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七年級歷冊《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西晉建立和統(tǒng)一,及八王之亂,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的成語“司馬昭之心”,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歷所起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西晉的建立與滅亡,及“八王之亂”.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認為這句話用在西晉時期正確嗎?
【自主預習】
一.西晉的建立
西晉建立和統(tǒng)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大權。三國中國力弱的蜀國先被魏國滅亡。20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建立了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軍隊滅掉了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晉惠帝時,西晉皇族紛紛起兵爭奪皇位,混戰(zhàn)十幾年,史稱“八王之亂”,耗竭了西晉的國力。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陸續(xù)內遷,同漢族長期雜居,互相影響,民族界限日益縮小。
【合作探究】
1.從什么時候北方少數(shù)民族開始遷往中原?
2.什么原因導致中原漢族遷往江南?
3、人口南遷對江南經(jīng)濟發(fā)展有何影響?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八王之亂”,耗竭了西晉的國力,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篇二】七年級歷冊《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西晉的建立、西晉統(tǒng)一全國以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西晉的治國方略,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2)識讀《西晉內遷少數(shù)民族分布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分析西晉統(tǒng)一全國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一時期在我國歷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認識到歷各民族人民在進一步的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的歷史新篇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
教學難點: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的影響;西晉滅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復習導入
(二)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兩則材料
教師出示一幅地圖
教師: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內容,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魏蜀吳三國滅亡的順序是怎樣的?
(2)西晉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和都城。
(3)西晉建立后為維護統(tǒng)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學生看書回答,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一、西晉的建立
1、三國滅亡順序
(1)263年,魏滅蜀;
(2)266年,西晉建立,魏國滅亡;
(3)280年,西晉滅吳,吳國亡。
成語典故:樂不思蜀(后主劉禪)
教師講解: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彼,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睍鯊蛦枺瑢θ缜,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弊笥医孕。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
教師出示圖片《三國盡歸司馬氏》
2、西晉的建立
(1)時間:266年
(2)開國皇帝:司馬炎(晉武帝)
(3)國號:國號晉,史稱西晉
(4)都城:洛陽
3、統(tǒng)一: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
教師講解:
4、統(tǒng)治措施:西晉時期盛行豪門政治,制定了一系列優(yōu)待大地主大貴族的政策。
教師講解:石崇、王愷斗富故事
石崇王愷比富,是西晉時期的一個歷史事件。晉武帝統(tǒng)一全國后,志滿意得,完全沉湎在荒*生活里。在他帶頭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擺闊氣當作體面的事。在京都洛陽,當時有三個出名的大富豪:一個是掌管禁衛(wèi)軍的中護軍羊琇,一個是晉武帝的舅父、后將軍王愷,還有一個是散騎常侍石崇。石崇、王愷相互攀比財富奢侈程度,令人張目!
二、八王之亂
教師:學生閱讀教材第二目內容,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八王之亂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
(2)八王之亂造成的社會影響是什么?
(3)思考一下,西晉才建立不到三十年的時間為何會發(fā)生八王之亂?
學生看書回答,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1、背景:
(1)西晉初年,晉武帝大肆分封同姓諸王,導致諸王勢力強大,爭奪中央政權。
(2)西晉統(tǒng)治腐朽殘暴,激起內遷各族的反抗。
八王:
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
2、八王之亂的影響:
、賹ι鐣斐删薮鬄暮,西晉從此衰落。
、谛纬晌覈糯鷼v第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徒高潮。
教師:西晉為何是短暫統(tǒng)一的?
提示:
原因:“八王之亂”耗竭國力,西晉衰落;
統(tǒng)治集團奢侈腐朽、缺少雄才大略;
西晉殘暴統(tǒng)治,激起內遷各族反抗。
三、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內遷
教師過渡:教師出示《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教師出示一幅圖片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三目。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當時內遷的少數(shù)民族有哪幾個?
