及歷史知識,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本課體現(xiàn)的理念是學會正確識讀歷史地圖。講歷史故事,學會看歷史地圖都是本課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課教學中,落實理念好的方面是,分小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讓學生知道張騫第開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與西域各國有了第友好往來,加強了與西域的聯(lián)系,通過設置西域都護府,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tài),開創(chuàng)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
2.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學習張騫不畏艱險、富于冒險精神、忠于國家、、機智果敢、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優(yōu)秀品質(zhì)。
2.通過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的史實,引導學生認識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學生牢固樹立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意識。
3.通過對比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進行交流的“物產(chǎn)”,使學生直觀的體會什么是交流,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橋梁作用,體會文明與交流、發(fā)展的關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樹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并且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張騫出使西域有“鑿空”之意,他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學重點:
1.張騫通西域
2.絲綢之路
(二)教學難點: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
1.知識構建方面:他們歷史知識積累得還較少,尤其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還缺乏理性思考,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需要教師做相關的引導和說明。
2.認知心理特點:七年級的學生相對來說年齡較小,以形象思維為主,尚未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激發(fā)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習慣。
(二)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因此我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說課稿在本課教學中以創(chuàng)設情境討論法為主,輔以提問設疑法、讀書指導法、地圖識別法,講授法,圖片分析法,分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討論法。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教師必須樹立起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主人的自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設計本節(jié)課教學時,我盡可能利用圖片、影音資料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輕松、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出答案,發(fā)現(xiàn)問題,開拓思維,進而掌握知識,在辯論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學習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學生養(yǎng)成自己分析問題、歸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六、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我從五個方面進行說課: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講授新課——拓展延伸,課堂小結——板書設計——作業(yè)布置。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課件,說明民樂永固城的歷史由來和扁都口的歷史地位,從而導入新課。
(二)創(chuàng)設情境,講授新課:
環(huán)節(jié)一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熟悉課本,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自主學習內(nèi)容。初步感知本課內(nèi)容。
環(huán)節(jié)二
1.教師播放課件,出示西域位置圖,指導學生了解西域的形勢,由此引出“招賢令”交代通西域的歷史背景。
2.播放“張騫通西域”視頻,然后用演示幻燈片演示第通西域的路線。
3.組織活動:“我走張騫路”,對學生識圖進行指導。
4.講解張騫第二次通西域。結合史料對張騫評價。注意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開拓思路,大膽表現(xiàn)。
5.出示絲綢之路線路圖,讓學生結合課本用電子筆在圖上標出絲綢之路所經(jīng)過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種東西方的物品或技術,讓學生分類并展示。
7.結合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完成活動:絲綢之路是之路。
8.指導學生看課本65頁,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之后演示課件。強調(diào)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
9.播放課件比較秦朝和西漢疆域的大小,指導學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領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護的設置。
環(huán)節(jié)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問題,并播放圖片,指導學生進行討論。
2.課堂小結談感受。
3.鞏固練習:利用課件完成練習
【篇三】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課件
【教學目標】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教師播放《新絲綢之路》片頭視頻。
2.教師導入:看到黃沙萬里的大漠,聽到悠悠的駝鈴聲,此時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麗的風光,賞一賞那如醉的歌舞,請問有誰知道這塊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嗎?在古代,我們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對于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下面請同學們依據(jù)導讀提綱預習課本。
課件展示導讀提綱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張騫兩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結果是什么?
3.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是怎樣的?
4.西域都護設置的時間和意義。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顧名思義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們一起看圖來確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玉門關、陽關,同學們能不能說出一些相關的詩句?聯(lián)系詩句說說西域的情況。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讓人感受到那是個遙遠的、陌生的、荒涼的地方。漢朝時,對于中原人來說,就是這么一個概念。西漢初年,那里小國林立,人口多的有幾十萬,少的不到200人。許多國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況,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本課的主人公——張騫。
4.這些評價并不是贊美之詞,是對他曾經(jīng)為國家為民族作出貢獻的真實寫照,特別是他兩通西域。首先我們就來了解他兩通西域的情況。
5.漢武帝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張騫第出使西域的目的達到了嗎?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6.雖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沒有達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誰知道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欽佩他哪一點?
挫折:(1)去時扣留了十年,回來時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2)所到之處,有茫茫的戈壁灘,有人跡罕至的雪山峽谷,道路不熟、語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來打匈奴。
欽佩:(1)他的執(zhí)著,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不怕艱難險阻。
(2)他的性格,剛毅堅強,不屈不撓。
(3)有膽有識、敢于冒險、開拓進取。
(4)我佩服他面對困難,永不言敗的精神,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教師小結:愛國、執(zhí)著、剛毅、堅強、開拓進取、永不言敗,言必行,行必果。這就是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的榜樣。
7.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兩次的不同之處在哪里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可以從時間、目的還有結果三方面來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
課件展示
時間目的結果
第公元前138年聯(lián)絡大月氏東西夾攻匈奴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國概況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意愿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發(fā)展?jié)h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互派使節(jié),交往日益頻繁
8.張騫出使西域,在中國歷具有怎樣的重大意義?
9.西域和中原地區(qū)之間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交流,不僅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而且促進了各地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二、絲綢之路
1.學生閱讀教材“絲綢之路”一節(jié),思考:這條東西方交通要道為什么被稱為“絲綢之路”?
2.根據(jù)課本第63頁《絲綢之路線路圖》,請回答相關問題:
(1)請你根據(jù)上圖,說出絲綢之路的路線。
(2)假如你是當時的商人,你會沿著絲綢之路運送中原的哪些東西到西域各國?又會把西域的哪些東西運到中原地區(qū)?
(3)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發(fā)現(xiàn)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明什么問題?
(4)“絲綢之路是一條彪炳史冊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說出理由嗎?
。5)“絲綢之路”在古代是一條連接歐亞大陸的陸上商貿(mào)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lián)系起來,對促進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6)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積極參與區(qū)域經(jīng)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成為以現(xiàn)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jīng)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jīng)貿(mào)合作、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3.教師投放《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圖,引導學生明確海上絲綢之路路線,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有力的促進了中西方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對漢朝的興盛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
圖解助記
“絲綢之路”示意圖。
三、西域都護的設置
1.學生閱讀課文第65頁內(nèi)容,思考:西域都護設置的目的、時間、職責和意義各是什么?
2.學生依據(jù)課本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
課件展示
(1)目的:西漢王朝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經(jīng)營。
(2)時間:公元前60年。
(3)職責:“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diào)遣軍隊,征發(fā)糧草,對西域地區(qū)進行有效的管轄。
(4)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說明,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成為我國領土的組成部分。
鞏固練習
1.2000年前,絲綢是中國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國的名片;500年前,茶葉是中國的名片……,其中與“絲綢是中國的名片”有關的歷史事件是(C)
A.文景之治B.昭君出塞
C.張騫出使西域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考古印證了歷史的印記。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發(fā)現(xiàn)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C)
A.張騫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陸海絲綢之路的存在
D.中亞與東南亞都是中國版圖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漢朝與西域的友好往來。首先是西漢時期,因為張騫第出使西域來回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所以陸上絲綢之路就有兩條分支。但是西漢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陸上貿(mào)易,大膽開拓海上貿(mào)易,由此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到了東漢時期,班固擔任西域都護,經(jīng)營西域三十多年。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強了新疆和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絲綢之路加強了漢朝與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代的物產(chǎn),促進了漢代國力的強盛。
課后作業(yè)
完成本課對應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