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嶺南春早
粵曲和廣東民歌
一、教學目標
。ㄒ唬┩ㄟ^欣賞粵曲《荔枝頌》,讓學生初步感知廣東粵曲的特點,萌發(fā)對粵曲的興趣和對粵曲藝術家的喜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地方文化的情感。
(二)引導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廣東民歌的風格,激發(fā)學生嘗試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
二、教學內(nèi)容
1、欣賞粵曲《荔枝頌》
2、欣賞學唱客家山歌、漁歌、咸水歌、小調(diào)、舞歌、牧歌、兒歌。
3、欣賞交響詩篇《土樓回響》第五樂章《客家之歌》
三、教學安排
1、重點:引導學生在欣賞、學唱的過程中,通過感受、議論、,理解“真正創(chuàng)作音樂的是人民”的內(nèi)涵,體會作曲家是如何從民間音樂中吸取素養(yǎng)進行創(chuàng)作的,從而達到啟迪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目的。
2、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鼓勵學生用方言演唱民歌。
3、課時安排:3課時
四、教材分析
1、《荔枝頌》:粵曲是廣東、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以及西江流域一帶人民群眾愛好的藝術品種。廣義上粵曲是指廣東省內(nèi)的各個曲藝品種,如粵曲演唱、木魚、龍舟、南音、粵謳等以及潮州歌冊、客家板歌、惠東漁歌等等。但通常所說的粵曲是指粵曲演唱,或稱廣東曲藝。
粵曲是廣州方言區(qū)流行廣的一大曲種,已有150多年歷史。它以廣東、港、澳為主要活動基地,流行地區(qū)擴及兩廣?梢哉f凡有粵籍華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粵曲的演唱;浨瓰榛泟〉那{(diào),后來逐漸形成獨立的曲種。粵曲的特點是音樂性極強,注重聽覺藝術,講究唱工;唱腔屬于皮黃系統(tǒng)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gòu)成整體;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種喉腔。
紅線女,粵劇表演藝術家。原名鄺健廉,廣東開平人。
紅線女在藝術上勇于革新,在繼承粵劇名旦董華唱腔的基礎上,又吸收京劇、昆曲、歌劇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獨樹一幟的“女腔”,是當代粵劇舞臺上流傳廣的唱腔流派。
代表劇目有《關漢卿》、《昭君出塞》、《李香君》、《搜書院》、《山鄉(xiāng)風云》等。她于1947年涉足影壇,所主演影片除粵劇《關漢卿》、《搜書院》、《沙家浜》、《李香君》外,還有故事片《慈母淚》、《胭脂虎》、《秋》、《我是一個女人》等。
2、“客家山歌”包括客家山歌文學(即歌詞)與客家山歌音樂(即腔調(diào))兩個部分,它們互相聯(lián)系,又彼此獨立?图疑礁,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誕生,伴隨著客家民系的遷徙而遠播。
客家山歌與其它民歌一樣,是勞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如種田、牧牛、捕魚、采茶、伐木、挑擔、駛船、抬轎等),這從一些客家山歌的歌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中,為了協(xié)同勞動動作,或者為了減輕疲勞、排解寂寞與憂愁,便會哼出(或喊出)有旋律的聲音,這些原始形態(tài)的“歌”,延至現(xiàn)代仍不難發(fā)現(xiàn),例如:蕉嶺縣的《林工號子》全曲只有反反復復的“嘿呀”、“嘿嘟”、“嘿喲”幾個虛詞。另外客家山歌與客家人日常生活、民俗歌舞、宗教活動等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客家人音樂的歌詞文學性很強,曲調(diào)質(zhì)樸含蓄、抒情奔放、細膩纏綿、風格獨特。
客家山歌較集中的傳播區(qū)主要有粵東北的梅州、興寧、蕉嶺、五華、大埔;贛南的萬安、遂川、興國、瑞金;閩西的寧化、長汀、龍巖、上杭等。代表曲目有《新繡荷包兩面紅》、《送人離別水東西》、《八月十五月團圓》(粵)、《打只山歌過橫排》(贛)、《八月十五看月光》《大雨落來細雨淋》《風吹竹葉嫌冢當》(閩)。
3、《漁家姑娘在海邊》選自《海霞組曲》,是根據(jù)電影《海霞》的配樂改編而成!巴辍币詭в性V說式的音調(diào)的抒情性主題,表現(xiàn)了影片女主角海霞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這也成為貫穿全曲的基本主題,由此展開了南海迷人的風景和生活畫卷。
“織網(wǎng)”原為電影中漁家姑娘所唱的一首“漁家姑娘在海邊”的歌曲,由樂隊演奏后在配器上加以潤色,保持了原曲甜美的南國風味,色彩上更為豐富,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一群少女在沙灘上織網(wǎng)的動人情景。
“豐收”則以兩手不同情趣的舞曲加以組合,烘托漁民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一首舞曲爽朗而豪放,另一首則明快而綺麗多姿。
4、調(diào),又稱小曲、俚曲、市俗小令、俗曲、時調(diào)、絲調(diào)、絲弦小唱、村坊小曲等。是一種廣泛傳播于城鎮(zhèn)集市,經(jīng)過較多藝術加工,曲體較為均衡,節(jié)奏規(guī)整,曲調(diào)細膩委婉的民歌體裁。同時,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短篇抒情小曲、敘事歌曲,也應歸屬此類。
小調(diào)所歌唱的題材十分廣泛,城市社會不同階層的婚姻情愛、離愁別緒、風土民俗、世態(tài)人情、娛樂游玩以至自然常識、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幾乎無所不包。由此也就有了遍布各地的與上述題材相關的《打櫻桃》、《賣雜貨》、《放風箏》、《打秋遷》、《磨豆腐》、《割韭菜》、《補缸》、《拜年》、《觀燈》、《趕廟》、《采茶》、《妓女告狀》、《尼姑思凡》、《光棍哭妻》、《寡婦上墳》等曲目。
小調(diào)的基本曲體是四句型結(jié)構(gòu),即民間所說的“四句頭”。首句是全曲的陳述句,具有開啟并確定音樂的基本情緒、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別重要;第二樂句是對首句的回應,起到鞏固、強化前面樂思、樂旨的意義;第三樂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樂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對比、反差的效果,從而使音樂獲得一種新動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總結(jié),起到收攏、結(jié)束的作用,也有其舉足輕重的結(jié)構(gòu)意義。這樣,四句頭的基本關系便是“起、承、轉(zhuǎn)、合”。它既是一種具體的曲式結(jié)構(gòu)關系的體現(xiàn),又是一個民族的音樂思維乃至文學藝術思維邏輯、思維方式的反映。
小調(diào)的音樂形式特點是:節(jié)拍規(guī)整,節(jié)奏型靈活多變;旋律線較曲折、流麗;樂段結(jié)構(gòu)形式變化較多;調(diào)式變化和襯詞襯腔的運用都較豐富。
小調(diào)還可再細分為以下三個小類:吟唱調(diào)(包括兒歌、搖兒歌、哭調(diào)、叫賣調(diào)、吟詩調(diào)等);謠曲;小曲。
5、《土樓回響》是2000年青年作曲家劉湲應廈門愛樂樂團指揮鄭小瑛邀請專門為“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而作的。作品以閩西客家山歌為音樂素材,運用現(xiàn)代作曲技法寫成。
