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課件
【教學目標】
1.掌握漢武帝為鞏固國家“大一統(tǒng)”在政治、思想、經濟上采取的措施。
2.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yǎng)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評價漢武帝,初步培養(yǎng)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分析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局面是怎樣形成的,認識到這一局面是西漢王朝強盛的頂點,它對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習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學習難點】評價漢武帝
【學習過程】
本課內容設計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第二部分為“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第三部分為“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第四部分為“評價漢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
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逐漸膨脹,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像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則千乘百騎,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制弓箭數(shù)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摘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
偃說上曰:“今諸侯子弟或十數(shù),而嫡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史記•平津候主父列傳》
(1)材料反映了漢初社會的哪一問題?
封國(或諸侯、王國;或王國問題)勢力過于強大;
(2)漢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決了這一問題?
頒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
二、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1)根據(jù)材料歸納董仲舒的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漢武帝為了實現(xiàn)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對社會經濟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是中國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統(tǒng)治期間,西漢國力為強盛。政治上,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經濟上,把鑄幣、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發(fā)行五銖錢;還重視興修水利,親治黃河,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思想文化上: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國家的正統(tǒng),有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軍事上,打敗北邊的強敵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脅。民族關系上,命張騫通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漢武帝的過失是好大喜功。連年征戰(zhàn),耗費巨額錢財;大肆征兵、征稅,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痛苦;迷信奢侈,重有酷吏。晚年社會動蕩,幾乎成為危局。
【篇二】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政策、措施及其歷史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理解大意→邏輯思維→得出結論(論從史出)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
【教學重難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楚漢戰(zhàn)爭的后結果如何?
(啟發(fā)學生回答:劉邦終打敗項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長安,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
師:劉邦為什么能夠得到勝利?
(指導學生觀看課文“導入框”,結合上一課知識回答:善于用人,愛惜百姓,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等。)
師:俗話說“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難”,當年漢高祖面臨的也是這種情況。請看課文“文景之治”的內容。
一、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1、漢武帝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原因
“閱讀文字”介紹了漢武帝哪一方面特點?這個特點與前面學過的哪些人物相似?
A、漢武帝重視人才,善于用人。
B、堯、舜、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秦孝公、秦王嬴政、漢高祖劉邦等。
什么是大一統(tǒng)?
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tǒng)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tǒng)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大一統(tǒng)的局面出現(xiàn),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tǒng)治措施密切相關。
2、漢武帝大一統(tǒng)措施
結合課文,由學生分組討論歸納漢武帝為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采取了哪些措施,為什么,教師逐條和學生分析討論。
。1)原因
客觀:景帝后期的經濟繁榮
主觀: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加強中央集權
。2)措施
政治:削弱諸侯國勢力,封國越分越小
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
。3)漢武帝大一統(tǒng)意義
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
1、回憶一下前一課中的秦始皇陵,對比漢文帝對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覺得有什么不同之處嗎?再對比一下他們在位時的作為說說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誰的功勞大?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會就不會穩(wěn)定,經濟也不會發(fā)展,從今天我們學習的東漢王朝的興與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減輕對百姓的剝削,就出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權旁落,甚至不斷進行爭權奪利,終導致的是東漢王朝的衰落。任何朝代的興衰有其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你找到這個規(guī)律了嗎?
【篇三】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課件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鹽鐵專賣等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的措施。
2.引導學生閱讀課后《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表,結合相關歷史記載,設置相關問題,分析漢武帝所采取的各項措施,理解漢武帝實施“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鹽鐵專賣的目的和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知漢武帝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所做的努力,認識維護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長期的任務。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鹽鐵專賣等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難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三、教學策略
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直觀再現(xiàn)歷史,讓學生在歷史場景中體驗、感悟歷史。
設置問題,補充史料,引導學生根據(jù)問題閱讀課文和材料,師生共同探討來解決問題,突破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查找相關資料、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學生準備:查找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的具體記述,如“七國之亂”“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這樣評價他: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這就是大一統(tǒng)的漢朝。漢武帝是如何加強中央權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漢武帝的豐功偉業(y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講授新課】
第一部我的地盤我做主
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見P56課后活動)。
材料二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漢書?主父偃傳》
探究問題:材料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
教師引領學生閱讀課文,結合材料,思考、討論并解決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諸侯王勢力強大,獨霸一方,對中央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教師講解:漢武帝即位后,就遇到了王國問題。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的?
請欣賞歷史情景劇。
劇情:
地點是武帝后花園。
武帝為掩人耳目,密詔大臣主父偃后花園議事。
主父偃:陛下十萬火急召臣來,有何要事?
漢武帝:愛卿可知晁錯為何而死?
