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一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領(lǐng)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領(lǐng)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xiàn)了他的藝術(shù)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xù)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guān)系,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民辦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不大好。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學時,我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人手一冊課外雜志。諸如《讀者》、《散文》、《青年博覽》、《小小說選刊》等等,讓它們成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資源,達到共享。經(jīng)過調(diào)查,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設(shè)計思想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zhì)、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
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yōu)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
3、根據(jù)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jié)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guān)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fā)與評價,力求能夠?qū)崿F(xiàn)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guān)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鑒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體。
四、教學目標
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guān)系。進一步學會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領(lǐng)悟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情感。
難點:全文如何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情深意濃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請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shù)老師根據(jù)大家初中學過的一首詞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展示畫面一
出示《天凈沙·秋思》(個別背誦與師生背誦相結(jié)合)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jié)合。的確,讀一首詩,看一幅畫,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lǐng)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維方向借景抒情
這種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chǔ)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整體感知
1.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fā)自己怎樣的深情?
學習目標:(幻燈)
1、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guān)系。
2、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歷繁華的過眼煙云。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課文,你們先齊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樂朗誦。)
2、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
。2)五幅畫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奇景
三、分析鑒賞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郁達夫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從秋聲秋色的角度來寫,有何好處?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xiàn)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3)描寫了哪些秋聲和秋色?(分兩組找,討論)
、倜鞔_:色:碧空藍朵黃中帶白青布淡綠微黃
提問:A、本文選擇的秋色又有什么特點?(顏色的格調(diào))
明確:冷色調(diào)。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diào)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diào)一致。
C、面對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處處散發(fā)著絲絲的涼意。
②明確:聲:帚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的鳴叫、掃帚掃街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shù)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shù)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已經(jīng)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斑@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感悟
1、秋色冷清,秋聲寂寞,作者在這樣清靜的秋色秋聲里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jīng)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xiàn)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nèi)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吹降谌,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小院秋天的清晨之景。男同學在聽的時候試著概括一下客觀的景。
展示畫面二
。A設(shè)學生回答)
小院晨景:天高色青下,馴鴿飛天,一椽破屋旁,一棵老槐樹,破壁腰靜對著牽;ǖ奶m朵,日光穿過槐樹葉透射下來。
院中之人:清晨,穿著青布長衫的作者坐在院中的槐樹下,喝著大碗濃茶,細數(shù)日光或靜對牽牛及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疏落的秋草)。
主觀感受:清閑、寂寞、悲涼。
明確:同學們回答不錯。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ㄋC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穿著青布長衫坐在院子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望碧空,細數(shù)槐葉間透下來的日光,俯身擷牽牛,耳邊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之美,秋之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靜”中略帶“悲涼”的情調(diào),體現(xiàn)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質(zhì)樸美。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也是美麗的。同學們,老師想通過解讀“小院秋晨”來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課后能以點帶面去分析其他四幅畫面的意境。(板書“以景顯情”)
2、國學大師王國維有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盎ㄖx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這跟當時作者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guān),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為知識分子的郁達夫在30年代中期,思想苦悶,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為了逃避現(xiàn)實,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給他帶來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正是帶著這樣的心境來看故都的秋景,才使原本無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內(nèi)外和諧。(板書:“以情馭景”)
五、細節(jié)分析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jīng)學習完了,希望大家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有更深的理解。后,由大家來問問題。
預設(shè)問題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靜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奥薄皾櫋薄暗。
預設(shè)問題2、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
明確: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
六、深情結(jié)語
《故都的秋》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扒、靜、悲涼”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nèi)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
七、聯(lián)讀悟?qū)?/p>
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八、教后反思
1、本文是現(xiàn)代文學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但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已七十多年了,學生要充分感受文中的意味、情味的確有些困難!扒、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消除時代隔閡,從而感受人文情懷。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2、利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把《故都的秋》與《荷塘月色》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對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的分析還可以更到位些,如:沒有點出本文選材的零碎性,五幅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時空聯(liá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這是為何?這是本課教學的一點敗筆。不過,我又常常以“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shù)”來寬慰自己,不知能否得到同仁們的諒解?