鄭小瑛是客家人,當年她在回鄉(xiāng)省親祭祖的時候,對自己先祖?zhèn)兦趧谟赂液蛨F結(jié)質(zhì)樸的性格產(chǎn)生了強烈的激情,遂邀請作曲家劉湲以客家人的歷史、性格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頌揚客家精神的一部交響詩篇。這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團結(jié)奮斗、頑強拼搏、求生存、圖發(fā)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偉壯麗的歷史詩篇,貫穿全曲五個樂章的兩個音樂主題都出自客家山歌,只有四、五度兩個音不變的“新打梭鏢”號子主題和“唔怕山高水又深”的山歌主題。全曲共分勞動號子、海上之舟、土樓夜語、碩斧開天、客家之歌五個樂章。
第五樂章《客家之歌》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作曲家在這一樂章加入了合唱隊,將一首3/4拍子的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深》進行合唱化處理,使其變成一首雄壯、豪邁的進行曲。和著三拍子的節(jié)奏,“號子”和“山歌”主題由弱到強,由遠至近,層層推進。它構(gòu)思宏大,表現(xiàn)了客家人特有的團結(jié)堅韌、奮斗開放的性格和精神。
6、咸水歌是民歌的一種,主要流傳于廣東中山、番禺、珠海、南海、廣州市等地的農(nóng)民和船民中。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區(qū)人民歷來有對唱斗歌的習俗。每逢農(nóng)事大忙前或收成后,不少地方搭起歌棚,進行斗歌活動。
咸水歌的曲調(diào),一般都是隨字求腔,結(jié)尾處有固定的襯腔。由于演唱活動頻繁,內(nèi)容不斷豐富,曲調(diào)也隨之不斷發(fā)展。歌詞為兩句一節(jié),每句字數(shù)不拘,每節(jié)詞同韻,各節(jié)可轉(zhuǎn)韻。曲式結(jié)構(gòu)為上下句。每句的句首和句尾有基本固定的襯詞和襯腔,結(jié)尾時都用滑音下行。六聲徵調(diào)式,音調(diào)悠揚抒情,如中山縣的《對花》。
傳統(tǒng)咸水歌內(nèi)容多為情歌,男女對唱,曲調(diào)較簡單,行腔滯板,男唱前兩句,女唱后兩句,結(jié)尾多用“啰”、“姑妹”、“兄哥”等詞,別有一番韻味。咸水歌從調(diào)式上分,有擔傘調(diào)、姑妹腔、高堂歌、東風調(diào)、豐收調(diào)、嘆情等;此外,他們也唱龍舟歌、木魚歌等。番禺欖核一帶,還有一種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長篇敘事詩。另有“大繒歌”、“姑妹歌”亦屬于咸水歌,歌詞格式、句末的襯詞、襯腔不同。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簡單介紹粵曲演唱家紅線女。
二、欣賞《荔枝頌》
1、教師示范第一句,引導學生體會旋律的大跳帶來的獨特風格。
2、集體學唱第一句,感受樂曲的音樂風格。
3、欣賞紅線女演唱的《荔枝頌》錄像。引導學生留意音樂的特色與韻味,并關注:演唱者是如何表現(xiàn)“叫賣聲”的?為什么要高聲喊?
4、介紹粵曲的歷史:
起源于清朝。
演唱者有動作表演。常用伴奏樂器有高胡、椰胡、秦胡、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竹笛、洋琴、洞簫等。
粵曲常用唱腔“梆子”和“二黃”。前者宜于表現(xiàn)歡悅爽朗,有敘述性特點;后者流麗平和,抒情性強。
三、學唱客家山歌《唔車水來禾唔長》
1、以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語言的特點等為題導入,教師用客家方言問候?qū)W生,教給學生與客家籍學生對話,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2,教師用客家方言示范演唱
3.教師一句句用客家話教會學生演唱
4,欣賞錄音,體會客家山歌的風格韻味的特點。
四、引導學生通過看廣東民歌的分布圖,了解各地主要的民歌種類。
五、學習漁歌和咸水歌。
1、欣賞漁歌哩哩美調(diào)和阿哩羅調(diào),引導學生體會漁歌的內(nèi)容和風格。
2、對比兩首不同地區(qū)的漁歌及其襯詞的特點,比較兩者的異同。
兩首漁歌的比較
曲名 相 同 不 同
哩哩美調(diào) 1、都是勞動誰歌
2、都配有固定旋律的襯詞
3、襯詞起“號子”的作用 1、六聲音階
2、地區(qū)不同
3、演唱形式:領唱、合唱
啊哩啰調(diào) 1、七聲音階
2、地區(qū)不同
3、演唱形式:獨唱
4、速度稍慢
六、欣賞兩首根據(jù)漁歌創(chuàng)作的兩首創(chuàng)作民歌。
1、通過欣賞,完成課本上“探索、尋覓”的練習,讓學生體會作曲家是如何從民族民間音樂中吸取音樂的素材進行再創(chuàng)作,使作品既有新的時代感,又保留了地方民歌的風格和特點
2,欣賞作曲家王酩為電影《海霞》的配樂《織網(wǎng)》。該配樂以歌曲《漁家姑娘在海邊》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曲,讓學生從中得到藝術的享受和陶冶,并開闊視野
3,通過學唱這兩首創(chuàng)作歌曲,領導學生議論它們與前兩首民歌的感覺上有何不同之處
七,欣賞〈對花〉與〈畫眉唱歌似彈琴〉
1,欣賞民間藝人演唱的效果,體會樂曲風格,對咸水歌的特點,歷史,發(fā)展作介紹,加深學生對咸水歌的認識
2,〈對花〉為對唱的形式一問一答猜謎語,〈畫眉唱歌似彈琴〉以獨唱形式演唱,兩首歌都帶有即興性,演唱者通常是想到什么唱什么,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才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3,教師介紹一些民間的“廟會”,“集會”的錄象和圖片,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八,欣賞〈唱春牛〉〈牧童謠〉〈賣雜貨〉〈月光光〉
1,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時可刻意提出一些如音樂表現(xiàn)的特點,曲式結(jié)構(gòu)的特點,旋律的特點,節(jié)拍規(guī)律等問題,讓學生邊聽邊唱邊思考,然后用議論的形式加深認識
2,使用課件的伴奏伴隨學生一起歌唱〈賣雜貨〉,該曲曲調(diào)簡單,旋律流暢,容易上口
3,邊唱邊和著韻律模仿貨郎挑擔走鄉(xiāng)串村的動作,進行角色表演〈賣雜貨〉,使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及歌詞的動感強度
4,使用民間器樂合奏和鋼琴演奏的〈賣雜貨〉,引導學生欣賞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演奏,并進行比較討論感受
5, 教師使用廣東方言教導學生演唱〈月光光〉
6,欣賞〈月光光〉錄音帶,該歌曲有獨唱與合唱兩種錄音,學生可跟隨錄音輕輕哼唱,此歌為樂句群結(jié)構(gòu)的歌曲,前半段節(jié)奏工整,曲調(diào)流暢,后半段從襯詞開始出現(xiàn)了較自由的切分節(jié)奏,形成一種對比
7,欣賞表現(xiàn)牧童活潑可愛的童聲合唱歌曲〈牧童謠〉
九.學唱〈海娃變油娃〉
1,指導學生分析歌曲結(jié)構(gòu)
2,聽唱歌曲,掌握好3/4拍子的重拍
3,教師講述客家人的來源及請會講客家話的學生用客家話朗誦歌詞,并教會其他同學用客家話念歌詞,繼而使用客家話演唱〈海娃變油娃〉
十.欣賞〈土樓回響〉第五樂章〈客家之歌〉
1,首聽:教師引導學生首聽時思考以下問題〈1〉音樂的主題引用了哪首歌曲的曲調(diào)?〈2〉音樂的力度有什么變化?讓學生用筆記錄下來!3〉音樂的表現(xiàn)用了什么形式?〈4〉聽完音樂后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
2,欣賞與參與:〈1〉聽辨主題A與主題B。〈2〉聽辨樂曲各部分所采用的樂器和人聲,提出思考問題:交響樂中運用合唱,起什么作用?給你怎樣的感覺?