(2)內遷的少數(shù)民族對后來的中國歷史的走向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看書回答,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1、五胡:內遷的少數(shù)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歷稱為“五胡”。
教師講解: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指在西晉末期游牧民族趁西晉衰弱之際進入中原地區(qū)這一歷史事件。“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shù)目遠非五個。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tǒng)一北方(439年)。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和分治。東晉建立時,中原已淪喪于胡人之手。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復失土為己任。東晉與五胡的戰(zhàn)爭,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使得這一時期戰(zhàn)亂連連。河淮地區(qū)為南北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
2、東晉十六國的更迭
教師出示一幅地圖
(1)4世紀初—5世紀前期,北方地區(qū)陷入戰(zhàn)亂,歷把北方的15個政權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2)前秦統(tǒng)一北方與淝水之戰(zhàn)
教師講解: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攻滅前涼與鮮卑拓跋氏的代國,統(tǒng)一北方。370年,前秦滅掉了北方具實力的強敵前燕,前秦統(tǒng)一北方。
3、世紀后期,前秦統(tǒng)一黃河流域
【知識拓展】北朝(439年—581年)
教師講解:
【課堂小結】
【作業(yè)布置】七年級上冊歷史優(yōu)化設計第17課單項選擇題
【板書設計】
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建立
1、三國的滅亡
2、西晉的建立
二、八王之亂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五胡
2、概況
【教學反思】
【篇三】七年級歷冊《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課件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西晉的建立和統(tǒng)一及八王之亂,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提高全面看問題的能力;知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內遷的史實;知道東晉十六國對峙的史實。
2、過程與方法
了解西晉的治國方略,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識讀《西晉內遷少數(shù)民族分布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通過對“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王朝”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史實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分析西晉統(tǒng)一全國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一時期在我國歷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認識到歷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八王之亂;少數(shù)民族的內遷。
難點:理解少數(shù)民族內遷的原因。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二、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的人說:“沒有飯吃,他們?yōu)槭裁床怀匀庵嗄?”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里來的肉粥呢?由此可見司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西晉為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滅亡。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1、西晉的興亡(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1)建立:266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
。2)統(tǒng)一:280年,西晉滅吳,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3)政權特點:統(tǒng)治階級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轉折點):晉惠帝時發(fā)生八王之亂,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5)滅亡:公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
2、八王之亂
影響:西晉走向衰落;帶來我國歷第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
3、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路線:
(3)影響:促進了北方地區(qū)的民族融合。
。4)十六國:
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
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西晉的建立
1.教師講述: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263年,魏滅蜀。(2)魏中期,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司馬懿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專權,魏國皇帝形同傀儡。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復述西晉建立和西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的經(jīng)過。
3.教師補充: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了全國。
4.腐朽的統(tǒng)治:
(1)在治國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優(yōu)待大地主、大貴族的政策,皇室及許多大臣處處維護自己家族的權勢。
(2)統(tǒng)治階級在生活上以豪華奢侈為榮,追求享樂。
探究二:八王之亂
1.多媒體展示:八王之亂示意圖
2.問題思考:閱讀教材,分析八王之亂的背景。
提示:西晉年間,為了鞏固司馬家族的統(tǒng)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諸王的政策,后來又讓封王移封就鎮(zhèn),導致宗室諸王勢力強大。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zhàn),史稱“八王之亂”。
3.合作探究:西晉的統(tǒng)一為什么如此短暫?
提示:(1)晉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實權,造成了封王專權、中央統(tǒng)治不力的嚴重政治后果,這是導致社會腐敗、戰(zhàn)亂發(fā)生的禍根,也是西晉衰落以至滅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貴昏庸貪婪,奢侈腐化,社會上層腐敗,不顧民間疾苦,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3)“八王之亂”使得西晉社會動蕩、經(jīng)濟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遷,這也是西晉衰落以至滅亡的重要原因。長期奴役和剝削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數(shù)民族不斷起兵反抗,這是西晉滅亡的直接原因。
探究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多媒體展示:西晉內遷少數(shù)民族分布圖
2.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簡述北方民族內遷的基本史實:時間、主要的民族、內遷的方向和大體過程。
提示:(1)時間:東漢、魏、晉時期。(2)內遷主要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3)內遷方向和大體過程: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qū)。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遷的原因和影響分別是什么?