說明
此次編寫教案,參考和借鑒了不少優(yōu)秀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的編寫方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九、點評
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設(shè)計較好地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這一理念,同時恰當?shù)靥幚斫虒W內(nèi)容和課堂教學時間的關(guān)系,教學中突出重點,課堂容量大,節(jié)奏緊湊,可操作性強。
關(guān)于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
(一)綜合與分析。本設(shè)計在布置預習時,指向具體,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包括形象和情意)的前提下,概括文本的五幅畫面,這樣,學生對文本有個初步的映象。課堂實施過程主要是分析,對文本的分析是深入理解的過程,即課堂探究的過程。整體把握有必須依賴于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才能更加深刻,整體與局部又不是絕對的,文本的每個層次相對于整個文本來說是局部,但相對于其內(nèi)部層次來說又是整體。本設(shè)計通過師生對五幅畫面的共同探究、分析,對“清、靜、悲涼”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然后通過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分析,理解作品的總體與局部,表象與意蘊、主觀與客觀是如何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的,進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ǘ┥钊肱c淺出。本設(shè)計以學生熟悉的《天凈沙·秋思》導入,運用已學過的課文《荷塘月色》與文本相比較,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又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層層深入地逐步揭示文本的內(nèi)核,引向?qū)ψ髡叩乃枷牒颓楦械睦斫狻?/p>
對本設(shè)計的建議
。ㄒ唬┱w與局部關(guān)系的處理。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后,一般要再進行概括整合,這樣反過來又促進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也就是形成“整體——局部——整體”的格局。預設(shè)時,在“細節(jié)分析”后,再讓學生完整地閱讀,體味、感悟文本的意蘊,可能是有效果的。
。ǘ┒嘣庾x的把握。在課堂教學的尾聲,預設(shè)了“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的問題,擬構(gòu)的情景是“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這里顯現(xiàn)出為“多元”而“多元”的痕跡,既然課堂上師生解讀、探討都是文本的“清、靜、悲涼”所蘊涵的情感,怎么還會有同學認為本文是“頌秋”,而且“言之有理”?豈不是把哈姆雷特解讀成李爾王,還言之有理!如果要比較,讓學生舉出幾個頌秋的文章,也許會更好些。
故都的秋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是怎樣緊扣“清”“靜”“悲涼”來寫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樣通過聯(lián)想來把故都的秋與南國的秋進行對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脈絡(luò)結(jié)構(gòu)。領(lǐng)略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
教學重點:
體會本文“情景俱到,既細且清”“真切靈活”的散文特色,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辯證關(guān)系。
教學設(shè)想:
通過閱讀體會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領(lǐng)會并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騷人墨客。從古到今,關(guān)于“秋”的詩文,可謂汗牛充棟。歷代名家描寫秋的名篇和佳句是舉不勝舉。有哪位同學能就這些名篇和佳句略舉幾例?(展示幻燈)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寫秋天的蕭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了秋天。有的刻畫了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一種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板書課題、作者)
導入新課2:“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里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一逢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他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jié),他一日三餐窩頭咸菜就著一口大碗茶……”這首歌名叫《前門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們國家的哪個城市呢?對,北京。(歌曲可以放錄音替代)
導入新課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是寫北京的散文,不過,它寫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蘆,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現(xiàn)在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歷也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達夫?qū)戇@篇文章的時候,北京已經(jīng)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達夫把它叫做故都。(板書課題)
導入新課4:春天到處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鮮花、充滿美麗,因而許多人都喜愛春天,不少人寫過贊美春天的文詞,如“春來江水綠如藍”、“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等,與春天相對的秋天,在人們的眼中往往充滿枯黃、充滿悲涼、充滿蕭瑟、充滿哀傷,我們今天就在郁達夫的筆下領(lǐng)略北國之秋的那份清靜,那份悲涼。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明確:“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特點,帶有深切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nèi)容,題目很深沉。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F(xiàn)代的小說家、散文家。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說雜劇。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1923年發(fā)表(春風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fā)起成立“左聯(lián)”,1932年12月發(fā)表《遲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寫了不少山水游記和詩詞,1935年發(fā)表《出奔》,抗戰(zhàn)爆發(fā)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戰(zhàn)。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diào),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三、理清思路,劃分段落
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nèi)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學生找出有關(guān)段落)
提問:1作者主要通過哪些景物來寫故都的秋的?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nèi)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
提問:2這些景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清、靜、悲涼
、贍颗;ǎ骸办o著時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是在寫“靜”;“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既寫“靜”同時也寫“清”;“疏疏落落”的衰草,體現(xiàn)了“悲涼”。