3,再聽時,按課本各部分要求參與
4,課本中的“啟迪”部分組織學生進行議論,探索和歸納總結(jié)
十一、教師小結(ji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音樂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作曲家只是把它譜成曲而已!。只有了解、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輝煌的文明,從而屹立在民族之林。
第二單元 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欣賞和演唱表現(xiàn)“愛”為主題的十一首歌(樂)曲,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通過課程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形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二、教學內(nèi)容
1,欣賞貝多芬的〈歡樂頌〉及學唱第2xx屆奧運會會歌〈手拉手〉
2,欣賞學唱〈愛的奉獻〉及〈一個真實的故事〉,領略音樂中的故事
3,欣賞學唱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搖籃曲〉
4,欣賞〈小夜曲〉,跟唱〈我心永相依〉,接觸表現(xiàn)情愛的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
三, 教學安排
1、重點:欣賞博愛、仁愛、母愛和情愛主題的樂曲,感受真善美的音樂藝術。
2、難點:引導學生在變聲期用正確的方法演唱歌曲。
3、課時安排:4課時
四, 教材分析
1、貝多芬,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世界音樂文化的巨人。1770年生于波恩,父親是教會合唱隊歌手。從小他就隨父親學習音樂。八歲開始登臺演出。十一歲寫出早出版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在維也納先后師從莫扎特、海頓、薩利耶里等人。雖為時很短,但給老師留下深刻印象。莫扎特預言他將震動全世界。1789年,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進步思想給他深刻影響。此后,他終生奉共和為自己的理想,并在封建復辟的黑暗年代中,寫出許多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性作品。
如果說,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還只是在觀察和了解社會變革中為自己今后創(chuàng)作作了準備,在維也納時期.(1792—1802)也只是通過創(chuàng)作表明了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進一步理解;那么,從1803年開始,貝多芬開始了他的被稱為“英雄年代”的創(chuàng)作成熟時期。
這個時期,貝多芬寫成以《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為代表的一大批轟動世界的偉大作品。其中有第三至第八交響曲,第四和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黎明”和“熱情”鋼琴奏鳴曲,歌劇《菲德里奧》,悲劇《埃格蒙特》序曲,以及的一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貝多芬的晚年,雙耳失聰,貧困凄涼。這時也正是歐洲封建復辟的黑暗年代。但是,在1824年,他以自己篤信的“自由和進步是創(chuàng)作的意義,也是目的”,寫出了后一部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總結(jié)了自己一生創(chuàng)作歷程,謳歌了自己所信仰的共和理想。
貝多芬晚年,貧病交加,1827年3月26日,一個雷電風雨的夜晚。偉大的作曲家離開人世,當時他的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但是,3月29日貝多芬的下葬卻形成一個群眾性的盛大*。
貝多芬是音樂文化的偉大的開拓者。他的創(chuàng)作是他所處為那個暴風再時代的集中反映;同時,也承現(xiàn)出了他那巨人般的英雄性格。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主義氣質(zhì),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加以概括。
舒曼在《論音樂與音樂家》中,曾經(jīng)用詩的語言概括了貝多芬在人類文化的重要地位:“用一百棵百年老櫟樹在平原上排成他的名字,或者立一座如馬喬列湖的圣•保羅美奧巨像那樣大的他的雕像,讓他如生前那樣俯視群山;而當萊茵河上的船路過此地、外國人問巨人的名字時,每個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貝多芬,他們一定以為這是一個德國皇帝的名字!
2、第2xx屆奧運會1988年9月17日在韓國的漢城舉行,開幕式于9月17日10時30分在可容納10萬觀眾的蠶室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行。漢城成為繼東京之后第二個主辦奧運會的亞洲城市。
本屆奧運會共有16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9581名運動員(其中女運動員2476人)參加了23個大項237個單項的比賽。中國奧委會派出299名運動員參賽,居參賽國的第11位。
由兩男兩女四位韓國實力派歌星組合而成。在漢城奧運會開幕式上,“Koreana”演唱組帶領18000名演員高唱主題歌——《手拉手》(Hand In Hand),將開幕式的氣氛推向頂點。這曲《手拉手》由此成為奧運歷傳唱廣的一首主題歌。當時的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認為它是奧運會會歌里成功的一首,曾考慮將這首歌定為奧運會的永久會歌。
3、《愛的奉獻》是一首A,B并列二部曲式結(jié)構(gòu)的歌曲,A段深情,頌揚愛心,B段帶有呼喚式的音調(diào),具有號召力,整首歌曲深情感人,像訴說般流暢。
4、《一個真實的故事》以通俗歌曲的手法,敘述性的描繪了一個人物的形象,歌頌了奉獻的精神。1981年8月,因邊屯中學高中部停辦,不滿17歲的滿族姑娘徐秀娟,跟隨父親徐鐵林——我國一位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養(yǎng)鶴專家,來到扎龍自然保護區(qū)養(yǎng)鶴。
上班第三天,她就能識別鶴的生年、編號,把不同年月、不同種類、不同脾性的鶴兒圍圈起來。第二年春天,她配合科研人員進行鶴類人工孵化工作,觀察仔細,記錄齊整,受到科研人員的稱贊。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等珍禽飼養(yǎng)、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yǎng)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還為三部以丹頂鶴為題材的電影當了領飛員,鄧小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看過她的馴鶴表演。