主父偃:為先帝削藩而死。
漢武帝:先帝為何要冒死削藩?
主父偃:古代諸侯的土地不超過百里,國君對他們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來,有的諸侯竟然擁有幾十座城池,土地方圓上千里。天下形勢平穩(wěn)時,他們就容易奢侈驕橫;形勢急迫時,則依仗他們的強大,聯(lián)合起來反叛朝廷。
漢武帝:以愛卿之見,先帝削藩乃英明之舉,但為何失敗?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來強行削減他們的土地,那么他們反叛的事就容易發(fā)生。晁錯正是強制實行削藩政策,其結果使得吳、楚七國叛亂,不僅削藩未成,還險些釀成政權傾覆的大禍。
漢武帝:削藩未成,朕寢食難安啊!
主父偃:陛下,臣有一計。
漢武帝:愛卿快講!
主父偃:如今諸侯的子弟有的多達十幾人,但只有嫡長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繼承,其余的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骨肉,卻沒有尺寸之地的封國,那么皇上的仁愛孝親之道就不能顯示,陛下何不命令諸侯推廣恩德,把他們的土地分割給子弟,封他們?yōu)楹?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興,感念皇恩浩蕩,擁護皇上的措施。正所謂,堡壘易從內部攻破。
漢武帝:(喜不自禁)此計甚妙,即日昭告天下,實施“推恩令”。
(劇終)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說出“推恩令”的主要內容?
學生: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把王國的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新封的諸侯國歸中央直接統(tǒng)轄的郡管理。
教師提問:“推恩令”的實施有什么作用和影響?
學生: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使他們無力對抗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教師設疑: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tǒng)治,除了實行“推恩令”之外,漢武帝還有什么策略?
學生:建立刺史制度。
問題探究:
(1)什么是刺史制度?
(2)刺史的職能是什么?
(3)漢武帝采取的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總結。
教師補充:“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jiān)察之職!笆贰睘椤坝贰敝。漢武帝為了強化地方監(jiān)察制度,在地方設刺史。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jiān)察區(qū)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派遣刺史一人進行監(jiān)督。刺史有權監(jiān)察郡國長官,如果發(fā)現(xiàn)官吏有欺瞞中央等行為,可以直接奏報皇帝,加以制裁。刺史負責監(jiān)督地方官員,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強及其子弟。漢武帝的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皇權。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文字史料和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推恩令實施的背景。歷史情景劇通過再現(xiàn)歷史情境,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理解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第二部我的百姓我做主
環(huán)節(jié)過渡:漢武帝利用“推恩令”解決了封國問題,設置刺史加強了對全國的監(jiān)察控制,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那么思想上的統(tǒng)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PPT展示課后活動2,請學生根據(jù)兩幅圖說說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的不同態(tài)度。
秦始皇:對敢于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tǒng)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
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tǒng),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yǎng)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
教師設問:儒家思想在漢朝開始受重視,這與一代大儒董仲舒有密切的關系。這位一代大儒向漢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議呢?請同學們來觀看視頻,回答問題。
播放視頻剪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材料展示: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董仲舒《天人三策》
教師提問:“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指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儒家學說,即儒術。
教師總結:六藝是指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術?傮w上解釋就是儒家學說。
教師提問:漢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
學生回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tǒng)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tǒng)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教師設疑:同學們,請思考董仲舒的建議為什么會被漢武帝接受呢?
學生思考討論并探究問題。
師生共同總結: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tǒng)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理論,創(chuàng)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適合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需要。正如黃仁宇所說:“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為目的,而是樹立一種統(tǒng)一帝國的正規(guī)思想!币虼耍瑵h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視頻再現(xiàn)歷史情境,使學生認識歷史不是枯燥的,而是有生命的,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熱愛,進而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涵和影響。
第三部我的經濟我做主
環(huán)節(jié)過渡: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漢武帝從政治上和思想上鞏固漢朝統(tǒng)治的措施。接下來,他在經濟上會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tǒng)治呢?
PPT展示教材上的材料研讀。
“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史記?貨殖列傳》
教師和學生一起解讀材料意思,弄明白意思后,教師提出問題。
教師提問:同學們,這種狀況對國家經濟發(fā)展會造成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人們都會棄農經商,影響農業(yè)發(fā)展,影響國家的經濟發(fā)展。
教師講解:對。在我國古代,農業(yè)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歷代皇帝都注重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漢武帝為了改變上述狀況,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這些措施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
設計意圖:利用課本中的文獻資料,引導學生分析史料,理解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的必要性和影響。
【課堂小結】
漢武帝時期,在政治上實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濟上鹽鐵專賣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大一統(tǒng)帝國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fā)展,使?jié)h朝進入鼎盛時期。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