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沒錯,這就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所創(chuàng)的詩。
在《有的人》里面,列舉了3組形成鮮明對比的人:欺壓百姓,無惡不作的人,一心為人民服務的人。想不朽的人,情愿做野草的人。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的活著的人。這三組人,形成了鮮明對比,贊揚了魯迅、雷鋒這一類為人民著想的人,又諷刺了像蔣介石那樣無惡不作的人。
在寫完這首詩后,詩人臧克家曾說:“這樣一個巨人,我只能概括他生前為了人民奮斗而犧牲和死后被人民熱烈追念!笔前。斞缸吡,但他留給了后人很多很多,有不解,又懷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在這篇詩里,贊揚了魯迅一心為人民著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活著就是為人民而活的高貴品格,同時又暗暗諷刺了那些只知道欺壓人民,活著只為自己而活的人!
【篇二】
你知道寶葫蘆嗎?那是一種你想要什么就來什么的寶貝。故事中的王葆從小就聽媽媽講寶葫蘆,后來他做夢夢到釣上一個寶葫蘆,過上了“要什么來什么,想什么有什么”的快樂生活。
但是好景不長,寶葫蘆分不出指令的意思,例如上次象棋比賽,王葆為了贏,悄悄地對寶葫蘆說:“吃車!吃象!寶葫蘆糊里糊涂就把棋子喂到了王葆嘴里。還有他數(shù)學考試想作弊考一百分就委托寶葫蘆幫忙,可它卻等別人寫完后搬了過來,受到了老師的訓斥,一氣之下他把寶葫蘆扔到了湖里。
文中有一地方令我深愛啟發(fā):當王葆扔掉寶葫蘆之后,他刻苦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積極參加課外活動,成了校內(nèi)數(shù)一數(shù)二的好學生。
雖然寶葫蘆有無窮無盡的魔法,但它沒有自己的想法,別人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根本不理解這件事的目的。其實人身上也有“魔法“,那就是潛能,只是有些人不去挖掘它而已。
文中有兩句話使我終生難忘。王葆老師常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自己靠自己”;王葆爸爸常說“不要把小心眼放在做壞事上,要放在學習上,學習成績肯定會提高!
【篇三】
你敢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28年嗎?你一定不敢!但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筆下的魯賓孫就敢!
《魯賓孫漂流記》記敘的是英國人魯賓孫因乘船遇到風暴失事,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島上,戰(zhàn)勝種種困難,后終于回到祖國的故事。
魯賓孫之所以能孤居荒島28年,跟他的生活態(tài)度有密切的關系。他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是自己能理智地面對現(xiàn)實,從絕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從而得到內(nèi)心的安慰,獲得生存的勇氣和信心。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jīng)驗,對于處在現(xiàn)代社會的青少年們來說,是個受益匪淺的啟示。
我們在父母愛的滋潤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若讓我們在沒有食物、基本生活設施的荒島獨自生活,恐怕還不到一天,就哭鬧著要回到父母身邊了。
魯賓孫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戰(zhàn)勝種種困難、頑強生存下去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現(xiàn)代青少年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與魯賓孫相比,實在是渺小至極。我們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要勇于主宰自己的命運!
啟示,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上當?shù)诙䝼“魯賓孫”,學習他自力更生的精神。如:做家務活、獨立完成作業(yè)……社會就像是一個荒島,只有掌握生存技能,才能在這個荒島上生存。一個人如果不能學會獨立,老想依靠別人,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