1985年3月,徐秀娟走進東北林業(yè)大學,當了一名進修生。1986年5月,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又用新的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徐秀娟,決心創(chuàng)出一番事業(yè)。她應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qū)的邀請,精心護守三枚將要破殼出雛的鶴蛋,長途跋涉5000多里,在丹頂鶴的越冬地——黃海灘涂,使雛鶴順利破殼出生,度過危險期,健壯成長,以后又半放養(yǎng)成功,并于第83日這天翱翔藍天。這一科研成果,令中外專家為之驚異。這一年,她被評為保護區(qū)先進工作者,被吸收為江蘇省動物協(xié)會會員,獲得市環(huán)保局頒發(fā)的科技獎。她理論聯(lián)系實際,撰寫的論文《越冬地丹頂鶴的半散放飼養(yǎng)》,在第三次全國鶴類保護會議上宣讀后,受到與會專家的熱情贊揚。
1987年9月15日中午,白天鵝牧仁、黎明在籠子里鳴叫不已,徐秀娟以為它們想出來游玩和戲水,就進去把它們抱出來放進水塘里。不想牧仁、黎明玩興大發(fā),先后掙脫繩子飛走了。到了晚上,牧仁被找回來了,黎明還是不見蹤影。夜深了,領導讓大家回去休息,明天再找。可是徐秀娟放心不下,等大家走了,她一個人摸黑鉆進密密的蘆葦中,不斷呼喚著黎明,可是沒找到。這天晚飯她也吃不下,第二天一大早沒顧上吃飯就又去找。中午回來喝了半碗稀飯,牽掛著黎明又出了門。到了復堆河,小王、小殷游過了河,徐秀娟快游到江心時,忽然喊了一聲“我不行了”,停住了身。對岸的小王、小殷見她臉色蒼白,大聲喊她退回岸上,見她上岸后,兩人才回身繼續(xù)尋找。徐秀娟回到鶴場心急火燎呆不住,又推了一輛自行車,沿河堤繞道北行,想和小王、小殷會合,把黎明盡快找回。不知是由于頂風人累踏不動,還是騎車跌了跤(后來發(fā)現(xiàn)車子鈴鐺掉下來了),她又推車來到剛才下水的地方,把車子放倒,連鞋子都沒來得及脫又下了水……
人民的好女兒徐秀娟就這樣深深沉入復堆河底,再也回不到她親愛的鶴兒們身邊了……
時間過去了4個小時,黎明被找回來了,歡天喜地中的人們到處尋找徐秀娟,不見;呼喚娟子,不應,焦急的人群又沖向了原野……夜沉沉,路漫漫,遍野是人群,到處喚秀娟。當強烈的汽車燈直照水面,人們把娟子從水底托起時,搶救的人群開始是驚慌忙亂,后來想到時間過去太久,已經(jīng)沒有希望了,一片呼喚娟子的哭聲,這才忽地震動蒼穹掠過草灘。
1987年9月23日,在保護區(qū)管理處所在地新洋港鎮(zhèn),舉行了徐秀娟的追悼會。那天上午,太陽也為環(huán)保戰(zhàn)線上失去了這樣一位好兒女而收起光輝,蘇北上空出現(xiàn)了日全食。新洋港鎮(zhèn)居民不到兩千人,有近千人從四面八方聚來參加追悼會,為娟子送行。人們用這種普通的方式對徐秀娟來這里一年零四個月的工作作了肯定,對她年僅23歲的青春年華作了褒獎,對她嘔心瀝血為之獻身的事業(yè)表示了崇敬。
5、搖籃曲(Lullaby)又稱催眠曲,它原是母親撫慰小兒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簡短。其旋律輕柔甜差,伴奏的節(jié)奏型常帶搖籃的動蕩感。
1858年,布拉姆斯在漢堡成立了一支女子合唱團,由他來指揮和訓練,他還為女子合唱團作曲。當時他被合唱團中一位叫培爾塔•波魯布斯基的女孩所深深吸引,他喜歡聽她唱家鄉(xiāng)的奧地利民歌 。 后來她回到了維也納并結(jié)了婚,但是,她和她的丈夫一直與布拉姆斯保持著友好的關系。布拉姆斯在得知她們有了第一個孩子以后,從一本叫《兒童奇異的號角》的詩集中選了一首童謠作為歌詞,用維也納圓舞曲的格調(diào)寫了一首曲子送給她,這首溫柔而輕快活潑歌曲,這就是他的歌曲《搖籃曲》(Cradle Song)。
這首歌曲旋律恬靜優(yōu)美,情緒深情安詳,深切地表現(xiàn)了母親溫柔和慈愛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這首歌曲也常常被改編成各種器樂曲在各種音樂會上演奏。
6、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有“歌曲”的美譽。舒伯特是十八、十九世紀以來第一個以優(yōu)秀歌曲創(chuàng)作聞名于世的作曲家。他的歌曲作品有《野玫瑰》、《鱒魚》、《魔王》、《紡車旁的瑪格麗特》以及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
舒伯特的器樂作品中,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diào)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等。
舒曼高度評價了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舒伯特能夠把微妙的情感和思想,甚至把社會事件和生活情況用聲音表達出來。人的理想和志趣有多么紛紜萬狀,舒伯特的音樂也就有多么錯綜復雜!秦惗喾乙院蠼艹龅囊魳芳!
泰坦尼克號主題曲!
7、由好萊塢主流電影作曲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一手炮制,具有濃烈民族韻味的蘇格蘭風笛在他的精巧編排下,盡顯悠揚婉轉(zhuǎn)而又凄美動人。歌曲的旋律從初的平緩到激昂,再到纏綿誹惻的高潮,一直到后蕩氣回腸的悲劇尾聲,短短四分鐘的歌曲實際上是整部影片的濃縮版本。
歌曲由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翁(Celine Dion)演唱,曾蟬聯(lián)全美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冠軍寶座長達16周之久。
8、《半個月亮爬上來》,無伴奏合唱。青海民歌,蔡余文改編。這本是由作曲家王洛賓根據(jù)西北地區(qū)民間音調(diào)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曲,因為曲調(diào)優(yōu)美,意境深遠,易于學唱而流傳全國,常被誤認為青海民歌,原作者反而被人們遺忘。王洛賓長期在西北地區(qū)從事民歌搜集、研究和音樂創(chuàng)作,改編了大量民歌。現(xiàn)為中國人民解放軍x疆軍區(qū)文工團顧問。合唱由廣東省歌舞團蔡余文改編。合唱短小、精練,富有合唱音樂所特有的協(xié)調(diào)感。歌曲表現(xiàn)了青年人的愛情生活。全曲采用帶再現(xiàn)的三段體寫成。第一段與第三段曲調(diào)平穩(wěn),充滿夜晚的寧靜氣氛。大調(diào)式的密集和弦,使各聲部產(chǎn)生均衡的音響。中段旋律起伏較大,旋律分別由男高音、男低音及女高音唱出,“請你把那紗窗快打開”的句子,表現(xiàn)小伙子的焦急心情。第三段仍回到第一段寧靜的氣氛中。似在溫馨的夜色里,年輕人盡情享受著愛情的喜悅。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欣賞北京奧運會會歌《我和你》,引導學生了解奧運精神。
(二)欣賞學唱第2xx屆奧運會歌《手拉手》
1、欣賞錄音,分析樂曲主歌和副歌的旋律特點,主歌的旋律多以同音反復表現(xiàn)一種平和友好的意境;副歌部分以跳近的形式較多,表現(xiàn)一種栩栩如生的動感和生命力。
2、欣賞主創(chuàng)和歌手的創(chuàng)作簡介,體會歌曲中蘊涵的民族精神。
3、將樂譜翻譯為F大調(diào),用牧童笛演奏。
4、隨歌中的不同形式的出現(xiàn)自創(chuàng)不同的方式,進行參與性的欣賞。
(三)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1、朗誦《歡樂頌》的歌詞,再唱歌曲,引導學生感受唱和朗誦有何不同
2、反復欣賞前奏,討論前奏對歌曲起到什么烘托作用
3、欣賞柏林墻倒塌時舉行的由三國交響樂團和演唱家聯(lián)合演出的,伯恩斯坦指揮的《第九交響曲》,感受人類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崇高思想
(四)欣賞學唱《愛的奉獻》
1、欣賞樂曲,跟著錄音模仿