、诨睒渎淙铮赫味间秩玖思澎o的氣氛,突出了“靜”!皰呓值臉溆跋碌囊魂噿吆蟆睅拙洌o人悠閑的感覺,突出了“清”!皾撘庾R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fā)了悲涼之感,正是緊扣“悲涼”。
提問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里,明艷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點撥:由于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笆前咨植,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diào),總想找寧靜處”。這就點名了“時椙闂景”三者的關(guān)系,感時生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寫自然之秋,抒內(nèi)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提問4、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次?
點撥:因為“紅”的暖色調(diào)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
提問5、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色調(diào)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問6、雨后話秋有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
點撥: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fā)顯得空寂。
提問7、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點撥:為了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提問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議論有無必要?(試從議論的落腳點上考慮)
點撥: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nèi)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提問9、作者在文中展開聯(lián)想,體現(xiàn)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點撥:作者由故都的秋寫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樹、蟬聲、果樹寫到南國秋中的“二十四橋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由現(xiàn)實中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受,寫到外國詩人、中國古代詩人對秋的描寫。
作用:在對比、映襯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在這一時期作者的苦悶、憂愁的思想感情。
提問10、大家這堂課心情怎樣?
學生答: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里感到壓抑。
點撥:就要這個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你才真的讀進去了,品嘗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須走出這種感覺,因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寫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國早已進入改革振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激發(fā)我們的當是壯志豪情。
提問11、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分析: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的“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guān),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xiàn)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zhì)的抑郁善感有關(guān)。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guān)。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提問12、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來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分析: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
秋雨——味秋果——實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南國的秋——慢、潤、淡
提問13、課文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文章怎樣前后呼應?
2.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jié)合解決思考題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調(diào)的詞語是“清”“靜”“悲涼”,作者是通過選取不同景物,從不同側(cè)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學生歸納分析)
、僖r托的手法:寫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選。耗荏w現(xiàn)作者主觀情緒。
、壅Z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結(jié)合,節(jié)奏感強。
4.歸納鑒賞散文的一般方法
、僬b讀,朗讀好,便于深入領(lǐng)悟語言和情感。
②聯(lián)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鄯治鏊悸方Y(jié)構(gòu)。
、荑b賞文章寫作上的特點。
、萆钊塍w會作者的感情。
有彩色是指紅、黃、藍、綠等帶有彩色的色彩。無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帶彩色的色彩。
紅、橙、黃等顏色稱為暖色系,
綠、青、藍等顏色稱為冷色系
故都的秋教案三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自己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渾然一體,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作為散文鑒賞的起始課,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賞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以及嚴謹呼應的結(jié)構(gòu)。
3、學習鑒賞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和悲涼、傷感之音。
2、引導學生理解此文的豐富內(nèi)涵。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下列詩詞名句,找出共同點與不同點。(出示名句)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懿佟队^滄海》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鸥Α兜歉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朝!獎⒂礤a《秋詞》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琶丁渡叫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秋風秋雨愁煞人!镨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珴蓶|《沁園春長沙》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ò拙右住杜眯小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2、談話:以上詩句有的悲秋,有的頌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顯示課題)
二、欣賞視頻朗誦,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欣賞視頻朗誦。(1-11自然段)
2、思考:(多媒體顯示)
(1)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總體印象是怎樣的?