提示:
(1)原因:一方面,西晉統(tǒng)治者不關心人民疾苦,對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不夠重視,人禍天災下,中原人民無法生存,于是開始向南遷徙。
另一方面,為爭權奪利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持續(xù)十幾年,嚴重破壞社會生產(chǎn)。與此同時,西北各族人民為了反抗西晉漢族統(tǒng)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剝削政策,不斷起兵反抗,戰(zhàn)爭連綿不斷。
(2)影響:雖然西晉末年的人口大遷徙是社會*的結果,但客觀上卻將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化、技術帶入遷入地區(qū),并使這些先進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傳播,從而有利于遷入地區(qū)的經(jīng)濟開發(fā)和社會進步,也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對后世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4.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歸納十六國時期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建立和統(tǒng)一時間、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時間:4世紀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堅。(3)前秦統(tǒng)治: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興辦學校,提倡儒學。
5.思維拓展:據(jù)西晉的一些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shù)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qū)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族說自己是黃帝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議一議,這些少數(shù)民族認為自己與漢族同祖同宗說明了什么?
提示:(1)為了證明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正統(tǒng)性與合法性,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qū)進行有效統(tǒng)治。(2)中原文化的先進性、兼容性特點。說明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1、某中學春秋史社的同學們正在進行“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開發(fā)原因”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下列各項能入選該主題的是()
、俳系貐^(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
、诒泵竦拇罅磕线w增加了勞動力
、蹏医y(tǒng)一社會秩序安定
、芙辖y(tǒng)治者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淝水之戰(zhàn)之戰(zhàn)的交戰(zhàn)雙方是()
A.東晉與北魏
B.東晉與前秦
C.西晉與北魏
D.西晉與前秦
3、學會歸納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請問三國兩晉南北朝南北朝時期顯著的階段特征是()
A.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C.國家的產(chǎn)生和社會變革
D.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4、西晉大臣石崇和國舅王愷斗富,王愷用麥糖洗鍋,石崇就用白蠟當柴燒,王愷用絲綢做成長40里步障,石崇就用織錦花緞做出50里的步障。這充分說明了()
A.絲織技術高超
B.社會經(jīng)濟繁榮
C.統(tǒng)治階級腐朽
D.制糖技術發(fā)達
5、南朝四個朝代更替的順序是()
A.梁、齊、陳、宋
B.陳、梁、齊、宋
C.宋、齊、梁、陳
D.陳、梁、宋、齊
6、我國古代歷第人口大遷徙的高潮出現(xiàn)在()
A.東漢末年
B.三國末年
C.西晉初年
D.西晉末年
7、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tǒng)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哪一政權總稱為“十六國”()
A.成漢
B.西秦
C.北燕
D.后趙
8、前秦是中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因其所據(jù)為戰(zhàn)國時秦國故地,故以此立國號,前秦是由哪一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
A.氐族
B.羌族
C.匈奴族
D.羯族
9、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jīng)濟,使人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下列事件與八王之亂有因果關系的是()
A.北方少數(shù)民族內遷
B.晉武帝大封宗族諸王
C.西晉統(tǒng)一全國
D.劉淵起兵
10、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完成全國短暫統(tǒng)一的政權是
A. 北魏
B. 西晉
C. 東晉
D.前秦
參考答案:1.B 2.B 3.B 4.C 5.C 6.D 7.A 8.A 9.B 10.B
三、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中采用了讀圖分析法和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讀西晉內遷少數(shù)民族分布圖,學會從圖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通過小組合作,對“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的王朝”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歸納史實的能力。能夠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