2、跟隨伴奏演唱歌曲,體會A段與B段從平靜到不斷升華的情感,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表情有信心的唱好這首歌曲,并學會處理歌曲中的強弱力度變化。
3、欣賞汶川大地震群星振災演出中〈愛的奉獻〉的錄象,進一步體會歌曲歌頌奉獻愛心的精神
(五)欣賞學唱〈一個真實的故事〉
1、通過PPT介紹徐秀娟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歌頌的是一種愛心,鼓勵學生學習徐秀娟保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愛心。
2、欣賞歌曲,引導學生談談歌曲的意境及個人情感的理解,討論歌曲內(nèi)容的現(xiàn)實意義。
3、比較兩首歌曲,引導學生分辨演唱的方法及音色的種類。
(六)欣賞學唱〈搖籃曲〉
1、欣賞樂曲,體會樂曲溫和安詳?shù)那榫w,引導學生回憶母親真摯的憐愛。
2、跟隨錄音學唱歌曲,引導學生注意伴奏聲部的切分音效果,形成搖籃搖晃的動感,烘托樂曲平穩(wěn)寧靜的氣氛。
3、提醒學生注意樂曲后半段的兩個樂句,上行八度的跳進,表現(xiàn)出的母親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
4、引導學生在樂曲旋律下方以3度創(chuàng)作二聲部,先分聲部練習,再合奏。
5、布置作業(yè),下周檢查
(七)欣賞印尼民歌〈寶貝〉和東北民歌〈搖籃曲〉
1、介紹印度尼西亞及其甘美蘭音樂,《寶貝》是一首帶有綜合文化色彩和風格的克隆鐘歌曲。
2、欣賞印尼語演唱的《寶貝》,體驗印尼歌曲的風格,引導學生分析兩段的旋律走向及其表現(xiàn)的不同音樂情緒,體會音樂中充滿期望的感情。
3、欣賞歌曲的二重唱,要求聽出演唱的形式。
4、欣賞《搖籃曲》,體會東北民歌風格
5、引導學生歸納所學的三首搖籃曲其共同的特點,是表現(xiàn)了世界上純真崇高的愛——母愛,鼓勵學生回家把自己對媽媽的愛用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八)欣賞《小夜曲》
1、邊欣賞樂曲邊觀看舒伯特生平及音樂創(chuàng)作業(yè)績的簡單介紹。
2、欣賞小提琴版本,感受兩種不同演出形式的效果的異同。
3、把三首小夜曲的主題跟著老師的鋼琴哼唱,然后在欣賞中辨別是哪一首小夜曲的主題,欣賞后引導學生談談對音樂的感受及它們共同的特點,適當?shù)慕榻B作曲家,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作曲家因各自的生活和學習經(jīng)歷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音樂風格。
(九)引導學生跟隨電影影像哼唱《我心永相依》
(十)欣賞學唱《半個月亮爬上來》
1、男聲四重唱《半個月亮爬上來》,體會中外歌曲對愛情的不同表達方式,體會歌曲含蓄之美。
2、視唱樂譜,注意唱轉(zhuǎn)變化音
3、引導學生用哼鳴樂譜,找到頭聲的感覺,提示學生氣息和音量的控制
4、演唱歌曲的歌詞,進行感情處理和力度記號的表現(xiàn),引導學生用美的聲音演唱這首歌曲
5、介紹王洛賓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歷程,體會作曲家用一生的時間奉獻給西部音樂的搜集和整理,將西部民歌發(fā)揚光大。被譽為“西部歌王”
(十一)教師小結(jié):本單元欣賞的十一首歌曲都是歌頌和表現(xiàn)音樂和人的情感世界,希望大家體會人間純真的愛。
第三單元 世界音樂之窗——亞洲音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接觸熟悉亞洲三個地區(qū)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
2、初步了解亞洲三個地區(qū)民歌的特點,進而體會亞洲各地區(qū)音樂作品鮮明的民族風格
3、了解亞洲民間音樂的基礎知識和相關文化
教學內(nèi)容:
1、欣賞學唱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民族民間音樂
2、欣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的民族民間音樂
3、欣賞日本,朝鮮的民族民間音樂
教學安排:
1、教學重點:通過欣賞亞洲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體會其具有的與西洋音樂及其他地區(qū)音樂明顯不同的藝術魅力
2、教學難點:激發(fā)學生興趣,學唱亞洲民歌,并產(chǎn)生喜愛之情
3、課時安排:3課時
教材分析
1、印度全稱“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首都新德里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主要城市有加爾各答(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和黃麻加工中心)、孟買(印度大紡織業(yè)中心)。國花為荷花,藍孔雀是國鳥,貨幣是印度盧比(Rupee)。人口居世界第二位。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
印度音樂按照體裁可分為宗教音樂、古典音樂、民俗音樂、大眾音樂4種。印度傳統(tǒng)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是纏繞著幾個骨干音上下迂回、曲折進行的旋律,各種滑音和裝飾性音型的點綴,始終伴隨著曲調(diào)的持續(xù)音,富于變化的鼓點以及情韻濃郁、略帶鼻音的歌唱,所有這一切正是構(gòu)成印度傳統(tǒng)音樂的基本因素。1、
“拉格”(Raga)一詞是梵語,意為色彩、情緒,它被稱為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古典音樂的主要特點就表現(xiàn)出以拉格為基礎的即興演唱演奏上。每種拉格都有相應的、由5~9個音依一定次序排列的音階,它們的上行和下行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與歐洲大小調(diào)音階形成明顯區(qū)別的是,印度拉格常用的幾種音階中小2度音程居多,增2度次之,而大2度往往只有1~2個。
塔拉是印度傳統(tǒng)音樂構(gòu)成的另一要素,是印度人對節(jié)奏、節(jié)拍的總稱。印度的節(jié)奏體系相當復雜,總共有100多種,常用的約有15~20種。作為節(jié)拍周期的塔拉短的有3拍,長的達128拍,而較長的周期實際上是由若干個較短的節(jié)拍單位構(gòu)成的,一個周期中每個節(jié)拍單位的首拍都有特定的不同稱謂,并以拍手或搖動右手來標明。在每個長的周期中無論中間的節(jié)拍變化多么紛繁,終都必須準確無誤地循環(huán)到開頭的強拍上。這一點是即興演唱演奏者和伴奏的鼓手必須具備的能力。
2、巴基斯坦全稱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烏爾都語意為“清真之國”。首都伊斯蘭堡,主要城市拉瓦爾品第、卡拉奇、拉合爾,國花素馨花,貨幣巴基斯坦盧比,面積796095平方千米。巴基斯坦全國有4個大民族,旁遮普族占總?cè)丝诘?3%,其次為信德族、巴丹族(普什圖族)、俾路支族,還有10多個少數(shù)民族。96%以上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印度教等。語言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還有其他少數(shù)民族語言。巴基斯坦是南亞西北部國家。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980千米。山地、高原占國土面積的3/5。北部為高山區(qū),西部和西南部是高原區(qū),東南部為印度河平原和塔爾沙漠。印度河是境內(nèi)第一大河,與其支流組成全國大的流域,在入?谛纬杉s80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平原。大部分地區(qū)屬亞熱帶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山地冬寒夏涼,平原冬溫夏熱,年降水量一般為100~500毫米。