清、靜、悲涼
提示:這是北國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
(2)文中集中描繪秋景的幾幅畫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每一景觀的內(nèi)容。
破院賞秋、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棗奇景
提示:作者所寫的景似乎是信手拈來,無序,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這些景雖散,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清、靜、悲涼。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三、賞析景物描寫,把握文章的神
1、欣賞第一幅畫
(1)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畫面內(nèi)容。
學生交流后屏幕示例:
碧綠的天底下,五顏六色的牽;ㄋC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間,偶爾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灰色的馴鴿,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碧空,俯身擷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聲。
提示:畫面有動有靜,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這藍天白花中。
(2)畫面中是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冷色:青、藍、灰、白
破敗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動襯靜:馴鴿的飛聲
(3)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4)教師小結(jié):
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清閑淡泊的,作者的審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過對本段的賞析,我們也明確了寫景散文要通過文字展開聯(lián)想進入意境,把握景與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自由賞析另外四幅畫,品味故都的秋。
(1)小組討論
提示:用“我從……的描寫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點”的形式表述。
(2)交流匯報(結(jié)合幻燈片點撥)
示例:我從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從秋蟬的殘鳴聲中品出了秋的寂靜;
我從秋雨的忽來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涼;
我從都市閑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閑;
……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不由詩興大發(fā),我們一起來做詩: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濃濃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牽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
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
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
在都市閑人的互答聲中。
……
(3)教師小結(jié):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內(nèi)外、胡同兩旁、槐樹前后,就在天上,枝頭,嘴邊……從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萬戶的秋姿秋態(tài)秋色秋聲秋實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具有濃厚的北國地方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贊美,對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戀,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靜、悠閑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悶、憂思和落寞之情。
3、合作探究:
盡管作者對秋極盡贊美之情,可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卻是作者的寂寞、孤獨、憂傷、悲涼,這是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個時代也不乏明艷之色,也有繁鬧景象,作者為什么不寫這些?請閱讀12自然段尋找答案。
(1)特別的人生經(jīng)歷和特別的個人氣質(zhì)。
(2)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jié)。
多媒體顯示相關(guān)資料:
(1)郁達夫,三歲喪父,從17歲開始,在異國生活十年,飽受屈辱和歧視。在個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藝和審美觀方面,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文學”,再加上當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郁達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寫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秋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體現(xiàn)了“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雖說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勝景,但游人云集,不夠清靜悲涼,不如民居家院,街頭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適合作者心境。這就是散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shù)技巧。由此可見,散文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情感,而對情感的體會還要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jīng)歷和本人的氣質(zhì)。
(2)《詩經(jīng)·蟋蟀》中,秋肇涼氣,蟋蟀鳴床;曹操《觀滄!分,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駱賓王《在獄詠蟬》中,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蘇軾《赤壁賦》中,秋風徐來,水波不興;歐陽修《秋聲賦》中,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秋與中國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秋在中國是一種有深刻內(nèi)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說明了自己賞秋、悲秋的文化淵源,曲折表達了內(nèi)心的苦悶或?qū)ΜF(xiàn)實的不滿,也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化氛圍,為文章人物增添了歷史人文的“厚重”感。
4、自主探究
作者寫《故都的秋》,為什么在開頭結(jié)尾都寫南國之秋?
對比烘托、首尾照應、結(jié)構(gòu)嚴謹。
四、總結(jié)全文
讀完全文,你認為作者是在頌秋還是在悲秋?
明確: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戀,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本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五、本課小結(jié)
(1)品味了郁達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2)了解了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3)體會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和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
(4)學習了鑒賞寫景散文的方法:①展開想象進入意境,把握情與景的關(guān)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觀色彩。②結(jié)合作者個人生活經(jīng)歷和氣質(zhì),體驗作者情感。
六、作業(yè)布置
1、將本文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較閱讀。
2、搜集整理關(guān)于秋的名句及古今詩文,并寫幾句話表達自己對秋的感悟。
3、背誦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試著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連綴成詩,并表達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