巴基斯坦的音樂基本要素仍是拉格和塔拉。
3、孟加拉國全稱孟加拉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首都達卡(Dhaka),國花:睡蓮,貨幣塔卡(Taka):面積147570平方公里。民族以孟加拉族為主,占98%,另有20多個少數(shù)民族,孟加拉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占86.6%,其他的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孟加拉國位于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擊而成的三角洲上。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鄰,東南與緬甸接壤,南瀕臨孟加拉灣。海岸線長550公里。全境85%的地區(qū)為平原,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丘陵地帶。
孟加拉的音樂基本要素仍是拉格和塔拉。
4、印度尼西亞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國名釋義:源于希臘文,意為“水中島國”,別稱:千島之國、火山之國。首都:雅加達 ,主要城市:泗水、萬隆、棉蘭、三寶壟,貨幣:印度尼西亞盾,茉莉花是國花。面積:1904569平方千米。民族以爪哇族為主,占47%,其他主要有巽他族、馬都拉族、米南卡保族、馬達族、馬來族、亞齊族以及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居民90%以上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印度教、佛教等。 官方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
印度尼西亞是亞洲東南部的群島國家。地跨赤道,位于中南半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國土由137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
甘美蘭是印尼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它在印尼各地使用范圍很廣 。甘美蘭(Gamelan)這個詞是爪哇語,它既指以金屬敲擊樂器為主體的合奏音樂,同時也指演奏這種音樂的樂隊。這種樂隊組合形式不僅存在于印尼,而且也廣泛分布于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由于在這些國家的傳統(tǒng)樂隊中鑼的數(shù)量很多,而且在合奏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者們稱這種具有普遍性的音樂現(xiàn)象為鑼群文化
5、德彪西在自己創(chuàng)作中形成一種被人們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現(xiàn)代音樂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德彪西的作品在音樂上部份受到俄羅斯音樂影響,同時又受到文學上、繪畫上的象征派、印象派的影響,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音樂風格。他力求在音響中刻畫出瞬間的感覺、暫短的印象、情緒上的細微差別、景象的輪廓等。德彪西開創(chuàng)了音樂表現(xiàn)上的新的境地。
德彪西的主要作品有:歌劇《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舞劇《玩具盒子》,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交響素描《大海》,音畫《伊貝利亞》,鋼琴曲《版畫》、《快樂島》、《前奏曲》、《意象集》等。
盡管德彪西音樂具有現(xiàn)代新音樂的特點,但是“他是一位法國的作曲家,象庫培蘭和拉莫一樣的法國的作曲家;他從他們那里學到了音樂中的法國精神的實質(zhì),他且以此自豪。他認識到了他自己的民族的天才,他充分覺悟到自己肩負著解放藝術事業(yè)的重任,他的確是足以擔當?shù)闷疬@個任務的,因為他是在這世紀交替時期的的偉大而絕對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曲家”。
6、在東南亞諸國中菲律賓的音樂顯得頗為“與眾不同”,因為在該國90%以上居民中流行的音樂深受西班牙和美國的影響,在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的300多年間,菲律賓很長一段時期又是受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總督府所統(tǒng)轄,因此發(fā)端于歐洲,而后又在美洲得到發(fā)展的多種音樂形式、體裁、樂器與樂隊都曾大量地傳入菲律賓,并在人口密集的中部平原地區(qū)取代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音樂。只有在北部的山區(qū)和南部的伊斯蘭居民區(qū)中仍較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音樂文化。
“昆迪曼”音樂,它長于表現(xiàn)感傷哀怨的情調(diào),是一種慢3拍子的抒情歌曲,旋律多為小調(diào)式,進行中時有簡單的轉(zhuǎn)調(diào)。一些專業(yè)作曲家常將它加以改編搬上音樂會舞臺,從而成為藝術歌曲性質(zhì)的曲目。源于西班牙,之后已本土化了的彈撥樂隊“朗達亞”在這一地區(qū)也十分流行,它由多把音區(qū)與音域不同的曼多林和吉他類樂器以及用來撥奏的大提琴組成,并經(jīng)常加上木琴、鈴鼓、定音鼓和三角鐵等敲擊樂器。它既可演奏圓舞曲、波爾卡等歐洲音樂體裁的曲目。也可以演奏當?shù)氐拿耖g舞曲,例如常在世界各地演出的竹竿舞就是由朗達亞樂隊伴奏的。傳統(tǒng)竹竿舞是模仿長腳鳥在田間跳躍的動作,它以一對或數(shù)對長竹竿相擊,舞者利用竹竿分開的瞬間插足跳躍,樂隊以輕盈活潑的音樂為表演烘托熱烈的氣氛。
7、日本的傳統(tǒng)音樂統(tǒng)稱為邦樂。它的種類和體裁繁多,其中影響范圍較大具代表性的是都市傳統(tǒng)音樂、宮廷雅樂和民謠三類,前兩類屬古典音樂,后一類屬民間音樂。
都市傳統(tǒng)音樂:它們的旋律多數(shù)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傳統(tǒng)音樂,而都節(jié)(市)音階則是構(gòu)成這種典型日本味兒旋律的基礎。它是一種包含了兩個小2度(半音)音程5聲音階(mi fa la si do' mi'),這種特殊的5聲音階便成為構(gòu)成通常人們所熟悉的日本音樂風格的基本要素。日本都市傳統(tǒng)音樂大多都使用這種音階或其變化形式。
都市傳統(tǒng)音樂主要包括各種以三味線(三弦)和箏伴奏的長歌、短歌,以三味線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多種說唱音樂(統(tǒng)稱為凈琉璃)和箏獨奏、重奏和它與其他樂器(三味線、尺八或胡弓)的合奏曲。
宮廷雅樂:雅樂風格典雅莊重、內(nèi)容玄奧深邃,被視為國寶,宮廷常以它來招待外國元首和貴賓。它是現(xiàn)存日本傳統(tǒng)音樂中古老的樂種。它包括日本原來固有的神樂,久米、東游等祭神樂。
民謠:它是日本傳統(tǒng)音樂中為大眾化、富有生活氣息的品種,它直接反映了廣大民眾的勞動、生活和各種習俗,表達了他們豐富多樣的思想感情。
民謠按照表現(xiàn)內(nèi)容和演唱場合可劃分為勞動歌曲、祭典歌、祝儀歌、娛樂歌和兒歌5大類。古老的日本民謠大多數(shù)使用羽調(diào)式的民謠音階。如《拉網(wǎng)小調(diào)》就是用這種民謠音階。而大多數(shù)在近代已都市化了的民謠則用都節(jié)音階,例如的《櫻花》就是這類民謠的典型。
日本民謠多采用獨唱方式,有的則一唱眾和。在九州以南的一些島上還有對唱的表演方式。許多民謠原來是無伴奏的,近代受市民音樂的影響越來越多使用樂器伴奏,三味線是常用的伴奏樂器,北方的一些民謠也有用胡弓伴奏的。此外各類的鼓、銅鈸和拍子板也常在民謠表演時奏場面音樂。
日本音樂的性格特點:
1)日本音樂自然美、樸素美、少裝飾以及和諧美。
從內(nèi)容上看,其音樂多與大自然相關聯(lián)。在民謠中,其主要部分大都關于農(nóng)事的內(nèi)容:如田歌,即與農(nóng)耕勞動相關的民歌,包括除草歌、翻土歌、澆水歌、插秧歌、搗米歌等。田歌的數(shù)量眾多,可以說在歷農(nóng)耕勞動是日本人民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另外還有山樵歌、海歌、作業(yè)歌和路歌等都與自然息息相關。
日本音樂對單音音樂很是偏愛,在日本音樂中合唱所占的比例很小,他們喜愛獨唱、獨奏;和聲樂器笙經(jīng)常作為單音旋律演奏。即使是合唱(奏)中,也不使用西方式的和聲與對位,而是采用“復律動”(兩個聲部往往在節(jié)奏上不同步)和“伴奏中斷”(伴奏停下來突出聲樂演唱)的方式進行。
日本音樂注重對“余韻”的追求,一方面是在延音的各種處理上表現(xiàn)出自然狀態(tài)(不夸張);另一方面,在樂曲、樂句的結(jié)束上也表現(xiàn)出自然的弱收狀態(tài),如雅樂結(jié)束時的遞減樂器漸收法。
另外,日本人對蒼勁、古樸甚至粗獷、原始聲音有著特別的愛好。如對三味線樂器的偏愛。他們還在此樂器上安裝一種名為“沙瓦利”的裝置來獲得一種蒼老、古樸的音色;在聲樂演唱中,他們喜愛暗啞、枯淡的音色,為了獲得沙啞的聲音,他們不惜練習到嗓子充血,義太夫節(jié)的演唱中,甚至女生降低八度或男生提高八度進行演唱。
2)哀婉之情
日本音樂中的哀婉之情表現(xiàn)為一種悲涼的氛圍,那種滄桑、暗啞的特點。不僅體現(xiàn)在琵琶、箏、三味線等弦樂器,橫笛、草案、星等管樂器中,甚至連打擊樂器也不例外。胡弓的那類似人聲如泣如訴的音色,可以說是這種悲涼音色的代表;箏的押弦,三味線的滑奏等余韻的演奏法,歌唱上特殊的發(fā)聲法,日本都節(jié)音階都使得日本音樂那種悲涼、傷感的色彩被進一步強化。
8、朝鮮傳統(tǒng)音樂以沒有半音的5聲音階為基礎。按照其主音及音程結(jié)構(gòu)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調(diào)式音階。一種叫作平調(diào),在以漢城為中心的中部地區(qū)和以平壤為中心的西道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常用,它相當于中國徵調(diào)式音階,當曲調(diào)下行時偶爾插入#fa音以增加音樂的變化。具有大調(diào)的性質(zhì),其旋律色彩比較明朗。另一種叫界面調(diào),它為南方的民間音樂常用,相當于羽調(diào)式音階,小調(diào)特點鮮明。其旋律進行較多起伏,情緒略帶感傷,在一些說唱和器樂曲中,si作為色彩音也常用于旋律下行中。除此之外還有少數(shù)角調(diào)式的民謠。
朝鮮音樂一個帶普遍性的鮮明特點是旋律中常常出現(xiàn)4度和2度音程的接續(xù)進行。在朝鮮豐富多彩的音樂中還有各種不同的音程結(jié)合樣式,例如以8度、9度大跳表現(xiàn)昂揚豪邁的情緒,以3度、4度、5度的連續(xù)上行推進表現(xiàn)難以抑制的情感沖動,或者環(huán)繞調(diào)式主音或骨干音作螺旋式的上下移動,使音樂更加委婉曲折。
朝鮮音樂中以“長短”這個詞來表達節(jié)奏的意思,音符的長短來源于朝鮮語中音節(jié)的長短。朝鮮民族音樂具有明顯的3拍子的傾向,即使是6/8、12/8、6/4這些復拍子也是按3拍子的原則來處理的。以此為基礎再加上強弱位置的不同安排,使音樂節(jié)奏變得更加富于變化。
朝鮮音樂多使用行板速度,而一些民謠在結(jié)束時往往轉(zhuǎn)為快板,慢板的樂曲極為少見。
朝鮮傳統(tǒng)音樂分為古典音樂(又名正樂)和民間音樂(又稱民俗樂)兩大門類。古典音樂又包括用于祭祀和宴會的唐樂(從中國傳入)、鄉(xiāng)樂(朝鮮固有的)和軍樂。民間音樂分為農(nóng)謠、抒情謠、風俗謠、歌樂、說唱、和散調(diào)。民間音樂中聲樂占多數(shù),大部分是勞動人民廣泛傳唱的民歌,少數(shù)是在上層階級和知識分子中流行的聲樂體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欣賞印度歌舞,引導學生體會印度現(xiàn)代音樂的明快和具有生活氣息
二、欣賞學唱印度音樂
1、介紹印度地理及種姓制度的歷史,引導學生了解印度底層的人民的痛苦生活
2、介紹印度電影《流浪者》,欣賞其中拉茲之歌的錄象,引導學生體會歌中笑中帶淚的情感
3、欣賞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分析其與拉茲之歌的異同,體會樂曲在描繪流浪生活時的痛苦及樂觀的精神
4、學唱樂曲歌譜,注意裝飾音和變音,體會音樂獨特的風格
5、欣賞〈印度國風光〉,感受拉格的特點,教師講解拉格與塔拉
6、欣賞錄象介紹印度的民間樂器“西塔爾”和“塔不拉”,聆聽這種樂器的音色,與吉他進行比較
7、欣賞印度舞蹈片段,學習幾個基本的舞蹈動作
(三)欣賞巴基斯坦民歌〈美麗的國土〉
1、欣賞樂曲,體會樂曲與印度音樂的相同之處
2、輕聲唱譜,引導學生體會巴基斯坦民歌的曲式結(jié)構(gòu)(帶再現(xiàn)的三步曲式)
(四)演奏孟加拉歌曲〈道路〉
1、欣賞歌曲,體會其與印度音樂文化的淵源關系
2、將曲譜移至F大調(diào),用牧童笛吹奏
3、布置作業(yè),下周檢查
(五)欣賞學唱〈星星索〉
1、欣賞樂曲,同時了解什么是克隆鐘音樂,它是葡萄牙民歌和印尼民族音樂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2、學唱伴奏聲部,跟隨錄音演唱伴奏,體會歌曲旋律一松一緊的節(jié)奏音型,引導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
(六)欣賞學唱〈梭羅河〉
1、欣賞樂曲并進行討論,比較一些以河流命名的歌曲(如〈長江之歌〉)與〈梭羅河〉在音樂和意境上的異同
2、跟隨伴奏哼唱歌曲
(七)欣賞鋼琴曲〈塔〉,引導學生了解在這首作品里音樂家借鑒和發(fā)展了民族民間音樂,讓傳統(tǒng)的音樂成為別具一格的帶有現(xiàn)代色彩的音樂
(八)學唱〈竹舞〉
1、教會學生菲律賓音樂的基本節(jié)奏,注意每一句的第一拍的休止符
2、打著拍子學唱樂譜,再加入歌詞
3、欣賞我國海南島黎族的竹舞錄象,引導學生體會舞蹈的歡快活潑的風格
(九)欣賞日本音樂
1、欣賞喜多郎的音樂〈KOKORO〉,引導學生體會日本現(xiàn)代音樂風格
2、欣賞歌曲〈櫻花〉,體會歌曲歡快的情緒
3、觀看日本歌舞錄象,使學生有直觀的感性認識
4、學唱〈櫻花〉,引導學生把曲中各個音重低到高排列,告訴學生這是日本民歌的調(diào)式,稱為“都節(jié)調(diào)式”
5、引導學生自己處理歌曲的強弱和音色及力度
6、欣賞日本傳統(tǒng)器樂曲〈五木搖籃曲〉,主要聽辨“都節(jié)調(diào)式”在樂曲中的風格
7、聆聽用日語演唱的〈荒城之月〉,感受日本傳統(tǒng)器樂曲經(jīng)加工提煉成為現(xiàn)代歌曲后的不同風格
8、學唱〈荒城之月〉,分析樂曲的曲式結(jié)構(gòu)(aa’ba’)和〈櫻花〉多樂句組成的一段體民歌的不同
(十)學習欣賞朝鮮歌曲
1、學唱朝鮮歌曲〈阿里郎〉,表現(xiàn)歌曲的情感并分析歌曲的結(jié)構(gòu)
2、欣賞女聲獨唱〈阿里郎〉,體會歌曲內(nèi)涵,學習與朝鮮相關的文化知識
3、有感情的唱好〈阿里郎〉,體會朝鮮音樂中三拍子的特點
4、欣賞錄象,引導學生了解朝鮮民族樂器的音色和演奏特點
5、欣賞電影〈賣花姑娘〉的片段,了解電影中人物的命運,體會其痛苦的心情
6、跟隨教師的鋼琴伴奏學唱歌曲〈賣花姑娘〉,有感情的進行演唱
(十一)教師小結(jié):亞洲各國都具有其風格迥異的民族民間音樂和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與我國一衣帶水,了解他們的音樂,為我們帶來具亞洲風格的音樂藝術享受。
第四單元 名家名曲
教學目標:
1、通過介紹中國早期“學堂樂歌”創(chuàng)始人李叔同等四位音樂家的作品,讓學生從近代音樂史的角度了解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狀況
2、通過欣賞學習歐洲巴羅克時期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讓學生廣泛接觸與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曲,力圖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教學內(nèi)容:
1、欣賞李叔同,蕭友梅,趙元任,劉天華等音樂家的藝術作品
2、欣賞亨德爾和巴赫,海頓,莫扎特的音樂作品
教學安排:
1、重點:欣賞學唱20世紀初中國音樂作品,了解前輩為振興中華擺脫貧困落后進行的奮斗
2、難點:通過欣賞了解巴羅克時代的音樂風格
3、課時安排:六課時
教材分析: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浙江平湖人,出身于清朝進士、鹽商的家庭。1905——1910年間在日本東京學西洋繪畫和音樂,歸國后,在浙江兩極師范、南京高等師范等學校任繪畫、音樂教員。創(chuàng)作歌曲有《春游》、《早秋》等,并引進外國歌曲予以填詞作為教材,對中國早期的藝術教育具有啟蒙意義。
2、蕭友梅(1884~1940)字思鶴,又字雪朋。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縣),現(xiàn)代音樂教育家。
童年隨父親寓居澳門。早年在日本、德國學習音樂。在日本時,曾參加同盟會,掩護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1920年回國后,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和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同時組織了我國第一支管弦樂隊,自任指揮。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他到上海創(chuàng)辦國立音樂院(后改稱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生從事高等音樂教育,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蕭友梅的作品主要寫于二十年代,有一百余首歌曲和其它體裁的作品。1922年出版的歌曲集《今樂初集》和次年出版的《新歌初集》,是我國早的兩本作曲家個人的創(chuàng)作專集。其中藝術歌曲《問》曾在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泛流傳。此外,《南飛之雁語》、《女子體育》、《落葉》、《踏歌》等篇都在當時留下一定影響。他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有影響的愛國歌曲,如《五四紀念愛國歌》、《國恥》、《國民革命歌》等。
3、趙元任(1892~1982)語言學家。趙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詩歌集》、(1928)、《兒童節(jié)歌曲集》(1934)、《曉莊歌曲》(1936)、《民眾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趙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提議并推動下,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五線譜版的《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由其長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趙如蘭編輯),收有歌曲八十三首、編配合唱歌曲二十四首、編配民歌十九首、器樂小品六首,總計一直32首作品。
劉半農(nóng),名復,原名壽彭,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之一,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1924年寫成《四聲實驗錄》,第給四聲以科學說明。1925年初完成《漢語字聲實驗錄》和《國語運動史》兩篇論文,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1925年度康士坦丁•伏爾內(nèi)語言學專獎。
4、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原名壽椿,劉半農(nóng)二弟,中國現(xiàn)代民族音樂事業(yè)的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現(xiàn)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他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第將二胡、琵琶的表現(xiàn)力達到前所有的境地。他在我國音樂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不僅創(chuàng)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培養(yǎng)了大批二胡、琵琶傳人。
5、德國作曲家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亨德爾一生勤奮創(chuàng)作,寫有歌劇46部,清唱劇32部,大合唱100部,以及篇卷浩繁的其他聲樂、器樂作品。他的代表作是選用宗教題材寫作的清唱劇。如:《彌賽亞》、《參孫》、《以色列人在埃及》、《掃羅》等。器樂作品中的大協(xié)奏曲,以及組曲《水上音樂》、《焰火音樂》等,充滿了動人的世俗生活氣息。
亨德爾死后榮譽更高。 1784年為紀念他百歲誕辰,全歐洲都舉行紀念會。1791年,在倫敦舉行的又紀念會上。海頓面對千人,含淚說道:“他是我們一切人的老師”。
6、巴赫(1685—1750),德國的古典作曲家。巴赫在創(chuàng)作中除未涉足歌劇外,幾乎包羅了音樂中的所有體裁。他寫有二百余部宗教及世俗大合唱、多部宗教的《受難曲》、《b小調(diào)彌撒曲》以及《平均律鋼琴曲集》、《古鋼琴曲集》、六首《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四首《樂隊組曲》和大量的管風琴曲。
巴赫創(chuàng)作以復調(diào)手法為主民構(gòu)思嚴謹,感情內(nèi)在,并在運用德國民族音樂基礎上,廣泛汲取尼德蘭、法國、意大利等國音樂素養(yǎng),使其創(chuàng)作對歐洲音樂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